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明星 話保育
1 台灣黑熊 我是哺乳類 我生長在海拔1000 ~3500公尺的森林裡 我的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形白斑 照片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32110199 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 最大的敵人:人類 人類濫捕我們,棲地被分割破壞 我和我的同伴在台灣剩下不到100隻了 SOS!!快救救我們啊!!! 我又名月熊 我是台灣最大型的食肉動物 我最大可以到150cm/200kg 我的強項是爬樹 我是獨來獨往的獨行俠 我在白天睡大覺,夜晚出來覓食 我不冬眠,冬天會移居至低海拔區 我在保護幼熊時攻擊性強,別告近我 最大的敵人:人類 人類濫捕我們,棲地被分割破壞 我和我的同伴在台灣剩下不到100隻了 SOS!!快救救我們啊!!! 照片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32110199
我要上電視了~ 北市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 搶救台灣黑熊試映 中央社 / 林紳旭 2008/04/13 中央社 / 林紳旭 2008/04/13 (中央社記者林紳旭台北十三日電)台北市立動物園和國家地理頻道合作,今天十四時在動物園教育中心演講廳舉辦「綻放真台灣2:搶救台灣黑熊」公眾試映會,民眾反映熱烈。國家地理頻道預定在四月二十八日二十一時在電視首映。歡迎關心台灣生態的觀眾收視。 動物園指出,「搶救台灣黑熊」是由有「台灣黑熊媽媽」之稱的黃美秀博士,一起帶領全球觀眾參與及見證,她所引領的一項黑熊保育先驅計畫,野放人工飼養的台灣黑熊。 動物園表示,台灣從未有成功野放黑熊的經驗,製作第一年「綻放真台灣─蟑螂X檔案」一舉成名的製作人兼導演姚執善,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爭取進入國內重要的保育機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拍攝台灣第一對繁殖成功的台灣黑熊,並有機會與黑熊朝夕相處。 「搶救台灣黑熊」一片,不但以兩位討人喜歡的主角—Happy與Bingo從小到大的歷程,緊緊扣住觀眾的心,更完整地呈現了國內保育人才,努力搶救台灣黑熊的辛苦歷程。國家地理頻道行銷總監李敏表示,「綻放真台灣」不僅是台灣紀錄片人才培育計畫的開始,台灣有太多吸引人的題材和傑出人物可以被拍成紀錄片,並透過「綻放真台灣」在全球平台的播放,讓台灣再度成為全球觀眾矚目的焦點。 李敏表示,「搶救台灣黑熊」將,在國家地理頻道舉行電視首映,台北市立動物園長葉傑生指出,台北市立動物園長年以來致力於台灣黑熊的保育研究,台灣黑熊也是重點的認養物種,希望透過「綻放真台灣2:搶救台灣黑熊」的播出,讓社會各界能夠更能瞭解這種台灣最大的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態,並一起為台灣黑熊的保育而努力。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14/17/x87i.html
2 我的身高大約70~80公分 我喜歡在海岸及河口附近覓食 我的嘴巴是扁平的,臉是黑的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 我們在夜間覓食,白天多在休息 我們是冬候鳥,大約每年的10月會飛抵台灣,隔年的3月中我們就要依依不捨的告別,飛往北韓繁殖下一代 我們非常喜歡台灣的曾文溪出海口,那裏的魚類超多的!簡直就是天堂!! 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同伴喜歡台灣,近年來大約都有超過1000隻來台佔全世界的族群的2/3喔 我們的族群目前在地球上僅剩不到2000隻了。 聽說因為人類要開發土地,有越來越多的棲地受到破壞,我們的未來該怎麼辦?
肉毒桿菌慘案 黑面琵鷺集體暴斃 專家疑為中毒死亡 (91年12月20日環境資訊中心報導) 黑面琵鷺集體暴斃 專家疑為中毒死亡 (91年12月20日環境資訊中心報導) 9日台南發現黑面琵鷺集體暴斃事件,關心黑面琵鷺的保育人士已陸續找到30餘隻的黑面琵鷺的屍體。由於正好寒流來襲,許多人認為黑面琵鷺可能是被凍死。但經了解,黑面琵鷺是遷移性候鳥,這兩天的氣溫,對於台灣人而言或許算是低溫,但是對於來自寒帶地區的鳥類而言,相較其遠在韓國生育地的冰冷天氣,這種溫度還不致於造成他們凍死。因此,保育人士及專家認為凍死的可能性極低。 台南環保聯盟陳椒華教授表示,根據推測,黑面琵鷺可能是吃了受污染的死魚而死亡。這些魚本身可能帶有某些病菌,而根據台南縣府某人士表示,這病菌疑為肉毒桿菌。其可能原因是因為魚在寒流凍死之後,病菌在魚體內大量繁殖,而黑面琵鷺可能是吃了這些死魚而中毒死亡。目前,黑面琵鷺的死因還在等待進一步的化驗確定。 雖然死因仍有爭議,但是保育人士推測黑面琵鷺死亡的數量將會持續增加,已於今日早上9點半發動志工,清理黑面琵鷺保護區周遭的死魚,以避免黑面琵鷺再度中毒死亡,而進一步訊息,本會將持續追蹤報導。 新聞來源:http://e-info.org.tw/node/9267
3 櫻花鉤吻鮭 我非常喜歡乾淨 你可以到武陵的七家灣溪來找我 我們的身體在繁殖時會出現如櫻花般的美麗斑點 照片來源:http://life.nthu.edu.tw/~labtcs/.../ salmon_scale_identify.htm
櫻花鉤吻鮭 繁殖季時,雄魚的下巴會明顯向上彎曲成鉤吻狀 我們是全球最南端的陸封型鮭魚 我們喜歡泡冷泉,在17度C以下的高山溪流最舒服!! 我們的食物是水生昆蟲 我們每年會在10~11月繁殖,一次產約200粒卵,我們還有護卵行為 又稱「國寶魚」 我們的族群稀少,而且數量十分不穩定 人類以前大量捕捉我們,現在棲地受到破壞,我們快要沒有地方可生活了! 照片來源:http://travel.vac.gov.tw/wuling/fish.htm
日子難過呀~ 破壩落差 櫻花鉤吻鮭致命傷 (摘錄自2007年12月12日聯合報苗栗報導)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興大學研究發現,今年強颱接連來襲,造成櫻花鉤吻鮭幼魚四成死亡,但更令研究單位憂心的是,攔砂壩破壩的壩基高差形成阻礙,不利櫻花鉤吻鮭生長。 櫻花鉤吻鮭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也是台灣特有的冰河孑遺生物,只生長在大甲溪上游的台中縣武陵地區流域,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研究,希望建立武陵地區生態監測模式,做為保育櫻花鉤吻鮭管理策略參考。 研究團隊調查櫻花鉤吻鮭族群數量,從最下游七家灣溪到有勝溪匯流點的迎賓橋,夏季記錄到2624尾、秋季2009尾,因秋季時碰到柯羅莎颱風,沒有計算高山溪流域數量。研究報告指出,高山溪在已拆除的四號壩破壩壩基,形成約2公尺高差阻礙,四號壩以上流域在民國93年以後,記錄不到任何櫻花鉤吻鮭;一號、二 號、三號壩的壩基,有1、2公尺落差,也形成隔閡。七家灣溪部分,二號壩副壩於九十四年崩毀,壩基形成一公尺落差,去年調查時發現,部分游泳能力較強的櫻花鉤吻鮭可以越過;今年落差降低,二號壩以上河段的櫻花鉤吻鮭比去年增加許多,二號壩副壩壩基已不是阻礙。 新聞來源:http://e-info.org.tw/node/29033
4 寬尾鳳蝶 我是昆蟲的一種 我的身上有紅、白、黑、三種顏色 我的翅膀尾突特別寬大 照片來源: http://www.tesri.gov.tw/content/animal/ani_insect_01.asp(詹家龍攝) 寬尾鳳蝶
寬尾鳳蝶 我的寶寶很挑食,只喜歡吃台灣擦樹的葉子,這種葉子越來越少了 我們多生活在台灣的太平山及拉拉山的向陽坡上 我們就是鼎鼎大名的「國蝶」 因為非常難見到,所以又稱為「夢幻之蝶」 我們的身價現在一隻已經上萬了 能看到我們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 人類大量捕捉我們,現在棲地受到破壞,我們快要餓死了! 照片來源:特有生物保育中心「野生動物圖鑑」
救救我呀~ 搶救寬尾鳳蝶 羅東林管處檫樹棲地復育 【摘錄自2007年1月12日中央社報導】 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的寬尾鳳蝶,牠的幼蟲通常只寄生在檫樹,但這種植物因為易受附近高大樹木擋住陽光致死,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日前在宜蘭大同鄉完成檫樹調查,並進行棲地復育,希望提供寬尾鳳蝶幼蟲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免除滅絕的厄運。 新聞來源:http://e-info.org.tw/node/18757
5 我是哺乳類 大型純食肉性動物 我的身上有大塊雲狀黑斑 照片來源:特有生物保育中心「野生動物圖鑑」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 我們是晨昏活動頻繁的夜行性動物,常單獨活動 我們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等中小動物,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我們的蹤跡 台灣原住民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我們雲豹變來的 我們原本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只好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在1990年及1996年有人類發現疑似我們雲豹足跡的紀錄。 其實我們應該已經絕種了!所以我是雲豹之神~~~ 照片來源:特有生物保育中心「野生動物圖鑑」
永別了!各位!! 台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臺灣的西方國家官員史溫侯所記載下來的。 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 台灣的動物園目前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 目前臺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 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有可能還存在著雲豹。 從2001年開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
請大家一起來讓可愛的動物們和我們共同擁有美好的未來!! ~The end 台灣雲豹的想像畫郵票 披雲豹皮的原住民青年,可能是魯凱族(1900年左右) 請大家一起來讓可愛的動物們和我們共同擁有美好的未來!! ~The end 照片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