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测量学基本知识 §1.1 绪论 §1.2 地面点位的确定 §1.3 测量工作概述 §1.4 直线定向 §1.5 测量误差的概念
第一章: 测量学基本知识 §1.1 绪论 测定:地面 图纸 测设:图纸 地面 1.测量学(surveying)的定义 §1.1 绪论 一.测量学定义及学科分类 1.测量学(surveying)的定义 根据它的任务与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测定(测绘)(location) ◆测设(放样)(seting-out) 测定:地面 图纸 测设:图纸 地面
2.测量学科的分类 ◆大地测量学 ◆普通测量学(地形测量学) ◆摄影测量学 ◆ 海洋测绘学 ◆工程测量学 ◆制图学
三.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古代测量学的成就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时期长沙国地图——世界上现发现的最早的军用地图 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在古巴比伦北部的加苏古巴城(今伊拉克境内)发掘的刻在陶片上的地图。
◆北宋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磁偏角的发现。 ◆清朝康熙年间, 1718年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形图之一《皇兴全图》。
2.目前测量学发展状况及展望 ◆ 测量室内外一体化。 ◆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测量室内外一体化。 ◆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RS(Remote sense) ◆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3S技术的结合 ◆ 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
三.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及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采矿工程的建设、生产阶段、扩建维修及变形监测、地面建筑物的保护等均要进行测量工作。 ◆从高职专业的特点看,更要学好测量学。
2.学习好本课程的要求。 ◆认真听课; ◆做好笔记; ◆独立完成作业; ◆实验课认真对待。
§1.2 地面点位的确定 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在测量工作中一般用: 某点在基准面上投影位置(x,y) 该点离基准面高度(H)
一.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1.地球的形状 1)天圆地方 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体 西班牙 大西洋 南美洲 太平洋 西班牙 大西洋 南美洲 太平洋 好望角 印度洋 菲律宾群岛 4)被静止的海水面所包围的球体。
2.测量工作基准面——大地水准面。 ◆水准面——静止海水面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其中通过平均海水面的那个水准面,即测量工作基准面
图形:水准面及大地水准面图 ◆水准面的特性——处处与铅垂线正交、封闭的重力等位曲面。 ◆测量工作的基准线——铅垂线
3.测量计算基准面——旋转椭球 由椭圆(长半轴a,短半轴b)绕b轴旋转而成的椭球体。可用数学式表示的光滑曲面。
二.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一)平面坐标 1.地理坐标(属于球面坐标系统) 1)天文地理坐标(天文经度 ,天文纬度 ) 适用于:在地球椭球面上确定点位。分为: 1)天文地理坐标(天文经度 ,天文纬度 ) 2)大地地理坐标(大地经度B,大地纬度L )
2.平面直角坐标系 适用于:研究范围较小。 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 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系的异同: 不同点: 2.角度方向顺时针度量;象限顺时针编号。 相同点: 1.测量上北方向为X轴正向,东方向为Y轴正向。 数学中的三角公式在测量中可直接应用。
3.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适用于:研究范围较大。 (1)高斯投影方法:目的是将椭球面投影到平面上。使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与横置圆柱体相切,展开后为X轴,向北为正;赤道投影展开后为Y轴,向东为正。
图形:高斯投影方法图一
图形:高斯投影方法图二 投影 剪开 展平
(2)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6°带的划分 为限制高斯投影离中央子午线愈远,长度变形愈大的缺点,从经度0°开始,将整个地球分成60个带,6°为一带。 计算公式: λ =6N-3 λ——中央子午线经度 N——投影带号。
3°带的划分 3 °带计算公式: 若仍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可进行3 °带(或1.5 °带)的划分。 λ——中央子午线经度 N——投影带号。
(3) 我国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的表示方法 方法: 1)先将自然值的横坐标Y加上500000米; 2)再在新的横坐标Y之前标以2位数的带号。
例:国家高斯平面点P(2633586.693,38514366.157)所表示的意义: X=2633586.693m (2)其投影带的带号为38 、P点离38带的纵轴X轴的实际坐标Y=514366.157-500000= 14366.157m
(二) 地面点的高程 1. 绝对高程H——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2. 假定(相对)高程H’——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3 (二) 地面点的高程 1.绝对高程H——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2.假定(相对)高程H’——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3.高 差——hAB=HB-HA=H’B-H’A
4. 我国的高程系统 主要有: (1)1985国家高程系统 (2)1956黄海高程系统 (3)地方高程系统。 注:水准原点:青岛市观象山 H0= 72.260m(85黄海系) = 72.289m(56黄海系)
§1.3 测量工作概述 一.测量的基本工作 ——测角、量边、测高差 二.测量工作中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1.对水平角、距离的影响——两点距离10Km内,可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2.对高程的影响——即使距离很短也要顾及地球曲率的影响。
三.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A~E点控制点. 1~16点地物特征点、即碎部点。
(一)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二)碎部测量 碎部点:表示地物形态变化的地物特征点 测定碎部点的坐标
测量工作的又一原则: (三).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 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 次序上:先控制后碎部 “前一步工作未作检核,不进行下一步工作”。
四.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关系
§1.4 直线定向 直线定向:确定一直线与标准方向间角度关系 一、标准方向的种类 1 真子午线方向(真北方向) 地球表面某点的真子午线的切线方向 2 磁子午线方向(磁北方向) 地球表面某点上磁针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子午线方向。 3 坐标纵线方向(坐标北方向) 测量工作中采用高斯直角坐标系,坐标纵线北端所指的方向为坐标北方向。
磁偏角:某点的磁子午线方向和真子午线方向间的夹角。 子午线收敛角:地表某点的真子午线方向与该点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
二、表示直线方向的方法 1.方位角 定义:由标准方向的北端顺时针方向量到某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真方位角 磁方位角 坐标方位角
三种方位角的关系: A=Am+δ A=α+γ 正、反坐标方位角关系: α AB= α AB±180°
图形:正反方位角关系图及例题 例1 已知: AB= 88°20′24″ JK=316°12′3 ″ 求 BA ,KJ 解: X Y A B AB BA
2、象限角 定义:直线与标准方向线所夹的锐角称为象限角。象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象限 名称 由方位角α求象限角R 由象限角R求方位角α Ⅰ 北东(NE) R=α α=R Ⅱ 南东(SE) R=180°-α α=180°-R Ⅲ 南西(SW) R=α-180° α=180°+R Ⅳ 北西(NW) R=360°-α α=360°-R
§1 .5 测量误差的概念 一、 测量误差的来源 (1) 外界条件 : 主要指观测环境中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清晰度、风力以及大气折光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导致测量结果中带有误差。 (2) 仪器条件 : 仪器在加工和装配等工艺过程中,不能保证仪器的结构能满足各种几何关系,这样的仪器必然会给测量带来误差。 (3) 观测者的自身条件: 由于观测者感官鉴别能力所限以及技术熟练程度不同,也会在仪器对中、整平和瞄准等方面产生误差。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 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例如:钢尺尺长误差、 钢尺温度误差、水准仪视准轴误差、 经纬仪视准轴误差。
二)偶然误差 (accident error) 1、定义: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征: (见图 ) (1)具有一定的范围。 (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4)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大而趋于零,即: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gross error)(即:错误)的出现。
图形:偶然误差分布频率直方图 四个特性即有界性,趋向性,对称性,抵偿性。 x= y 正态分布曲线 误差分布频率直方图 -21 -15 -9 -3 +3 +9 +15 +21 -24 -18 -12 -6 0 +6 +12 +18 +24 x= y 误差分布频率直方图 正态分布曲线
一)中误差(mean square error) 三、衡量精度的指标 一)中误差(mean square error) 1.用真误差(true error)计算中误差的公式 真误差: 中误差公式为: 举 例
举 例 2.用改正数计算中误差的公式 当观测值的真值未知时: 计算得:观测值的中误差 设某未知量的观测值为: 则该量的算术平均值为: 则该量的改正数: 计算得:观测值的中误差 举 例
二)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1、相对中误差K 2、往返测较差率K 三)极限误差(limit error)或容许误差(tolerance) 常以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
四、误差传播定律 设函数 为独立观测值, 则有全微分 转换成中误差关系式即误差传播定律: (误差传播定律应用举例)
1.倍数函数的误差公式 Z=Kx ; mz=Kmx 2.一般线性函数的误差公式
五、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1. 算术平均值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n次,观测值为l1、l2……ln,中误差为m1、 m2 …mn,则其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似真值)x 为:
2.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因为 设平均值的中误差为mx,则有 即: 由此可知,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观测值的中 误差的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