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学生的 思维而教 浙江省玉环县教育局教研室 郑青岳 Tel:0576-81717085 E-mail:yhzhqy@126.com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思维和思维教育的意义 知识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 思维与思维教育的意义
思维与思维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做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人们所说的思考。或者说,是人通过头脑的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由已知信息获得新信息的过程。 只要你从已知的信息,通过头脑的活动,获得了新的信息,你就经历了思维的过程。
思维与思维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做思维 教科学为什么要教思维 对科学的认识 物理课程的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科学是什么? 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由科学概念、规律、假说、理论等构成的严密的知识体系。
案例1 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轻物落慢,重物落快。 伽利略的方法:从最简单之处入手——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案例1 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轻物落慢,重物落快。 伽利略的方法:从最简单之处入手——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的质疑——一个奇妙的思想实验:如果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那么,现在,我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拴在一起让它们下落。这样,快的物体由于被慢的物体拖着而减速,而慢的物体则由于被快的物体拖着而加速。因此,整体下落的速度将比原来快的物体的速度小,而比原来慢的物体原来的速度大。但是,两个物体拴在一起显然比原来重的物体更重,它下落的速度应当比原来快的物体更大。
伽利略的信念:自然界是简单的,自然界的规律也应该是简单的。 伽利略的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最简单的落体运动,因此它一定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而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速度的变化应该是均匀的。 ◆速度对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 ◆速度对空间的变化是均匀的。
伽利略著名的斜面实验
案例1 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v=gt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思想实验提出质疑 根据直觉建立假说 运用逻辑得出推论 通过实验检验推论
我们可以说,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 伽利略
是落体运动本身的知识让学生更有收益,还是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更有收益? 案例1 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是落体运动本身的知识让学生更有收益,还是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更有收益? 是落体运动的知识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还是研究落体运动的历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科学并非只是科学概念、规律、假说、理论及其它们形成的结构,科学应当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相比,闪耀着人类理性和智慧光辉的科学思维,具有更为持久而广泛的迁移效应,对学生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科学教育如果仅仅追求科学知识,将是单调而苍白的,也是不完整的。
思维与思维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做思维 教科学为什么要教思维 对科学的认识 物理课程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标对思维教育的要求 教科书要在发展学生“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方面,比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科书向前推进一步。义务教育阶段较多的是直接概括;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和高中物理课程所研究问题的深化,则较多地要求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且分析的深度和综合的广度也有所提高。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规律多是由观察和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阶段,有些物理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处理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课标对思维教育的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的指引下进行的,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课标对思维教育的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科学过程是科学家群体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个科学上的新发现,特别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都为后续者提供宝贵的教益和启发。教科书应对科学过程所凝练、升华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有较为精到的展示,让学生汲取前辈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滋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思维与思维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做思维 教科学为什么要教思维 对科学的认识 物理课程的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已知现成答案和只会套公式运算的人,而是思维品质优良的人。 企业招聘员工的题目 ◆中国一年约消耗多少只高尔夫球? ◆叠放到跟帝国大厦同样高的硬币,能否放得进帝国大厦的一个洗手间? 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已知现成答案和只会套公式运算的人,而是思维品质优良的人。
一道有趣的美国中学数学试题 美国南加州中学数学试题:证明女孩是魔鬼。假设:追女孩需要时间和金钱;已知条件:时间等于金钱。 根据假设,有 Girl=Time×Money ∵ Time=Money ∴ Girl=Money2 ∵ Money is the root of evil 即女孩是魔鬼。
一个有趣的教育故事 有一位小有名气的中学校长曾教过一届高三毕业班的化学,所教的学生在高考中化学的平均成绩是94分。这些学生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大学的不同专业。一年后这些学生放假回乡后纷纷来看望他。他突发奇想,拿当年高考化学试卷对这些学生再进行一次测试,你知道学生的平均分大约有多少吗?——只有16.3分!而且学生所得的分数主要是与化学思维方法有关的内容。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 物理学家劳厄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 物理学家劳厄
●知识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知识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知识是知识,思维是思维,不可相互替代 知识既是思维的基础,也会阻碍思维的发展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 R1=R,则R2=? R1 R2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知识对思维的阻碍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科学学创始人 贝尔纳
θ v v θ F θ v’ F’ v’
知识对思维的阻碍 能否找到三个内角和为270°的三角形?
知识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知识是知识,思维是思维,不可相互替代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却会阻碍思维的发展 思维发展和知识学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通过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教学。
●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前苏联]A·P·鲁利亚 问题解决是思维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 当人有适当的动机而使课题变得迫切了,并且它的解决成为必要的了,当人要从他所处的情境中走出来而又没有现成的(先天的或习惯的)解决办法时,只有在这种场合思维才出现。 [前苏联]A·P·鲁利亚 问题解决是思维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
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应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求知欲望,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案例2 全反射的教学 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当入射角为60°时,折射角为多大? α β 折射角的正弦居然大于1!为什么?——惊讶、困惑、期待
教学不但要以问题为起点,而且要以进一步的问题来推进。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应当把物理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案例3 库仑定律的教学 …… 目标问题: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 电荷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 案例3 库仑定律的教学 目标问题: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 电荷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 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际问题很复杂,考虑最简单的情形,应当作怎样的处理? 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量、距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跟哪种力的规律很相似? 如果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相似,其表达式如何? ……
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科学家在漫长的科学研究中不但建立了科学概念和发现了科学规律,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思维方法,也是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把科学家美丽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是物理教学进行思维教育的重要内容。
案例4 牛顿的“地-月检验” 后,牛顿思考:苹果落地是 因为苹果受地球的引力,这个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也许是同一种力,遵守相同的规律。 案例4 牛顿的“地-月检验” ●原先的认识:天上物体与地上物体受到的引力遵守不同的规律。 ●得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 因为苹果受地球的引力,这个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也许是同一种力,遵守相同的规律。 后,牛顿思考:苹果落地是 ●牛顿的“地-月检验”: 牛顿由苹果落地想到了月球。得出月球和苹果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跟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一样。 计算月球运动的加速度。 m/s2 m/s2 ●结论: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及对月球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循相同的规律。
案例5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 常见教法: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力作用才运动,无力作用不运动。 案例5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 常见教法: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力作用才运动,无力作用不运动。 伽利略的质疑:运动物体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伽利略的问题:如果不受力时作用,运动的物体将会怎样? 实验:比较不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改变斜面粗糙程度 ◆改变第二斜面倾角 ◆使第二斜面变为水平(录像) 结论:假如没有阻力,运动物体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几点质疑: 这个实验与初中的实验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最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是什么?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实物实验还是理想化实验?
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为什么去研究没有力作用的运动呢? ●几点思考 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为什么去研究没有力作用的运动呢? 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过程中有哪些美丽的思维? 能否以伽利略的思维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使知识的教学与思维的教育有机地整合?
O A B ●教学新设计 ◆伽利略认为:小球沿斜面向下滚,速度增大;向上滚,速度减小;沿水平滚,速度应该不增不减。 ◆ 伽利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又构思了另一个实验,他的构思是从单摆实验开始的。 A B O ◆ 演示:单摆从左边A点自由释放,当摆球到达右边B点时,将会到达怎样的高度? ◆ 看上去A、B两点似乎等高,但真的等高吗?为什么? ◆ 是的,虽然眼睛告诉我们两点等高,但头脑告诉我们并不等高。可见,单靠眼睛是不够的,还需要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思维。当然,思维的结果还需接受实验的检验。怎样证明两点不等高呢? ◆ 在怎样的条件下,B点可以与A点等高呢? ◆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条件,伽利略当年利用这一理想化的条件进行如下一连的想象实验。下面让我们循着伽利略的思路进行思考。
A 乙 丙 甲 ◆ 如果在摆线悬点下方的不同位置插入钉子,摆球将到达右边多高的位置? ◆ 如果不是单摆的运动,而是小球在光滑圆弧轨道上的运动,小球是否也能到达同样的高度? ◆ 如果轨道不是圆弧形,而是直线形,是否也会出现相同的结果? A 甲 乙 丙
推理: 如果第二斜面的坡度变小,小球在其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将会变小,运动的距离将会变长,速度减小将会变慢。 第二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小球在其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将会更小,运动的距离将会变得更长,速度减小将会更慢。 如果第二斜面的坡度变为零,即变为水平时,小球在其上运动时将不受到阻力,小球将会无休止地运动下去,速度将不会减小,而保持匀速运动。 师:伽利略当年就是利用这个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一旦有了速度,如果它不受力的作用,将 以这一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伽利略所设计的斜面实验,哪些方面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生: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绝对光滑,没有摩擦;二是第二斜面可以无限延伸。 师:像这种突破真实实验的限制,设置理想化条件,利用想像之物,在头脑中 进行的思维操作,称为理想化实验。现在我们可以领会到伽利略将圆弧形 轨道转化为直线形轨道带来的好处了。
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提出问题,需要针对问题建立假设,需要设计实验检验假设,需要从实验结果抽象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6 左手定则的教学 提出问题 作出猜测 师:你认为磁场力的方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力的方向跟磁场的方向有关,可能 案例6 左手定则的教学 提出问题 在学习磁感应强度知识时我们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会有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作出猜测 师:你认为磁场力的方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力的方向跟磁场的方向有关,可能 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设计实验 ——控制变量法
· 获取证据 N S 甲 乙 丙 得出结论 (2)让学生用左手对图甲尝试寻找关系,得出初步结论。 甲 乙 丙 得出结论 (1)启发:在学习电流的磁场知识时,我们用右手安培定则确定了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我们是否也可以用某只手来反映磁场力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用左手对图甲尝试寻找关系,得出初步结论。 (3)再用乙、丙图作检验,看看结论是否同样适用。 (4)得出左手定则。
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
案例7 弧长与弦长的比较 θ Q P 教材:当θ很小时,弧长和弦长没什么区别…… 不同圆心角对应的弧长和弦长(半径设为1) 圆心角 对应弧长 案例7 弧长与弦长的比较 θ Q P 教材:当θ很小时,弧长和弦长没什么区别…… 质疑:当抽象的叙述学生难以接受时,为什么不能将它具体化? 不同圆心角对应的弧长和弦长(半径设为1) 圆心角 对应弧长 对应弦长 90° 1.571 1.414 60° 1.047 1 45° 0.7854 0.7653 30° 0.5236 0.5176 10° 0.1745 0.1743 9° 0.1571 0.1569 8° 0.1396 0.1395 7° 0.1222 0.1221 6° 0.1047 5° 0.0872 教学的具体化策略
案例8 加速度正负的意义 必须认识的问题: ■加速度的正负号并非表示加速和减速,而是表示方向; ■加速和减速与加速度的正负(即方向)无直接的关系,却有间接的关系。
例题:汽车甲在10 s内速度由10 m/s增大到25 m/s,汽车乙在10 s内速度由25 m/s减小到10 m/s,求甲、乙汽车的加速度。 (1)让学生在暴露错误认识——思维的暴露 a甲=1.5 m/s2,a乙=-1.5m/s2 概括1:加速度a为正则加速,加速度a为负则减速。 (2)引导学生自纠错误认识——思维的冲突 师:你们所用的公式是 。这个公式中,速度是矢量,矢量进行加减运算时,应先选取正方向,然后再根据设定的正方向,对各个速度取合适的正负号。你们刚才是取哪个方向为正方向呢?如果取反方向为正方向呢? a甲=-1.5 m/s2,a乙=1.5m/s2 由此推翻概括1。——单由加速度的正负无法判断是加速还是减速。
(3)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速度正负的意义——概念的建构 师:由于正方向规定倒过来,加速度a的正负也倒了过来,这符合矢量的特征,看来加速度的正负表示的是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真的是一个矢量吗?还有什么证据提供支持呢? 由加速度定义式 因为v0、vt是矢量,Δv=vt-v0也是矢量(如图)。所以,加速度a也是矢量,a与Δv同向。 概括2:加速度作为一个矢量,其正负表示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v0 vt Δv a (4)寻找加速度 a 的方向与加速、减速的关系——概念的建构 a 的正负虽然表示的是加速度的方向,而不是表示是加速还是减速,但加速和减速与 a 的方向(正负)就毫无关系吗? 由图可得: 概括3:a与v同向(同号)则加速;a与v反向(异号)则减速。
(5)分析最初判断的合理性——反思性思维 虽然矢量的正方向可以任取,但习惯上取速度v的方向为正方向。这样,a为正则表示加速,a为负则表示减速。我们求解例题时,就是由于潜在假定了速度的方向为正,所以直接由a甲为正,a乙为负判断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的。
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 ◆ 合情合理 ◆ 严谨缜密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什么? 面对某个事物学生会怎么想? 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学生有哪些困难和障碍? 怎样做对学生帮助更大? 你是怎样想到这些问题的? 你怎样会想到这样去解决问题? 你凭什么能够得出这个结论?
案例9 自感现象的教学 如果你是一个学习者,最初会怎么想? 你最初的想法是怎样改变和发展的? 案例9 自感现象的教学 L R 如果你是一个学习者,最初会怎么想? 你最初的想法是怎样改变和发展的? 教师应当稚化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老师,你怎么会想到这样设计实验呢?
i t 预言:合下开关后,小灯泡将延迟发光。 实验:不会出现这个现象。为什么? 两种可能: 是放弃推论,还是改进观察方法? 重要推论:根据电磁感应规律,当通过一个线圈的电流增大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会增加,于是线圈中将会产生一个与电流方向相反的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将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 t i 预言:合下开关后,小灯泡将延迟发光。 实验:不会出现这个现象。为什么? 两种可能: (1)推论错误; L R (2)观察方法不对。 是放弃推论,还是改进观察方法? 如何改进观察方法?
案例10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 教材的设计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推导恒力F所做的功 为什么从功和能关系下手? 案例10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 教材的设计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推导恒力F所做的功 为什么从功和能关系下手? 怎么想到考察合外力的功? 怎样认定动能的表达式? 认定 就是动能的表达式
案例10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 运动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动能。 ◆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案例10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 ◆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运动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动能。 ◆ 抛排球和铅球;掷粉笔和打玩具手枪——动能的大小和质量、速度有关。 ◆ 问题一:如果用Ek表示动能, Ek与m、v的定量关系如何? ◆ 问题二: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即W=ΔE。但不同的功量度的是不同能量的变化,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重力的功量度的是重力势能的变化,即WG=ΔEp。那么,什么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即W?=ΔEk。
案例10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 ? ΔEk v大小变化 a F合 案例10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 ◆ 启发:在前面学习重力势能,我们推导出关系式WG=mgh1-mgh2,由此式我们知道重力的功量度的是重力势能的变化,同时也获得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mgh。那么,我们能否也可以推导出一个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式,从中看出什么功量度的是物体动能的变化,并得到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呢? ◆ 你认为什么力的功量度的是动能的改变? ΔEk v大小变化 a F合 ? ◆ 推导得出: ◆ 你能否由这个关系式回答前面两个问题?
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 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设计教学 着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的是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 广阔性 严密性 深刻性 灵活性 批判性
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全面地考察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方面进行联想,善于揭示影响事物的多种因素,揭示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想象事物变化的多种可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是思维开放性、发散性的重要标志。 案例11 曲线运动的速度
· A
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主体能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进行抽象概括,抓住问题的核心,揭示隐含的信息,善于根据事物的初态预见事物的发展。
案例12 超重与失重的教学 实验:向上运动时,F>G;向下运动时,F<G。 向上运动 起始阶段 ——加速 F>G 超重 案例12 超重与失重的教学 实验:向上运动时,F>G;向下运动时,F<G。 向上运动 起始阶段 ——加速 F>G 超重 加速度向上 加速度向下 最后阶段 ——减速 F<G 失重 向下运动 起始阶段 ——加速 F<G 失重 最后阶段 ——减速 F>G 超重 概括1:向上运动时超重;向下运动时失重。——有那么简单吗? 概括2:向上运动起始阶段超重;向上运动最后阶段失重。 概括3:向上加速时超重;向上减速时失重。 概括4:向下加速时失重;向下减速时超重。 概括5:向上加速和向下减速时超重;向上减速和向下加速时失重。 概括6:加速度向上时超重,加速度向下时失重。 概括7:F=m(g±a) (a向上时取正)
各人所用的拉力都等大,则哪种情况小船靠岸较快? F
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是指主体思考问题时能始终做到有理有据,推理过程环环相扣,考虑问题全面周到,合乎逻辑,不以想像代替分析,不以直觉代替推理。
案例13 灯丝为什么通常在开灯时烧断 解释:开灯瞬间,灯丝的温度较低,电阻较小,电流较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较多,灯丝的温度较高,所以,灯丝通常在开灯时被烧断。 质疑:灯丝是在温度达到 钨的熔点后才熔断的,它不可能在低温时熔断。灯丝熔断时的温度一定高于灯丝正常发光时的温度。 问题的症结:灯丝粗细的不均匀性。
问题的症结——灯丝粗细的不均匀性 通电时,CD段比AB段的电阻大,温度较高。 灯丝粗细的不均匀性原来已存在,但会越来越明显。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反思、善于质疑,善于评价,能够从常人认为没有问题中发现问题,从常人看不出破绽中发现破绽。
案例14 重力对曲线运动物体做功的计算 h1 A h mg B h2 ■求对曲线运动物体做的功,一定要分割吗? 案例14 重力对曲线运动物体做功的计算 h h1 h2 A B s mg ■求对曲线运动物体做的功,一定要分割吗? ■分割处理除了麻烦,还会带来哪些弊端? ■教材并非是完美无瑕的!
案例15 向心加速度描述的是什么? 有人说,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描述的是物体速度大小改变的快慢。在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描述是物体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 ﹒ O B A 图上,A、B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完全相同,即相同时间内速度方向改变的大小完全相同。但两者的向心加速度却完全不同。 描述速度方向改变快慢的物理量是角速度、周期或频率,而不是向心加速度!
谢谢!
案例6 面积测量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面积=长×宽 面积=π×半径2 ● 转换测量的思想方法; ● 近似处理的思想方法; 案例6 面积测量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 转换测量的思想方法; ● 近似处理的思想方法; ● 对自然界的一种信念。 面积=长×宽 面积=π×半径2
一道普通例题中的思维教育因素 例题:一物体从塔顶做自由落体运动,经过3 s 钟落地,g=9.8 m/s2。求:(1)塔的高度;(2)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测量变换 如果你想粗测这座塔的高度,但又没有足够长的尺子,即使有尺子测量也不方便,你有什么间接测量的方法?需要什么器材? 方法一:两个同伴,一只秒表。测时间算高度; 方法二:两个同伴,一只相机,一支米尺 。测速度算高度。
另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有两个物体一样重,根据重物落快,轻物落慢的观点,则这两个物体下落将会一样快。设想我们将这两个物体拴在一起,由于两个物体下落一样快,在下落过程中,它们之间将不会相互拖拽,下落的快慢将与原来一样。而两个物体拴在一起后,其重量将变为原来的两倍。可见,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轻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