礫間接觸水質淨化處理 原理與效益評估.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竹南海濱沙地植物的介紹 苗栗縣竹興國小 李秋蜚. 海濱沙地的環境概況 1. 夏季烈日曝曬極乾旱,冬季寒冷 的東北季風極強勁 。 2. 海風吹拂鹽分高 。 3. 貧瘠 、 水分少 。
Advertisements

工職數學 第四冊 第一章 導 數 1 - 1 函數的極限與連續 1 - 2 導數及其基本性質 1 - 3 微分公式 1 - 4 高階導函數.
不定積分 不定積分的概念 不定積分的定義 16 不定積分的概念 16.1 不定積分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積分公式。
DESIGN REINVENTED 張婷. DRAIN COVER + = 百葉窗的構想加上邊邊做成斜的設計 , 讓雨水更容易集中不會 淤積在路邊 , 行人或自行車在靠路邊行走時也不會出現鞋跟或 輪胎卡在水溝蓋的情況 。
風怎樣形成 天氣圖 高、低氣壓 天氣狀況與高低氣壓的關係. 91 年 11 月 6 日 地面天氣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自由落體運動:主題 一、自由落體( Freely Falling Body ) 二、一維自由落體運動的特性 範例 1 自由落體( v 0 =0 ) 範例 2 自由落體的函數圖 範例 3 鉛直上拋 範例 4 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單元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第四單元 天氣與生活 4-1 觀測天氣.
台灣河川水質淨化工法─ 表面流人工濕地 處理污水成效之評估 報告人:張文亮 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高雄市101學年度高級中學生物科野外研習學習歷程報告
小型河川現地處理台灣之實踐 —以貴子坑溪礫間接觸為例
Unity3D.
河川水質淨化工法 第二次案例評估討論會 九十四年度 河川水質淨化工法設計研究計畫 報告人:張文亮 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勞委會乙級證照項目(環境與安衛相關科系)
五味子 【来源】 木兰科植物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药材习称“北五味子”、“南五味子”.
溫鹽圖的意義與用途 溫鹽深儀的測量原理.
导入新课 由于几何光学仪器都是人眼功能的扩展,为了深入了解各类光学仪器,有必要从几何光学的角度了解人眼的构造。
氧氣傳遞係數(KLa) 報告者:何米娜B 陳旻萱B 林佳蓓B /9/10.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5.1 自然對數函數:微分 5.2 自然對數函數:積分 5.3 反函數 5.4 指數函數:微分與積分 5.5 一般底數的指數函數和應用 5.6 反三角函數:微分 5.7 反三角函數:積分 5.8 雙曲函數.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Enzyme Inhibition (Mechanism)
Life Straw GROUP 蕭定閎 陳廣陵 胡翔然 陳瑩媜.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Differentiation 微分 之一 微分的基本原理.
細胞膜的雙磷脂層 (Phospholipid bilayer in cell membrane)
CH8:與壓傷的蘆葦為友 水生植物生態重整技術 張文亮 老師
4B冊 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關係.
Differentiation 微分 之一 微分的基本原理.
六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1.3 在整除性問題之應用 附加例題 3 © 文達出版 (香港 )有限公司.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新一代數學》(第三版) 六下D冊 20 行程圖.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虎克定律與簡諧運動 教師:鄒春旺 日期:2007/10/8
中研院誠徵博士後研究員 一、基礎方面的研究: 二、應用方面的研究: 三、資格: 四、意者請備履歷、自傳及論文於104年06月30日前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7/02
15.5 最大值和最小值 的問題 附加例題 9 附加例題 10 © 文達出版 (香港 )有限公司.
校園生物多樣性 作者:林姿妡 指導老師:張瑛蘭.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水的流動 哇!! 水是這麼奇特啊 製作人:401.
水與綠建設計畫 滾動式檢討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3年7月1日.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小 學 四 年 級 數 學 科 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
Protein蛋白質2-Bradford定量分析
一、前言 日常生活使用的水量中,廁所沖洗約佔35%。 再生水的利用 沖洗廁所、清洗車輛、噴灑街道、空調、消防 、景觀用水及河川湖泊補充水等。
三、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五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MiRanda Java Interface v1.0的使用方法
污水處理系統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討論.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曾品方老師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曾品方老師
全球環境的變遷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現象 臭氧層的破洞 森林的消失 物種快速滅絕 酸雨的危害 人為沙漠.
細胞.
例題 1. 多項式的排列 1-2 多項式及其加減法 將多項式 按下列方式排列: (1) 降冪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升冪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列 降冪:次數由高至低 升冪;次數由低至高.
天氣因子 天氣因子 影響天氣的因素 例如氣溫、氣壓、風、雨量和濕度 天氣 某一段時間內 大氣層的狀況.
( )下列何者正確? (A) 7< <8 (B) 72< <82 (C) 7< <8 (D) 72< <82 C 答 錯 對.
4-2 容量與容積的關係.
4-1 變數與函數 第4章 一次函數及其圖形.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一 可靠度問題.
鼻孔和鼻屎的故事 圖片來源:漢聲《鼻孔的故事》.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魚菜共生 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生態科學 (網路資料)魚菜共生(Aquaponics)就是將魚類與蔬菜水果結合, 共同生長的應用設施。 原理:利用魚池的水,經由抽水機送到有硝化作用的 蔬菜水耕池,其中的水中懸浮物與有害原素,經硝 化菌等益菌的轉化為營養小分子後,供給植物的根 吸收,經光合作用促使植物成長,同時也淨化了水.
Chapter 16 動態規劃.
轉動實驗(I):轉動慣量 誰是誰?m, r, I 角加速度α的測量 轉動慣量的測量 轉動慣量的計算~平行軸定理.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礫間接觸水質淨化處理 原理與效益評估

前 言 「礫間接觸」(contact bed treatment)是一種快速處理污水的方式,這是十九世紀英國倫敦的污水處理工程師W.J. Dibden首先設計的自然處理工法,主要在讓污水迅速通過粗顆粒的石礫,讓石礫上的生物膜分解污水中的有機質(Kinnicutt,1902)。其功能是初級處理,以短暫的時間,讓污水迅速的通過,以達到生物膜去除有機質的最大量。

前 言 由於礫間處理所用的顆粒較大,除了石礫外,還可以就地取材,如聚結成塊的煤渣,火山灰形成的焦碳,粒徑在0.6~1.2公分都可以取來使用。為了促進污水的分解,礫間處理常以不同的緊密度,形成二層的結構:上層排列較鬆,水流較快,維持好氧狀態;下層排列較緊密,水流較緩,成為厭氧狀態;這稱為「雙礫間系統」(double contact system),其水力負荷量平均約0.47m/day。

前 言 礫間處理的一般操作是引水進入,停滯數小時,再讓水流排出,或是讓水流通6日,到了第7日,把槽體水流放空,以讓氧氣進入礫間,由於有暫時性的斷水,這種方式稱為「間歇處理」 (intermittent treatment),類似於間歇礫間接觸的工法是「間歇砂濾」(intermittent sand filter)與「地下流濕地」(subsurface flow wetland)。

前 言 間歇砂粒過濾是用粒徑<0.02m的砂子堆積成床體,讓污水間歇式的通過,其通過的水力負荷量在0.000047~0.0705m/day,這是1865年德國柏林Dr. Alexander Muller所提出的工法,顆粒愈細,水流愈慢,但濃度的去除率較高。 地下流濕地是Kaethe Seidel在1953年所提出,在粒徑<0.06m的砂或細石上種植水生植物,讓更多微生物附著在根系表面積上,以去除有機質,而水生植物又可以吸收一部份的氮、磷,其水流連續並不間歇,以維持植物根系生長。

前 言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礫間接觸工法為了提高處理量與效率而發展出送氣進到礫間接觸,以免每操作6日就需間歇「斷水」1日,這種工法稱為「連續砂濾」(continuous filtration),其水力負荷量約2.76m/day,但是為了進氣,所耗費的能量較高。另一種改良式的礫間接觸是在入流分水的管路開口,使水上噴,增加與空氣接觸的機會,以提高溶氧,這種工法稱為「加壓式濾間處理」 (pressure-closed contacted system)(Tchobanoglous and Burton,1991),較傳統濾間處理分解有機質的效率為高。

前 言 礫間接觸在日本的發展,本來也是在社區或家庭污水排放的現地處理,後來發展成河川「在槽處理」,將礫間處理直接建置在水流緩慢的河道內,直接以河道水流流過濾間處理的段落,利用自然力量,進行連續過濾。其中最著名的工程,是1985年在千葉縣大堀川的礫間處理,其面積0.62ha,礫石床深1.60m,水流停滯時間0.05日,入流量32,852m3/day,水力負荷量4.0m/day,礫石底床有送風機,以34.2m3/min送氣,其處理生化需氧量與懸浮顆粒的去除率分別為75%與78%(本橋,2004)。

前 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槽處理的生化需氧量或懸浮顆粒濃度去除率,需要考慮河川原有的自淨作用,工程完工對於河川水質淨化的促進,應該扣除河川原本的自淨作用,在計算上需要用處理後的濃度減去處理前的「背景濃度」,否則將使處理效率或濃度去除率偏高。

日本將礫間處理轉到河道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懸浮顆粒較高的水中,容易產生孔隙阻塞,降低水力負荷量與水質處理效率。在厭氧性的礫間處理,排出的水仍是污黑、惡臭,特別在有氣泡的污水中,礫間處理的送氣或加壓再噴射將使水中產生更多的氣泡,造成河流周遭環境的劣化,不利人為的活動,漂浮的垃圾有時就堆積在礫間處理的表面,這些現象都有礙觀瞻。因此水質自然淨化處理,不止需要考慮污染的去除率,也需要考量水域生態系統的復育與環境景觀的改善,甚至包括歷史與人文的結合(本橋,2004)。

前 言 所以日本將礫間處理移到河流,就是讓持續流動的水,來減少惡臭的問題,而且讓孩子們能夠在河道捕魚,或在河邊垂釣,並使附近「手賀沼」的水鳥,能夠前來礫間處理的斷面棲息,人對河川水質改善後生態環境的「滿足」,為水質淨化最終的評價指標。

前 言 在2001~2002年,在建造16~17年後,再度評估該場址。生化需氧量的平均去除率40.9%(8.9~55.6%),懸浮顆粒的平均去除率61.5%(0~87%),總氮的平均去除率7.8%(-16~41.2%),總磷的平均去除率5.4%(-5.5~10.5%),較起初建造時的效率為低,但是生化需氧量與懸浮顆粒的去除,與對該地水域生態系統的復育,已經大大抒解周遭居民的「苦情」,因此被日本政府視為一有效的改善方式。

前 言 由於淨水處理,尚需兼顧生態系統的復育,所以在陸地上的礫間處理,逐漸種上水生植物,成為後來發展的地下流人工濕地。事實上,大孔隙的礫間,不容易種植水生植物,因為缺乏土壤對營養份的吸附,而一般植物除了吸收土壤溶液的營養份之外,也吸收土壤表面置換相或吸附相的營養份,置換相的營養份濃度,遠高於土壤溶液相的營養份(Marschner,1986),所以用礫間接觸來營造植物生長的床體,最大的困難在於只有溶液相的營養份可供吸收。

前 言 也許礫間接觸要兼具植物的生長床的功用,並不是在起初的栽種,而是在處理污水一段期間後,生物膜覆蓋在礫石表面,就可以吸附營養份,可供植物生長,或是週邊植物的入侵生長,而且這是自然的演替,而非人工的強求,也許這更符合生態工程的基本原則。

前 言 在歐美水力停滯時間需達1.7日以上,生化需氧量才有70%以上的去除率(Kadlec and Knight,1996),在二十世紀後期,反而是歐洲大量發展建造礫間接觸。德國生態學家賽德樂首先提出「地下水流濕地」,1980年代,逐漸在歐洲、日本廣泛做為污水處理之用。

前 言 這種濕地的結構有很多變化,例如美國著名的環境工程師立德(Reed, 1995)提出的款式是,在地面下挖0.3~0.6公尺深的長方形土坑,底部鋪設低透水性的黏土層,上面放置有效直徑約10公分的礫石,礫石的堆置使總孔隙率(porosity)約在38~45%。濕地的長度可達5公尺以上,長寬比約為3:1。不過這些尺寸並非定值,不同的生態工程設計者常依不同的地形、坡度、水質特性、淺層地下水深、現地礫石材質與污水淨化的要求,給予不同的設計。

前 言 如捷克布拉格大學濕地生態與應用(Ecology and Use of Wetland)之緯瑪扎爾(Vymazal)研究員,提出東歐地下水流濕地最常用的深度是0.6~0.8公尺,濕地底部黏土厚度為0.2公分,礫石為直徑0.8~1.6公分的粗砂,底床坡度約0.01~0.025。採用粗砂而不用礫石的原因,是期待出水性植物能夠著床生長,增加濕地內好氧性的分解。

地下水流濕地對於污染質淨化機制主要有六: 礫石間的孔隙對於水中懸浮性顆粒有過濾果效; 礫石底層是處於缺氧狀態,能夠進行脫硝作用,減低水中硝酸鹽與氨的濃度; 礫石表層與空氣接觸,屬於好氧層,能促進水中生化需氧量的分解,也能使氨轉化為硝酸鹽; 礫石孔隙間所滯留的細顆粒具吸附能力,間接去除水中部分的磷酸鹽; 礫石表面逐漸附生微生物,形成生物膜,能促進水中有機質的分解; 礫石表層生長的水生植物也能吸收部分的無機營養份。

前 言 德國馬德堡大學水資源管理學系的陸德瑞茲(Luederitz et al., 2001)等,提出德國有五千座污水處理型濕地,處理社區人口低於一千人的污水,其地下水流濕地約1公尺深,長寬各約24、14公尺,其污水處理的果效,去除率化學需氧量約93%,生化需氧量95%,氨為82~96%,總磷為97%,而且比傳統污水處理省下83%的能量與76%的工料,效果顯著。

前 言 但是,紐西蘭「水與空氣國際研究所」 鐵拿(Tanner, 1994)研究員提出不同的研究結果,他提出濕地去除懸浮性顆粒為40~90%,生化需氧量70~90%,總氮為40~90%,總磷為30~80%。他提出污水去除的果效與污水類別、污染負荷量以及水流停滯時間有關。他認為污水中的有機質愈高,水中氮的去除率將愈低。

前 言 雖然不同的國家與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個一致的看法,就是污水去除的機制,主要是礫石表面生物膜,包括細菌、放射菌、藻類等進行有機物分解、脫氮、硝化等作用。由於地下水流濕地可以提供水流與生物膜接觸廣大表面積,因此其污水去除率會優於表面流濕地。

這種污水處理有其操作上的不確定性,美國奧亥俄大學自然資源系司必里與米契教授(Spieles and Mitsch,2000)提出,這種濕地建造成本較高,每公頃約美元$362,000,主要的花費包括採購合適尺寸的礫石,施放礫石到濕地裡,裝置配水管路與抽水馬達的花費,這比自由水面流濕地每公頃建造費美元$50,000昂貴,但是其污水處理的負荷量較高。由於水面在礫石表面之下,較不會滋生蚊蟲、臭味,因此建議在土地面積較小而需有較高處理果效的地方,採用此法。反之,在土地面積較大的地方,才考慮表面流濕地。

前 言 礫間處理引進台灣是最近的事,2004年才在台北市貴子坑溪關渡自然公園內建造第一座試驗性模場,選址在自然公園內的目的,除了土地使用與污水淨化的需要之外,更期待能與自然公園的生態景觀連成一體,而且能夠實際改善關渡濕地的生態系統,雖然場址面積不大,建造迄今未滿一年,但定期監測水質與水量,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討其淨化水質的效益與生態復育的功能。

理論與分析 地下水流濕地去除污染的機制雖然複雜,有物理、微生物與化學的作用一起參與。但是愈精確的科學與工程,愈需要數學的量化,否則濕地設計會淪為經驗或感覺。

Ks為礫間孔隙飽和導水係數(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理論與分析 由於地下礫間水流,在流體運動方面仍屬達西法則(Darcy’s Law)的範圍,根據達西法則,水流通量(q)在水平流方向(x)是水深(z)的梯度,故: …………….(1) Ks為礫間孔隙飽和導水係數(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理論與分析 而地下水流流量(Q)為: …………….(2) 將(2)、(3)代入(1)式,可得(4)式: …………….(4) A為礫間濕地的斷面積,即: 斷面積是水深(z)與濕地寬度(l)的乘積 …………….(3) 將(2)、(3)代入(1)式,可得(4)式: …………….(4)

理論與分析 將(4)式兩邊積分: …………….(5) z0為入流的水深。 將(5)式積分,並整理可得: …………….(7)

理論與分析 水流在濕地的停滯時間(HRT)可表示為: …………….(8) 而,V為濕地內水的體積,即: …………….(9) ψ為濕地的孔隙率

理論與分析 將(8)式微分,並將(9)式代入: …………….(11) 將(7)代入(11)式: ……….(12)

理論與分析 解(12)式可得: ……….(13) 假設濕地內污水水質淨化符合一級次反應, ……….(14) C0為流入濃度,C為流出濃度,k為一階反應係數。

理論與分析 由(13)與(14)式知污染在水中的分解,以反應係數與水流停滯時間為最重要。而水流停滯時間又受飽和導水係數、孔隙率、流量、水深等因子所影響。前兩項在工程建造上可以選定,後兩項決定於濕地的操作。分解係數主要受生物膜生長狀況決定。

試驗與方法 關渡礫間接觸場址,位於貴子坑溪進入中港河前的灘地上,其位置為東經121°28’25”,北緯25°06’59”,原場址為黏質壤土,海拔高度約1.67m~2.52m。由於該處年最高潮位為1.69m,所以場址排水口,在高潮位之上0.83m,以防潮汐影響。

試驗與方法 所引用貴子坑溪的水質在施工前九個月,每個月監測的水質特性為: 平均溶氧0.68 mg/l (0.2~1.2mg/l) 依照RPI指標,屬於嚴重污染河段。 平均溶氧0.68 mg/l (0.2~1.2mg/l) 平均生化需氧量13.9 mg/l (10.5~19.6mg/l) 平均懸浮顆粒63.9 mg/l (23~337mg/l) 平均氨氮濃度8.10 mg/l (0.03~15.90mg/l)

試驗與方法 入流井在常水位下0.8m,沈水式馬達抽水至灘地上方的水塔,水塔高度1.6m,蓄水2000升,以重力方式供水至模場,入流主管長18m,管徑4”,再分流至3支支管,每根支管上間隔30cm,即有一孔徑0.2cm的噴水口,每根支管長6.48m。

礫間接觸場址面積0. 04ha,長寬之比為2. 14:1. 00,深度為0. 85m。底部舖有防水性的皂土5mm,所用的礫石為粒徑0 礫間接觸場址面積0.04ha,長寬之比為2.14:1.00,深度為0.85m。底部舖有防水性的皂土5mm,所用的礫石為粒徑0.15~0.20m的卵礫石,D50為0.165m。底部0~25cm的孔隙率為0.28~0.30;25~50cm的孔隙率為0.32~0.37;50cm以上的孔隙率約為0.80,整個場址的平均孔隙率為0.33。底床有集流管,污水經過礫床之後進入集流管,再輸至三個排水口,分別在0.75、0.55、0.25m,底部的排水口為排泥之用,一般水流在0.75m的排水口排入出流井,再自出流井進入貴子坑溪(張,等,2004)。

試驗與方法 實驗分為三個部份,在試車操作期間,定期監測排出口水樣,以評估最佳處理水質之水力停滯時間,量測噴水高度與加壓噴水對於污水曝氧的果效,與持續十個月採不同水力負荷量下的污水,評估其處理效率(賴,2005)。

結果與討論

最佳污水淨化水力停滯時間的決定 礫間接觸處理對於水中生化需氧量、懸浮顆粒與氨氮的去除率與水力停滯時間的關係,以圖(一)~圖(三)示之。這是礫間接觸模場在建置完成(民國93年10月28日),連續4日所作的試驗,發現水力停滯時間在1.5日,其濃度去除率已趨近最大值,其生化需氧量去除率為68.9%,懸浮顆粒去除率為65.9%,氨氮去除率為51.1%。生化需氧量的去除率與懸浮顆粒去除率相近,這是礫間處理初期去除生化需氧量的機制,是在對懸浮顆粒的截留,而非礫間表面生物膜的作用。

圖(一)、靜置4天之生化需氧量 去除率與水力停滯時間之關係

圖(二)、靜置4天之懸浮顆粒 去除率與水力停滯時間之關係

圖(三)、靜置4天之氨氮 去除率與水力停滯時間之關係

礫間接觸噴流曝氧的果效 入流水在進入礫間處理床前,其噴流的高度與水中溶氧增加的關係,以圖(四)示之,噴出的高度愈高,水流在空中移動的時間愈久,空氣中氧氣溶入的量就愈大,所以水中的溶氧所增加的值就愈多,這證明加壓噴水能夠提高水中的溶氧,進而增加礫間處理的好氧性。

圖(四)、噴流高度與水中溶氧量增加之關係

礫間接觸噴流曝氧的果效 以單位面積生化需氧量與懸浮顆粒的重量,BOD/SS與建置後時間的關係,以圖(五)示之。 由去除量的比值,可知建置49日以前,BOD/SS<0.26,模場仍然以懸浮顆粒去除為主。但是建置在61日後,BOD/SS>1,模場在建置後兩個月,生物膜的生長,將增加生化需氧量的去除效果,但是在93日一直持續到269日,BOD/SS介於0.08~0.68,表示礫間接觸生物膜會受到厭氧,或孔隙間受到顆粒淤積的影響,使得生化需氧量的去除量遞減。

圖(五)、單位面積生化需氧量/懸浮顆粒重量比 與建置後時間變化

礫間接觸淨化污水的成效 關渡模場與歐洲礫間接觸比較,以表(一)示之。其水力停滯時間較短,相對的水力負荷量較大。對生化需氧量、懸浮顆粒,與氨氮去除效果的比較,則以表(二)示之,這三項水質淨化的指標項目,其濃度的去除量皆低於歐洲,但是以操作十個月的成效,其每日單位面積生化需氧量、懸浮顆粒,與氨的移除量分別比歐洲高117%,457%與975%。

礫間接觸淨化污水的成效 主要機制是台灣的溫度較歐洲為高,關渡的生化需氧量與氨氮的一階分解係數也高於歐洲,所以易進行生化需氧量的分解與脫氮的作用。

礫間接觸淨化污水的成效 根據(13)式計算而得的導水係數,在場址操作十個月期間的變化,以圖(六)示之。模場平均的導水係數為7.0cm/sec,在孔隙介質,這是相當快速的流速(Klute,1986),而且導水係數由起初試車操作的3.9cm/sec,逐漸增加,到第十個月增加到11.2cm/sec,證明模場雖有懸浮顆粒的淤積,也有生物膜在礫石表面的生長,這都將降低孔隙通水的有效體積,但是導水係數反而增加。

表(一)、台灣與歐洲之水文與礫間接觸建造狀況比較 濕地 台北關渡 歐洲(1) 面積 (ha) 0.04 水深 (m) 0.05~0.09 平均孔隙率(%) 0.85 入流量 (m3/day) - 平均入流量 (m3/day) 75 水力負荷量 (m/day) 平均水力負荷量 (m/day) 30.6~177.1 水力停滯時間 (day) 80~230 平均水力停滯時間 (day) 106.7 備註:(1).歐洲礫石床地下水流濕地,n=10。

表(二)、台灣與歐洲地區之礫間接觸處理工法水質成效比較 水質項目 生化需氧量 (mg/l) 懸浮顆粒 (mg/l) 氨氮(mg/l) 台灣* 歐洲 入流濃度 (mg/l) 3.45~24.69 12~27 2.5~13.2 20~61 2.7~13.35 1.4~8.3 平均入流濃度 (mg/l) 13.99 15.34 22.45 32.57 9.09 4.78 出流濃度 (mg/l) 1.9~19.9 2~4 0.5~16.5 4~8 3.5~10.46 0.5~0.7 平均出流濃度 (mg/l) 9.06 2.84 5.22 5.18 7.33 3.04 濃度移除率 (%) -4.1~78.9 72.7~88.9 4.3~92.9 76.7~87.6 -29.6~34.9 -28.1~90.2 平均濃度移除率 (%) 37.2 81.0 59.1 83.1 16.2 35.6 入流負荷量 (g/m2‧day) 1.18~6.23 0.21~0.46 0.46~20.33 0.46~1.22 0.64~3.96 0.02~0.17 平均入流負荷量 (g/m2‧day) 3.47 0.27 4.22 0.65 2.28 0.10 移除量 (g/m2‧day) -0.05~4.11 0.16~0.39 0.09~18.88 0.36~1.06 -0.28~1.09 -0.02~0.10 平均移除量 (g/m2‧day) 1.36 0.25 3.01 0.54 0.43 0.04 一階分解係數 (1/day) -0.01~1.80 0.28~0.46 - -0.36~0.77 -0.01~0.46 平均一階分解係數 (1/day) 0.30 0.19 0.14 備註:※台北市關渡礫間接觸模場為例。

圖(六)、台北關渡礫間接觸模場之導水係數變化

礫間接觸處理期間水理的改變 產生這些實驗調查的結果,主要的原因有三: 排水口的位置:模場的入流雖然是垂直流,但是水分由模場流出,卻是水平流的方向,水流在礫間孔隙是藉著水平方向不同的水位差在移動。而模場水平方向的水位就在礫間接觸表面下5公分,那是曝氣性最高而且阻塞最小的地方,這是起初正確的設計,避免日後礫間處理水流的淤塞。

礫間接觸處理期間水理的改變 礫間接觸的礫石在起初置放之後,受到水流流經,與生物膜的長出,礫石還有位置上的重調,尤其是生物膜的作用,礫石之間產生一些膠結與團粒性,使水在礫石中的流動更穩定。

礫間接觸的自然演替 植物逐漸進入場址,尤其是禾本科與莎草科的植物,也以礫石表面膜作為根系著床的所在,這種自然演替的結果,使得礫石間多出更多的小孔隙,甚至增加礫間接觸自由水面上的毛細作用區,使得礫間表層的礫石也能有水份供應,長出生物膜,由此在礫間接觸建造初期,不用刻意去栽種親水性的草本植物,就讓自然去演替,大自然也不會讓這種污水常流的地方,保留空白,不長植物。

礫間接觸處理期間水理的改變 不過礫間接觸最大的問題,可能仍然在景觀上的維護。處理後排出的溶氧濃度在0.8~4.0mg/l,平均為1.47mg/l,仍然在缺氧的狀態。貴子坑溪若有太多的泡沫、飄浮垃圾,或過高的懸浮顆粒,場址的入水井或噴水孔會產生阻塞,這是過去十個月期中,有一個月必須停止抽水,全面清除管路與入水井淤砂的原因。

礫間接觸在台灣發展之展望

評估台灣各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地下滲濾與礫間接觸污水處理之成效。關渡礫間接觸的場址,雖然是一個小型的模場,生化需氧量、懸浮顆粒與氨氮的濃度去除率也不高,但在所有的場址中,其每日單位面積的去除量為最高,而且造價最便宜,能夠耐沖刷、水淹,在缺水或斷水時期,不像表面流濕地立刻失去原來的外觀與功能。由於處理的水量大,不需開挖地面一公尺以下,工程土石方比地下滲濾少很多。而且沒有植栽的問題,是未來在溪流灘地,或分散污水集中處理,可待發展的自然污水處理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