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stics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物流 供應鏈管理 與 Logistics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第二章 物流/供應鏈策略與規劃 第一節 策略 第二節 策略的形成 第三節 物流策略的演進與種類 第四節 物流/供應鏈規劃 個案:聯強國際
第一節 策略 一組目的或目標與用以達到上述目的的基本政策及計畫。 為了達到組織的基本目標之手段。
策略 當組織的資源有限時 組織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存在很大的不確定 當經營活動幅度較長(通常為5~10年) 組織內的活動與決策需各部門間的協調
使命 乃在定義企業的本質及範圍,同時提供一些重要的準則以管理整個企業。例如:某電腦公司可能以製造高品質的筆記型電腦為其使命;某家醫院可能以照顧重症病患,使其尊嚴地走完一生為其使命。
使命說明書 我們是怎樣的企業?將來要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努力的目標為何? 哪些是我們必須培養或善加利用的競爭優勢?
策略與戰術 策略是指作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而戰術則指做好的事情(Do the Thing Right)。」 策略指引出達成目標的正確方向,而戰術則是用以達成策略的行動與方法 。
物流/供應鏈策略 策略層級(Strategic Level) 策略的決定,將對物流/供應鏈有長期與持久性的影響力。策略層級的決策包含了設施的數量、地點、容量或產能與在物流網路中原料的流動。
戰術層級(Tactical Level) 戰術乃是在每季與每年一次之間,依據當時的資訊所做出的決策。戰術層級的決策包含了採購及生產決策、存貨政策、運輸策略,以及拜訪顧客的頻率。
作業層級(Operational Level) 為關係到一般日常的決策,作業層級的決策通常與組織內部的作業活動有關包含了排程規劃、設施內的物料搬運、出貨商品的包裝、運送路徑以及卡車裝載的規劃。
物流策略與公司策略的關係 由於物流管理正逐漸朝向複雜、長期而持久、不易變更、更多投入的形式轉變,因此物流策略已變成公司策略規劃的組成份子,這使得物流策略的地位已不同於以往。
物流/供應鏈策略與公司策略的比較 物流/供應鏈策略和公司策略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為使物流/供應鏈策略能夠真正的有效,必須將其與公司策略相互連結,亦即兩者不應該是獨立形成的。
物流能力 物流能力可作為公司的核心能力以創造顧客價值;物流能力係指廠商相對於主要競爭者而言,能以最低的可能總成本提供卓越的顧客服務。
第二節 策略的形成 一個有效的物流/供應鏈策略,高階管理階層必須考量物流組織的特殊能力,並且必須環境分析(Environmental Scanning)。
環境分析 環境不確定性(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意指管理者並沒有足夠了解或預測未來的環境資訊。不確定性來自兩個相關因素:(1)複雜性和(2)動態性。環境的複雜性是指管理者必須參加與其內部相關議題的次數。 當環境不確定性增加時,管理者必須發展出蒐集、分類、分析和解釋環境資訊的技術與方法。
意指蒐集大多數人無法取得的資訊,並將蒐集到的資訊分類排序,以說明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環境掃描 環境掃描(Environmental Scanning) 意指蒐集大多數人無法取得的資訊,並將蒐集到的資訊分類排序,以說明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情境發展 當物流管理者試著決定環境力量對組織的影響時,他們經常發展出許多未來的情境(Scenarios)。情境代表將各種不同因素可能的組合,結合成環境與公司的整體圖像。 環境掃描是用來確認重要因素、情境發展用來建構各種未來的圖像、預測(Forecasting)是用來預測某些變數在未來會如何變化。
標竿法(Benchmarking) 意指辨認特定領域內績效最佳的公司,如產品開發或顧客服務等特定領域,然後對照自己公司內的做法。為此,標竿小組應蒐集自己公司和其他公司營運的相關資訊,以決定彼此間的差距。
工作環境與總體環境 為了確認企業環境變動所帶來的轉機與危機,物流管理者要先能區別工作環境(Task Environment)與總體環境(General Environment)。
所謂工作環境,指的是供應商、經銷商、客戶及競爭者所引發的力量和狀況,足以影響公司獲得投入及處理產出的能力,而此每日皆對管理者形成影響與壓力。 總體環境指的是廣泛的經濟、科技、社會文化、人口統計,政治與法律各層面,以及全球化各種影響公司和工作環境的因素。
內部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 內部環境是指由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因素。雖然工作環境、總體環境和內部環境三者相互影響。
內部因素 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 設施與設備(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財務資源(Financial Resources) 顧客(Customers) 產品與服務(Products and Services) 技術(Technology) 供應商(Suppliers) 其他
第三節 物流策略的演進與種類 物流策略的演進 自1970s 到現在,物流這個功能在企業運作中的角色變化。 第三節 物流策略的演進與種類 物流策略的演進 自1970s 到現在,物流這個功能在企業運作中的角色變化。 在1980s中期,強調在物流系統設計中,需考慮企業內部與外部的因素同時鼓勵了新管理風格的發展。 1990s則是強調透過物流達到顧客滿意。
1970年代時,是物流策略發展與整合的時期,最受關注的三個議題: (1)在整合性配送系統的公司發展中,最常被使用的 替代管理方法為何; (2)在1960s中,導致目前之管理發展著重於整合性 配送系統的力量為何; (3)在1970s,將塑造管理思想之範疇與影響力的力 量為何。
物流策略種類 品質策略 以品質為基礎的策略(Qality-based Strategies)重心在於維護或改善組織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而品質為吸引或留駐顧客的因素。 價值鏈的物流策略 價值鏈可以讓一個公司瞭解到其企業內活動之成本與差異化的來源。價值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第一就是以價值來當作評估競爭優勢的基礎;第二由於價值乃由許多間斷式的活動所創造。 接下頁
以時間為基礎的物流策略 以時間為基礎的策略(Time-based Strategies)重心在於減少物流作業中各種活動(例如,研發和上市新產品或服務,回應顧客需求的改變,或者交運產品或實施服務)所需的時間。 延遲的策略 延遲,主要的概念是透過產品或製程的重新設計,儘可能將產品差異點延遲,直到接收顧客訂單之後,再完成最後的作業,以因應大量客製化之市場需求的一種策略。
延遲的種類 貼標籤(Labeling) 包裝(Packaging) 組裝(Assembly) 製造(Manufacturing) 時間(Time)
延遲的價值 能對實際需求作出快速反應,因為對最終產品的生產決策能夠在最晚的時間點、根據對顧客的最充分了解而作出,有時候,這個策略甚至能改善預測的品質。延遲的價值便是資訊的價值:當生產決策的可以被延遲,廠商可以接收、分析更多關於顧客需求的資訊,因此就能將決策的品質達到最適化。
接下頁
表2-4 (續)
第四節 物流/供應鏈規劃 規劃層次 規劃試圖回答有關做什麼、何時做和如何做的問題,涉及三個層面:策略層面、戰術層面和作業層面。 第四節 物流/供應鏈規劃 規劃層次 規劃試圖回答有關做什麼、何時做和如何做的問題,涉及三個層面:策略層面、戰術層面和作業層面。 決策的重點在於如何利用策略規劃的物流通路快速、有效地運送產品。圖2-3提供一個組織內的規劃和決策層級之間的關係。
物流/供應鏈規劃 主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 顧客服務目標 設施選址 存貨 運輸
顧客服務目標 企業提供的顧客服務水準比任何其他因素對系統設計的影響都要大。服務水準較低,可以在較少的儲存地點集中存貨,或利用較廉價的運輸方式。服務水準高則恰恰相反。
存貨決策 存貨決策是指管理庫存的方式。由於企業採用的具體政策將影響設施選址決策,所以必須在物流/供應鏈策略規劃中予以考慮。
運輸決策 運輸決策包括運輸方式、運輸批量和運輸時間以及路線的選擇。
設施選址決策 存貨地點及供貨點的地理分布構成物流/供應鏈規劃的基礎。其主要內容包括,確定設施的數量、地理位置、規模,並分配各設施所服務的市場範圍,這樣就確定了產品到市場之間的線路。
顧客服務目標、存貨、運輸和設施選址等四項是物流/供應鏈規劃的主要內容,因為這些決策都會影響企業的獲利能力、現金流和投資報酬率。其中每個決策都與其他決策互相聯繫,規劃時必須考慮彼此間的權衡。
個案:聯強國際 公司簡介 公司定位 通路策略 物流能力 物流作業 倉儲流程 2. 訂單流程 3. 配送流程 4. 取送與維修流程 倉儲流程 2. 訂單流程 3. 配送流程 4. 取送與維修流程 5. 收款流程 6. 徵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