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
Advertisements

基本电路理论 第四章 电阻性网络的一般分析与网络定理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4年6月.
2.6 节点电压法. 2.6 节点电压法 目的与要求 1.会对三节点电路用节点电压法分析 2.掌握弥尔曼定理.
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本节介绍:方法的定义及方法的应用 从方程的来源入手 确定方程的个数 对具体问题的应用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2-1 基本概念 2-2 常用方法 2-3 几个定理 2-4 电路分析 网络、串联、并联、电源
第5章 直流电阻性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5.1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5.2电阻的Y形连接与Δ 连接的等效互换 5.3支路电流法
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第三讲:结点法 重点:结点法的正确应用 难点:含无伴电压源的结点电压方程.
1.9 支路电流法 上节课我们给大家讲了基尔霍夫定律,有了这个基础,再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姆定律和电阻串并联的特点,复杂电路基本上就可以求解了。当然求解复杂电路的方法很多,我们本节只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支路电流法。
第三章 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 回路电流法 节点电压法.
2017/4/10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主编 李中发 制作 李中发 2003年7月.
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电阻的串联 电阻的并联 电阻的混联及Y—Δ等效变换
第三章线性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法 3.1 基尔霍夫定律的独立方程 3.2 支路分析法 3.3 节点分析法 3.4 网孔分析法和回路分析法
3.3 节点电压法 一、节点电压法 在具有n个节点的电路(模型)中,可以选其中一个节点作为参考点,其余(n-1)个节点的电位,称为节点电压。
电工基础 ——支路电流法.
第三章 网孔分析法和结点分析法 第一章介绍的2b法,支路电流法和支路电压法可以解决任何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问题。缺点是需要联立求解的方程数目太多,给“笔”算求解带来困难。 在第二章讨论了简单电阻电路分析,不用求解联立方程,就可以求得电路中的某些电压电流。 本章介绍利用独立电流或独立电压作变量来建立电路方程的分析方法,可以减少联立求解方程的数目,适合于求解稍微复杂一点的线性电阻电路,是“笔”算求解线性电阻电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电阻电路分析 要求 能够区分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 熟练掌握简单电路的分析方法, 熟悉复杂电路的网络方程分析法.
第 17 章 非线性电路 重点 非线性电阻元件特性 非线性直流电路方程 图解法.
介休市职业中学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项目3 分析直流电路.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 支路电流法 2.2 回路电流法 2.3 节点电位法.
1.8 支路电流法 什么是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的推导 应用支路电流法的步骤 支路电流法的应用举例.
第四节 节点分析法 一、节点方程及其一般形式 节点分析法:以节点电压为待求量列写方程。 R6 节点数 n = 4 R4 R5 R3 R1
电工电子技术 电子电路教研室.
节点分析法是利用KCL求解电路中节点处电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 支路电流法 2.2 网孔分析法 2.3 节点电位法 2.4 小结.
项目二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时间:6次课,12学时).
合肥市职教中心 李劲松.
第二章 电路分析方法 龚淑秋 制作.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习题课.
1、原理电路图的设计 2、实验数据表格 3、教师签字有效,和《实验报告》 一起交。 实验《预习报告》要求: 一班赶紧去约实验一(第6周做)
电 工 基 础 支路电流法 宜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熊宝清.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重点 熟练掌握电路方程的列写方法: 支路电流法 回路电流法 节点电压法.
电路总复习 第1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第8章 相量法 第2章 电阻的等效变换 第9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电工基础 ——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
第二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定理(上)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 星形电阻联结和三角形联结的等效
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是分析电路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把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作为变量,直接应用基尔霍夫的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列方程,然后联立求解,得出各支路的电流值。 图示电路有三条支路,设三条支路的电流分别为: 、 、 节点的电流方程 : 节点a: 节点b: 这两个方程不独立,保留一个。
第二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联接及等效变换 第三节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2.4 节 点 电 压 法 (Nodal Analysis) 节点法是为了减少方程个数、简便手工计算过程的又一类改进方法。
第 二 讲.
*§2-7 树支电压与连支电流法 在第二章中介绍了网孔分析、回路分析、结点分析和割集分析等常用的电路分析方法,并且采用通常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的方法得到电压电流。 为了开扩眼界,培养创新精神,本节介绍采用树支电压与连支电流作为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并采用信号流图来表示和求解电路方程,得到电压和电流。 这种方法可以对电路元件参数采用符号表示的网络进行分析和计算,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群 傅扬烈 学期 淮海工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群.
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基本电路理论 第三章 线性定常电阻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4年7月.
电子信息系统基础 教师:郑重 课时:80
第 1 章 基尔霍夫定律与电路元件 1.电流、电压及参考方向 2.电功率与电能 3.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4.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5.电阻元件
3.7叠加定理 回顾:网孔法 = 解的形式:.
3.3 支路法 总共方程数 2 b 1、概述 若电路有 b 条支路,n 个节点 求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共2b个未知数
计算机电路基础(1) 课程简介.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2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第三节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电路基础 第三章 电路定理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4章 非线性直流电路 4.1 非线性二端电阻元件 I U.
第三章 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第一节 支路电流法 第二节 网孔电流法 第三节 节点电压法.
第二章 运用独立电流、电压变 量的分析方法 2018年9月17日.
1.5电路的线图 回顾: + U1 - I1 - U4 + - U2 + I2 n · I4 I3 + U3 -
回顾: 支路法 若电路有 b 条支路,n 个节点 求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共2b个未知数 可列方程数 KCL: n-1
6-1 求题图6-1所示双口网络的电阻参数和电导参数。
线性网络及电路模型.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 510实验室 韩春玲.
推荐参考书 基本电路理论 C.A 狄苏尔,葛守仁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 电路分析基础(第3版) 李翰荪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第14章 二端口网络 14.1 二端口网络 一端口:流入一个端子电流等于流出另一端子电流 二端口:满足端口条件的2对端子 举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2.2 支路法 (branch method ) 支路法:以各支路电流和电压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 n个节点、b条支路的电路,要同时求解支路电流和电压,未知量=? 例1 i3 i5 uS R1 R2 R3 + – R4 R5 a b i1 i2 i4 1 2 3 2b 2b个独立电路方程如何列写? KCL:(n-1)个 c KVL:b-(n-1)个 需要写多少方程? 支路VCR:b个 (1) 标定节点和各支路电流

(2) 对独立节点,由KCL列方程 节点 a:i1 + i2 – i3 =0 节点 b:i3 + i5 – i4 =0 uS R1 R2 R3 + – R4 R5 (2) 对独立节点,由KCL列方程 节点 a:i1 + i2 – i3 =0 节点 b:i3 + i5 – i4 =0 节点 C:i1 + i2 – i4 + i5 =0 式(1)的3个方程不独立,要去掉一个。 (1) 1 2 3 4 5 (3) 选定图示回路,写KVL方程 回路1:u1 – u2 = 0 回路2:u2 + u3 + u4 = 0 回路3: – u5 – u6 = 0 (2) (3) 支路的伏安关系 u1 = –uS+R1i1, u2 =R2i2, u3 =R3i3 u4 =R4i4, u5 =R5i5, u6 = R6i6 (3) 3个方程是独立的,即所选的回路是独立的。

支路法: u1 = –us+R1i1, u2 =R2i2, u3 =R3i3,u4 =R4i4, u5 =R5i5, u6 = R6i6 b a i2 i5 i4 c 3 1 2 uS R1 R2 R3 + – R4 R5 支路法: u1 = –us+R1i1, u2 =R2i2, u3 =R3i3,u4 =R4i4, u5 =R5i5, u6 = R6i6 支路电流法: i1 + i2 – i3 =0 – i4 + i3 + i5 =0 KCL –us+R1 i1 – R2 i2 = 0 R3 i3 + R4 i4 + R2 i2 = 0 – R4 i4 – R5 i5 = 0 回路1:u1 – u2 = 0 回路2:u2 + u3 + u4 = 0 回路3: – u4 – u5 = 0 (3) KVL * 支路电压法 ?

支路法的一般步骤: (1) 标定各支路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2) 选定(n–1)个节点,列写其KCL方程; (3) 选定b–(n–1)个独立回路,列写其KVL方程; (元件特性代入) (4) 求解上述方程,得到b个支路电流; (5) 进一步计算支路电压和进行其它分析。 支路法的特点: 支路电流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方程数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由于支路法要同时列写 KCL和KVL方程, 所以方程数较多,且规律性不强(相对于后面的方法),手工求解比较繁琐,也不便于计算机编程求解。

第二步——写补充方程  用未知变量表示受控源的控制变量 例2 含受控电压源电路的支路电流方程 i3 i5 i4 i2 i1 + uS R1 R2 R3 b a – R4 ri3 c 3 1 2 u1 支路电流法: i1 + i2 – i3 =0 – i4 + i3 + i5 =0 KCL –us+R1 i1 – R2 i2 = 0 R3 i3 + R4 i4 + R2 i2 = 0 – R4 i4 – R5 i5 = 0 KVL u5 = ri3 + u5 问题:若受控电压源为u1 u5 = u1 = (us-R1i1) 结论:分成两步, 第一步——将受控源当作独立源处理 第二步——写补充方程  用未知变量表示受控源的控制变量

方法1—将理想电流源的端电压u设为未知数,增加方程 方法2—由于i5 = iS,变量数少1,可少选一个回路,即去掉方程 例3 含理想电流源电路的支路电流方程 方法一:增加方程法(6个方程) i3 i5 i4 i2 i1 iS R1 R2 R3 b a + – c R4 3 1 2 i1 + i2 – i3 =0 – i4 + i3 + i5 =0 KCL + – u –us+R1 i1 – R2 i2 = 0 R3 i3 + R4 i4 + R2 i2 = 0 – R4 i4 – R5 i5 = 0 KVL + u5 uS 去掉 = u 为新的未知数 方法二:减少方程法(4个方程) 补充方程:i5 = is 结论:理想电流源的处理 方法1—将理想电流源的端电压u设为未知数,增加方程 方法2—由于i5 = iS,变量数少1,可少选一个回路,即去掉方程

列写下图所示含受控源电路的支路电流方程。 例4. 列写下图所示含受控源电路的支路电流方程。 1 i1 i3 uS  i1 R1 R2 R3 b a + – i2 i6 i5 u c 2 4 i4 R4 R5  u2 u2 3 解 方程列写分两步: KCL方程: (1) 先将受控源看作独立源列方程; (2) 将控制量用未知量表示,并代入(1)中所列的方程,消去中间变量。 -i1- i2+ i3 + i4=0 (1) -i3- i4+ i5 – i6=0 (2)

KVL方程: 补充方程: R1i1- R2i2= uS (3) i6= i1 (7) R2i2+ R3i3 +R5i5= 0 (4) b a + – i2 i6 i5 u c 2 4 i4 R4 R5  u2 u2 3 KVL方程: 补充方程: R1i1- R2i2= uS (3) R2i2+ R3i3 +R5i5= 0 (4) R3i3- R4i4= µu2 (5) R5i5= u (6) i6= i1 (7) u2= -R2i2 (8) 另一方法:去掉方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