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内容说明:  本培训内容根据 2001 年注册会计师考 试辅导教材《会计》一书和《企业会 计制度》(财会[ 2000 ] 25 号)相关 内容编写.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6 隐函数微分法 第二章 第二章 二、高阶导数 一、隐式定义的函数 三、可微函数的有理幂. 一、隐函数的导数 若由方程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由 表示的函数, 称为显函数. 例如, 可确定显函数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但此隐函数不能显化. 函数为隐函数. 则称此 隐函数求导方法.
Lou,Fang. School of Economics,SHUFE 第 23 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 微观与宏观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 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目 标是解释同时影响许多家庭、企业和市场的 经济变化。
2012 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 份(集团)有限公司 小组成员:胡佳英 杨玲 陈依云 骆朱岚.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概况 : 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年末流动负债合计( ) 存货( 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资产总额(
经济学概论 第八讲 国民收入决定 开始.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Teacher:张家茂 Department:商学院 Tel:
国民收入核算中 几个主要指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制作人:尹玉.
关于国民收入的决定 ◆基本思想: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即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在市场供求机制下,国民收入水平是如何实现均衡的!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20个常用财务指标 判断短期偿债能力的两大财务指标: 1,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
第八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總產出.
Associate professor: Liu Hailan 刘海澜
第二章 二次函数 第二节 结识抛物线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第九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课题 I. 复习 II. 购买力平价假说(PPP) III. 汇率 IV. 国际收支帐 V. 危机管理.
财务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1、基本指标计分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相应行业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1)单项指标得分= 本档基础分 调整分 +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功效 系数 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调整分=
第二章 宏观经济总量及其测度.
第 11 章 總體經濟的度量 本章內容要點 利用循環流程圖來瞭解總體經濟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 衡量物價水準的指標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主要衡量指标 第一节 GDP和GNP.
第 2 章 宏观经济学度量衡(I): 国民收入核算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国民经济核算》 作者:张裕民.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授课对象:经贸英语系2002级 任课教师: 齐俊妍 天津财经学院国际贸易系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9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LOGO 社会总需求 扬中中专 许杨琴.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第十一章 國民所得衡量 與綠色國民所得.
货币市场均衡 IS-LM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国民收入的决定,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国民收入的形成情况。
第十章 方差分析.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第九章 宏观经济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的循环模型 第二节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述析 本章小结
12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第五节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 一、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计算法 三、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学习任务三 偏导数 结合一元函数的导数学习二元函数的偏导数是非常有用的. 要求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的定义,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的计算.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冯剑亮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本章我们将讨论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即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
第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了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和基本原理;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基于学案制作ppt 录屏工具使用 郑建彬.
使用Fragment 本讲大纲: 1、创建Fragment 2、在Activity中添加Fragment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第三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Sssss.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本章內容 國民所得與循環流程圖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三種計算方法 台灣的國民所得 福利與綠色國民所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核算 宏观经济的流量循环过程 在诸多经济总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基本指标,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衡量和测算是宏观经济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宏观经济的流量循环描述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全面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收入和支出循环,是进一步研究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并对其进行核算的理论依据。

在宏观经济的流量循环中,整个宏观经济由四个部门、三个市场组成。四个部门分别是居民户、厂商、政府及国外经济部门;三个市场分别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四个部门在三个市场中发生如下经济往来:

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并获取相应的要素收入,即国民收入。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并支付要素价格;在产品市场,居民户将其部分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厂商生产的产品,形成消费支出,剩下的收入则会成为储蓄进入金融机构,并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厂商的投资;政府向居民户和厂商征税,获取财政收入,并用于购买所需产品和服务,形成政府购买支出;国外经济部门同本国发生贸易联系,一方面向本国提供其产品和服务,形成进口,另一方面也会购买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出口,同国外部门的贸易对本国的最终影响体现在进出口差额即净出口的大小上,净出口的数额反映了国外部门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净支出。至此,整个经济就完成了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这一循环过程持续进行。

宏观经济的流量循环过程既反映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有反映了经济中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总支出。由此,可以得到衡量和测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两种方法,即收入法和支出法。由宏观经济的流量循环模型可知,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投入生产的所有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它等于居民户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就是通常所说的国民收入。从支出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社会购买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由于对一个经济整体而言,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因此,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衡量GDP的总支出法 用总支出衡量国内生产总值,根据支出主体的不同GDP可分为以下四部分: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可用公式表示为: GDP = C + I + G + NX (2.1) 上式为国民收入恒等式。等式的左边为总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右边为总支出。由于对整体经济而言,总收入必等于总支出,因此,上式左右两边必然相等。

1、消费支出(C) 消费支出通常被定义为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是一个国家总支出中最主要的部分,通常占GDP的2/3左右,且较为稳定。消费支出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耐用消费品支出,如购买汽车、洗衣机、音响等使用寿命较长的消费品的支出。(2)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如用于食物、服装、燃料等消费品的支出。(3)服务,是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用于医疗、教育、理发、保险、交通等方面的支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购买新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此项中,它被统计在投资支出中。

2、投资支出(I) 投资支出是指厂商在厂房、设备和存货上的支出以及家庭在住宅上的支出,包括三项内容:(1)企业固定投资,即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建筑物和设备方面的投资。(2)居民固定投资,是家庭用于新住房和公寓建筑的支出。(3)存货投资,即厂商持有的存货数量,包括企业持有的原料、半成品及未售出的最终产品。将企业存货作为投资来处理,是为了使企业的支出与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相一致,如果企业的存货增加,存货投资为正,相反,则存货投资为负。企业当年存货投资等于当年年终存货数量减去上年年终存货数量。

3、政府购买支出(G)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总和,如公立学校、道路建设、军事装备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只是政府总支出的一部分,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和福利,由于其所具有的收入再分配性质,并未包含在GDP的统计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购买者的类型,而非所购买产品的类型。

4、净出口(NX) 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的差额,即本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减去外国向本国提供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可用公式表示为:NX=X-M,其中,NX为净出口,X为出口,M为进口。净出口NX代表了贸易平衡状况,当NX>0时,贸易盈余;NX<0时,贸易赤字;NX = 0时,贸易平衡。因此,净出口代表了外国对本国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净支出。

衡量GDP的总收入法 衡量GDP的总收入法(earnings or income approach)也称要素支付法,这种方法是把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用收入来衡量GDP,它等于居民户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即一国所有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

要了解和认识这一方法首先要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这对概念。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两个指标的数值是不同的。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凡是本国国民创造的收入,不论其来自于国内还是国外,都被计入本国的GNP。而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凡是一国领土范围内所获取的收入,不论其是由本国国民创造还是由外国国民创造,均被计入本国GDP。因此,在考察一国所有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的收入总和时,要将GDP进行调整,以得出完整的GNP数值。对GDP的调整首先要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所获取的收入,再加上本国公民在国外所获取的收入。可用公式表示为: GNP = GDP + NFP (2.2) 其中,NFP为净要素支付,它等于本国公民在国外所获取的收入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所获取的收入。

1、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记为NNP) 虽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每一元的产出就创造出一元的收入,但并不是所有的收入都真正属于生产要素所有者。一个企业必须补偿它当年的资本设备的磨损消耗即折旧,还必须要交纳销售税、营业税等各项税收,因此,要全面考察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状况,有必要引入其他的宏观总量指标。 1、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记为NNP)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之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用于补偿生产中固定资本损耗的折旧。可用公式表示为: NNP = GNP - 折旧 (2.3)

2、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记为NI) 国民收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国民收入即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狭义国民收入是指一国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狭义的国民收入可用公式表示为: NI = NNP-间接税 (2.4) 国民收入具体包括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及净利息收入五部分收入,即: 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收入 (2.5)

其中,劳动收入包括工人的工资、补贴以及雇主为工人缴纳的社会保险金;业主收入是指合伙制制小企业及独立生产者的收入,由于这类企业的所有者是自己“雇用”自己,所以业主收入既包括企业利润,又包含劳动收入。租金收入是指个人在出租土地、房屋等资产时所获取的租金收入。公司利润是指公司的销售收入扣除工资、租金以及其他成本项目后的余额。净利息是指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收入,不包括个人之间因借贷关系而发生的利息及购买政府公债所得到的利息。

3、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记为PI) 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之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虽然国民收入是一国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但是国民收入并不等于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拿到的收入。首先,要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利润和由公司交纳的社会保险金;其次,还要将个人实际获得的但未被计入国民收入的部分加上,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以及利息调整收入。经过上述加减调整后,可以得到个人收入: PI = 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金 + 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 (2.6)

4、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记为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国一年内可以由个人实际支配使用的全部收入。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收性支付,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这部分收入通常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 (2.7)

衡量GDP的产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得到计算GDP第三种方法,即产出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计算一年内全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具体作法是把一年内生产的各项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加总。若以Q1、Q2、Q3、……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以P1、P2、P3、……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则产出法计算GDP的公式是: GDP = Q1· P1 + Q2 ·P2 + Q3 ·P3 + …… + Qn·Pn

运用产出法计算GDP需注意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区分。由于中间产品的价值已包含在最终产品当中,为避免重复计算,GDP核算应只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为此需要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作明确区分。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要想准确地加以区分是不可能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重复计算的发生。为避免产品无法准确界分所造成的重复计算,应采用增值法来进行计算。

增值法就是将产品在生产各阶段所增加的价值相加来计算GDP。下面以服装生产为例,来说明这种计算方法。 从棉花到服装要经过四个生产阶段,每一阶段的产品都是后续生产需投入的中间产品,每一阶段的产品价值和价值增值如下表所示。

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 中间产品成本 增值 棉花 8 — 棉纱 11 3 棉布 20 9 服装 30 10 合计 69 39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棉花到服装,各生产阶段的增值额之和为:8+3+9+10=30,而最终产品服装的价值也为30,新增价值的总和等于最终产品价值。可见,一国所有生产过程中新增价值的总和等于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GDP也可以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上述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对国民收入进行统计核算。从理论上讲,三种方法核算的结果应该一致,但是在实际核算中却并非一致。因此,第一种方法,即支出法是基本核算方法,如果三种方法核算的结果不一致,则需对后两种方法进行校正。

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1、有些经济活动未计入GDP GDP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一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它以市场交易为前提,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则不被计入GDP,以此,有一些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并未被计入GDP当中。包括以下情况: (1)非法的经济活动。 (2)地下经济活动。地下经济是指为了逃避政府监管所从事的活动,这类经济活动虽然合法但未进行申报。其目的是为了逃避政府的安全管制、最低工资法、社会保险的支付、税收或其他对自己不利的法律与规章。 (3)非市场经济活动。非市场经济活动是指那些虽然公开进行但未经过市场交易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估物品与劳务。

2、不能完全反映出经济福利的变动。 GDP的增加并不等于国民福利的增加,生活水平只部分地取决于产值,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闲暇、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状况、工作和居住的安全感、治安等等,但GDP无法加以反映。 (1)不能反映闲暇的价值。GDP指标只能反映出经济产值的变化,却无法体现闲暇所带来的福利增进。实际上,闲暇时的休息、娱乐、健身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使人们的福利增加。但由于闲暇不能带来任何产值,因此,其对福利的贡献并未被计入GDP。

(2)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GDP指标虽然衡量了经济的总产出,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但却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从而没有反映出社会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伴随着GDP的增长,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而人类为改善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导致社会净福利减少,但社会福利的这种变化并未由GDP体现出来。 (3)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状况。无论是反映经济总量的GDP还是反映富裕程度的人均GDP,都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的均等状况。虽然收入总量或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社会成员能够得到的福利水平也越高,但社会收入的分配状况也会影响社会福利水平。在人均收入相同的情况下,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的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显然大于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个人与家庭的福利,社会福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所消费的产品数量,更主要是取决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GDP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好指标,因为人们对高收入的偏好大于低收入。但它显然不是一个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标,因为GDP核算体系缺失了一些能够影响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如果GDP增长是以闲暇减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健康恶化为代价的,那么虽然以GDP衡量的国民经济是增长的,但社会福利却是下降的。可见,GDP核算体系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福利状况,故应该对其进行修正。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假定经济社会不存在政府部门,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个经济部门,这样的经济被称为两部门经济。在这种经济体系中,家庭在生产要素市场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从厂商处获得收入,一部分用于产品市场的消费,一部分形成储蓄;厂商在要素市场购买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在产品市场向家庭提供产品和劳务;家庭的储蓄通过金融机构转化为对厂商的投资。因此,两部门经济涉及厂商和家庭两个经济主体,由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三个市场组成。两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如下图所示。

支付生产要素报酬 厂商 家庭 投资 储蓄 购买产品和劳务 金融机构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根据上述模型,可以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角度来考察国民收入的决定。 从总需求角度看,一国的国民收入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可以分别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来代表,消费支出即为消费,投资支出即为投资。 因此,国民收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消费+投资 以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则上式可写为: Y=C+I (2.8)

从总供给角度看,一国的国民收入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可以说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即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的总和,这种生产要素的总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来表示。这些收入又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的总和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消费+储蓄 以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S代表储蓄,则上式可写为: Y=C+S (2.9)

国民收入的大小,取决于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水平。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示社会上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这时价格必然下降,生产收缩,从而总供给减少,国民收入也因此减少。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示社会上供给不足,这时价格必然上升,生产扩大,从而总供给增加,国民收入也因此增加。若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则国民收入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态。因此,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 总需求=总供给 即C+I=C+S或I=S 于是,当I>S时,国民收入扩张; I<S时,国民收入收缩; I=S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引入政府的经济活动,就形成了三部门经济。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即政府预算来实现。一方面政府要向厂商和消费者征税,以获取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政府也要购买厂商的产品和家庭的生产要素,形成政府支出。政府与家庭和厂商之间的收入流动是双向的。三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如下图所示 。

在三部门经济中,从总需求角度看,国民收入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的总和。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支出来表示。 因此,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若以G代表政府支出,则上式可写为: Y=C+I+G (2.10) 从总供给角度看,国民收入是在C+S的基础上,加上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可以用政府的税收来代表。 这样,国民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若以T代表政府税收,则上述公式可写为: Y=C+S+T (2.11)

根据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可得: C+I+G=C+S+T或I+G=S+T 于是,当I+G>S+T时,国民收入扩张; I+G<S+T时,国民收入收缩; I+G=S+T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就形成了由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组成的四部门经济。国外部门泛指除本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四部门经济是开放经济。国外部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供给者的身份向本国提供产品和服务,对本国来说是进口;另一方面是作为需求者购买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对本国来说是出口。

在四部门经济中,从总需求角度看,国民收入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和。国外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可以用出口来表示。 因此,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若以X代表政府支出,则上式可写为: Y=C+I+G+X (2.12) 从总供给角度看,国民收入是在C+S+T的基础上,再加上外国向本国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外国向本国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可以用进口来代表。 这样,国民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若以M代表政府税收,则上述公式可写为: Y=C+S+T+M (2.13)

根据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可得: C+I+G+X=C+S+T+M或I+G+X=S+T+M 于是,当 I+G+X > S+T+M时,国民收入扩张; I+G+X < S+T+M时,国民收入收缩; I+G+X = S+T+M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第三节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及其变动 总支出及总支出曲线 1、总支出的含义及构成 总支出分为计划总支出和实际总支出,计划总支出是指居民户、厂商、政府及国外部门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实际支出是指居民户、厂商、政府及国外部门实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量,如前所述,在一个经济中实际支出恒等于国民收入。在经济生活中,计划总支出与实际支出往往并不相等,实际支出可能大于、等于或者小于计划总支出。在此,我们主要分析计划总支出及其与国民收入的均衡决定。

在四部门经济中,计划总支出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之和。若用AE表示总支出,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NX表示净出口,则计划总支出可用公式表示为: 由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可知,居民户的消费支出是其可支配收入的函数,若用Y代表个人收入,T代表税收,则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T,则消费函数为: C = C(Y-T) (2.15)

将公式(2.16)带入(2.15)可得: 当T = 0时,消费可计为: C = a + bY (2.16) 其中a为自主性消费,为一大于0的常数,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取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bY为引致消费,是随收入变动而变化的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介于0到1之间。 将公式(2.16)带入(2.15)可得: AE = a + bY + I + G + NX = (a + I + G + NX)+ bY (2.17)

其中a + I + G + NX部分与收入变动无关,而bY部分则与收入正相关。由此,可以将计划总支出分为自发支出与引致支出。所谓自发支出是总支出中不受国民收入影响的各部分之和,具体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部分支出即便收入为0也依然存在。引致支出是总支出中随国民收入变动而变动的部分。若令A= a + I + G + NX , eY= bY,则计划总支出又可表示为: AE = A + eY (2.18) 其中A为自发支出,eY为引致支出,e为边际支出倾向,即总支出曲线的斜率。

总支出曲线是用以表示在固定价格水平上计划总支出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计划总支出曲线如下图所示: 2、总支出曲线 总支出曲线是用以表示在固定价格水平上计划总支出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计划总支出曲线如下图所示: AE=A0+eY A0 O Y2 Y0 Y1

在上图中,横轴代表收入,纵轴代表总支出,AE为计划支出线。计划总支出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计划总支出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计划总支出与收入正相关。计划总支出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自发支出A0,说明即使国民收入为零,计划总支出也为正值。计划总支出线的斜率为边际支出倾向e,其值小于1,说明计划总支出的增量少于收入的增量。

国民收入的均衡决定 由宏观经济的流量循环模型可知,任何一项交易都涉及买卖双方,根据会计原则,买方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就是卖方销售产品和服务所得到的收入,因此,一个经济的实际总支出必定与总收入相等,这就是国民收入恒等式,也是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由于居民户、厂商、政府及国外部门愿意或计划安排的总支出并不总是与其实际支出相等,因此,计划总支出也并不总是与总收入相等,实际上计划总支出可能大于、等于或者小于总收入。当计划总支出大于总收入时,产品供不应求,厂商计划存货减少,国民收入扩张;当计划总支出小于总收入时,产品积压,厂商非计划存货增加,国民收入收缩。只有在计划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时,国民收入既不扩张也不收缩,从而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 国民收入的均衡决定如下图所示。

45°线 AE=A0+eY E A0 O Y2 Y0 Y1

在上图中,45º线表示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即45º线上的点满足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因此,所对应的国民收入都是均衡的国民收入。计划总支出线与45º线相交于E点,此时计划总支出与实际总支出相等,且都等于总收入,因此E点为均衡点,此时宏观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0。在E点的左边,计划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国民收入将不断扩张,直至计划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国民收入达到均衡;在E点的右边,计划总支出小于总收入,国民收入将不断收缩,直至计划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当计划总支出与总收入不相等时,厂商通过对存货的调整来实现二者的均衡。厂商通常会根据市场状况确定一个合意的存货数量以应付市场的变化。当计划总支出大于总收入时,说明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大于正常情况下厂商提供的数量,为满足增加的市场需求,厂商将减少其存货。存货的减少使得厂商的存货低于合意水平,于是,厂商会扩大生产以便提高存货数量至合意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收入不断扩张,一直到计划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为止。当计划总支出小于总收入时,说明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小于正常情况下厂商提供的数量,厂商产品积压,存货增加并超过合意水平,此时厂商会减少产量以降低存货数量至合意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收入不断收缩,一直到计划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为止。

计划总支出线的移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自发支出对计划总支出曲线的影响。 自发支出的变动不会改变总支出曲线的斜率e,因此,自发支出的增加或减少会导致总支出线平行移动。 引起自发支出变动的原因很多,如利息率下降刺激厂商投资增加;国外经济部门经济持续增长导致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导致自发消费增加;以及政府职能增加导致政府购买增长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自发支出增加。假设由于政府购买增加使自发支出增加,计划总支出曲线的移动如下图所示:

45°线 AE1=A1+eY E1 AE0=A0+eY A1 E0 A0 O Y0 Y1

上图反映了自发支出变动对计划总支出及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假设初始时自发支出为A0,相应的计划总支出曲线为AE0,它与45º线相交于E0,所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为Y0。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了ΔG,使自发支出由A0增加至A1,相应的计划总支出线由AE0向上平行移动至AE1,均衡点由原来的E0移动至E1,均衡国民收入则由Y0增加至Y1。

2、总支出乘数及其计算 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倍数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这个倍数就是乘数。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自发支出正相关,即自发支出增加,均衡国民收入也增加,自发支出减少,则均衡国民收入也相应减少。不仅如此,自发支出变动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变动,这就是自发支出乘数,若用k表示,则: k=ΔY/ΔA (2.19) 根据影响自发支出的因素,可以将自发支出乘数分为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对外贸易乘数等内容。在此,以政府购买乘数为例,来说明乘数效应的产生。

假定e=b=0.5,ΔG=100万元,根据乘数定义,政府购买乘数KG=ΔY/ΔG。现在考察增加的100万元政府支出对总收入的影响:第一步,政府支出增加100万元,相应的社会总收入就增加了100万元;第二步,在边际支出倾向等于0.5时,社会消费支出会增加50万元,相应的社会总收入也会增加50万元;第三步,由于边际支出倾向等于0.5,因此,新增加的50万元社会总收入中,有25万元会用于消费支出,这样,社会总收入也相应增加25万元;第四步,新增加的25万元收入中,有12.5万元用于消费支出,使总收入又增加12.5万元……这一过程一直延续下去,最终使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ΔY=(1+e+e¹+e²+e³+……+eⁿ)·ΔG 因此,KG=ΔY/ΔG=1+e+e¹+e²+e³+……+eⁿ =1/(1-e) (2.20) 这样,在e=b=0.5,ΔG=100万元时,KG =1/(1-e)=2,ΔY=2×100=200万元。在乘数的作用下,政府支出增加100万元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200万元。

3、边际支出倾向对总支出的影响。 除自发支出外,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化也会导致计划总支出线的移动,所不同的是,由于边际支出倾向就是计划总支出线的斜率,因此,当边际支出倾向发生变化时,计划总支出线的斜率会发生改变。又因为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化不会影响自发支出的水平,所以改变后的计划支出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不变。边际支出倾向对计划总支出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AE1=A0+e1Y 45° AE1=A0+e1Y E1 AE0=A0+e0Y E0 A0 O Y0 Y1

上图反映了边际支出倾向对计划总支出及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假设初始时边际支出倾向为e0,相应的计划总支出曲线为AE0,它与45º线相交于E0,所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为Y0。若由于某种原因使边际支出倾向由e0增加至e1,相应的计划总支出线由AE0移动至AE1,均衡点由原来的E0移动至E1,均衡国民收入由Y0增加至Y1。 由乘数计算公式可知,边际支出倾向与乘数正相关,边际支出倾向越大则乘数越大,边际支出倾向越小则乘数越小。

现以三部门为例来考察影响边际支出倾向的因素及其效应。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支出来源于税收,因此需将税收引入模型进行分析。引入税收T后,计划总支出可表示为: AE=a+b(Y-T)+I+G (2.21) 假定实行比例税制,税率为t(0<t<1),则t就是边际税率,T=tY,(2.21)式可写成: AE=a+b(Y-tY)+I+G =(a+I+G)+b(1-t)·Y (2.22) 其中e= b(1-t)。可见,边际支出倾向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和边际税率t,边际支出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正相关而与边际税率负相关,边际税率降低使边际支出倾向增加,乘数增大,边际税率提高则使边际支出倾向下降,乘数减小。可见,边际支出倾向是通过改变计划总支出乘数来影响国民收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