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研究的教學實踐
為何採用行動研究法實踐於教學? 在21世紀的今日,教師主動參與研究,謀求教學改進似乎是勢在必行,而行動研究正符合了現今的教師需求,將行動研究實際運用於教師的教學情境中,協助教師解決教學實務上的問題,此即稱為「教學行動研究」(張德銳,2013:248) 在教育研究領域當中,「行動研究」往往強調以學校或教室內亟待改進的實際教學活動為研究內容,以改進教育活動為目的。因此,在研究當中採取改革行動,在行動當中實施研究,極適合教師使用,因此,有所謂的「教師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 的教育改革理念,就是「行動研究」的特色之一。(蔡清田,2015:3)
行動研究的定義 行動研究係由實際從事教育工作者(通常即教師)擔任研究工作,以學校或教室內亟待改進的實際教育活動為研究內容,而以改進那些教育活動為目的。(吳明清,1994, 轉引自張德銳,2014:246) 「行動研究」透過「行動」與「研究」結合為一,企圖縮短理論與實務的差距。「行動研究」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與研究的結合(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1993,轉引自蔡清田:2015:4)。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當中,根據自己實務活動上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策略方法,並透過實際行動付諸實施執行,進而加以評鑑反省回饋修正,以解決實際問題。(蔡清田,2015:4-5)
若由研究面向定義行動研究 1.研究主體 教學行動研究是指教師本身在教室中扮演「教學者」角色時,為了解決教學問題或使教學更加精進,於是同時擔任「研究者」的角色,針對教學問題加以研究 找尋問題解決的有效途徑。 因此,實施教學行動研究的研究者是教師,其研究對象也是教師本身。(張德銳,2013:249)
2.研究歷程 就研究歷程來說,教學行動研究是教師透過教學問題的發現與診斷、行動策略的擬定與實施、研究方法的選定與資料分析、批判反省與思考等歷程,將教學中所遭遇的疑難雜症,運用行動策略加以因應與改善。(張德銳,2013:249)
3.研究目的 從研究目的來看,教學行動研究係指教師在教學實務現場,針對教學情境所遭遇到的問題加以探究,並尋求立即改進,達到解決問題、改善教師教學,進而增進教師專業及效能的目的。 整體而言,「教學行動研究」即是教師同時扮演「教學者」與「研究者」兩種角色,在教學情境中,覺察、瞭解教學實務問題,且針對問題進行探究,進一步研擬相關策略,落實於教學實務中,並透過省思、回饋與修正等方式,達到解決問題之目的,用以改善教師教學,進而增進教師專業及效能,以實踐其教學理想。(張德銳,2013:249)
教學行動研究歷程 行動研究需要經過系統性的規劃與慎思熟慮的精心設計,其運作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行動與研究之間的互動循環,過程中強調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對話回饋,從而引導實務工作者的問題意識,逐漸理解問題的現象並進行反省批判,進而付諸行動,解決實際的教育問題。
行動研究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反省的循環歷程。 (張德銳,2013:275)
(張德銳,2013:270)
教學行動執行步驟 五大步驟: 1.發現問題 2.診斷問題 3.擬定與實施行動 4.蒐集與分析資料 5.結論與省思。 發現問題與診斷問題是屬於計劃的階段,擬定與實施行動是屬於行動階段,蒐集與分析資料為觀察階段,結論與省思是省思階段。
(張德銳,2013:6)
1.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指研究者從教學現場,許許多多無法立即解決的困境或無法落實的理想中,選定一個明確的起始想法,作為行動的開始。…它必須真實的存在於教學現場中,而且是可以具體陳述的。對研究者而言,它可能是一個困境、一個理想,甚至是一項自我挑戰。(張德銳,2013:19)
(張德銳,2013:18)
本階段預計達成之目標: (1)選定一個想要開始研究的起始想法。 (2)對該起始想法進行詳實的描述,以便發展成較全面性的瞭解。 (3)思考可能採取的行動方向與預期的行動結果。 (4)分析研究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優勢與限制。 (5)綜合以上訊息,擬定初步的研究問題。(張德銳,2013:40)
參考網站: Eberly Center, Carnegie Mellon U. https://www.cmu.edu/teaching/solveproblem/index.html
參考網站: 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rvard U. https://bokcenter.harvard.edu/class-video-observation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gn, Yale U. http://ctl.yale.edu/teaching/ideas-teaching
虎尾科技大學教學資源網 http://www.ctld.nfu.edu.tw/~resources/?cat=27
2.診斷問題 「診斷問題」是指研究者透過對研究對象與研究問題相關資料的蒐集與探討,以瞭解問題的成因,並釐清研究問題的焦點。由此,便可形成一個範圍明確、足供研究的「有意義問題」,並據此擬定研究題目、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張德銳,2013:39) 。
(張德銳,2013:38)
本階段預計達成之目標: (1)分析研究問題的成因、範圍與價值,確認研究題目。 (2)明確擬出研究動機與目的。 (3)提出待答問題。 (4)界定重要名詞。 (5)初探是否有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 (張德銳,2013:40)
參考網站: MIT:https://tll.mit.edu/guidelines/active-learning
MIT:http://www.guidelinesonlearning.com/index
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http://teric.naer.edu.tw/wSite/mp?mp=teric_b
3.擬定與實施行動計畫 「擬定與實施行動計畫」是指針對研究問題,訂定具體可行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實行。 研究者要能「對症下藥」解決教學問題,…因此,當教學研究者發覺所實施的行動計畫,對於問題的解決毫無成效時,有可能是因為在「發現問題」、「診斷問題」階段,未能清楚掌握問題成因與解決問題的優劣勢,此時,就得考慮從初始階段重新出發。(張德銳,2013:69)
(張德銳,2013:68)
本階段預計達成之目標: (1)研擬具體行動計畫。 (2)以價值性、可行性和可省思性檢核並篩選行動策略。 (3)蒐集並記錄行動計畫實施過程,以供研究省思與檢討。 (4)透過「計畫、行動、觀察、省思」循環歷程,檢討與修正行動計畫。 (張德銳,2013:70)
4.選擇方法與分析資料 「選擇方法與分析資料」是指研究者利用適當的研究方法與工具,蒐集行動實施的資料、整理分析,以瞭解行動成效。研究者在診斷問題與擬定行動計畫的過程中,就必須仔細考慮要採用哪些好方法來蒐集資料並對資料加以正確分析,以協助研究者檢證是否達到研究目的。 (張德銳,2013:87)
(張德銳,2013:86)
本階段預計達成之目標: (1)依據研究需要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 (2)根據選定的研究方法,設計適當的蒐集資料工具。 (3)將蒐集到的資料加以統計、分析與歸納,讓數據與資料呈現意義,為研究結果的說明提供客觀證據。 (張德銳,2013:87-88)
5.結論與省思 「結論」是研究者對待問題下的一個暫時性的答案。此一暫時性的答案是累積先前四個階段中所彙整的資料及證據,如實的、摘要的呈現研究結果。 「省思」是指研究者對於整個研究歷程,進行自我反思的功夫,希冀能從反思中獲得自我成長。亦即,研究者將自己在整個研究歷程中所遭遇到的各項境遇,以及如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如何與研究對象互動、如何獲得資料等心路歷程,一一用文字留下紀錄,並思考這些紀錄對研究者本身有何意義。 (張德銳,2013:119)
(張德銳,2013:118)
參考文獻 1.張德銳等著,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高等教育,2013。 2.陳幼慧等著,教學是一種志業:教學行動研究案例分析,台北:政大出版社,2015。 3. 蔡清田,行動研究的功能限制與關鍵條件,飛訊,209,國家文官學院,104年8月。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15f1f61362c23de4b9c2b23d6aee76d9.pdf
研究方法不限於行動研究法,重要的是應用適切的研究方法將課堂視為研究對象來予以研究,請各位老師可視自身需要選用合適的研究方式,如「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 Learning, PBL)等其他研究法也都可以參考使用。 (中原大學PBL資源網:http://pbl.cycu.edu.tw/teaching/theory.htm ) 本信件所列舉之大學教學中心網頁,希望能為各位老師進行計畫書撰寫時提供一些觸類旁通的靈感,希望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