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兼顧教學研究服務並追求卓越 陳 泰 然 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海洋環境學院 一、四十年任教臺大之所聞、所見、所思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個人基本資料. 學歷 學 校 名 稱院系科別 修 業 年 月修 業 年 月 學位 起訖 台灣大學微生物與生化學研 究所 營養科學組 2000/9/1~2006/7/1 博士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 營養組 1985/9/1~1987/7/1 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 1981/9/1~1984/7/1.
Advertisements

1 專利師考照班 師資介紹 高苑科技大學 研究發展處 專線服務電話 陳小姐 校內分機 1701.
NRCEST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中華民國 102 年 3 月 21 日. 2 Large tidal range at central western Taiwan Variations of tidal range Fro:Current countermeasure of beach erosion.
“973”(中国暴雨)项目02课题结题验收报告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 机理和物理过程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赵思雄 研究员 谈哲敏 教 授.
我們共同關心的議題 陳 泰 然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通識講座 臺大講座 / 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ML 6.4高雄市美濃區地震 03:57:27 (台灣時間) 19:57:27 (GMT time)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專題講座
探析台灣地區醫師繼續教育提供者之意見與態度
南山人壽高階/進階財富管理研究班結業典禮
新竹教育大學 數理教育研究所 蘇宏仁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27 日 於竹市環境教育輔導小組
大氣學門氣候領域規劃討論重點.
產業交流:幸福職場機制分享(依姓氏筆劃順序)
臺大講座 / 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 / 學術副校長
任課老師:黃如華 任教年資19年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教室分機:827
決策分析研究室 巫沛倉 劉浩天 胡承方 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第九讲 中高纬度海气相互作用 周天军
黃俊銘 葉俊杰 陳德鴻 許士超 許家豪 楊宏仁 楊美都 鄭隆賓
Power Electronics/EMI Lab, SF712
地球科學領域開發高中教材及高中生研習活動
丁 承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成大統計68級 民國103年6月14日
Penetrate Image System
学 术 报 告 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大開眼界──利用彈簧探討颱風眼形狀的秘密
研究、論文、計畫與生活之平衡 演講人:謝君偉 元智大學電機系 2018年11月22日.
陳有蘭溪流域近期之降雨事件變化與土石流發生之相關性
緣由 由於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製造技術的精進,系統設計已由運用個別積體電路功能整合的方式進步至系統晶片(System-on-a-Chip, SoC) 設計的世代。原本分屬不同設計範疇的類比(Analog)積體電路設計與數位(Digital)積體電路設計已經必須同時整合,而進入新的混合訊號(Mixed-Signal)積體電路設計的世代。
Coupling TRIGRS and TOPMODEL in shallow landslide Prediction
Reporter: Prudence Chien
云上太阳 yun shang tai yang 敬拜赞美诗歌107首.
文學院、管理學院、海科院 暨各系所 及通識教育中心
A Revised Approach to Ice Microphysical Process for the Bulk Parameterization o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SONG-YOU HONG, JIMY DUDHIA, SHU-HUA CHEN January2004,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中心研究計畫★.
2016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Orographic effects on a conditionally unstable flow over an idealized three-dimensional mesoscale mountain 報告人:魏士偉 時間:2009/11/11 參考文獻: Chen, S.-H. and.
103學年度「教學獎」申請理念說明 黃慧玲 生物科技學系 04/27/2015.
Liuli Optoma 企業總組織圖 Liuli-Optoma 執行長 張毅 CEO/Chang Yi Optoma 企業資源整合處
研究經驗與趨勢分享 黃悅民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長庚大學醫放系96級 物理影像所第二屆畢業生 蔡瑜嬫
陳 泰 然 話說臺灣的梅雨 臺大校友會講座 臺大講座 / 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Yu-Chen 嘉義市立北興國民中學 新校舍符合永續建築 廚房新建工程 忠孝、仁愛、中正、至善樓修繕工程.
村镇污水处理的政策导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副司长 赵晖.
1999 Chi-Chi Earthquake (ML=7.3 MW=7.6)
暖季弱綜觀強迫下 中北台灣 午後對流活躍度與發展速率
中国科学引文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講題:臺灣的梅雨研究 大氣科學研究導論 主講人:陳 泰 然 臺大講座 / 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註:應在1280x 色之顯示器,PowerPoint 50%之顯示比例,
銘傳大學 商品設計學系暨碩士班 副教授 衛 萬 里 博士 最高學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設計學博士 教學研究
3-6-1 愛滋風暴如同原子彈 戴著無比的威力蔓延開來 你是否能安然度過這場 風暴呢?.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3/01
陳 正 宗 Jeng-Tzong Chen, Ph.D. 博士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39,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 報告人 協同主持人 林翰佑
島嶼地形對颱風路徑偏折之影響 Huang, Y.-H., C.-C. Wu and Y. Wang 2011: The
Yang, Y., and Y.-L. Chen, 2008: Mon Wea. Rev., 136,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Mesoscale Meteorology)
Dual-Doppler radar analysis of a near-shore line-shaped convective system on 27 July 2011, Korea: a case study J-T. Lee et al. (2014) Tellus Paper Review.
WOLFGANG LANGHANS, JUERG SCHMIDLI, and CHRISTOPH SCHAR J. Atmos. Sci
Yang, M.-J., D.-L. Zhang, X.-D. Tang, and Y. Zhang, J. Geophys. Res.
劇烈天氣變化 豪雨的成因.
1-2-2 影響 (a) precipitation There is discussion about during LaNina
电站调峰作用下的澜沧江下游水动力及底栖动物变化规律
Monsoonal influence on Typhoon Morakot (2009). Part II: Numerical study. Liang, J., L. Wu*, X. Ge, and C.-C. Wu, 2011: Monsoonal influence on Typhoon   Morakot.
颮線與山脈間的交互作用 Frame, J. W. and P. M. Markowski, 2006: The interaction of
各位同學, 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與您的日常生活有何關聯?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Fei Chen and Jimy Dudhia April 2001 (Monthly Weather Review) 報告:陳心穎
Rainfall Simulation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Herb( 1996 )near Taiwan
緣由 由於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製造技術的精進,系統設計已由運用個別積體電路功能整合的方式進步至系統晶片(System-on-a-Chip, SoC) 設計的世代。原本分屬不同設計範疇的類比(Analog)積體電路設計與數位(Digital)積體電路設計已經必須同時整合,而進入新的混合訊號(Mixed-Signal)積體電路設計的世代。
2010年6月9日(週三)下午│行政院環保署 專家會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如何兼顧教學研究服務並追求卓越 陳 泰 然 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海洋環境學院 一、四十年任教臺大之所聞、所見、所思 臺大講座 / 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陳 泰 然 一、四十年任教臺大之所聞、所見、所思 二、研究、教學、服務及行政之路 三、40年來與近年來的研究

一、四十年任教臺大之 所聞、所見、所思 臺灣經濟奇蹟 社會急遽變化 政治民主化的衝擊 教育改革

二、研究、教學、服務及行政之路 (一)研究方面 1. 1975年6月10–15日個案 回國後的研究思考: 本土與區域性氣象問題 災變天氣問題 緣 由:1975年台灣梅雨季降水對二期稻作的影響 研究期間:1975–1995,計20年 發表期刊論文計英文 9篇、中文 1篇與研究報告/研討會論文 9篇 代表作: 1. Chen, G. T. J., and C. P. Chang, 1980: The structure and vorticity budget of an early summer monsoon trough (Mei-Yu)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and Japan. Mon. Wea. Rev., 108, 942–953. 2. Chen, G. T. J., 1983: Observational aspects of the Mei-Yu phenomenon in sub-tropical China. J. Meteor. Soc. Japan, 61, 306–312. 3. Cho, H. R., and G. T. J. Chen, 1995: Mei-Yu frontogenesis. J. Atmos. Sci., 52, 2109–2120.

2. 1981年「528 桃竹苗豪雨事件」 2.1 TAMEX計畫實施前之梅雨研究 緣由: 經濟活動轉型→氣象災害轉型 (梅雨季連續性降水對二期稻作的影響 → 梅雨季豪雨對工商業、水利、交通建設與對一般大眾之影響) → TAMEX計畫之推動、規劃、實施(1987) 與後續研究(1983–1993) 2.1 TAMEX計畫實施前之梅雨研究 發表期刊論文計英文 7篇、中文18篇與研究報告/研討會論文35篇 代表作: Chen, G. T. J., and C. C. Yu, 1988: Study of low-level jet and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 over northern Taiwan in the Mei-Yu season. Mon. Wea. Rev., 116, 884–891.

2.2 臺灣地區中尺度實驗計畫(TAMEX;1983–1992) 長程目標: 透過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增進對劇烈區域性豪雨之 了解以改進豪雨預報能力,減少豪雨帶來的損失並增加 水資源利用之經濟效益。 主要目的: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技術發展 研究重點: 1.伴隨梅雨鋒面的中尺度環流系統 2.在梅雨鋒面內發展的中尺度對流系統 3.地形對於梅雨鋒面及中尺度對流系統的影響

實地作業參加單位(1987年5月1日-6月30日) 實地作業動員人力 美方十所大學及三個研究單位七十位學者專家,中方四個大學/專校及十一個作業單位八十位學者專家及一千位專業技術人員。

1987年實地作業階段前重要事件 1981 1982 1983 1986 1981年5月28日 豪雨 / 暴洪事件:百億新台幣災害損失 國科會推動 防災研究計劃 TAMEX計畫向國科會提出 1983–1986年 TAMEX規劃階段 台灣:5學術單位+3氣象作業單位(CWB, CAF, and CAA) / 40位專家學者 美方:15所大學+4研究單位 / 50位教授、科學家及專家

1985年2月7日TAMEX規劃小組訪問NCAR與該單位主要主管及科學家合影

1985年2月7日上午TAMEX 規劃小組赴NCAR訪問,陳泰然教授在對流風暴組(CSD)做科學實驗構想報告。

1985年2月7日下午TAMEX 規劃小組赴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訪問,陳泰然教授在大氣科學系做科學實驗構想報告。

1986年9月3日台美雙方代表於NCAR召開第3次TAMEX工作會議時合影

1988年起TAMEX之基礎研究重要事件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2月9–11日 研討會 / NCAR 6月22–30日 研討會 / 台北 9月24–26日 12月3–6日 國際中尺度氣象與TAMEX研討會 / 台北 11月 TAMEX 於Mon. Wea. Rev以專刊形式發表科學成果 12月 TAMEX 於TAO以專刊形式發表科學成果 1993 4月26–30日 國際中尺度研究與TAMEX計畫回顧研討會 / 台北

1988年起TAMEX之作業 / 應用研究重要事件 1989 1990 1991 1992 11月22日 預報實驗規劃小組成立 12月15日 預報實驗計畫辦公室成立 12月30日 預報實驗8個工作小組成立(60人) 2月26日–3月3日 台 / 美規劃會議(I)/ 台北 5月14日 重新整合工作小組與訓練團隊 12月17日 美方顧問團隊成立(6人); 增為10個工作小組(80人) 4月22–23日+5月1–3日 台 / 美 規劃會議(II) / 台北 5月19–6月20日 先驅實驗 / 中央氣象局 6月25日 顧問會議 / NCAR 12月7–10日 台 / 美規劃會議(III)/ 恆春 5月1日–6月30日 利用中央氣象局建置之即時預報系統進行Post-TAMEX預報實驗

1992年Post-TAMEX 預報實驗進行預報討論

1992年12月1日TAMEX規劃小組成員再聚與右上圖1985年2月7日規劃小組成員於NCAR合影比較

2.3 TAMEX後續研究 研究期間:1987–2005 發表期刊論文計英文10篇、中文 8篇與研究報告/研討會論文35篇 代表作: 1. Kuo, Y. H., and G. T. J. Chen, 1990: The 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 (TAMEX): An overview. Bull. Amer. Meteor. Soc., 71, 488–503. 2. Chen, G. T. J., 1992: Mesoscale features observed in the Taiwan Mei-Yu season. J. Meteor. Soc. Japan, 70, 497–516. 3. Chen, G. T. J., and H. C. Chou, 1993: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quall lines observed in TAMEX. Mon. Wea. Rev., 121, 726–733. 4. Chen, G. T. J., and Y. S. Hsu, 1997: Composite structure of a low-level jet over Southern China. J. Meteor. Soc. Japan, 75, 1003–1018. 5. Wang, C. C., and G. T. J. Chen, 2002: Case study of the leeside mesolow and mesocyclone in TAMEX. Mon. Wea. Rev., 130, 2572–2592. 6. Wang, C. C., and G. T. J. Chen, 2003: On the formation of leeside mesolows under different Froude number flow regime in TAMEX. J. Meteor. Soc. Japan, 81, 339–365.

3. 後TAMEX研究 3.1 梅雨研究 a. 應用研究 發表期刊論文計英文54篇、中文65篇與研究報告/研討會論文229篇 代表作: 1. 陳泰然與張智昇,2000:中南部地區梅雨季鋒面降水中尺度氣候法之 預報校驗。大氣科學,28,205–220。 2. 陳泰然與張子琦,2001:台灣中北部地區梅雨季鋒面降水中尺度氣候法 之預報研究。大氣科學,29,361–378。 3.陳泰然、王重傑及楊進賢,2002:台灣梅雨季對流降水之時空分佈特徵。 大氣科學,30,83–98。 4. 陳泰然、王重傑及周鴻祺,2003:TAMEX IOP-13颮線個案特徵之觀測 研究。 大氣科學,31,131–158。

10. 陳泰然、王子軒及黃心怡,2012:宜蘭地區梅雨季鋒後大豪雨之 中尺度特徵探討。大氣科學,40,407-426。 9. 陳泰然、周鴻祺、黃心怡及楊進賢,2011:台灣梅雨季弓形回波(Bow Echo) 之結構與演變。大氣科學,39,177-200。 8. 陳泰然與王子軒,2010:梅雨季臺灣東部地區降雨與局部環流之研究。 大氣科學,38,165-184。 7. 陳泰然、周鴻祺、廖珮娟及楊進賢,2009b:暖季弱綜觀強迫下中北台灣 午後對流的氣候特徵。大氣科學,37,155–194。 5. 陳泰然、周鴻祺、廖珮娟及楊進賢,2009a:暖季台灣中北部午後連續對流 的氣候特徵研究。大氣科學,37,49–86。 6. 陳泰然、王重傑、張智昇及王子軒,2005:梅雨季台灣中部地區降水與豪 (大)雨之中尺度氣候特徵。大氣科學,33,49–76。 5. 陳泰然與王重傑,2004:梅雨季台灣中部地區伴隨中尺度低壓豪(大)雨 與定量降水之中尺度氣候研究。大氣科學,32,117–140。 12. 陳泰然、王子軒、周鴻祺及黃心怡,2014:臺灣東部地區梅雨季降水 中尺度氣候法之預報校驗。大氣科學,42,1-27。 11. 陳泰然、黃心怡及王子軒,2013:臺灣東部地區梅雨季鋒後超大豪雨 之個案研究。大氣科學,41,21-42。

b. 基礎研究 代表作: 1. Chen, G. T. J., 1994: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Mei-Yu over South China and Taiwan. J. Meteor. Soc. Japan, 72, 959–983. 2. Yeh, H. C., G. T. J. Chen, and W. T. Liu, 2002: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Mei-yu front detected by the QuikSCAT oceanic winds. Mon. Wea. Rew., 130, 700–711. 3. Chen, G. T. J., C. C. Wang, and C. S. Hsieh, 2003: A diagnostic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f 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over southern China in Meiyu season. Meteor. Atmos. Phys., 84, 33–55. 4. Chen, G. T. J., C. C. Wang, and S. C. S. Liu, 2003: Potential vorticity diagnostics of a Mei-yu front case. Mon. Wea. Rev., 131, 2680–2696. 5. Yeh, H. C., and G. T. J. Chen, 2004: Case study of an unusual heavy rain event over eastern Taiwan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Mon. Wea. Rev., 132, 320–337. 6. Chen, G. T. J., 2004: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a of Meiyu during the past quarter century: An overview. World Scientific Series for Meteorology of East Asia Vol. 2, East Asian Monsoon, C. P. Chang, Ed.,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357–403. 7. Chen, G. T. J., C. C. Wang, and D. T. W. Lin, 2005: Characteristics of low-level jetsover northern Taiwan in Mei-yu seas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heavy rain events. Mon. Wea. Rev., 133, 20–43.

8. Chen, G. T. J., C. C. Wang, and L. F. Lin, 2006: A diagnostic study of a retreating Mei-Yu front and the accompanying low-level jet form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Mon. Wea. Rev., 134, 874–896. 9. Chen, G. T. J., C. C. Wang, and A. H. Wang, 2007: A case study of subtropical frontogenesis during a blocking event. Mon. Wea. Rev., 135, 2588–2609. 10. Chen, G. T. J., C. C. Wang, and S. W. Chang, 2008: A diagnostic case study of Meiyu front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wave-like frontal disturbances in the subtropical environment. Mon. Wea. Rev., 136, 41–61. 11. Chen, G. T. J., 2009: The role of cumulus hea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eiyu frontal systems. NTUAS 50-year Anniversary Book,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117–135. 12. Huang, H. L., C. C. Wang, G. T. J. Chen, and R. E. Carbone, 2010: The role of diurnal solenoidal circulation on propagating rainfall episodes nea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on. Wea. Rev., 138, 2975-2989. 13. Wang, C.-C., G. T.-J. Chen*, and S.-Y. Huang, 2011: Remote trigger of deep convection by cold outflow over the Taiwan Strait in the Mei-yu season: A modeling study of the 8 June 2007 Case. Mon. Wea. Rev. 139, 2854-2875. 14. Wang, C.-C., G. T.-J. Chen*, H.-L. Huang, R. E. Carbone, and S.-W. Chang, 2012: Synopt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propagating and non-propagating cloud/rainfall episodes during the warm season over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Mon. Wea. Rev., 140 (3),721–747. 15. Wang, M.Y.M., G. T.-J. Chen, C.C., Wang*, and Ying-Hwa Kuo, 2012: A case study of the cut off process and latent heating effect in an upper-level cold-core low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in East Asia. Mon. Wea. Rev., 140 (6), 1725-1747. 16. Chung-Chieh Wang, Jason Chieh-Sheng Hsu, George Tai-Jen Chen, Dong-In Lee, 2014: A Study of Two Propagating Heavy-Rainfall Episodes near Taiwan during SoWMEX/TiMREX IOP-8 in June 2008. Part I: Synoptic Evolution, Episode Propagation, and Model Control Simulation. Mon. Wea. Rev., 142 (8), 2619-2643.

3.2 其他研究 代表作: 1. Chen, G. T. J., and L. F. Chou, 1994: An investigation of cold vortice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the warm season. Mon. Wea. Rev., 122, 1436–1448. 2. Chang, C. P., and G. T. J. Chen, 1995: Tropical circ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southwest monsoon onset and westerly surg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Mon. Wea. Rev., 123, 3254–3267. 3. Chen, G. T. J., and K. C. Lin, 1999: A diagnostic case study of a winter low-level front over Southern China. Mon. Wea. Rev., 127, 1096–1107. 4. Chen, G. T. J., Z. H. Jiang, and M. C. Wu, 2003: Spring heavy rain events in Taiwan during warm episodes and the associated large-scale conditions. Mon. Wea. Rev., 131, 1173–1188. 5. Chen, G. T. J., and I. M. Tang, 2004: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summertime hailstorm over northern Taiwan. J. Meteor. Soc. Japan, 82, 695–709. 6. Wang, C. C., G. T. J. Chen, and R. E. Carbone, 2004: A climatology of warm-season cloud patterns over East Asia based on GMS infra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Mon. Wea. Rev., 132, 1606–1629.

7. Wang, C. C. , G. T. J. Chen, T. C. Chen, and K 7. Wang, C. C., G. T. J. Chen, T. C. Chen, and K. Tsuboki, 2005: A nume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Taiwan topography on a convective line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Mon. Wea. Rev., 133, 3217–3242. 8. Chen, G. T. J., and H. C. Chou, 2006: A summertime severe weather event occurring in the Taipei Basin. TAO, 17, 3–22. 9. Chen, G. T. J., C. C. Wang, and H. C. Chou, 2007: Case study of a bow echo near Taiwan during wintertime. J. Meteor. Soc. Japan, 85, 233–253. 10. Chang, L. T. C., G. T. J. Chen, and K. K. W. Cheung, 2008: Mesoscale simulation and moisture budget analyses of a heavy rain event over southern Taiwan in the Meiyu season. Meteor. Atmos. Phys., 101, 43–63. (SCI) 11. Wang, C. C., G. T. J. Chen, S. C. Yang, and H. C. Chou, 2009: Wintertime supercell thunderstorms in a subtropical environment: A diagnostic study. Mon. Wea. Rev., 137, 366–390. 12. Wang, C.-C., G. T.-J. Chen*, and R. E. Carbone, 20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stics of warm-season cloud episodes and synoptic weather regimes over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Meteor. Atmos. Phys., 112, 117-124. 13. Wang, C.-C, Chu-Ying Kung, Cheng-Shang Lee*, and G. T.-J. Chen, 2012: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Mei-yu season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 in Taiwan River Basins based on a conceptual climatology model.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27 (8), 586-607.

4. 研究榮譽 國科會傑出獎(1986、1988、1990、1992 學年 度) 國科會特約研究員獎(2002年12月) 教育部教授研究獎(1984年) 教育部第三屆國家講座(1999年) 台大講座/終身特聘教授(2006年-今)

教學方面 由大學部到研究所 由師資陣容單薄到堅強 師生關係與對教學、 對指導研究態度之演變 教學榮譽 教育部教學特優教師獎(1989年) 臺大教學傑出獎(1990學年度) 由師資陣容單薄到堅強 師生關係與對教學、 對指導研究態度之演變 教學榮譽

服務方面 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TAMEX計畫 臺大校教師評審委員會 臺大校產清理委員會 總統科學獎委員會數理科學組 行政院表揚傑出應用科學與技術人 才發掘推薦委員會自然及數學小組 教育部「氣象名詞」審查委員會 考試院公務人員升官等考試 考試院全國性公務人員高等暨普通 考試命題兼閱卷、襄試 理事長 總主持人 委 員 遴選委員 主任委員 典試委員 1999,3 ~ 2001,3 1991,3 ~ 1995,3 1983,8 ~ 1993,7 1996,3 ~ 1997,2、 1999,3 ~ 2001,2、 2002,8 ~ 2005,7 1988,1 ~ 1988,12 2003年度 1987、1992、1993年度 1995,12 ~ 1997,11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2003年度 1979、1986、1987、1990年度

行政方面 臺大大氣系主任/所長 臺大教務長 臺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主任 臺大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台大學術副校長 1988,8 ~ 1991,7 2002,8 ~ 2005,7 2004 ~ 2005 2002,8 ~ 2002,10 2005,8 ~ 2011,7

三、40年來與近年來的研究 鋒面、鋒生及旋生 低層噴流 形成機制 與豪雨關係 梅雨鋒面 鋒生 旋生 變形場 CISK 斜壓性 移動 強(▽T大;ζ, q, ) 弱(▽T小;ζ, q, ) 動力上的傳播 運動上的平流 ▽T 及/或 ζ, q 增大 形成機制 與豪雨關係

氣候變遷下的梅雨 Q:氣候變遷下,臺灣地區梅雨特徵有無變化? 臺灣地區梅雨季之平均時降雨強度、日降雨強度、 豪(≧130 mmd-1)大(≧50 mmd-1)雨及 大豪雨(≧200 mmd-1)發生頻率等,後期(2001-2010) 與前期(1993-2000)之差異為何?

西南部平均時降雨強度顯著增大。 西南部日降雨強度顯著增大。

西南部豪雨出現頻率顯著增大。 西南部豪大雨出現頻率顯著增大。

西南部72個雨量站分布。

1993-2010年臺灣 西南部梅雨季 大豪雨 (≧200 mmd-1), 出現時間與測站數 顯示,後期規模 (時空)有增大趨勢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0515 0516 0517 1 0518 0519 0520 20 0521 6 0522 0523 5 0524 0525 0526 4 0527 3 0528 0529 2 0530 0531 0601 7 0602 0603 0604 0605 11 0606 0607 51 0608 23 0609 34 0610 42 0611 0612 31 0613 0614 47 0615 36 1993-2010年臺灣 西南部梅雨季 大豪雨 (≧200 mmd-1), 出現時間與測站數 顯示,後期規模 (時空)有增大趨勢 。黃色與灰色分別 代表梅雨鋒與 颱風之影響。

氣候變遷下的臺灣梅雨 西南部平均時降雨強度,後期比前期顯著增大。 西南部日降雨強度,後期比前期顯著增大。 西南部豪雨出現頻率,後期比前期顯著增大。 西南部豪大雨出現頻率,後期比前期顯著增大。 西南部大豪雨之規模(時間、空間),後期比前期顯著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