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 实践研究 王成冠 zszxwcg@163.com.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高三化学复习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 一 ) 如何区分元素和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 .概念的范畴不同 元素 —— 宏观概念, 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微粒 —— 微观概念, 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2 .决定种类的因素不同 元素 —— 由核电荷数 ( 即质子数 ) 决定 (如 16.
Advertisements

 1. 在下列几种物质中,从物质的组成分析其 中和另外三种物质不相同的是( ) A. 四氧化三铁 B. 河水 C. 稀盐酸 D. 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剩余物  2. 有浓盐酸、硫酸铜、氯化铁三种溶液,可 以把它们区别开的性质是( ) A. 状态 B. 气味 C. 颜色 D. 以上三者都可区别.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景德镇市第五中学 吴敏中. 胃乐说明书 [ 药品名称 ] 胃乐胶囊 [ 性状 ]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灰黄棕色,气味香,味微苦 [ 主要成分 ] 氢氧化铝 [Al ( OH ) 3 ] 、甘草提取物、白芨、 木香等 [ 药理作用 ] 中和胃酸过多、抗溃疡、镇痛、抗炎 [
2008 年中考化学考前辅导. 一、选择题: 1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煤干馏 B 、生石灰制熟石灰 C 、石油蒸馏 D 、石蕊变红 2 、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 、葡萄糖 B 、冰水混合 C 、聚氯乙烯 D 、维生素 C.
物质的酸碱性 第一课时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 你感 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 酸的 胃酸、醋、葡萄、酸梅、桔子等 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性和碱性的?
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
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 第二节 正确使用药物.
199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面山的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
3.3溶液的酸碱性.
第十单元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十单元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 在氢氧化钠溶液(无色)中加入稀盐酸(无色) [实验] 在氢氧化钠溶液(无色)中加入稀盐酸(无色) 实验步骤和现象 NaOH溶液 滴加稀盐酸 无现象 实验步骤和现象 NaOH溶液 溶液变成无色 溶液变红.
盐类的水解.
第十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二 酸和碱的反应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P60-61 要求: 1、觉得重要的画上横线 “ ” 2、觉得有疑问的画上 “?”
前言 我們常喝的一些飲料,如柳橙汁、檸檬汁嘗起來酸酸的,呈現酸性;而有些物質,如某些肥皂水溶液及清潔劑,摸起來有滑膩感,和急救箱中的氨水一樣,都是鹼性 那麼到底是怎樣的物質稱為酸?怎樣的物質才稱為鹼呢?我們藉由下面的實驗來認識.
酸碱盐复习之 物质的鉴别与鉴定.
苏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 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海水制碱 新都中学.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常见的碱.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高一化学备课组 杨伏勇.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的实验探究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的实验探究 南航附中化学组:呼俊江 Na+ Mg2+ K+ H+ Ca2+ H+ OH-
2-3 常見的酸與鹼.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酸 碱 盐 总复习 ???.
酸式盐、 多溶质混合溶液为载体 常规题型:微粒种类、 数量关系及解释.
2009届高三毕业班化学总复习 硫及其化合物 氧族元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 及化学用语.
基于范题范例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平阳中学高树浪 QQ 年11月21日.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转化与分散系 基础盘点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自我诊断
第二节 离子反应(共2课时).
离子反应 常德市一中.
龙湾中学 李晓勇 学习目标: 能写出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的物料(元素)守恒关系式。
5-3 常見的酸與鹼 製作人兼導演:206寶貝與理化姊姊 演出者:206寶貝與外星人.
高考化学后期热点内容复习 高考元素化合物推断题 的信息处理和解答 温州第八中学 陈晔.
盐类的水解 醴陵四中高二化学组.
2-1認識電解質 2-2 溶液與離子 2-3 常見的酸與鹼 2-4 酸鹼的濃度 2-5 酸與鹼的反應
课时2 电解质 离子反应 最新考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3.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4.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第二章 第一节 离子反应 化学 必修1 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二节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二课时.
二、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分类的定义 把大量的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的方法 去哪里找浓硫酸? 酸类物质.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一课时).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课时4 物质的分散系 【学习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3、知道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框图题集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儋州第一中学 梁维.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珲春二中 李英福.
2-5 酸與鹼的反應.
9-1 元素的活性 9-2 分子式與化學反應式 9-3 粒子觀點 9-4 原子量與分子量 9-5 莫耳
酸的警示标志 第二节 常见的酸 二、硫酸.
复习回顾 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① H表示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 ② 2H表示2个氢原子。
苯 酚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乔纯杰.
第一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章 第一节 水溶液.
实验二中 化学组 程维胜.
課程名稱:離子與寫化學式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第四课时.
化学扑克.
課程名稱:常見的酸與鹼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化学实验复习 ——简单实验设计.
《 二 氧 化 硫 》 说课人:程春艳.
1-3 化學計量.
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2019年7月12日星期五.
2011年1月 化学学科会考复习(六) 氧化还原反应 厦大附中 黄耿阳.
第一轮复习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盐类的水解 2019年6月29日星期六.
专题二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厦大附中 俞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 实践研究 王成冠 zszxwcg@163.com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指在学习和实践某一学科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该学科特征为基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品质以及学习经验的综合。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叠加,而是渗透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将其成功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宏观辨识和微观探 究、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 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 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1、分类观 酸+碱→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盐+碱→新盐+新碱 酸性氧化物 +碱→盐+水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酸性氧化物+盐→新盐+新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盐→新盐+新氧化物 …… FeO+SO3 CuO+SO3 形成一种判断反应产物的方式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 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1、分类观 物质→类别→共性→个性→特性 如:SO2→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漂白性 …… 形成一种认识物质性质的方式

17Cl Cl-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 2、微粒观 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1)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 +17 2 8 8 17Cl Cl- (2)水溶液中的反应:离子反应、盐类水解等 所有与水反应的物质都可以看作是微粒之间的相互交换 Mg3N2 +6H2O ==3Mg(OH)2 +2NH3 AlH3 +3H2O ==Al(OH)3 +3H2 Na2O2 +2H2O ==2NaOH +H2O2 CaC2 +2H2O ==Ca(OH)2 +C2H2 Cl2 +H2O ==HCl +HClO SiCl4 +4H2O ==Si(OH)4 +4HCl 2Na +2H2O ==NaOH +H2 ?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2、微粒观 许多水溶液中的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当一种离子与两种或多种离子均能反应时,由于反应能力不同,在反应物的量改变时,反应因竞争而出现阶段性。 (1)与H+反应 OH-与H+反应优先,弱酸根离子与H+反应,对应酸越弱的酸根与H+越先反应。如,酸性:CH3COOH>H2CO3>HClO>HCO3-,与H+反应先后顺序:CO32->ClO->HCO3->CH3COO- (2)与OH-反应 H+与OH-反应优先,弱碱阳离子与OH-反应,对应碱越弱的阳离子与OH-越先反应。如,碱性:Mg(OH)2>NH3·H2O>Al(OH)3,与OH-反应先后顺序:Al3+>NH4+>Mg2+。 (3)氧化还原反应 当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与两种或以上还原剂(或氧化剂)均能反应时,能力强的反应物先反应。只有当能力强的反应物反应完全时,才会跟能力弱的反应物反应。如,Cl2跟Fe2+、Br-、I-均能反应,三种离子的还原性:I-> Fe2+>Br-,所以与Cl2的反应顺序为:I-> Fe2+>Br-。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2、微粒观 非水溶剂中: 其它反应: …… NaNH2 +NH4Cl ==NaCl +2NH3 SOCl2 +Na2SO3 ==2NaCl+2SO2 SOCl2+ H2O=SO2↑+ 2HCl 其它反应: Mg2Si + 4HCl ===2MgCl2 +SiH4 SiCl4+ LiAlH4====SiH4+LiCl+AlCl3 Na2SX+ 2HCl====2NaCl+H2S+(x-1)S ……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什么溶液中的Cu2+、Fe3+在pH小于7时就沉淀完全?为什么加CuO或Cu2(OH)2CO3就能除去CuCl2 溶液中混有的Fe3+ ? 为什么蒸干FeCl3 溶液得不到无水FeCl3 ,而蒸干Fe2(SO4 )3 溶液却能得到无水Fe2(SO4 )3 ? 为什么蒸干AlCl3 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会完全水解生成Al(OH)3 沉淀和CO2 气体?而AlCl3 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却不能完全水解? AlCl3 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碳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NaOH溶液中通CO2 、Na2CO3 溶液中滴加盐酸 ……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教学 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如: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中,物质之间可建立如下模型: 金属: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 非金属: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盐 ……

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FeS SO2 -2 +4 +6 Na2SO3 Na2SO4 H2S S SO3 H2SO4 HgS H2SO3 +4 +6 O2 、CI2等 Na2SO3 Na2SO4 FeS 氧化剂 还原剂 OH- NaOH H2O 氧化剂 氧化剂 氧化剂 H2S S SO2 SO3 H2SO4 还原剂 还原剂 还原剂 H2O BaCl2 还原剂 HgS H2SO3 BaSO4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在学习“铝单质的性质”章节知识点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铝制品,如,铝锅、易拉罐、铝槽车运输浓硝酸等。并向学生介绍使用铝制品的注意事项:铝制品不宜盛放酸性、碱性溶液,不宜长时间存放咸菜等腌制食品等。旨在利用身边学生熟悉的物质来激发学生研究铝制品的性质,从而主动去探究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让学生树立身边处处是化学的理念。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如,在教学氨气的性质创造相关的教学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哈勃、波什、艾特尔这三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详细资料,利用三位毕生的化学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介绍他们的心路历程,从而用他们的奉献精神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又如,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青花瓷的制作中学习硅酸盐工业,从青铜器等文物中感受金属冶炼的魅力等等。笔者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高度结合起来,从化学的角度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从古代科技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主要观点有: 实心球模型(原子不可再分割) 葡萄干面包式(发现电子) 提出原子核和和外电子 轨道模型 行星绕太阳模型 道尔顿(1803) 葡萄干面包式(发现电子) 汤姆生(1904) 提出原子核和和外电子 卢瑟福(1911) 波尔 (1913) 轨道模型 行星绕太阳模型 量子力学 (1926) 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实验手段是关键 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 科学研究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