The New Development Economics-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元大京華證券 組員名單 : A 楊之奇 A 廖本揚 A 宋俊承 A 陳冠廷 A 郭峻瑋 A 指導教授 : 許素華 副教授.
Advertisements

達悟族報告 作者 : 林琪崴, 許原碩 座號 :13 號,14 號 原碩負責 : 簡介, 傳說, 圖驣, 達悟族飛魚季, 琪崴 : 地理位置, 土地利用方式, 飲食文化, 豐收祭.
主讲:张天明 影像艺术工程师. 声音的聆听 指出听到的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这一 声音是在什么样的空间环境中传播的。 一、 答案: 1 、打气筒打气的声音 2 、手打打气筒给足球打气的声音 3 、手打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的声音 4 、七次(七声)打气筒打气的声音 5 、(气流)摩擦的声音 6 、猪在发急时的叫声.
概念導向命題技巧與試題分析 臺灣師大地理系 陳國川. 教學評量是一種『抽樣調查』 實施教學評量時,需具備二項條件: 其一,瞭解命題的理論及其實踐的方法; 其二,瞭解各種題型的功能與命題方式。 壹、前言.
第十八章 林肯大郡 第十八章 林肯大郡災變緊急搶救應變措施 1997 年 8 月 18 日溫妮颱風襲台,汐止鎮 的林肯大郡山崩,遭崩場土石撞擊 1997 年 8 月 18 日溫妮颱風襲台,汐止鎮 的林肯大郡山崩,遭崩場土石撞擊造成二十八人罹難八十戶住宅倒塌的慘劇 此災變要喚起國人的重視 本章介紹搜救行動緊急應變措施。
高峰植物園行前解說 2005/12/07 By 羽明. 陽性先驅物種 陽性植物 --- 陽光需求量大 陰性 ( 或耐蔭性 ) 植物 --- 陽光需求量少, 或 日照太強反而無法生存 先驅植物 --- 森林大火或土石流地震後產生的 裸露空地, 先生長出來的植物.
報 告 人 : 胡 嘉 琪 ˙ˇ˙ 、 王 紫 庭 = ˇ = 台灣夜市文化 作者: 郭明澤‧私立明道高中‧綜二 4 班 馬炯修‧私立明道高中‧綜二 4 班.
5 ˙ 1 第五章 生物的協調作用 5 ‧ 1 神經系統. 5 ˙ 1 人體的神經系統 1. 協調動物生理反應的系統: 神經 系統、 內分 泌 系統。 2. 神經系統負責 統整 和 協調 。分為 中樞 神經 和 周圍 神經。 (1) 中樞神經包括 腦 和 脊髓 。 (2) 周圍 神經包括 腦神經 和.
从《西游》看大学生的成长 主讲人:颜廷学 时间: 地点:演艺大楼流行剧场.
新员工培训 设计部 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主讲人: 韩少华 时 间:
前言:河流的主要功能 1. 交通運輸 優點-運費低廉,維護費用低 缺點-速度慢,裝載費時,不能到達生產區或消費區 的末端,需要轉載。 尚受到河流網路,河口位置,水量變化,河床 狀況,冰封時期 2. 水資源系統.
幽夢影~張潮 小佑子工作室 關於《幽夢影》 作者張潮,記寫他個人對人生世事之體驗透悟的 書。 書中文字,全為「語錄」形式,屬於格言,也是 最精鍊的隨筆。 全書可分為九卷:論才子佳人、論人與人生、論 朋友知己、論讀書、論閒情逸趣、論立身處世、 談文論藝、論四時佳景、論花鳥蟲魚。
成人高考高起点 语文 冲刺班 主讲老师:邓君媚. 复习指导 高考语文含四大块内容: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古代诗文阅读,现 代文阅读,写作。 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按照《考试大纲》 的要求,要做好思路整理,建立高考的整体框 架的工作。认真归纳整理基础知识、培养基本 能力,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复习指导.
老师,我可以不 爱 吗?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杜桂兰 星期一的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 我的赛教课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次级别很 高 的竞赛。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利率 税率 政府投资 楼继伟,周小川,易纲.
油蔴菜籽 指導老師:陳瑜霞 學生: 商設一甲 謝旻璇 車輛三乙 許勝傑 工管四甲 彭凱雲. 作者介紹: 廖輝英( 1948 年生)臺大中文系畢業。 從初三開始寫作,早期作品多以散文為主,大四 畢業時才暫時封筆。畢業後進了廣告界,成為廣 告文案好手,後為企畫主管,在廣告界縱橫十餘 年,也曾任職於建設公司,辦過社區報高雄一周。
蘭嶼情人洞傳說 林庭羽製 林庭羽製. 台灣的蘭花特別多,台灣有個蘭 嶼島,島上面的蘭花更多.所以 叫蘭嶼.這裡留下了動人的傳說。
職業訪談報告. 成員 : 鐘怡君 劉沛君 謝明達 賴映辰.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 翟 立 新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南台科大幼保實習課程 見習幼兒園心得報告 夜四技幼保四甲 998i0021 黃欣婷.
第八章 土地行政管理.
发展经济学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第一章 生殖 1‧2 無性生殖.
高教三十条 —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方案起草小组 2013年7月4日.
「互联网金融2.0时代」与房地产的融合 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 方颂.
企业会计学(三) 人大版本 吕 昌.
你不可不知之 十二年國教二三事 教務主任:傅瑞琪.
鞋 楦 的 材 質.
最古怪的15種動物.
走! 一起去拜訪筏子溪.
不是我的錯 文---雷.克里斯強森 圖---迪克.史丹伯格 譯---周逸芬.
據點考核與評鑑 報告人:臺南市政府 照顧服務管理中心.
特殊族群運動健康訓練(I).
依据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西方行政学说史》, 竺乾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立不可得,角度當慎思 ─以王永慶逝世新聞分析
正 信 讀 書 會 主 持 群 : 姚 永 錩 、 鄭 健 、 陳 淑 珍 佛法的生活應用 2008/07/23.
非法集资典型案例评析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蔡道通 2016年1月.
专题(二) 交往沟通 掌握技能 命 题 解 读 背 景 材 料 新 题 演 练 考 点 链 接 1.
姓名:劉芷瑄 班級:J201 座號:39號 ISBN:957-33-1963-2
松竹梅岁寒三友 步入建交 桃李杏村暖一家 迈进职教 活出精彩.
第四讲 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芮明杰教授
第一讲 创新思维概述 主讲人 :胡祖兴.
拉萨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平均海拔3658米,年日照3000多小时,素有“日光城”、“太阳城”的美誉。年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零下16
团队介绍 (1)西湖区社区街道挂职社会实践基地 (2)武义、缙云、双浦乡镇挂职社会实践基地 (3)BOX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人的心理活动是个Black Box。 要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地揣测。 “形而上”须由“形而下”做载体。
第八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严守法律 温州四中 蒋莉青.
高级财务会计.
默写基础知识: 1、家庭是由 关系、 关系或 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里有 ,家中有 。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郑钦明 200分的人生.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創意與發明的重要性:從愛迪生與賈伯斯談起….. 2. 甚麼是創意?甚麼是發明?創意與發明有何關係?
公務人員退休法、撫卹法 法制與實務講習 銓敘部退撫司 中華民國99年8月.
《傅雷家书》 学 科:语文 年 级:九年级 授课教师:王宁宁.
新疆自治区“十二五”科技发展 规划编制工作
第一節 行政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 第二節 行政裁量
本课设置5个环节 一、限时秒杀--5分钟 二、摩拳擦掌--9分钟 三、刀锋相见--20分钟 四、现炒现卖--5分钟 五、相约课后--1分钟.
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演进 看联合国的产生与发展
Ch1 管理是什麼 劉文雄 管理學:整合觀點與創新思維3/e.中山大學企管系 著.前程文化 出版.
產品語意 班級:夜四技產設三甲 學生:鄭舜鴻 學號:9A01C023 指導教師:唐蔚.
经济增长理论 (第10-13章).
指導教授:溫英幹 教授 國際經濟研究所 二年級 蘇建豐
課程名稱:發展經濟 任課教師:溫英幹 教授 報告人:藍蔚迎
2011年教學觀摩會 教學心得報告 共同學科軍訓室馬毓君 2011年4月28日.
17 無母數統計檢定  學習目的.
加減法文字題 國小低年級學生對加減法文字題的瞭解 小組成員 陳育娟 羅珠綾 侯宜孜
飛行器製作與飛行 講師:劉修建.
因果性:一个形而上学的预设 赵敦华 2008年5月.
臺中市龍山國小 校園常見瓢蟲辨識   瓢蟲屬於鞘翅目瓢蟲科。目前世界上約有5000多種瓢蟲,台灣地區約有80種以上,其中能捕食有害生物的瓢蟲約七十種之多。瓢蟲因為捕食有害生物為主食,所以又稱為『活農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The New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alysis of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A Critical Review (pp124-141) Sonali Deraniyagala 系 所 :國際經濟研究所碩二 授課教授 :溫英幹教授 學生姓名 :胡嘉明 學 號 :69442026

大 綱 1、前言。 2、探討早期對於技術方法、技術與發展的文獻。 3、探討近期有關技術與發展「理論性、實證性」 的文獻。 大 綱 1、前言。 2、探討早期對於技術方法、技術與發展的文獻。 3、探討近期有關技術與發展「理論性、實證性」 的文獻。 4、技術政策的爭論。

前言 在過去的20年中,關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學 的技術分析有顯著的進展。 在這之前,假設發展中國家只能承擔有限的 技術改進,而高度依賴於外國的技術。 最近的文獻中認為窮國技術產生的本質是複 雜多變的。

前言- 技術觀念的改變以及技術上的改變 技術改變的定義: 創新、或是新產品與流程吸收合併的過程。 早期:在global technology frontier上創造與革 新(innovation)。 「新事物對新使用者的傳播、普及」是有所區隔的。 近期: 某個產品或流程在國家、行業或組織中的首 次出現。 在現有生產上的改良。

前言- 技術觀念的改變以及技術上的改變(con.) 1960年代之前,技術與技術改變主要被視為採取 外生經濟的方法 -「上帝所賜與的事物」 。 而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技術改變為內生的概 念逐漸被認知,並且有各類型個體經濟模型試圖 去確認「技術改變」經濟上的決定因素(Arrow 1962;Gilbert and Newberry 1982)。

前言- 技術觀念的改變以及技術上的改變(con.) 技術有關藍圖(blueprint)的概念: 對於所有潛在的使用者而言,可以從blueprint (藍圖、設計圖)中得到使用每種技術的相關資訊 (Evenson and Westphal 1995)。 藍圖包含了完整的有效率使用技術的資訊(Nelson and Winter 1982)。 早期新古典生產與技術改變的模型中心,生產由 生產可能集合所決定(Arrow and Hahn 1971:53)

前言- 技術觀念的改變以及技術上的改變(con.) 技術有關藍圖(blueprint)的概念: 對於在「發展中國家技術分析」 的問題有很重要的意涵: 早期的模型定義技術改變是在global frontier創新,而且都在先進 國家發生,所以技術進步在發展中國家很少會發生。 這種方法假定技術會很輕易地從先進國家普及到發展中國家,也 假設了發展中國家能從先進國家得到已發展的技術,並且從相關 的藍圖中能有效率的使用技術。

早期技術改變的理論性方法 新古典的經濟成長模型中,Robert Solow在1957年,假定每 人產出的成長只部分為一個投入要素的成長函數。 Solow將成長模型中估計出來的殘差(residual)視為技術進步。 之後大部分的實證研究則根據Solow的原始公式去降低殘差的 部分: 提升衡量變數的品質是一種方法。 另一種方式是加入除了資本、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例如土地。 這些模型的主要特色是將技術進步視為外生,技術仍然為 黑盒子(black box)。

誘發創新的模型 關注在已開發國家,且很明顯地,將技術進步視為 內生性(Bingswanger and Ruttan 1978)。 認為是否有直接的技術改變是看資本或是勞動的儲 蓄。 主要建構在「創新的可能集合( innova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IPF)」的基礎上。

誘發創新的模型(con.) 創新的被實現,除企業家或企業對R&D的努力, 還有相對要素價格。 只要R&D的費用能夠使企業從IPF選擇創新,接 下來就是如何使frontier形成存在。 其假設為frontier包含了所有被先前科學進步與 創新所決定的藍圖集合。

散播(普及)的模型 試圖去解釋一個新事物(新方法)的使用如何普及至一個經 濟體 (Mansfield 1961;Griliches 1957)。 「接觸散播的模型」指出,新事物(新方法)的散播是經由 現有使用者與潛在使用者的接觸,而對於潛在使用者是 否採用而言,有一事先具體規定的準則,若潛在使用者 滿足這些準則,則能夠非常即時的採用新事物(新方法)。 這裡同樣的假設,技術的資訊能夠從藍圖中所獲得,而 對於新使用者而言,能夠相對輕易地吸收新資訊。

搜尋的模型 許多應用搜尋的觀念去驗證創新過程的本質 (Nordhaus 1969),而搜尋的過程就是塑造一 個一連串嘗試的實驗。 這些模型假設在任意搜尋計劃的開始存在一 個潛在創新的分配。 搜尋的不確定結果被視為是從這分配中的隨 機抽籤結果。 而這分配被視為由經濟體的內生因子所決定 ,像是國家的技術規模。

小結 若針對技術改變的內生性質而言,這些早期的個經模型 在經濟的技術分析上產生顯著的貢獻。 然而,模型對於「技術分析與發展」只產生有限的利用性 模型中只限於先進國家在global technology frontier上進行創新。 大部分的創新分析是在競爭均衡的架構下。 關於在創新過程中,各種市場不完全性的事實(例如,資訊 的不對稱、外部性和外溢效果) 影響是不明確的。

早期的發展文獻關於技術的部份 在早期的發展文獻中也含有關於技術知識的藍圖概念: 技術的藍圖概念對於技術分析在發展上有不同的含意: 發展中國家會從一個外生給定的藍圖集合中挑選合適的技術。 技術的藍圖概念對於技術分析在發展上有不同的含意: 藍圖中包含所有能有效利用技術所需要的資訊,發展中國家在吸 收外國技術的過程中是相對簡單的。 當發展中國家在導入新技術時,面對的是有限的成本,除了購買 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成本外,其它成本(例如,學習成本)是非常小 的,甚至是不存在。 在給定容易利用的每種技術資訊下,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看起 來是無風險的。

早期的發展文獻關於技術的部份(con.) 因此在早期的發展文獻中,關於技術的藍圖假設,忽 視了技術改變的供給面。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是需求狀況(條件)的結果,而供給面 因素(例如,技術可利用性、能力、制度與基礎建設)對於採 用新技術的影響非常小。

雙元經濟模型 在1950年代與1960年代,有許多在經濟發展的著作 是在建構剩餘勞動長期均衡的經濟成長模型(Lewis 1954;Fei and Ranis 1964)。 在這些模型中,技術的改變是從結構改變與技術的 選擇觀點來看,且高度關注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行 業(部門)技術改變差異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這些模型並沒有將焦點放在如何解釋技術改變 的黑盒子中,雖然假設存在一個技術相對先進的部 門,但是並沒有告訴我們在這部門中,技術進步如 何產生的。

追趕與收斂模型 在1990年代有其優勢存在(Barro and Sala-i-Martin 1992),但概念與早期發展文獻的中心思想是相同 的。 Gerschenkron(1962)落後的優勢分析中提到,技術 追隨者可以從技術領導者中獲取利益。 在某些追趕假設的描述中,追趕的機會(領域)是領 導者與追隨者技術上距離的某一比例。 然而,這些模型包含了有限的「技術追趕發生、 決定可能其他追趕因子」的精確分析。

追趕與收斂模型(con.) 假設已發展的技術能夠輕易地移轉至發展中國家。 技術移轉成功的先決條件是要素對於經濟效率是重要 的,例如人力資本的取得與基礎建設。 在給定外國技術可迅速移動之下,則發展中國家對於 技術發展,假設不必要付出明確的資源(例如R&D費 用)。

幼稚工業與工業化 早期在探討「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是與「技術分析與發 展」有關的。 1960年代與1970年代的文獻中,大部分的是在「放任 (漠不關心)的工業化」與「適當干預政策的工業化」上 爭論。 Prebisch-Singer的假設指出,主要商品的貿易有週期性 的衰退。 「資本財基本主義」的Mahalanobis模型強調重工業進口 替代的重要性。

幼稚工業與工業化(con.) 少數「幼稚工業的模型」明確的注意在貿易政策、技 術發展與工業化的連結。 單獨的貿易保護被視為幼稚工業有足夠成長的能力與 競爭力,而且技術進步會在被保謢部門自動產生。 缺乏進口的競爭被視為學習的結果,而這樣的學習能 夠促進幼稚工業技術進步與生產力,可以用生產經驗 函數來表示,而它也是時間的函數。 而這些幼稚工業模型大部份假設發展中國家並不需要 額外投資在技術學習上。

早期貿易與發展的模型 技術的爭論在早期許多應用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 模型中佔了很重要的部分。 在動態比較優勢模型中,貿易模式由要素稟賦所決 定,並且生產與貿易的結構由要素供需的變化所形 成,而這些比較優勢模型是以「與技術改變相關的 假設」為基礎的。

早期貿易與發展的模型(con.) 與發展中國家相關的是,假設了當生產結構改變時, 新的技術會被利用。 國際貿易的技術差距與循環模型也是以「發展中國家 完全從先進國家進口技術」的假設為基礎(Vernon 1996)。 在技術差距模型中,只有先進國家有創新能力,在經過一段時間 後,發展中國家才會模仿。因此在模型中,國際貿易之所以發生 是因為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創新差距。 產品循環模型也是指出先進國家創造新產品後,直到產品進入成 熟與標準化後再轉至開發中國家。

早期貿易與發展的模型(con.) 因此在這兩種模型中,技術改變是單向的。 而且只有在先進國家才產生的,發展中國家是 技術的落後者,只有些許的獨立產生技術的能 力。

發展文獻中技術的引入:技術的選擇與技術的轉移 技術的論點第一次被發展的文獻明確地採用是在1970年 代,這時候開始關注在「適當的技術選擇」問題上。 這種「技術選擇」文獻的目的是要去驗證在發展中國家 可供生產選擇的要素密集度。 實證的文獻中會典型也呈現出在特定部門中技術選擇的 幅度(Stewart 1977)。 發展中國家在技術進口的依賴程度則是「不適當利用技 術的結果」呈現(即資本密集),而許多研究也呈現出勞 力密集技術常在傳統次級部門(例如,紡織)。

發展文獻中技術的引入:技術的選擇與技術的轉移(con.) 「技術選擇」的文獻在分析上有幾個主要的特色: 技術依賴是這些文獻的重要概念,發展中國家高度依 賴外國的技術。 假設發展中國家在使用國外技術時並不需要做任何的 改良。 整體來說,這種「技術選擇」的文獻認為發展中國家的 技術是相當靜態的,這種概念在之後的文獻中被質疑。

技術依賴的問題-1980之後與發展的文獻 從1980年代後,在關於發展文獻中技術的論點經歷了明 顯的改變,大量新的文獻質疑了早期發展中國家關於技 術的假設( Lall 1987;Bell and Pavitt 1992;Park and Westphal 1986)。 相較於先前的假設,新的文獻呈現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 改變並沒有「以『被動、靜態』的態度使用外國技術」 所限制住。 證明了在發展中國家有相當多的技術活動在進行,相對 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也進行大量的技術改變。

技術與新的經濟成長理論 自從1980年代以後,就可以看到許多關於技術與成長的 新理論方法,主要是針對過去新古典模型的缺點。 內生成長理論明確地指出技術發展的投資是長期經濟成 長的決定因素(Romer 1990)。 內生理論在實證上的結果提供一些普遍的結論,也提出 技術投資對於成長的貢獻,例如R&D與人力資本的投 資。 但我們還是無法清楚知道技術發生的過程與技術改變的 決定因素。

個體經濟的不完全市場理論與資訊經濟學 個體經濟中資訊與技術的理論可用來分析工業化的過 程,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是朝向完全市場移動。 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技術改變處於這過程的中心,特別 是在發展中國家。 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克服市場的失敗(不足)的部 份,例如,訊息不對稱、技術的外溢效果,以及知識 的公共財特性。

技術的漸進發展理論 近期技術分析的理論貢獻來自「漸進發展的技術與成長 理論」( Nelson and Winter 1982;Dosi 1997;Freeman 1994)。 在這理論中,技術知識是明確被定義的;而在新古典模 型中,知識是模糊不清的。 在這理論中,技術改變為多種供給面、需求面因素所造 成的結果,且關注在多種的誘因,例如,價格刺激與需 求。

1980年代後的技術與發展的文獻 在1980年代的晚期,一些實證的文獻開始注意在每個國 家製造業所從事的技術活動類型,例如,印度、巴西與 阿根廷(Lall 1987;Katz 1987)。 這些文章中證明了在這些公司中的技術活動並不是只有 在受限於進口的技術使用,也有相當多對於改良外國技 術的努力。

1980年代後的技術與發展的文獻(con.) 以下是這些新文獻中,一些關鍵的論點: 技術改變明顯的發生在global innovation frontier之下, 而且發展中國家主動積極地進行技術改變。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是一個累積,但也是代價相當高 的過程。 技術並不是能夠輕易地被移轉。

1980年代後的技術與發展的文獻(con.)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通常是「創新的」,而且具有「風 險、不確定性」的特性。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活動是多種因素所造成的結果,它不僅 是需求面誘因或是相對價格改變的自然反應,供給面的因 素(例如:學習與相關能力的取得)也對技術改變有重要的 影響。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活動對於經濟表現有顯著正面的效果。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受限於各種類型的市場失敗,因此 提供一個基本的政策上的干預。

技術政策的爭論 華盛頓共識方法 (Washington Consensus Approach) 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的政策以「華盛頓共識」為主流,而這種方法是幾項因素的結果: 先進國家新古典經濟的優勢主權。 發展中國家在1980年代經濟成長的轉折期。 東亞經濟的成功。

技術政策的爭論(con.) 華盛頓共識方法 (Washington Consensus Approach) 在這方法中,工業政策幾乎沒有能被政府干預的機會。 其主要任務是創造一個自由運作的要素與產品市場。 這方法對於工業政策而言,假設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形成 應完全在對一個「適當的刺激(獎勵)的集合創造中」而有 所發生。

技術政策的爭論(con.) 華盛頓共識方法 (Washington Consensus Approach) 它也假設完全放任的工業政策對於技術發展而言,會產 生最適資源配置的結果。在這假設下,與新古典的概念 是相同的,而技術就與其它任意財貨是類似的。 華盛頓共識主張,在1980年代以前,發展中國家所採取 的保護貿易的政策出現嚴重的瑕疵,這種只關心自己的 貿易政策使得資源的配置不效率、價格失真,幼稚工業 不會成熟就是因為缺少競爭壓力,所以認為應全面採取 放任的貿易政策。

技術政策的爭論(con.) 非正統的技術政策方法 (反對華盛頓共識方法) 工業政策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不太可能是發生在一個缺少干預 的工業政策中。因為有訊息不完全的存在,所以需要透 過干預來創造相關的制度與基礎建設,特別是相關的資 訊與知識的保護 (Stiglitz 1998)。 以東亞經濟為實證的結果顯示,這些國家製造業的成 功,有一部份是高度干預的結果,或者稱之為「戰略上 (策略上)的工業政策」(Wade 2003;Chang 2002)。

技術政策的爭論(con.) 非正統的技術政策方法 (反對華盛頓共識方法) 貿易政策 戰略上(策略上)的選擇性保護能夠提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 發展與知識的創造。 自由開放在某些實例中雖然會造成高度競爭,但對技術 改變是沒幫助的,而且有抑止的作用,例如1990年代的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過高的進口競爭會抑止能力取得的投資,而能力取得的投資卻是技術形成的關鍵決定因素。 選擇性的保護可能會鼓勵部門的技術發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