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之後 臺灣通識教育的機會與挑戰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林從一
從「部定必修課程違憲」判定到2002年 通識教育理念的商榷與建構 理念不同影響不大,但熱情及認知侷限於少部分的學者專家及官員,卻是困局。 通識教育組織成立 ●大多數大學成立通識教育中心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成立 ●然、教育部無主管司處
從「部定必修課程違憲」判定到2002年 組織成立後形成與系所「彼此競爭」態勢 ●學分數、課程競爭 ●師資競爭 ●教學資源競爭 系所本位、專業導向的大學環境未變,以研究作為主要學術評價項目的趨勢方興未艾,競爭結果明顯可知
從「部定必修課程違憲」判定到2002年 處於劣勢的理想主義者 出路在哪裡?
2003-20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 個別型通識教育課程補助計畫 傳統學科領域的突破 通識課程的思考不再侷限於傳統學科領域 ●跨領域主題導向通識課程 傳統學科領域的突破 通識課程的思考不再侷限於傳統學科領域 ●TA制度 教學方法與課程規劃的多元與改進 以學習者為本位的教育及教學革新
2003-20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 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 ●先導評鑑的指標性影響 ●理念的再一次標舉 ●實務與理念的深度評估 ●指標性人物的匯集
2003- 世界開始對通識教育的復甦有利 世界變得複雜、現實問題變得巨大且跨界、 人生也顯得更為多變: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適當的?封閉的知識體系 抑或是學生可長可久的核心能力與基礎素養? 職場就業力的培養與通識教育掛勾得越來越緊密 培養職場就業力不再是專業教育的特權 大學的教育功能與社會責任重新被強調 強調研究不應犧牲教育
2007-2010 教育部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 通識教育與專業系所「彼此競爭」態勢轉向為「彼此合作」、 「相互學習」的模式 理念上的精準陳述: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專業教育的基礎 教育理念的轉向:大學是成人之學而非僅是知識的灌輸 大學教育是一個融貫的、整體的學習場域 全校課程地圖 跨通識及專業的學習路徑
2007-2010 教育部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 通識教育開始找到自己的定位及出路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師通往優質教育家的途徑 通識教育是實現大學理念之路 通識教育是優質教學發展的場域 通識教育讓我們不僅關注自己的發展,更讓我們關注學生的成長 通識教育是大學實現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 在大學理念、教育理想、課程品質、教學方法以及師生自我肯定上,通識教育開始有自信領導專業教育
2007-2010 教育部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 通識教育的專業社群開始形成 通識教育理念開始深化與普及 大學跨界教學社群的形成 區域及全國教學資源中心的成形
2007-2010 教育部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 通識教育為大學重新定位的想像創造出空間 一般大學大學部教育成為博雅教育 大一、大二不分系 系所制轉向學程制 專業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轉型為文理學院 書院教育 學分制度的改變 → 兩學分課程制度鬆綁
2010之後 方向正確,但還有長路要走
2010之後 通識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元素 大學定位的層次 大學制度的層次 教育定位的層次 教學與課程的領先者 大學與社會的整合者
2010之後 重要挑戰 營養學分問題仍舊嚴重 課程結構與品質仍難以達成通識目標以及能力指標 課程學術承載度仍舊不足 少子化引發的相關挑戰 社會觀念的改變
2010之後 幾個政策方向或工具 學生學習成果的強調 大學評鑑 頂尖大學計畫及教學卓越計畫 兩個中綱計畫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