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與物價膨脹 17. 失業與物價膨脹 17 本章學習目標 說明如何衡量失業及失業的種類。 說明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失業理論。 分析物價膨脹的意義與成因。 分析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了解菲力浦曲線的形成與意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就業市場 停看聽 才庫人力資源顧問股公司 處本部 - 主任 - 張霆櫂. Why ? Job 工作的目標?
Advertisements

一日三市、有行無市 ── 物價 英英美代子閒到抓虱母相咬 ── 失業 第 5 課 總體經濟指標 我該減肥了。 你一點都不胖呀, 正常的體重是身 高減體重加年齡 系數 …… 那是以前的 標準,一點 都不適用 …… 新的標準是物價指數加 房價漲幅乘以年齡除以 家庭狀況最後再用薪水 來開根號。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第十三章 總供給和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短期抵換
應用歐肯法則和菲利普曲線 檢視台灣之失業率
獨占與管制 張清溪 / 台大經濟系.
第九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物價膨脹與失業.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反映生活成本。當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時,一般家庭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才能維持相同的生活水準。 經濟學家用物價膨脹(inflation)來描述一般物價持續上升的現象,而物價膨脹率(inflation rate)為物價水準的變動百分比。
10 失业与通货膨胀 关键词汇 教学目标 10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19章 通貨膨脹與 Phillips曲線 第一節 通貨膨脹的意義與成因 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影響 第三節 失業的種類與解決方式
以無異曲線分析物價指數作為COL指標, 有高估或低估的現象。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11 失業與物價膨脹.
Chapter 18 貨幣與通貨膨脹. Chapter 18 貨幣與通貨膨脹 了解通貨膨脹的意義 了解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 釐清需求拉升與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分析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 能比較冷火雞策略與漸進主義 體認短、長期菲力普曲線的意涵 探討貨幣政策應否回應資產泡沫.
第十七章 經濟波動.
第 11 章 失業與物價指數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人民痛苦指數 第七組 吳政穎 陳顯榮 許家嘉 張巧吟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第三章 古典學派.
經濟學原理 總體經濟 Lecture 1 黃朝熙 2009年3月17日.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第四章 資金成本.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失業 瞭解通貨膨脹 瞭解菲力浦曲線
第十七章 通貨膨脹與菲力普曲線 授課老師:_____.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經濟學 Chapter 4 價格彈性.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失業的定義 按照我國的規定,全國年滿 15 足歲的人口,去除現役軍人與監 管人口後,依其在勞動市場的狀況,可歸屬於「勞動力」或 「非勞動力」。 凡年滿 15 足歲,有能力參與工作,目前已有工作,或無工作但 正在積極尋找工作者,皆屬於勞動力。而年滿 15 足歲但在勞動 力以外的人口,則屬非勞動力。
失業的定義 按照我國的規定,全國年滿 15 足歲的人口,去除現役軍人與監管人口後,依其在勞動市場的狀況,可歸屬於「勞動力」或「非勞動力」。
26 總合供需均衡 本章首先由勞動市場推導 AS 線; 再與 AD 結合作 AD-AS 均衡分析。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對失業的看法不同。
第4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第二章 如何衡量總體經濟.
第4章 凱因斯學派.
第八章 菲力浦曲線與預測.
100學年度第2學期 台灣勞動市場變遷和新移民族群融合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第七章 總供給與總需求.
總合需求與供給 16. 總合需求與供給 16 本章學習目標 了解總合需求曲線與總合供給曲線的意涵。 求出均衡物價與均衡所得水準。 應用總合供需模型,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的經濟效果。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之定義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的計算方式 解構國內生產毛額的組成
十六、總合供需均衡 或避市場均衡與利率之決定 利率與商品市場均衡 總合需求線 勞動市場均衡與總合供給線 凱因斯寵何供需模型之均衡分析
第3章 古典學派.
第9章 理性預期與現代凱因斯理論: 理性工資僵固性
第十章補充 允收抽樣.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本章結構  市場與產業  產品的性質與市場或產業的範圍  產業與市場的分類  產業結構 陳正倉 林惠玲 陳忠榮 莊春發 著.
第10章 失業、通貨膨脹與菲力蒲曲線.
第6章 凱因斯學派:貨幣政策.
第十七章 通貨膨脹與菲力普曲線.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寡占市場的特徵.
Porter的五種競爭力理論圖 3.1 廠商所面對的競爭
總體經濟指標與利率趨勢研判 主講人 財務部 林震慶副理.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知道失業的定義與類型 區別自然失業與充分就業 瞭解政府對失業所採取的措施 瞭解通貨膨脹的內涵及其成本
失業與物價膨脹.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第7章 失業 解釋失業 新凱恩斯的失業理論 勞動市場和自然失業率 失業與經濟政策
13 凱因斯模型 本章與下一章以總合供需模型說明 國民所得與物價水準是如何決定出來的。 本章先介紹構成總合支出四項目中的民間消費支出與投資,
影響消費的變數 (一) 消費需求除了受當期實質所得的影響之外,預期的實質可支配 所得、物價水準與實質利率水準也會影響實質消費需求:
授課老師:   教授 第5章 國際平價條件與匯率預測 ch5 國際平價條件與匯率預測 黃志典: 國際財務管理概論.
第十六章 總合供需模型.
17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本章將首先介紹物價指數的衡量方法,並用以計算平均每人實質國民所得; 再說明國民所得作為福利指標的失。
影響消費的變數 (一) 本期消費除了是當期實質所得的函數之外,預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物價水準與實質利率水準也會影響實質消費需求:
國際收支帳 = 經常帳 + 金融帳 商品交易:購買力平價理論 金融投資:利率平價理論.
一 可靠度問題.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失業與物價膨脹 17

本章學習目標 說明如何衡量失業及失業的種類。 說明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失業理論。 分析物價膨脹的意義與成因。 分析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了解菲力浦曲線的形成與意義。

17.1 如何衡量失業

17.1 如何衡量失業 勞動力之分類 民間人口: 指15歲以上本國人口扣除武裝勞動力(現役軍 人)、監管人口與失蹤人口,包括勞動力與非勞 動力。至於外籍人士、外勞及尚未取得中華民國 國籍之外籍配偶等,則非本國人口。2016 年臺灣 地區總人口數為2,353 萬人,15 歲以上民間人口約 為1,996 萬人。

17.1 如何衡量失業 勞動力 勞動力指15 歲以上可以工作之民間人口,包括就 業者及失業者。2016 年臺灣地區的勞動力人數約 為1,172 萬人。 非勞動力 指15歲以上不屬於勞動力之民間人口,包括因求 學或準備升學、料理家務、高齡、身心障礙、想 工作而未找工作及其他原因等,而未工作亦未找 工作者。2016 年臺灣地區的非勞動力人數約為823 萬人。

17.1 如何衡量失業 就業 即年滿 15 歲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從事有酬工作(不論時數多寡), 或每 週工作 15 小時以上之無酬家屬工作; 有工作而未做之有酬工作者; 已受僱用領有報酬但因故未開始工作者 均視為就 業者。

17.1 如何衡量失業 失業: 指在年滿 15 歲同時具有下列條件者: 無工作; 隨時可以工作; 正在尋找工作或已找工作在等待結果。 此外,尚包括等待恢復工作者及找到職業而未開 始工作亦無報酬者。2016年台灣地區的失業人數 約為46萬人。

17.1 如何衡量失業 失業率 所謂失業率是指失業者人數占勞動力人數之比率, 其計算方法如下: 2016年臺灣地區的失業率約為3.92% 𝟒𝟔萬 𝟏𝟏𝟕𝟐萬 ×𝟏𝟎𝟎%=𝟑.𝟗𝟐% 至於其他主要國家及地區近年來失業率比較請參 考表17-1。

17.1 如何衡量失業

17.1 如何衡量失業

17.1 如何衡量失業 勞動力參與率 勞動力參與率是指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 比率,也就是在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參與勞動的 比率。因勞動力包含就業者與失業者,故無論是 就業者或失業者的增減,都會影響勞動力參與率 的升降。勞動力參與率之計算方法如下:

17.2 失業的種類 根據失業產生的原因與類型,可以把失業分為: 摩擦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 循環性失業 隱藏性失業 自然失業率

17.2 失業的種類 17.2.1 摩擦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因為勞動市場信息的不完備,使得對勞動力有需 求的資方一方面存有很多職位空缺,而另一方面 存在著與此數 量對應的尋找工作的失業者,所以 資方找到所需僱員和失業者找到合適工作都需要 花費一定的時間。

17.2 失業的種類 17.2.2 結構性失業 17.2.3 循環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由於經濟結構改變使得某些類型的工作消失,而 失業者對新創的工作機會又缺乏技能可以勝任。 17.2.3 循環性失業 循環性失業 (Cyclical Unemployment) 循環性失業是指在經濟循環週期中,遇到了衰退或 蕭條時期,因為市場的總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17.2 失業的種類 17.2.4 隱藏性失業 隱藏性失業( Hidden Unemployment ) 所謂隱藏性的失業是指勞動者本身雖 擁有工作, 但此一工作並不適合其本身所學的專業訓練,或 工作時間偏低,生產力亦偏低,或其所得亦偏低, 或勞動者的邊際生產量為零,就是一種隱藏性的 失業。

17.2 失業的種類 17.2.5 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自然失業率是指市場在充分就業時仍然會維持的 失業率。 因為市場運行的波動性、週期性和不均衡性決定 了經濟活動對勞動力的需求是不斷變化,以及勞 工和廠商在競相追逐自身利益的情形,所以在任 何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都是不可避免的,也一 定存在適量失業人口。

17.3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 失業理論 傳統的失業理論 這兩學派的理論都是從經濟的觀點,來說 明失業的原因和對策。 古典學派(Classical School)的失業理論 凱因斯(Keynes)的失業理論 這兩學派的理論都是從經濟的觀點,來說 明失業的原因和對策。

17.3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 失業理論 17.3.1 古典學派的失業理論 古典學派將失業的責任歸於失業者本身,這樣的 主張是基於傳統經濟理論中的充分就業的前提假 設。 古典學派經濟學家相信自由開放的經濟運作方式, 因此認為景氣循環乃是經濟體系自我調整的過程, 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預。 古典學派認為價格和工資都是富有彈性的,所以 價格和工資的自我調整機制可以促使市場迅速恢 復均衡。

17.3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 失業理論 17.3.2 凱因斯學派的失業理論 「非自願性的失業」(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凱因斯觀察當時英國社會的處境,並不像是古典 學派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只要失業者 願意接 受市場工資水準,就一定可以有工作做。當時有 很多失業人口願意在市場的工資水準下工作,但 苦無找不到工作,在社會中經常存在著非充分的 就業狀態。

17.3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 失業理論 17.3.2 凱因斯學派的失業理論 凱因斯學派的經濟主張,主要是運用政府的政策 來減少景氣循環對失業所造成的影響。 在政府政策上,從二次大戰後到60年代,是凱因 斯學派的黃金時期,政府的政策似乎能有效的對 付經濟的波動與循環。

17.3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 失業理論 17.3.2 凱因斯學派的失業理論 然而到了70年代,因為經濟環境的波動,變成由 總體供給面的因素所主導。所以凱因斯學派的政 策,似乎沒有再像過去一樣那麼有效了,加上政 府過度干預市場的結果,反而造成經濟社會嚴重 的通貨膨脹問題。

17.4 物價膨脹的意義與成因 17.4.1 物價膨脹的意義 物價膨脹(Inflation) 指「一般物價水準在一定期間內,持續性以相當 幅度上漲」。通膨不是指個別物品或勞務價格的 上漲,而是指全部物品及勞務加權平均價格的上 漲。

17.4 物價膨脹的意義與成因 17.4.2 物價膨脹的成因 主要兩大理論 「需求拉動的物價膨脹」理論 「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理論 指消費者對於商品或勞務的總合需求的增加超過總合 供給的增加時,所造成的物價上漲的現象 「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理論 成本推動型的物價膨脹(Cost Push),是指由生產 成本上漲,造成供給減少所引發物價膨脹的現象。

17.4 物價膨脹的意義與成因

17.4 物價膨脹的意義與成因

17.5 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17.5.1 消費者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edx,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為反映民生有關的產品、服務價 格變動程度的指標,各國會將食衣住行育樂及醫 療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性商品和服務納入。

17.5 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17.5.1 消費者物價指數 主計總處對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計算方式,是採 取以基期交易量Q0為權數之拉氏(Laspeyres) 公式,計算公式如下:

17.5 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17.5.2 躉售物價指數

17.5 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17.5.2 躉售物價指數 躉售物價指數也可稱為批發價格指數,主要是用 以衡量製造商和批發商售價的變化程度。 躉售物價指數編製目的主要是為了反映生產(包 括進口)廠商出售原材料、半成品及製成品等價 格變動情形。

17.5 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17.5 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17.5.3 進出口物價指數 進出口物價指數主要是用於衡量進口及出口商品 價格之變動。 進出口物價指數採用拉氏公式計算,主要用以調 度外匯及核定配額、調節進出口貨品供需及研究 分析之用,亦為財經決策重要經濟指標之一。

17.5 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17.5.4 營造工程物價指數 營造工程物價指數是在衡量營造工程投入材料及 勞務價格之變動情形。 營造工程物價指數主要用途是作為調整工程款之 依據。

17.6 菲力浦曲線 菲力浦曲線是一條用來說明物價膨脹率與失業 率之間抵換關係的曲線。 菲力浦曲線是由英國經濟學者菲力浦(A.W. Phillips)在1958年所提出,菲力浦發現1861年 到1957年之間,英國的名目工資上漲率與失業 率存在反向的關係,因而提出了菲力浦曲線。

17.6 菲力浦曲線 17.6.1 短期菲力浦曲線 後續學者在研究菲力浦曲線時,開始使用物價膨 脹率替代工資上漲率。 故現在菲力浦曲線是以物價膨脹率為縱座標,失 業率為橫座標,將兩者之間的抵換(trade-off) 關係劃出的一條負斜率的曲線,如圖17-5所示。

17.6 菲力浦曲線

17.6 菲力浦曲線 17.6.2 長期菲力浦曲線 貨幣學派的學者認為雖然短時間內,物價膨脹變 化與失業率變化之間存在負相關,但長期而言, 市場會調整對物價膨脹的預期,使物價膨脹率與 失業率的關連消失。 長期而言,失業率會維持固定,且等於自然失業 率,因此長期的菲力浦曲線會是一條垂直線,不 受物價膨脹率影響,如圖17-6所示。

17.6 菲力浦曲線

17.6 菲力浦曲線 17.6.3 停滯性膨脹 過去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不景氣和物價膨脹這兩 種現象,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但在70年代受到 石油危機影響,當時許多國家的物價上漲率從每 年溫和的2~3%飆漲到20~30%等等,美國當時 的失業率、物價年增率也曾同時高達兩位數。 當經濟成長停滯,失業率上漲並且出現物價持續 上漲的經濟現象,就稱為「停滯性膨脹」。

結語 同學們讀完第17章後,應該對於失業與物價膨脹 已經有一些基本認識。2014 年網路票選十大民 怨之前三名分別是低薪、失業、高房價,顯示失 業與物價膨脹是國人最在乎的民生議題,也是政 府當前所面臨最需要解決的課題。但是,政府需 要學習如何在減少干預市場機制之下,去改善因 為低薪、失業與物價膨脹所造成的社會問題,而 不該只是會花大錢討好選民。

Q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