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逻辑 课 程 V.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排列 组合 概率 会考复习. 排列、组合是不同的两个事件,区别的 标志是有无顺序,而区分有无顺序的办法是: 把问题的一个选择结果解出来,然后交换这 个结果中任意两个元素的位置,看是否会产 生新的变化,若有新变化,即说明有顺序, 是排列问题;若无新变化,即说明无顺序, 为组合问题 知识要点.
Advertisements

第三节 函数的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的基本公式及其运算法则 四、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五、小结、作业.
人的性别遗传 合肥市第四十九中学 丁 艳. 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1 、男性和女性各 23 对染色体有何异同 ? 哪 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 2 、这两幅图中,哪幅 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 体?哪幅图显示的是女 性染色体? 3 、图中哪条染色体是 Y 染色体?它与 X 染色体 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
专题一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
1、一般地说,在生物的体细胞中, 和 都是成对存在的。
辨性别 A B. 辨性别 A B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昌邑市龙池初中 杨伟红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3.通过探究活动,解读数据了解生男生女的比例。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孙蓓雄
这是一个数字的 乐园 这里埋藏着丰富的 宝藏 请跟我一起走进数学的 殿堂.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3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全面了解入党程序 认真履行入党手续 第一讲 主讲人:陈亭而.
中共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委员会党校 入党材料规范填写指导 学工处 李华琼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党员发展培训—— 党员发展工作培训 校党委组织部 2010年9月17日.
深度分销全景案例.
1.2.2《函数的表示法》.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
第三讲 事务性文书的写作 (计划 总结 调查报告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行程问题.
销售部工作总结 二O一六年五月.
清仓处理 跳楼价 满200返160 5折酬宾.
第八章 诉讼法 第一节 诉讼法概述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
常用逻辑语.
§1.2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 件与必要条件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1.1.2 四 种 命 题.
常用逻辑用语 知识体系: 命题 常用逻辑性用语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基本逻辑连结词 量词.
高一数学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育科学学院03级教育技术2班 刘文平.
1.5 充要条件.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1.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意義 2.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 3.等量公理 與移項法則 自我評量 例題1 例題2 例題3
色 弱 與 色 盲.
普及纳米知识 推动科技进步.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四).
第五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宠物之家 我的宠物性别? 雌(♀) or 雄(♂) 第一阶段:我的宠物我做主 第二阶段:宠物“相亲记” 第三阶段:家族诞生
课标教材下教研工作的 实践与思考 山东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郭允远.
通 知 通知是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时使用的公文。
第三章 归结原理 (第二部分) (Chapter 3 Resolution Reasoning) (Part B)
9.1 圓的方程 圓方程的標準式.
第二章 逻辑和证明 谓词和量词 命题在表达逻辑推理时有局限性:没有进一步分析原子命题的构成方式 苏格拉底三段论在命题的框架下无法分析
7.2 部分分式與有限供應成長.
函数的和、差、积的导数.
3.1.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高二数学 选修1-1.
求曲线方程(3).
材料力学 第十二章 能量方法.
因式定理.
Unit 10 日常語言的翻譯 授課教師:傅皓政 老師
第5章 谓词逻辑的等值和推理演算 谓词逻辑研究的对象是重要的逻辑规律,普遍有效式是最重要的逻辑规律,而等值式、推理式都是普遍有效的谓词公式,因此等值和推理演算就成了谓词逻辑的基本内容. 这章的讨论,主要是以语义的观点进行的非形式的描述,而严格的形式化的讨论见第6章所建立的公理系统.
四川省天全中学说课竞赛 多媒体演示课件 ★ ☆ 函数的单调性 天全中学数学组 熊 亮.
數學少林寺 因式分解 寺址:新竹縣立中正國民中學 長老:林永章、廖玉真.
第十九章 谓词逻辑.
课前注意 课前注意 大家好!欢迎加入0118班! 请注意以下几点: 1.服务:卡顿、听不清声音、看不见ppt—管家( ) 2.课堂秩序:公共课堂,勿谈与课堂无关或消极的话题。 3.答疑:上课听讲,课后答疑,微信留言。 4.联系方式:提示老师手机/微信: QQ:
第五模块 微分方程 第三节 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一、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二、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
× (1)( )若一元二次方程式可分解為 (x+1)(x+2)=1, 則 x+1=1,x+2=1, 所以 x=0 或-1
3.1导数的几何意义.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计 算 机 教 学 课 件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二)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Wednesday, May 08, 2019.
第3章 多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 3.1 随机向量及其联合分布函数 3.2 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 3.3 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
河北省昌黎县第三中学李晓荣.
§3 谓词演算的形式证明 一、形式证明 P(Y)上的一阶谓词演算用Pred(Y)表示
(5) (-5x)(-7x+2) =__________ (6) 7x(5x2+6x-3) = _______________ -27x2
(3.3.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四节 微分 函 数 的 微 分 微分的定义 微分的几何意义 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 基本初等函数 的微分公式与 微分的运算法则
第八章 服務部門成本分攤.
4-2 配方法與公式解.
第二部分 导数与微分 在课程简介中已经谈到, 高等数学就是微积分(微分 + 积分). 对于一元函数来说, 微分本质上就是导数. 这一部分内容是“导数与微分”. 由此可见, 这一部分内容在本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是在极限的基础之上讨论函数的导数和微分的. “导数与微分”是每个学习高等数学的人必须掌握的内容.
高一年级 数学 第一章 函数的表示法 课题: 映射 授课者: 朱海棠.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回顾与复习(一).
我们探究学习 成果 直线的 倾斜角与斜率.
8的乘法口诀 导入 新授 练习.
一、格 格的定义,最大元,最小元,有界格,有补格 子格(是格不一定是子格), 给定Hasse图,判断是否分配格,布尔格
谓词逻辑初步 与推理规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数理逻辑 课 程 V

第5章 谓词逻辑的等值和推理演算 谓词逻辑研究的对象是重要的逻辑规律,普遍有效式是最重要的逻辑规律,而等值式、推理式都是普遍有效的谓词公式,因此等值和推理演算就成了谓词逻辑的基本内容,同命题逻辑相比,由于量词谓词的引入,使谓词演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是把谓词逻辑当作表示知识、实现推理的有力工具来看待的. 这章的讨论,主要是以语义的观点进行的非形式的描述,而严格的形式化的讨论见第6章所建立的公理系统.

5.1 否定型等值式 若给定了两个谓词公式A,B,说A和B是等值的,如果在公式A,B的任一解释下,A和B都有相同的真值. 5.1 否定型等值式 若给定了两个谓词公式A,B,说A和B是等值的,如果在公式A,B的任一解释下,A和B都有相同的真值. 等价的说法是A,B等值当且仅当A↔B是普遍有效的公式,A和B等值.就记作A=B或AB,

5.1.1 由命题公式移植来的等值式 若将命题公式的等值式,直接以谓词公式代入命题变项便可得谓词等值式.由 5.1.1 由命题公式移植来的等值式 若将命题公式的等值式,直接以谓词公式代入命题变项便可得谓词等值式.由 ﹁﹁p=p,p→q=﹁p∨q, (p∧q)∨r=(p∨r)∧(q∨r) 可得 ﹁﹁P(x)=P(x) ﹁﹁(x)P(x)=(x)P(x) P(x)→Q(x)=﹁P(x)∨Q(x) (x)P(x)→(x)Q(x)=﹁ (x)P(x)∨(x)Q(x) (P(x)∧Q(x))∨R(x)=(P(x)∨R(x))∧(Q(x)∨R(x)) ((x)P(x)∧Q(y))∨(z)R(z)=((x)P(x)∨(z)R(z))∧(Q(y)∨(z)R(z))

5.1.2 否定型等值式 ﹁(x)P(x)=(x)﹁P(x) ﹁(x)P(x)=(x)﹁P(x) 5.1.2 否定型等值式 ﹁(x)P(x)=(x)﹁P(x) ﹁(x)P(x)=(x)﹁P(x) 形式上看这对公式,是说否定词”﹁”可越过量词深入到量词的辖域内,但要把所越过的量词转换为,转换为

(1)从语义上说明 ﹁(x)P(x)语义上表示的是,并非所有的x都具有性质P.这相当于,有一个x不具有性质P,这正是 (x)﹁P(x)的含义.从而由语义分析知﹁(x)P(x) 与(x)﹁P(x)表示的是同一命题,自然有 ﹁(x)P(x)=(x)﹁P(x) (x)P(x)=﹁ (x)﹁P(x) 类似的有﹁(x)P(x)=(x)﹁P(x) (x)P(x)=﹁(x)﹁P(x)

而﹁(x)P(x)与(x)﹁P(x)不等值,如P(x)表示x是有理数,前者的语义是并非所有的x都是有理数.而后者的语义是说所有的x都不是有理数.这两句话是不同的。

(2)在{l,2}域上分析 ﹁(x)P(x)=﹁(P(1)^P(2))=﹁P(1)v﹁P(2)=(x) ﹁P(x) ﹁(x)P(x)=﹁(P(1)vP(2))=﹁P(1)^﹁P(2)=(x)﹁P(x) 这样看来,否定词越过量词的内移规律,就是摩根律的推广.

(3)语义上的证明 依等值式定义,A=B如果在任一解释I下A真B就真,而且B真A就真. 若证明﹁(x)P(x)=(x)﹁P(x) 设任—解释I下有﹁(x)P(x)=T 从而(x)P(x)=F,即有一个xoD,使P(Xo)=F 于是﹁P(xo)=T 故在I下(x)﹁P(x)=T 反过来,设任—解释I下有 (x) ﹁P(x)=T 即有一个xoD,使﹁P(Xo)=T 从而P(Xo)=F 于是(x) P(x)=F 即﹁ (x)P(x)=T

(4)举例 例1 “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猫”的表示 设 A(x):x是动物 B(x):x是描 原语句可表示成﹁(x)(A(x)B(x)) 例1 “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猫”的表示 设 A(x):x是动物 B(x):x是描 原语句可表示成﹁(x)(A(x)B(x)) 依否定型公式得

例2 “天下乌鸦—般黑”的表示 设 F(x):x是乌鸦 G(x,y):x与y是一般黑 原语句可表示成 (x)(y)(F(x)^F(y) →G(x,y)) 不难知道与之等值的公式是 ﹁(x)(y)(F(x)^F(y)^﹁G(x,y)) 即不存在x,y是乌鸦但不一般黑.这两句话含义是相同的.经计算有

5.2 量词分配等值式 5.2.1 量词对V、^的分配律 这是一组量词对V、^的分配律,其中q是命题变项,与个体变元x无关,这是很重要的条件. 我们仅对第一个等式给出证明,其余三个同样可证.

设在一解释I下,(x)(P(x)vq)=T,从而对任一x D ,有P(x)vq=T 又设q=T,则(x)P(x)vq=T 若q=F,从而对任一x D ,有P(x) =T ,即有(x)P(x)=T,故仍有,(x)P(x)vq=T 反过来,设在一解释I下,(x)P(x)vq=T,又设q=T,则(x)(P(x)vq)=T 若q=F,必有(x)P(x)=T,从而对任一xD有P(x) =T,于是对任一x D有P(x)vq=T故(x)(P(x)vq)=T.

5.2.2 量词对→的分配律 这是一组量词对→的分配律,其中p,q是命题变项,与个体变元x无关,这是很重要的条件.

先证明其中的第一个等式. 依5.2.1的等值式 依5.l.2的等值式

再证明其中的第三个等式 依5.2.l的等值式 其余两个等值式同样可证.

5.2.3 量词对^、量词对V的分配律 这是当P(x),Q(x)都含有个体变元x时,量词对^,量词对V所遵从的分配律.然而对V,对^的分配律一般并不成立.

(1)先证明对^的分配律 设在一解释I下,(x)(P(x)^Q(x))=T于是对任一x D P(x)^Q(x)=T 即P(x)=Q(x)=T 从而有(x)P(x)=(x)Q(x)=T 故有(x)P(x)^(x)Q(x)=T 反推回去,易知在一解释I下,只要 (x)P(x)^(x)Q(x)=T 必有(x)(P(x)^Q(x))=T

再证明对v的分配律 设在一解释I下,(x)(P(x)vQ(x))=T.于是有x0D 使 P(x0)vQ(x0)=T 从而有P(x0)=T或Q(x0)=T也即 (x)P(x)或(x)Q(x)为T 故有(x)P(x)v(x)Q(x)=T 反推回去,易知在一解释I下,只要(x)P(x)v(x)Q(x)=T 必有(x)(P(x)vQ(x))=T

(2)分析一下,对V,对^分配律不成立的原因. 先从{1,2}域上看.有 (x)(P(x)vQ(x))=(P(1)vQ(1))^(P(2)vQ(2)) =(P(1)^P(2))v(Q(1)^Q(2))v(P(1)^Q(2))v(Q(1)^P(2)) 而 (x)P(x)v(x)Q(x)=(P(1)^P(2))v(Q(1)^Q(2)) 于是有 (x)(P(x)vQ(x))=(x)P(x)v(x)Q(x)v(P(1)^Q(2))v(Q(1)^P(2)) 然而 (x)(P(x)^Q(x))=(P(1)^Q(1))^(P(2)^Q(2)) =(P(1)^P(2))^(Q(1)^Q(2))=(x)P(x)^(x)Q(x)

可看出对^的分配律,只涉及到^和交换律,这是没有问题的,对V的分配律,涉及到^和V,这是对V分配律不成立的原因.从{1,2}域上的观察,可知 (x)P(x)v(x)Q(x)=>(x)(P(x)vQ(x)) 是成立的.将会看到在任意论域D上也是成立.再看

同样可看出对V的分配律,只涉及到V和交换律,仍然是没问题的.对^的分配律,涉及到V和^,这是对^分配律不成立的原因.从{1,2}域上的观察,可知 (x)(P(x)^Q(x))=>(x)P(x)^(x)Q(x) 是成立的.将会看到在任意论域D上也是成立的. 还可解释性的说明. 由(x)(P(x)vQ(x))=T,导不出(x)P(x)v(x)Q(x)=T如下规定解释I: x1时,P(x1)=T而Q(x1)=F. x2时,P(x2)=F而Q(x2)=T. 对其他x属于D,只要求P(x),Q(x)中只有一为T.在这个I下,显然有(x)(P(x)vQ(x))=T 而没有(x)P(x)v(x)Q(x)=T 同样在这个I下,有(x)P(x)^(x)Q(x)=T,而没有(x)(P(x)^Q(x))=T

5.2.4 变元易名后的分配律 这两个等值式,说明了通过变元的易名,仍可实现对V,对^的分配律. 证明是容易的.首先有变元易名等值式 5.2.4 变元易名后的分配律 这两个等值式,说明了通过变元的易名,仍可实现对V,对^的分配律. 证明是容易的.首先有变元易名等值式 (x)P(x)= (y)P(y) (x)P(x)= (y)P(y) 于是(x)P(x)v(x)Q(x)=(x)P(x)v(y)Q(y)

对x而言(y)Q(y)相当于命题变项,与x无关,可推得 (x)P(x)v(y)Q(y)=(x)(P(x)v(y)Q(y)) 对y而言,P(x)相当于命题变项与y无关,又可推得 (x)(P(x)v(y)Q(y))=(x)(y)(P(x)vQ(y)) 同理(x)(y)(P(x)^Q(y))=(x)P(x)^(x)Q(x) 然而(x)(y)(P(x)vQ(y))与(x)(P(x)vQ(x)) 是不等值的(x)(y)(P(x)^Q(y))与(x)(P(x)^Q(x)) 也是不等值的

5.3 范 式 在命题逻辑里.每一公式都有与之等值的范式,范式是一种统一的表达形式、当研究一 5.3 范 式 在命题逻辑里.每一公式都有与之等值的范式,范式是一种统一的表达形式、当研究一 个公式的特点(如永真、永假)时,范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谓词逻辑的公式来说也有范式,其中前束范式与原公式是等值的,而其他范式与原公式只有较弱的关系,

5.3.1 前束范式 定义5.3.1 说公式A是一个前束范式,如果A中的一切量词都位于该公式的最左边(不含否定词)且这些量词的辖域都延伸到公式的末端,前束范式A的一般形式为 (Q1x1)…(Qnxn)M(xl,…,xn) 其中Q,为量词或(i=l,…,n),M称作公式A的母式(基式),M中不再有量词.

定理5.3.1 谓词逻辑的任一公式都可化为与之等值的前束范式.但其前束范式并不唯一. 我们并不一般性地证明这个定理(只是为了避免叙述上的不便),而是通过例子给出化前来范式的过程.

经过这几步,便可求得任一公式的前束范式.由于每一步变换都保持着等值性,所以,所得到的前束形与原公式是等值的. 这里的S(a,b,x,y,z)便是原公式的母式. 由于前束中量词的次序排列,以及对母式都没有明确的限制,自然前束范式不是唯一的,如例1的前束范式也可以是 (x)(z)(y)(S(a,b,x,y,z)^P) 其中P可以是任一不含量词的普遍有效的公式。

5.3.2 Skolem标准形 前束范式对前束量词没有次序要求,也没有其他要求.如果对前束范式进而要求所有存 在量词都在全称量词之左,或是只保留全称量词而消去存在量词,便得Skolem标准.不 难想像,仍保持与原公式的等值性就不可能了,只能保持在某种意义下的等值关系.

(1)前束范式 一个公式的前束范式或说Skolem标准形为 (x1)…(xi)(xi+1)…(xn )M(x1,…,xn) 即存在量词都在全称量词的左边,且可保持至少有一个存在量词(i≥1),其中M(x1,…,xn)中不再含有量词也无自由个体变项

定理5.3 . 2 谓词逻辑的任一公式A,都可化成相应的前束范式,并且A是普遍有效的当且仅当其前束范式是普遍有效的。

例2 求( x)( y)( u)P(x,y,u)的前束范式(P中无量词). 将一公式化成前束形,首先要求出前束形,再做前束,这个例子已是前束形了,便可直接求前束形.

首先将全称量词( y)改写成存在量词( y),其次是引入谓词S和一个变元z,得S(x,z),建立公式 ( x)((y)(u)(P(x,y,u)^﹁S(x,y))V(z)S(x,z)) 其中﹁S(x,y)的变元,是(y)的变元y和(y)左边存在量词( x)的变元x附加的(z)S(x,z)中的变元z是新引入的未在原公式中出现过的个体,S也是不曾在M中出现过的谓词. 进而将(z)左移(等值演算),便得前束范式 ( x)(y)(u)(z)((P(x,y,u)^﹁S(x,y))VS(x,z)). 当原公式中,有多个全称量词在存在量词的左边,可按这办法将全称量词逐一地右移. 前束范式仅在普遍有效的意义下与原公式等值. 前束形对谓词逻辑完备性的证明是重要的.

(2)Skolem标准形 另一种Skolem标准形是仅保留全称量词的前束形. 定理5.3.3 谓词逻辑的任一公式A,都可化成相应的Skolem标准形(只保留全称量词的前束形),并且A是不可满足的当且仅当其Skolem标准形是不可满足的. 这定理是说对不可满足的公式,它与其Skolem标准形是等值的,而一般的公式与其Skolem标准形并不是等值的.自然仅当A是不可满足的方使用Skolem标准形.

例3 求公式(x)(y)(z)(u)(v)(w)P(x,y,z,u,v,w)的Skolem标准形. 将一公式化成Skolem标准形,首先也要求出前束形.这个例子已是前束形了,便可直接求Skolem标准形了.

首先将最左边的(x)消去,而将谓词P中出现的所有变元x均以论域中的某个常项a(未在P中出现过)代入.进而消去从左边数第二个存在量词(u),因(u)的左边有全称量词(y)(z),需将谓词P中出现的所有变元w均以y,z的某个二元函数f(y,z)(未在P中出现过)代人.最后按同样的方法消去存在量词(w),因(w)的左边有全称量词(y)(z)和(v),需将谓词P中出现的所有变元w均以y,z,v的某个三元函数g(y,z,v)(未在P中出现过也不同于f(y,z))代人.这样便得消去全部存在量词的Skolem标准形 (y)(z)(v)P(a,y,z,f(y,z),v,g(y,z,v)).

消存在量词是将相应变元以函数代入,可这样来理解,如(x)(y)P(x,y)的Skolem标准形是(y)P(x,f(x)).因为(x)(y)P(x,y)的意思是对任一x,都有一个y使P(x,y)成立,那么这个y通常是依赖于x的,可视作x的某个函数f(x).从而有Skolem标准形(x)P(x,f(x)),然而所能找到的y不必然是x的函数f,于是(x)(y)P(x,y)与(x)P(x,f(x))并不等值.

在{1,2}域上 (x)(y)P(x,y)=(P(1,1)VP(1,2))^(P(2,1)VP(2,2)) (x)P(x,f(x))=P(1,f(1))^P(2,f(2)) 两者明显的不等值,但在不可满足的意义下两者是一致的,这种标准形,对使用归结法的定理证明来说是重要的. 还可讨论前束形(在所有的的左边),而且一个公式与它的前束形在可满足意义下是一致的.

5.4 基本的推理公式 命题逻辑中有关推理形式、重言蕴涵以及基本的推理公式的讨论和所用的术语,都可引 入到谓词逻辑中.并可把命题逻辑的推理作为谓词逻辑推理的一个部分来看待. 这里所介绍的是谓词逻辑所特有的,在命题逻辑里不能讨论的推理形式和基本的推理公式、

5.4 . 1 推理形式举例 例1 所有的整数都是有理数,所有的有理数都是实数,所以所有的整数都是实数. 5.4 . 1 推理形式举例 例1 所有的整数都是有理数,所有的有理数都是实数,所以所有的整数都是实数. 引入谓词将这三句话形式化,可得如下推理形式: (x)(P(x)→Q(x))^(x)(Q(x)→R(x))→(x)(P(x)→R(x))

例2 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孔子是人,所以孔子是要死的,引入谓词将这三句话形式化,可得如下推理形式: (x)(A(x)→B(x))^A(孔子)→B(孔子).

例3 有一个又高又胖的人,必有一个高个子而且有—个胖子。 引入谓词将这两句话形式化,可得如下推理形式: (x)(C(x)^D(x))→(x)C(x)^(x)D(x).

例4 若某一个体a具有性质E,那么所有的个体x都具有性质E. 这两句话形式化,可得如下推理形式: E(a)→(Vx)E(x) 不难看出,由例1,2,3所建立的推理形式是正确的,而例4的推理形式是不正确的,

从而有 (x)(P(x)→Q(x))^(x)(Q(x)→R(x))=>(x)(P(x)→R(x)) (x)(A(x)→B(x))^A(孔于)=>B(孔子) (x)(C(x)^D(x))=>(x)C(x)^(x)D(x) 这样的推理形式是命题逻辑所不能处理的,或说这些推理关系,仅使用命题逻辑的工具是无法描述的.需使用谓词逻辑的工具.如例1所讨论的推理,在命题逻辑里只能形式化成 三个独立命p,q,r间的推理形式 p^q→r 这显然不是正确的推理形式,

5 . 4.2 基本的推理公式 (1) (x)P(x)V(x)Q(x)=>(x)(P(x)VQ(x)) 5 . 4.2 基本的推理公式 (1) (x)P(x)V(x)Q(x)=>(x)(P(x)VQ(x)) (2) (x)(P(x)^Q(x))=>(x)P(x)^(x)Q(x) (3) (x)(P(x)→Q(x))=>(x)P(x)→(x)Q(x) (4) (x)(P(x)→Q(x))=>(x)P(x)→(x)Q(x) (5) (x)(P(x)←→Q(x) )=>(x)P(x)←→(x)Q(x) (6) (x)(P(x)←→Q(x))=>(x)P(x)←→(x)Q(x) (7) (x)(P(x)→Q(x)) ^ (x)(Q(x)→R(x))=>(x)(P(x)→R(x)) (8) (x)(P(x)→Q(x)) ^ P(a)=>Q(a) (9) (x)(y)P(x,y)=>(x)(y)P(x,y) (x)(y)P(x,y)=>(y)(x)P(x,y) 这些推理公式或称椎理定理的逆一般是不成立的,所以正确地理解这些定理的前提与结论的不同是重要的。

5.4 . 3 基本推理公式的说明 对这些基本推理公式的直观说明以及解释性的证明仅就其中的2,3和10来讨论 5.4 . 3 基本推理公式的说明 对这些基本推理公式的直观说明以及解释性的证明仅就其中的2,3和10来讨论 (1)(x)(P(x)^Q(x))=>(x)P(x)^(x)Q(x) 这定理在{1.2}域上是成立的,已在5.2.3节作了说明,再从语义上讨论. 如果个体域是某班学生,P(x)表x是高材生.Q(x)表x是运动健将,那么(x)(P(x)^Q(x))表这个班上有一个学生既是高材生又是运动健将.而(x)P(x)^(x)Q(x)只是说这个班上有—个高材生而且有一个运动健将,但不要求高材生和运动健将是同一个学生.

显然推理式是成立的.其结论比前提明显地要求弱了.从而这推理式的逆是不成立的. 不难给出解释性的证明. 设解释I下有(x)(P(x)^Q(x))=T。即有xoD使P(xo)^Q(xo)=T从而有P(xo)=T,Q(xo)=T。 也即(x)P(x)=T,(x)Q(x)=T从而有 (x)P(x)^(x)Q(x)=T

(2)(x)(P(x)→Q(x))=>(x)P(x)→(x)Q(x) 从语义上讨论.论域仍是某班的学生,为使(x)(P(x)→Q(x))=T.论域内学生分布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班上所有学生都是高材生又都是运动健将。一是班上有的学生不是高材生,但凡高材生必是运动健将.这两种情况下都有(x)P(x)→(x)Q(x)=T 然而这推理式的逆是不成立的,仅当班上有的高材生不是运动健将,而且又有的学生不是高材生时,有(x)P(x)→(x)Q(x)=T.而(x)(P(x)→Q(x))=F 解释性的证明.

设在一解释I下,有 (x)(P(x)→Q(x))=T.从而对任一x D, P(x)→Q(x)=T.必能保证(x)p(x)=T时有(x)Q(x)=T.从而有 (x)P(x)→(x)Q(x)=T

(3)(x)(y)P(x,y)=>(y)(x)P(x,y) 这定理在{1,2}域上是成立的,已在4.5. 2节作了说明从语义上讨论,如论域为实数域上的区间[-1,1],而P(x,y)表x·y=0.这时(x) (y)P(x,y)=T.因为取x=0,对所有的y都有x·y=0.自然有(y)(x)P(x,y)=T,因对所有的y,均取x=0便有x·y=0成立。 这定理的逆也是不成立的,如取P(x,y)表x+y=0,这时(y)(x)P(x,y)=T,而 (x)(y)P(x,y)=F.

解释性的证明. 设一解释I下,有(x)(y)P(x,y)=T,于是有x0D,使对一切的yD都有 P(x0,y)=T.从而对一切的yD,都有一个x(均选为x0)使P(x,y)=T,即(y)(x) P(x,y)=T.

5.5 推理演算 命题逻辑中引入推理规则的推理演算,可推广到谓词逻辑,有关的推理规则(代入规则需补充说明)都可直接移入到谓词逻辑,除此之外还需介绍4条有关量词的消去和引入规则. 5.5.1 推理规则

(1)全称量词消去规则 (x)P(x)=>P(y)其中y是论域中一个体. 意指如果所有的xD都具有性质P,那么D中任一个体y必具有性质P.当P(x)中不再含有量词和其他变项时,这条规则明显成立. 而当允许P(x)中可出现量词和变项时,需限制y不在P(x)中约束出现,以避免发生错误. 如(x)P(x)=(x)((z)(x<z))在实数上成立,P(y)=(z)(y<z)但当y取为z,便有(z)(z<z),这是矛盾式,这时,在P(x)中是约束出现了.

(2)全称量词引入规则 P(y),(x)P(x)其中y是论域中任—个体. 意指如果任一个体y(自由变项)都具有性质P,那么所有个体x都具有性质P,仍需限制x不在P(y)中约束出现.如P(y)=(z)(z>y)在实数域上成立, (x)P(x)=(x)((z)(z>x))但当z取为x,这时x在P(y)中约束出现,(x)(x)(x>x)是不成立的,

(3)存在量词消去规则 (x)P(x)=>P(c)其中c是论域中的一个个体常项. 意指如果论域中存在有个体具有性质P,那么必有某个个体c具有性质P. 需限制(x)P(x)中没有自由个体出现.如实数域上(x)P(x)=(x)(x>y)是成立的,y是自由个体,这时不能推导出c>y,还需限制P(x)中不含有c.如在实数域上(x)P(x)=(x)(c<x)是成立的,但c<c不能成立.

(4)存在量词引入规则 P(c)=>(x)P(x)其中c是论域中一个个体常项. 意指如果有个体常项c具有性质P,那么( x)P(x)必真. 需限制x不出现在P(c)中.如实数域上,P(0)=( x)(x>0)成立,但( x)( x)(x> x)是不成立的.

这4条推理规则是基本的,对多个量词下的量词消去与引入规则的使用也已谈到.再明确说明一下. (x)(y)P(x,y)=>(y)P(x,y) 的右端,不允许写成(y)P(y,y), 而(x)P(x,c)=>(y)(x)P(x,y) 的右端不允许写成(x)(x)P(x,x)。

(x)(y)P(x,y)=>(y)P(x,y)=>P(x,a) 但不允许再推演出(x)P(x,a)和(y)(x)P(x,y).原因是(x)(y)P(x,y)成立时,所找到的y是依赖于x的,从而P(x,y)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是对所有的x对同一个y都有P(x,y)成立,于是不能再推演出(x)P(x,y).

5.5.2 使用推理规则的推理演算举例 和命题逻辑相比,在谓词逻辑里使用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演算同样是方便的,然而在谓词逻辑里,真值表法不能使用,又不存在判明A→B是普遍有效的一般方法,从而使用推理规则的推理方法已是谓词逻辑的基本推理演算方法. 推理演算过程.首先是将以自然语句表示的推理问题引入谓词形式化,若不能直接使用基本的推理公式便消去量词,在无量词下使用规则和公式推理,最后再引入量词以求得结论.

例1 前提 (x)(P(x)→Q(x)),(x)(Q(x)→R(x)) 结论 (x)(P(x)→R(x)) 证明 (1)(x)(P(x)→Q(x)) 前提 (2)P(x)→Q(x) 全称量词消去 (3)(x)(Q(x)→R(x)) 前提 (4)Q(x)→R(x) 全称量词消去 (5)P(x)→R(x) (2),(4)三段论 (6)(x)(P(x)→R(x)) 全称量词引入

例2 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 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首先引入谓词形式化,令P(x)表x是人,Q(x)表x是要死的,于是问题可描述为 (x)(P(x)→Q(x))^P(苏格拉底)→Q(苏格拉底) 证明 (1)(x)(P(x)→Q(x)) 前提 (2)P(苏格拉底)→Q(苏格拉底) 全称量词消去 (3)P(苏格拉底) 前提 (4)Q(苏格拉底) (2),(3)分离

例3 前提(x)P(x)→(x)((P(x)VQ(x))→R(x)),(x)P(x) 结论(x)(y)(R(x)^R(y)) 证明 (1)(x)P(x)→(x)((P(x)VQ(x))→R(x)) 前提 (2)(x)P(x) 前提 (3)(x)((P(x)VQ(x))→R(x)) (1),(2)分离 (4)P(c) (2)存在量词消去 (5)P(c)VQ(c)→R(c) (3)全称量词消去 (6)P(c)VQ(c) (4) (7)R(c) (5),(6)分离 (8)(x)R(x) (7)存在量词引入 (9)(y)R(y) (7)存在量词引入 (10)(x)R(x)^(y)R(y) (8),(9) (11)(x)(y)(R(x)^R(y)) (10)置换

例4 分析下述推理的正确性 (1)(x)(y)(x>y) 前提 (2)(y)(z>y) 全称量词消去 (3)z>b 存在量词消去 (4)(z)(z>b) 全称量词引入 (5)b>b 全称量词消去 (6)(x)(x>x) 全称量词引入 推理(1)到(2),应明确指出y是依赖于x的,即(2)中y和z有关.(2)到(3),其中的b是依赖于z的.从而(3)到(4)是不成立的.又由于b是常项,(5)到(6)也是不允许的,因个体常项不能用全称量词量化.

例5 有的病人喜欢所有的医生,没有一个病人喜欢某一庸医, 所以没有医生是庸医. 先形式化.令P(x)表x是病人,Q(x)表x是庸医.D(x)表x是医生,L(x,y)表x喜欢y, 第一句话可描述为 (x)(P(x)^(y)(D(y)→L(x,y))) 第二句话可描述为 (x)(P(x)→(y)(Q(y)→﹁L(x,y))) 或写成 ﹁ (x)(P(x)^(y)(Q(y)^L(x,y))) 结论可描述为 (x)(D(x)→﹁Q(x)) ﹁ (x)(D(x)^Q(x))

证明 (1)(x)(P(x)^(y)(D(y)→L(x,y))) 前提 (2)P(c)^(y)(D(y)→L(c,y)) 存在量词消去 (3)(x)(P(x)→(y)(Q(y)→﹁L(x,y))) 前提 (4)P(c)→(y)(Q(y)→﹁L(c,y)) 全称量词消去 (5)P(c) (2) (6)(y)(D(y)→L(c,y)) (2) (7)D(y)→L(c,y) 全称量词消去 (8)(y)(Q(y)→﹁L(c,y)) (4),(5)分离 (9)Q(y)→﹁L(c,y) 全称量词消去 (10)L(c,y)→﹁Q(y) (9)置换 (11)D(y)→ ﹁Q(y) (7),(10)三段论 (12)(y)(D(y)→﹁Q(y)) 全称量词引入 (13)(x)(D(x)→﹁ Q(x)) (12)置换

5.6 谓词逻辑的归结推理法 归结方法可推广到谓词逻辑,困难在于出现了量词,变元.证明过程同命题逻辑,只不过每一步骤都要考虑到有变元,从而带来复杂性. 使用推理规则的推理演算过于灵活,技巧性强,而归结法较为机械,容易使用计算机来 实现。

5.6.1 归结证明过程 (1)为证明A→B是定理(A,B为谓词公式),等价的是证明A^,B=G是矛盾式,这是归结法的出发点. 5.6.1 归结证明过程 (1)为证明A→B是定理(A,B为谓词公式),等价的是证明A^,B=G是矛盾式,这是归结法的出发点. (2)建立子句集S, 如何消去G中的量词,特别是存在量词,是建立子句集S的关键. 办法是先将G化成等值的前束范式,进而将这前束形化成Skolem标准形(消去存在量词),得仅含全称量词的公式G*,曾指出G与G*在不可满足的意义下是一致的,从而对G的不可满足性.可由G*的不可满足性来求得. 再将G*中的全称量词省略,G*母式(已合取范式化)中的合取词^以“,”表示,便得G的子句集S.而S与G是同时不可满足的,S中的变元视作有全称量词作用着.

(3)对S作归结, 设C1,C2是两个无共同变元的子句,L1,L2分别是C1,C2中的文字,如果L1和L2有合一置换,则 (C1 -{L1})U(C2-{L2}) 称作子句C1,C2的归结式. 如 C1=P(x)VQ(x) C2=﹁P(a)VR(y) P(x)与﹁P(a),在合一置换{x/a}下将变元x换成a,便为互补对可作归结了,有归结式 R(C1,C2)=Q(a)VR(y) 对于句集S的任两子句作归结(如果可作归结).并将归结式仍放入S中.重复这过程. (4)直至归结出空子句口,证明结束.

5.6.2 归结法证明举例 例1 (x)(P(x)→Q(x))^(x)(Q(x)→R(x))=>(x)(P(x)→R(x)) 5.6.2 归结法证明举例 例1 (x)(P(x)→Q(x))^(x)(Q(x)→R(x))=>(x)(P(x)→R(x)) 首先写出公式G G=(x)(P(x)→Q(x))^(x)(Q(x)→R(x))^﹁ (x)(P(x)→R(x)) 为求G的子句集S,可分别对(x)(P(x)→Q(x)),(x)(Q(x)→R(x)),﹁ (x)(P(x)→R(x))作子句集,然后求并集来作为G的“子句集”(这个“子句集”不一定是S,但与S同时是不可满足的,而且较占来得简单,于是为方便可将这个“子句集”视作S). (x)(P(x)→Q(x))的子句集为{﹁P(x)VQ(x)) (x)(Q(x)→R(x))的子句集为{﹁Q(x)VR(x)} ﹁ (Vx)(P(x)→R(x))=(x) ﹁(﹁P(x)VR(x))=(x)(P(x)^﹁R(x)) Skolem化,得子句集{P(a),﹁R(a)} 于是G的子句集S={﹁P(x)VQ(x),﹁Q(x)VR(x),P(a),﹁R(a)}

证明S是不可满足的,有归结过程: (1) ﹁P(x)VQ(x) (2) ﹁Q(x)VR(x) (3) P(a) (4) ﹁R(a) (5) Q(a) (1)(3)归结 (6) R(a) (2)(5)归结 (7) 口 (4)(6)归结

例2 A1=(x)(P(x)^(y)(D(y)→L(x,y))) A2=(x)(P(x)→(y)(Q(y)→﹁L(x,y))) B=(x)(D(x)→﹁Q(x)) 求证A1^A2=>B. 证明 不难建立A1的子句集为{P(a),﹁D(y)VL(a,y)},A2的子句集为{﹁P(x)V﹁Q(y)V﹁L(x,y)}, ﹁B的子句集为{D(b),Q(b)},求并集得子句集S,进而建立归结过程:

(1) P(a) (2) ﹁D(y)VL(a,y) (3) ﹁P(x)V﹁Q(y)V﹁L(x,y) (4) D(b) (5) Q(b) (6) L(a,b) (2)(4)归结 (7) ﹁Q(y)V﹁L(a,y) (1)(3)归结 (8) ﹁L(a,b) (5)(7)归结 (9) 口 (6)(8)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