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和知識傳佈 Academic journals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邱子恒(tzchiu@tmu.edu.tw)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17.3.20
學術期刊/科技期刊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一種能廣泛而迅速傳播 知識和進行學術研究成果交流的工具應運而生,就是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是反映某時期,某地區,某個單位科技創新能力的平台, 是提高科技生產力的重要依據,是儲存人類知識財富的重要媒介。
期刊一向是學術傳播的重要媒體,是科學技術與醫學社群工作的 必備品,是大學教授取得升等與終生職的評鑑標準。 期刊活躍在學術研究社群的舞台上,但也引發許多不滿,諸如科 技與醫學期刊高價不合理,期刊同儕評閱缺乏效率與公平,學術 評鑑的可信度,以及傳播速度緩慢等。
紙本期刊備受學術研究界重視,因其具有下列重要功能: (一)傳播資訊; (二)品質控制; (三)提供研究成果永久典藏; (四)認同著者與創作者的貢獻。 電子期刊更挾帶了以下優點: (一)高速傳遞期刊全文。 (二)易於檢索,增加全文與關鍵字檢索能力。 (三)以超連結方式提供相關研究與參考資料查詢。 (四)增加廣泛連結資料的功能
國外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科技期刊最早出現於歐洲 美國出版期刊比歐洲晚了約50-60年 1665.1.5 (法) Journal des Scavans <科學家週刊> 1665.3.6 (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皇家學會哲學 匯刊> 美國出版期刊比歐洲晚了約50-60年 日本直到1867年才出版第一種期刊<西洋雜誌>
國外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18世紀中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技學會的增加,科技期刊 已成為了科學家相互聯繫的中間媒介,並受到學會的普遍支持與 重視,得以較快發展。至18世紀末,世界上共出版科技期刊755 種 德國401種 法國96種 英國50種 荷蘭43種 瑞士37種 其他國家128種
國外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早期出版的科技期刊內容多為綜合性的,到18世紀下半葉,學科 越分越細,各種專業期刊陸續出現 1778年(英) 第一種化學期刊<化學會誌>創刊 1807年(德)第一種礦物學期刊<礦物學雜誌>創刊 1823年(英)第一種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創刊 1830年(英)第一種生物學期刊(動物學雜誌>創刊 1830年(法)第一種地質學期刊<法國地質學會通報>創刊 與此同時,一些綜合性期刊開始出版多種專輯 <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匯刊>自1887年分為兩輯 A輯數學,物理學 B輯工程學,生物學
國外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科學期刊數量大增 17世紀末不足10種 18世紀末不足 100種 19世紀末已有10,000多種 20世紀後,期刊數量迅速增加 -- 1944年達 33,000種 1970年代,全世界出版中的期刊有40萬種,其中一半以上為科技期刊 1990年, ISDS中心收錄了193國的53萬種期刊
我國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長期封建統治制約了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術期刊的發 展因此非常緩慢。 1815年,美國傳教士在馬六甲創辦<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1833年,德國傳教士在廣州創辦<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 1868年美國傳教士創辦<中國教會新報>週刊 1872年改名為<教會新報> 1874年<萬國公報> 1872年申報創辦<瀛寰瑣記>月刊
我國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 1874年<萬國公報>,到1907年停刊 先後刊登了部260篇醫學及相關的文章,其中醫學論文80多篇,信息報導170多篇 到1898年發行量有3.8萬份 1897年<農學報>,到1905年停刊,共出版315期 1792年<吳醫匯講>,到1801年停刊: 10年間共刊載了50多位作者的近200篇文章,可說是中國創辦最早的科技期刊和醫 學期刊(比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晚了137年)
我國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清光緒一年(1875),中國第一個科學學術團體 – 格致書院 成立 邀請了中國科學家和外國學者做科普演講,示範科學實驗,同學陳列許 多科學儀器供人參觀 清光緒二年(1876. 2)在上海創辦了<格致匯編>月刊(The Scientific Magazine) 創刊時每期在國內外40餘地發行3000冊,對傳播科學知識,交流技術工 藝有重要貢獻。
我國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進入20世紀,中國社會發生新變化,為廣泛傳播科學技術資訊, 比較正規的科技期刊開始出現 1887年上海成立了– 中華博醫會(Chinese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 創辦了英文醫學期刊<博醫會報>(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05年改名為<中華醫學雜誌>(外文版) 同年也創辦了<中華醫學雜誌>(中文版) 該刊是中國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醫學期刊 也是中國最早被國外醫學索引收錄的著名醫學期刊
我國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民國初年創辦的科技期刊,多由學術團體創辦,並以宣傳新學為 主要內容 其中最著名的為1919年創刊的<北京大學月刊>,為最富大學學報型態及 特徵的學術期刊 20世紀20年代後,中國科技期刊專業代趨勢逐漸凸現 1925年<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叢刊> 1926年<中國植物學報>, <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 1928年<中國考古學報> 1932年<中國物理學報> 1936年<中國數學會學報>
我國科技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學術出版 雖然期刊只是學術傳播的正式管道中的其中一種而已,但自從17 世紀第一本科學期刊問世以來,學術傳播的主要管道就是學術期 刊。 主要有六大功能: 創造、品質控制、出版、行銷、消費、支持。 學術出版是發生在學術社群間的一種傳播行為,也是發表論文的 學者學術能力被肯定的證明,這是其與商業出版最大不同之處。 流行出版品追求的是廣為傳佈閱讀,而學術出版品重視的是學術 品質與同儕評審。 保障學術品質三項標準:公開性,信賴性,可及性
學術期刊品質 Peer review機制 書目計量指標 (base on citation) Usage IF (期刊排名) IM 引用次數 引用半衰期 Usage Download Page view
同儕評閱制度(Peer review) 學術期刊為保證學術水準與內容正確,建立期刊編輯委員會與 「同儕評閱制度」,係在學者投稿期刊論文時,由期刊編輯委員 會送交專門領域資深與聲望卓與的學者評閱,評審通過經作者修 正,論文才正式在期刊發表。 期刊同儕評閱制度多年來已成為學術傳播的常規。係一種決策制 度,由期刊管理者(期刊出版社或期刊編輯)與期刊審查委員會 組成,審的文章內容主題、原創性、新穎性及品質。該委員會組 織透過一定審查制度,以決定文章出版與否。
JCR中收錄的我國科技期刊 – 37種
Citation index 選擇性收錄優質期刊的書目資料庫 SCIE, SSCI I-paper
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SCIE SSCI 查詢期刊總排名, 分科排名 IF 值
TCI-HSS
科技部人社期刊評比
學術期刊危機
學術期刊危機 學術傳播成為傳播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徑,並產生數千億美金的商 業機會。商業出版社不斷擴充學術市場,從學者大量購買論 著轉成商機,但圖書館要花更多經費購買提供使用者。 以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 ARL)為例,其121個研究圖書館會員目前每年要花美金4億8千萬 購買期刊,預測2015年增至19億美金,以每年40%成長。但圖書 館預算郤逐年縮減,帶來另一種危機。
學術期刊危機 研究證明花費更多購買期刊並未帶來更大學術價值: 1. 非營利機構的期刊比商業出版社更便宜。 2. 非營利期刊比商業期刊更具有利用價值。 3. Cornell大學研究許多商業期刊出版社持續不合理提升期刊訂價,尤其是 歐洲出版社。 4. 高成本期刊與高價值期刊並無關聯性。
ISI-RANKED BIOMEDICAL TITLES VariableN 1988 1998 % CHANGE MEANS MEANS 1988 to 1998 NONPROFIT PRICE 118 146.31 335.43 129.26% CITES 118 6348.25 12540.22 97.54% PAPERS 118 207.85 250.50 20.52% SUBSCRIPTIONS 118 53.87 54.88 1.87% COMMERCIAL PRICE 818 258.71 837.82 223.85% CITES 818 1800.37 3167.54 75.94% PAPERS 818 115.77 157.60 36.13% SUBSCRIPTIONS 818 31.92 32.51 1.85% SOURCE: Mark McCabe, ARL 207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Growing gap between price of information & the ability to pay Explosion in knowledge, both formats and volume Commercialization of STM information Publishing industry consolidation Circle of gifts vs. market economy (Google Library)
Circle of gifts 學術社群本來就一直在直接或間接的支付研究活動經費,所以OA 的出版成本應該被視為研究成本(Publication costs are research costs),支付出版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傳播知識而不是取用知 識,不可本末倒置。 學術社群(如大學、研究機關)已經為研究活動支付了經費的補 助和研究人員的薪水,不應再花錢訂購期刊買回自己的研究成果 OA運動所欲力爭者,不在期刊產業,而是在學術發展的未來,以 及如何使研究上的龐大投資得以在社會上能最大化的展現其效益。
King and Tennopir, 2000 (一) subscriptions to STM journals have Towards Electronic Journals “Over the past 25 years individual subscriptions to STM journals have declined dramatically”
King and Tennopir (二) In 1977 the average scientist had 5.8 personal subs- criptions 68% of article read- ings came from personal subscriptions Today the average scientist has 2.2 personal subscriptions 27% of readings come from personal subscriptions, 55 percent from library subscriptions
電子期刊 – 定義 廣義: 不論其資料傳輸載體及方式,只要是以子形式出版的連續性出版品,以 光碟方式、網路通訊、討論族群或是直接連線,在資料出版上是連續性、 計畫長期出版,都可以視作電子期刊。 狹義: 電子期刊是以電子形式連續出版,並藉由電腦網路傳遞的學術性期刊。
電子期刊vs.紙本期刊 期刊:定期或不定期連續出版,並有一特定的編 號方式以區別前後不同巻期的出版品
Compared to over 260,000 titles in print 11,000 Electronic Journals
電子期刊的徵集方式 訂購紙本免費使用之電子期刊:W.B Saunders 直接向出版社訂購之電子期刊:Nature 向代理商購買之獨家代理期刊:LWW 參加國內聯盟之電子期刊、資料庫:SDOS 國家提供之national license或是免費提供給特定研究主題之機構: ACS、RSC
圖書館的困境 紙本電子互綁:SDOS、Wiley 加付少許費用可使用電子/紙本:online only、 print+online 免費電子期刊越來越少:1999年前之Nature、 2002年前之wiley、AMA 電子期刊以整個package強迫購買:SDOS(1600)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費 2000年,北醫購買656種紙本期刊,花費NT$1200萬 2004年,北醫購買540種紙本期刊,花費NT$2200萬 2009年,北醫購買143種紙本期刊,花費NT$4,015,077 2010年,北醫購買102種紙本期刊,花費NT$2,238,352
保存與典藏政策 紙本期刊:採購->驗收->登錄加工->上架->裝訂典 藏 電子期刊:採購->註冊並啟用->加入電子資源網頁 提供讀者使用->讀者之教育訓練->維護及障礙排除
電子期刊之優點 突破時空、上線快 讀者使用方便,不必來館 節省館藏空間 節省裝訂、排架人力、費用 容易取得統計資料
電子期刊之缺點 虛擬館藏、License問題:取用權 受限於網路環境:傳輸速度 讀者資訊素養 版本一魚多吃:紙本+電子市場
電子期刊帶給學術傳播系統的優點 具有便利性、快速性。且讀者的使用成本較低。 方便期刊作者投稿、修改、與編輯交換意見,審稿者也可更方便 聯繫編輯;並可建立並支援期刊同儕評鑑與回應機制。 可將期刊的預印本(preprint)與其他同道分享。 電子期刊已經與電子郵件、電子化的灰色文獻和研討會論文、電 子書、電子討論群等等,一同改變學術傳播的正式與非正式傳播 管道,使研究者之間的交流越發快速。 電子期刊的資料庫使用平臺,可提供讀者較佳的檢索環境。 電子式的出版方法對於三度空間、圖像、模擬、動畫、透視等特 殊資料,較為適合展現。
電子期刊帶給學術傳播系統的危害 許多電子期刊是以授權的方式,以「取用」的形式供讀者閱讀,已經限制了 圖書館和讀者使用期刊的權利。 商業化電子期刊的產權不屬於圖書館,無權長久保存。 易於遭到剽竊、竄改、拷貝以及大量非法下載。 除了由紙本式的期刊附帶發行或平行發行的電子期刊之外,其他的電子期刊, 在編輯品質、同儕審核上是否有足夠的品質保證?發表於電子期刊上的文章 可否用於升等、評鑑? 此即電子期刊的正當性(legitimacy)問題。 電子期刊由於出版容易,因此出版門檻較低。但也因此在內容的正確性、可 辦識性方面易受人質疑。 電子期刊的文章如被其他作者引用,其引用格式與傳統期刊不同。且電子資 源的位址常有變動。 商業化的學術出版社掌握了期刊出版電子化的商業契機,造成整體期刊價格 不降反升,超出了圖書館能力所能負擔的範圍,影響學術資訊的傳播。
電子期刊與知識傳播 1990年代電子期刊興起,以其網路傳播、超連結、多媒體、且不 受時空限制的特色,形成學術傳播新模式。 網路改變了學者創作的行為,他們利用電子媒體找尋資訊,包括 參加研討會,寄發電子郵件給同儕,在電子期刊、電子書、與電 子會議發表論文。 另一方面,學者大量應用電子媒體在學術著作,利用email或張貼 論文草稿郵寄清單要求回應與建議,以及張貼手稿在線上典藏庫。 學術界也辦理支援活動,如會議消息通告、維護網站、編製專題 書目等。
電子期刊與知識傳播 科學家、工程師和醫生等學者非正式溝通機會大增,網路為灰色 文獻和保密文件增加了傳播與流通的機會。 研討會、預印本、電子郵件和人際互動在當代科學研究之重要性 漸增。 線上服務、書目資料庫製作商和文件傳遞服務可透過網路直接向 個人學者與團體傳送。 網路有去中介者特質,使得圖書館與中介服務不再是科學知識網 路不可或缺的軸心節點。 出版社仍然存在,但必須和全文電子資料庫競爭。 新資訊流帶來互動、多元、變動、自由和充滿潛力的新氣象
電子期刊與知識傳播 現今多數作者常以電子檔撰寫稿件,並且透過網際網路投稿給期 刊編輯,審稿者也可以採用電子形式來傳送意見。 電子期刊對學術傳播帶來便利性、快速性、互動性、低成本等許 多好處。
參考資料 王梅玲。電子期刊興起及其對學術傳播影響的探討。中國圖書館 學會會報。第71期(2003, 12),頁61-78。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2726/1/p61-78.pdf 吳紹群,吳明德。開放資訊取用期刊對學術傳播系統之影響。圖 書資訊學研究,2:1 (2007,12),頁21-54。 http://lac3.glis.ntnu.edu.tw/vj-attachment/2009/10/attach19.pdf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