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與身體其他構造之聯繫 腦神經、脊神經 佔全身神經組織 < 2% 發出、傳回CNS之軸突 軸突聚成一束, 且包在結締組織中 神經節:周邊神經系統之細胞本體聚集 腦神經、脊神經 佔全身神經組織 < 2%
腦神經 The cranial nerves 連接到腦部的周邊神經系統 迷走神經 N X 12對: N I, N II,…N X, N XI, N XII 主要感覺、運動、混合 (主要感覺加運動) 迷走神經 N X 提供內臟感覺訊息 控制心肌、內臟平滑肌等
脊神經 The spinal nerves 31對,依起源之脊椎區域分類 神經叢 Nerve plexus 周邊神經麻痺: 周邊神經病變 8對頸椎神經 (C1-C8)、12對胸神經 (T1-T12) 、5對腰神經 (L1-L5) 、5對薦神經 (S1-S5) 、1對尾神經 (Co1) 每對脊神經偵測體表某特定區域的感覺 神經叢 Nerve plexus 複雜的神經元軸突 頸神經叢、臂神經叢、腰薦神經叢 周邊神經麻痺: 周邊神經病變 神經受到創傷或壓迫, 導致區域感覺或運動功能喪失
CNS和PNS功能整合-簡單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動作器 單突觸反射: 感覺神經元之突觸直接連結於運動神經元 最快速, 固定形式 牽張反射: 控制骨骼肌長度的自動調節 感覺接受器: 肌梭 muscle spindles, 特化的骨骼肌纖維 維持正常姿勢和平衡, 產生肌肉張力的自動調節
CNS和PNS功能整合-複雜反射 多數脊髓反射至少含有一個中間神經元 縮回反射: 移開身體, 遠離刺激 屈肌反射 多突觸反射 較長的延遲 可產生更複雜的反應, 中間神經元能同時調控數條肌群 縮回反射: 移開身體, 遠離刺激 屈肌反射 拮抗肌伸展 脊髓的中間神經元經過相互抑制, 以避免對抗作用
感覺路徑和運動路徑 名稱以脊髓開頭: 終止於腦部, 傳遞感覺 名稱以脊髓結束: 終止於脊髓, 傳遞動作指令 感覺路徑 ~1%由傳入纖維提供的訊息達到大腦皮質層, 使意識覺察 後柱路徑: 傳送精細觸、壓、震動 感覺皮質形成身體表面圖譜: 大小與感覺感受器數量成正比
感覺路徑和運動路徑 運動路徑: CNS發出運動指令至 錐體系統 The pyramidal system 體神經系統: 隨意控制骨骼肌收縮 自主神經系統: 無覺察下, 控制心肌、平滑肌、腺體等 錐體系統 The pyramidal system 意識的、隨意的骨骼肌控制 運動皮質身體圖譜 錐體外系統 The extrapyramidal system 下意識的、骨骼肌張力的不隨意控制
自主神經系統 支配心肌、平滑肌、腺體、脂肪細胞 節前神經元 preganglionic neurons: 節前纖維 自主神經節 autonomic ganglia 節神經元 ganglionic neurons: 節後纖維 交感神經分系 sympathetic division 刺激組織代謝、增加警戒、為緊急事件準備、 fight or flight 副交感神經分系 parasympathetic division 儲存能量、促進休養 (消化)、rest and repose、 rest and digest
自主神經系統 神經傳導物質 所有自主神經的節前神經纖維: 乙醯膽鹼,全為興奮性 副交感神經節後纖維: 乙醯膽鹼,興奮性或抑制性 多數交感神經節後纖維: 正腎上腺素,興奮性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之相關性 多數重要器官同時接受雙重神經支配 同時接受來自交感與副交感分系的指令 相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