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习题课 专题部分 网上教学课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132 第四章 烯烃和炔烃.
Advertisements

有机化学反应历程 若按底物键的断裂方式分类: 若按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关系分类: 常常有些反应是几种反应类型的综合:
第三章 烯 烃 主要内容 1、烯烃的类型、结构和命名 2、烯烃构型的表示方式(顺式和反式,E型和Z型) 3、一些常用的不饱和基团(烯基)
丁基橡胶可用于制造汽车内胎,合成丁基橡胶的一种单体A的分子式为C4H8,A氢化后得到2—甲基丙烷。完成下列填空:
有机化合物命名方法.
第九章 卤代烃.
第十二章 羧 酸 (carboxylic acid).
第六章 卤代烃 亲核取代反应(4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卤代烃的命名, 了解卤代烃的分类。 2. 掌握卤代烃的性质和制备;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第十三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羧 酸 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1羧酸的分类 据R来分: 饱和、不饱和 脂肪族、芳香族 据羧基的数目分:一元、多元.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求: 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 、异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掌握共轭作用。
-碳的卤代及烷(酰)基化反应 醛(酮)及酯的缩合反应 生成碳碳双键的反应 成环的反应 其他类型的负碳离子反应
第二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反应   2.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层次   2.2 有机化合物的类型及其反应   2.3 有机反应机理概述.
第七章 三萜以及苷类 定义 三萜(triterpenoids)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指基本骨架,不包括糖),可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的。 分类 从结构上分两大类:四环三萜 五环三萜 存在形式:游离形式(苷元) 苷的形式(与糖结合)
第八章 卤代烃 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 后所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R-X
高等有机化学 多媒体课件 天津大学理学院 余 志 芳.
专题2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2课时 同分异构体.
第十章 羧酸及取代羧酸.
立 体 化 学 学习要求 学习内容: 概述 手性和对映体 旋光性和比旋光度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第十五章 糖类化合物习题解答 1. (1) (2) (3) (4) (6) (5) CH2OH HOCH2 CH2OH HO H H HO
第九章 生物碱.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本章重点】 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普通命名法。    2. 衍生物命名法。 3. 系统命名法。
第三章 活性中间体 主要内容.
含氮化合物习题 练习 习题 退出.
高中化学竞赛 【第十六讲 立体化学】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乔纯杰.
第五章 对映异构 第一节 对映异构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异构.
第四章 对映异构.
专题辅导一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exit.
ACD/ChemSketch软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烃的衍生物知识总结.
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及电子效应
第五章 卤代烷.
第六章 羧酸及其取代酸 第一节 羧酸 第二节 羟基酸 第三节 酮酸.
第十章 取代羧酸                 双官能团羧酸 复合功能基羧酸.
§2.6 红外谱图解析 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是解析谱图的基础 (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
第三章 环烷烃 §3.1 分类与命名 §3.2 化学性质 §3.3 结构与构象 §3.4 制备与用途.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
有机化学 第九章、卤代烃.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第四章 脂环烃(Alicyclic Hydrocarbons)
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基本要点: ABn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与中心A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价层电子对=σ键电子对+孤对电子对
高三第一轮总复习 专题11 烃的衍生物 第4讲 有机推断 2019年2月16日星期六.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第五章 脂环烃 主讲人 李晓萍 2010年10月13日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同分异构现象.
第六章 对映异构.
强酸(碱)溶液 一元弱酸(碱)溶液 多元弱酸(碱)溶液 两性物质 混合酸碱溶液 各种体系[H+]浓度的计算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实验 二、配合平衡的移动 Cu 2+ + NH3 Cu(NH3)4 HCl Na2S Zn EDTA NH3 深蓝色消失
第4章 烃 生化教研室 夏花英 8403 课程代码:22680b57e1.
问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定义? 问2:你能分别举两例吗? 问3:你能说说四大基本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吗?
第二节 羟基酸 羟基酸是分子中既含有羟基又 含有羧基的双官能团化合物。 一、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根据羟基酸中羟基所连接的烃基
5.1.3 分子的手性与旋光.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2课时 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陕西省陕建二中 单 糖 授课人:庄 懿.
离子反应.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Carboxyl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H核磁共振谱图解析举例 解析NMR谱: 共振信号的数目,位置,强度和裂分情况 信号的数目: 分子中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质子
专题辅导二 有机反应.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第四章 炔烃和共轭双烯 第一节 炔烃(alkynes) 炔烃通式?.
§2.4 典型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1. 烷烃 C-H 伸缩振动(3000 – 2850 cm1 )
第一节 羧酸分类和命名 一.命名、物性 1. 根据俗名命名 酒石酸 马来酸 -乙氧基醋酸 2019/7/9.
实验十八 图谱解析实验 根据谱图,推定未知苯系物的结构
第三章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3.1 基本原理 电子跃迁: * ,n* , * , n* 能量大,波长短,远紫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有机化学习题课 专题部分 网上教学课件

有机化学习题课(网上教学课件)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基本概念与理化性质比较。 完成反应式。 有机化学反应历程。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别。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导。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一、衍生物命名 要点:(1) 每类化合物以最简单的一个化合物为母体, 而将其余部分作为取代基来命名的。 (2) 选择结构中级数最高或对称性最好的碳原 子为母体碳原子。 例: 二甲基正丙基异丙基甲烷 二叔丁基甲烷

系统命名的基本方法是:选择主要官能团 → 确定主 链位次 → 排列取代基列出顺序 → 写出化合物全称。 不对称甲基乙基乙烯 对称乙基异丙基乙烯 注:[两个取代基与同一个双键碳原子相连,统称为“不对称”; 取代基分别与两个双键碳原子相连,统称为“对称”。显然,冠以 “对称或不对称”与取代基是否相同无关。] 思考: 二、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的基本方法是:选择主要官能团 → 确定主 链位次 → 排列取代基列出顺序 → 写出化合物全称。

1. “最低系列”——当碳链以不同方向编号,得到两种 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编号序列时,则顺次逐项比较各序列的 要点: 1. “最低系列”——当碳链以不同方向编号,得到两种 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编号序列时,则顺次逐项比较各序列的 不同位次,首先遇到位次最小者,定为“最低系列”。 2,5-二甲基-4-异丁基庚烷 2. “优先基团后列出”——当主碳链上有多个取代基, 在命名时这些基团的列出顺序遵循“较优基团后列出”的原 则,较优基团的确定依据是“次序规则”。

(1) 双、叁键处于不同位次——取双、叁键具有最小 位次的编号。 两条等长碳链选择连有取代基多的为主链。 异丙基优先于正丁基。 5-(正)丁基-4-异丙基癸烷 3. 分子中同时含双、叁键化合物 (1) 双、叁键处于不同位次——取双、叁键具有最小 位次的编号。 3-异丁基-4-己烯-1-炔 (2) 双、叁键处于相同的编号,选择双键以最低编号。 3-甲基-1-戊烯-4-炔

思考: 4. 桥环与螺环化合物 编号总是从桥头碳开始,经最长桥 → 次 长桥 → 最短桥。 1,8,8-三甲基二环[3.2.1]-6-辛烯

按“次序规则”,两个‘优先’基团在双键同侧的构型为 5,6-二甲基二环[2.2.2]-2-辛烯 最长桥与次长桥等长,从靠近官能团的桥头碳开始编号。 二环[3.3.0]辛烷 最短桥上没有桥原子时应以“0”计 。 编号总是从与螺原子邻接的小环开始。 1-异丙基螺[3.5]-5-壬烯 三、立体异构体的命名 1. Z / E 法——适用于所有顺反异构体。 按“次序规则”,两个‘优先’基团在双键同侧的构型为

Z型;反之,为E型。 (9Z,12Z)-9,12-十八碳二烯酸 顺 / 反和Z / E 这两种标记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 一致的,即顺式即为Z式,反式即为E式。但两者有时是 不一致的,如: 对于多烯烃的标记要注意:在遵守“双键的位次尽可 能小”的原则下,若还有选择的话,编号由Z型双键一端

开始(即Z优先于E)。 3-(E-2-氯乙烯基)-(1Z,3Z)-1-氯-1,3-己二烯 2. R / S 法——该法是将最小基团放在远离观察者的 位置,在看其它三个基团,按次序规则由大到小的顺序, 若为顺时针为R;反之为 S 。 (R)-氯化甲基烯丙基苄基苯基铵 如果给出的是Fischer投影式,其构型的判断:

若最小基团位于竖线上,从平面上观察其余三个基团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顺时针,其构型仍为“R”;反之,其构 型“S”。 若最小基团位于横线上,从平面上观察其余三个基团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顺时针,其构型仍为“S”;反之,其构 型“R”。 (2R,3Z)-3-戊烯-2-醇

两个相同手性碳,R优先于S。 (Z)-(1’R,4S)-4-甲基-3-(1’-甲基丙 基)-2-己烯 3. 桥环化合物内 / 外型的标记 桥上的原子或基团与主桥在同侧为外型(exo-);在异 侧为内型(endo-)。 主桥的确定: 此外,桥所带的取代基数目少;桥所带的取代基按“

当分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官能团时,其命名遵循 官能团优先次序、最低系列和次序规则。 次序规则”排序较小。 外-二环[2.2.2]-5-辛烯-2-醇 外-2,内-3-二氯[2.2.1]庚烷 四、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 当分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官能团时,其命名遵循 官能团优先次序、最低系列和次序规则。 3-(2-萘甲酰基)丁酸 (羧基优于酰基)

二乙氨基甲酸异丙酯 (烷氧羰基优于氨基甲酰基) 思考:

基本概念与理化性质比较 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内容广泛,很难规定一个确切 的范围。这里所说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指有机化学的结构理 论及理化性能方面的问题,如: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共价 键的基本属性、电子理论中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概念、 分子的手性、酸碱性、芳香性、稳定性、反应活性等。 这类试题的形式也很灵活,有选择、填空、回答问 题、计算等。 一、有关物理性质的问题 1. 沸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化合物沸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引力的大小, 分子间引力越大,沸点就越高。而分子间引力的大小受分 子的偶极矩、极化度、氢键等因素的影响。化合物的沸点 与结构有如下规律: (1) 在同系物中,分子的相对质量增加,沸点升高; 直链异构体的沸点>支链异构体;支链愈多,沸点愈低。 沸点(℃): - 0.5 36.1 27.9 9.5 (2) 含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如:醇、卤代物、硝基化合

物等)偶极矩增大,比母体烃类化合物沸点高。同分异构 体的沸点一般是:伯异构体>仲异构体>叔异构体。 沸点(℃): - 0.5 78.4 153 沸点(℃): 117.7 99.5 82.5 (3) 分子中引入能形成缔合氢键的原子或原子团时, 则沸点显著升高,且该基团愈多,沸点愈高。 沸点(℃): - 45 97 216 290

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比形成分子内氢键的沸点高。 沸点(℃): 78 34.6 118 77 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比形成分子内氢键的沸点高。 沸点(℃): 279 215 (4) 在顺反异构体中,一般顺式异构体的沸点高于反 式。 沸点(℃): 60.1 48 37 29 2. 熔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熔点的高低取决于晶格引力的大小,晶格引力愈大, 熔点愈高。。而晶格引力的大小,主要受分子间作用力的 性质、分子的结构和形状以及晶格的类型所支配。 晶格引力:以离子间的电性吸引力最大,偶极分子间 的吸引力与分子间的缔合次之,非极性分子间的色散力最 小。因此,化合物的熔点与其结构通常有以下规律: 1. 以离子为晶格单位的无机盐、有机盐或能形成内盐 的氨基酸等都有很高的熔点。 2. 在分子中引入极性基团,偶极矩增大,熔点、沸点 都升高,故极性化合物比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非极性化合

3. 在分子中引入极性基团,偶极矩增大,熔点、沸 点都升高,故极性化合物比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非极性化 物的熔点高。 3. 在分子中引入极性基团,偶极矩增大,熔点、沸 点都升高,故极性化合物比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非极性化 合物的熔点高。但在羟基上引入烃基时,则熔点降低。 熔点(℃): 5.4 41.8 105 32 4. 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比形成分子内氢键的熔点高。 熔点(℃): 116 - 7 109 28 213 159

5. 同系物中,熔点随分子相对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且分子结构愈对称,其排列愈整齐,晶格间引力增加,熔 点升高。 熔点(℃): 10.4 -56.8 3. 溶解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与分子的结构及所含的官能团 有密切的关系,可用“相似相溶”的经验规律判断。 (1) 一般离子型的有机化合物易溶于水,如:有机酸 盐、胺的盐类。

(2). 能与水形成氢键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如:单官 能团的醇、醛、酮、胺等化合物,其中直链烃基<4个碳 原子,支链烃基<5个碳原子的一般都溶于水,且随碳原 子数的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 任意比例互溶 7.9 % (3). 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一些易水解的化合物,遇水水解也溶于水,如酰卤、 酸酐等。

(4). 一般碱性化合物可溶于酸,如有机胺可溶于盐酸。 含氧化合物可与浓硫酸作用生成盐,而溶于过量的 浓硫酸中。 (5) 一般酸性有机化合物可溶于碱,如:羧酸、酚、 磺酸等可溶于NaOH中。 二、酸碱性的强弱问题 化合物酸碱性的强弱主要受其结构的电子效应、杂化、 氢键、空间效应和溶剂的影响。 1.羧酸的酸性

连有-I效应的原子或基团,使酸性增强;连有+I效应 的原子或基团,使酸性减弱。 (1) 脂肪族羧酸 连有-I效应的原子或基团,使酸性增强;连有+I效应 的原子或基团,使酸性减弱。 -I效应↑,酸性↑。 诱导效应具有加和性。 诱导效应与距离成反比。

芳环上的取代基对芳香酸酸性的影响要复杂的多。 一般来说,在芳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使酸性增强; (2) 芳香族羧酸 芳环上的取代基对芳香酸酸性的影响要复杂的多。 一般来说,在芳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使酸性增强; 引入供电子基团使酸性减弱。而且还与基团所连接的位置 有关。 A. 对位取代芳香酸的酸性同时受诱导效应和共轭效 应的影响。 -I、-C 效应 -I>+C +C>-I pKa 3.42 3.99 4.20 4.47

B. 间位取代芳香酸的酸性,因共轭效应受阻,主要 受诱导效应的影响。 -I 效应 -I -I -I pKa 3.45 3.83 4.08 4.09 4.20 C. 邻位取代芳香酸的酸性都较苯甲酸的酸性强。 这主要是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由 于邻位取代基的空间效应使苯环与羧基难以形成共平面, 难以产生共轭效应(苯环与羧基共轭时,苯环具有+C效 应);另一方面邻位取代基与羧基的距离较近,-I 效应的

影响较大,故酸性增强。 有的邻位基团能与羧基形成氢键,使其羧基的氢更易 解离,因此表现出更强的酸性。

水的共轭碱OH-能很好的被水溶剂化,因而较稳定;但叔 丁醇的共轭碱(CH3)3CO-则因空间位阻较大难以被水溶剂 2. 醇的酸性 醇在水溶液中的酸性次序为: 这种现象可用溶剂效应来解释,以水和叔丁醇为例: 水的共轭碱OH-能很好的被水溶剂化,因而较稳定;但叔 丁醇的共轭碱(CH3)3CO-则因空间位阻较大难以被水溶剂 化,所以不稳定。若在气相中,因不存在溶剂化效应,其 酸性的强弱次序则刚好相反。 如果在醇分子中引入具有-I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其酸 性将明显增强。

烯醇类化合物的酸性比醇类化合物强的多。这是因 为羟基氧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与双键发生共轭作用,从而 降低了氧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使O—H键的极性增强所 致。 若在R原子团中含有双键,特别是含羰基并与双键共 轭时,其酸性则明显增强。

取代酚的酸性取决于取代基的性质和取代基在苯环 上所处的位置。 3. 酚的酸性 酚的酸性比醇强,但比羧酸弱。 pKa 4.76 9.98 17 取代酚的酸性取决于取代基的性质和取代基在苯环 上所处的位置。 苯环上连有-I、-C基团使酚的酸性增强;连有+I、 +C基团使酸性减弱。

取代酚的酸性不仅与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有关,还与空 间效应有关。 这是由于在3,5 – 二甲基 – 4 – 硝基苯酚中,3,5位两 个甲基的空间效应,使苯环与硝基不能处在一个平面上, 苯环与硝基的共轭效应遭到破坏,即硝基的-I 效应减弱。 4. 烃类的酸性 烷烃的酸性较NH3还要弱。

其原因在于碳原子的杂化状态不同。 烷基苯的酸性要比饱和烃的酸性强。 这可由其失去质子的共轭碱来判断。 5. 胺的碱性 (1) 脂肪胺的碱性

在气相或不能形成氢键的溶剂中: 在水溶液中: 胺在水溶液中的碱性是电子效应、溶剂化效应和空间 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

胺分子中连有— Cl、—NO2等吸电子基团时,将使其 碱性降低。 (2) 芳胺的碱性 在水溶液中芳胺的碱性较 NH3 弱。 芳胺碱性的强弱次序为: 取代芳胺的碱性强弱与取代基的性质和在苯环上的位 置有关。当苯环上连有供电子基团时,将使碱性增强;连 有吸电子基团时,将使碱性减弱。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它们将 对活性中间体——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碳自由基的稳 结论: 三、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问题 1. 电子效应的影响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它们将 对活性中间体——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碳自由基的稳 定性产生影响 。凡能使电荷分散的因素,都将使稳定性 增加。 (1) 碳正离子或碳自由基(中心碳原子均为SP2杂化)

(2) 碳负离子 中心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中心碳原子杂化方式不同:杂化轨道的S成分增加,

中心碳原子连有供电子基时,将使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降低。 生成的碳负离子稳定性增大。 诱导效应: 中心碳原子连有强吸电子基时,将使碳负离子的稳定性增加。 中心碳原子连有供电子基时,将使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降低。 共轭效应: 中心碳原子与π键直接相连时,其未共用电子对因与 π键共轭而离域,从而使碳负离子的稳定性增加。

亲电加成反应的反应速率取决于碳碳不饱和键电子 2. 化学反应速率 (1) 自由基取代反应: 反应的难易取决于活性中间体烃基自由基的稳定性, 烃基自由基越稳定,其反应速率越快, (2) 亲电加成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的反应速率取决于碳碳不饱和键电子

云密度的大小,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烯烃双键碳原子上连有供电子基时,将使反应活性 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反应速率减慢。 HX与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其反应速率取决于HX 离解的难易。 (3) 亲电取代反应: 芳香族化合物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速率取决于芳环上 电子云密度的高低。当芳环上连有供电子基(除卤素外的 第一类定位基)时,将使芳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大,反应

速率加快;连有吸电子基(卤素和第二类定位基)时,将 使芳环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4) 亲核取代反应: A. 烃基结构: SN1反应——电子效应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凡有利于碳正离子生成,并能使之稳定的因素均可加速 SN1反应。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杂原子与中心碳原子直接相连 时,因中间体碳正离子的正电荷得到分散而有利于SN1反 如: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杂原子与中心碳原子直接相连 时,因中间体碳正离子的正电荷得到分散而有利于SN1反

应的进行。如: SN2反应——空间效应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α、β碳原子上烃基增多,不但不利于亲核试剂从背 后进攻,且造成过渡态拥挤,从而使SN2反应反应活性降 低。 SN2反应的活泼顺序为:

无论SN1反应还是SN2反应,离去基团总是带着一对电 子离开中心碳原子。 B.离去基团: 无论SN1反应还是SN2反应,离去基团总是带着一对电 子离开中心碳原子。 离去基团的碱性越弱,容易离开中心碳原子,其反应 活性越高。 依 次 减 弱 依 次 减 弱 卤代烃的反应活性顺序是: C. 亲核试剂: 亲核试剂主要影响SN2反应。 试剂中亲核原子相同时,其亲核能力为:

同周期元素形成的不同亲核试剂,其亲核能力为: 同族元素形成的不同亲核试剂,中心原子的可极化度 越大,其亲核能力越强。 下列亲核试剂在质子溶剂中与CH3CH2I反应,试比较 它们的反应速率:

(5) 亲核加成: 亲核加成反应主要包括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和羧酸 及其衍生物的亲核加成反应。

亲核加成反应的反应速率取决于羰基化合物本身的结 构,即羰基碳原子的正电荷量。 而羰基碳原子的正电荷量又取决于取代基的电子效应 和空间效应。 当羰基连有吸电子基团时,将使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 增大,反应活性增强;反之,反应活性减弱。 当连有能与羰基发生共轭的基团时,因共轭效应的结 果,使羰基碳原子的正电荷得到分散,故反应活性降低。 不同醛、酮的羰基的反应活性顺序是:

羧酸衍生物的反应活性顺序是: 按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泼顺序排列: 按酯化反应速度由快到慢排列为序:

(6) 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主要指卤代烃脱HX和醇的分子内脱水。 卤代烃:

醇: 按E1反应活性由大到小排列:

按E2反应活性由大到小排列: 四、关于芳香性问题 芳香性的判断依据: 1. 必须是闭合的环状共轭体系; 2. 成环原子要共平面或接近共平面; 3. π电子必须符合4n + 2 的休克尔规则。

1. 单环体系芳香性的判断: 含杂原子的平面单环体系,也可用休克尔规则来判断 是否具有芳香性。

2. 稠环体系: 稠环指的是由单环多烯稠并而成的多环多烯体系。 若稠环体系的成环原子接近或在一个平面上,仍可用 休克尔规则判断。其方法是: 略去中心桥键,直接利用休克尔规则进行判断,若π 电子数符合 4n + 2 的规则,就有芳香性。

3. 环状有机离子: 由此推断:

4. 富烯及衍生物: 这类化合物都具有较大的偶极矩,说明它们的电荷分 离程度较大。因此,这类化合物在用休克尔规则判断其是 否具有芳香性时,先将分子写成偶极结构式,分别对含有 两个电荷相反的共轭环进行判断,若两个环的π电子数都 符合 4 n + 2 的休克尔规则,那么整个分子就具有芳香性。 五、关于立体异构问题 1. 几何异构:

产生的原因:双键或环使单键的自由旋转受到限制, 而使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间排布方式,即构型不同。 含双键的化合物:只要有一个双键原子连有相同的原 子或基团,就不存在顺反异构(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看 成是一个基团)。 环烃化合物:必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碳原子连有不 同的原子或基团。

如果一个分子与其镜象不能重叠,它就是手性分子。 手性分子又称为光学活性化合物。 2. 旋光异构: 如果一个分子与其镜象不能重叠,它就是手性分子。 手性分子又称为光学活性化合物。 互为镜象的两个化合物称为对映异构体,简称对映体。 互为对映体的两个化合物,除旋光方向相反外,一般的化 学性质、物理性质相同。 一个化合物有无手性,一般可根据分子是否存在对称 面和对称中心来判断。如果一个分子既没有对称面,也没 有对称中心,则该分子即为手性分子。 (1) 判断饱和键的分子是否有手性: 通常看是否有手性碳原子。

若分子中只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它一定是手性分子, 存在一对对映体。

(2) 含杂原子的对映异构: (3) 含手性轴和手性面化合物: 典型的含手性轴化合物——丙二烯型化合物: 两端的不饱和碳原子只要有一个不饱和碳原子连有两 个相同的原子和基团,那么,这个分子就没有手性。 同理,螺环化合物也是如此。

己烷(无论两个取代基相同与否,是顺式还是反式)均因 有对称面而无旋光性。 (4) 环状化合物: 顺反异构和旋光异构往往同时存在。 顺式异构体、1 , 3 – 二取代环丁烷和1 , 4 – 二取代环 己烷(无论两个取代基相同与否,是顺式还是反式)均因 有对称面而无旋光性。 内消旋体 不是内消旋体 其他三元、四元、五元、六元环状化合物,只要是反 式异构体,因分子中既无对称面,也无对称中心,因而均

有旋光性(无论两个取代基相同与否)。 (5) 内消旋体、外消旋体、非对映体和差向异构体: 内消旋体:分子中含相同的手性碳原子,且有对称面。 对称的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必定相反,即一 个为R –型,另一个为S – 型。 外消旋体:等量对映体的混合物。 非对映体:构造相同,构型不同但又不呈镜象关系的 化合物,互为非对映体。

差向异构体:在含多个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体中, 若两个异构体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其余各手 性碳原子的构型均相同,这两个异构体就互为差向异构体。 差向异构体必定是非对映体,非对映体不一定是差向 异构体。 互为差向异构体,也是非对映体。

一般是指同一构型分子中由于单键旋转而产生的原子 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形式,这种异构称为构向异构。 是非对映体,但不是差向异构体。 3. 构象异构: 一般是指同一构型分子中由于单键旋转而产生的原子 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形式,这种异构称为构向异构。 在构型一定的分子的无数个构象中,其优势构象(即 稳定构象)通常是能量最低的构象。 判断分子构象的稳定性主要考虑:各种张力和偶极 – 偶极相互作用,一般说来,稳定构象是各种张力最小,偶 极 – 偶极相互作用最大的那种排列。

(1) 直链烃及其衍生物: 从能量上看:大的原子或基团处于对位交叉式是最稳 定的构象,因为这样排布原子或基团彼此间的距离最远, 相互排斥力最小。 处于邻位交叉的原子或基团,若能形成分子内氢键, 则邻位交叉式是优势构象。

一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取代基处于 e 键稳定。 (2) 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 优势构象 一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取代基处于 e 键稳定。 二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 在满足两个原子或基团的空间构型的前提下:处于 e 键的 取代基多者稳定;大的取代基处于 e 键稳定。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优势构象:

完成反应式 这是一类覆盖面宽、考核点多样化的试题,解答这类 问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反应类型; (2) 确定反应部位; (3) 考虑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4) 考虑反应的立体化学问题; (5) 考虑反应的终点……等问题。

这是自由基取代反应;反应发生在反应活性较高的 3°H上。 这是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消除取向遵循Saytzeff规则,生成取 代基多、热力学稳定的共 轭二烯烃。 这是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反应发生在反应活性较高的C— X键上。

这是含有α- H的酯在强碱条件下的Claisen酯缩合反应,产物 上有支链的β- 酮酸酯。 反应物系空间位阻较大的α- 烯烃(端烯),在加溴时将得到以重 排产物为主的二卤代烃。 反应物系α- 氨基酸,其受热生成交酰胺。 该反应是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与不含α- H的醛的缩合反应。

生成β- 羟基化合物。 该化合物为γ- 羟基酸,受热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交酯。 该反应是醇羟基被卤素取代的反应,反应按SN1历程进行。与 HBr反应的特点是:易发生重排。 这是季胺碱的热消除反应,理应 生成连有取代基少的烯烃,即Hofmann产物。但该规律只适用于烷 基季胺碱。本题的反应物为非烷基季胺碱,消除成为为热力学稳定

的Saytzeff产物。 该反应为多元醇的高碘酸分解反应,但高碘酸只分解α- 二醇。 该反应系交错Claisen酯缩合反应,不饱和酸酯中的“ε- H”受 共轭效应的影响而显示出一定的“酸性”。

该反应是羧酸根与活泼卤代烃的反应,反应按SN1历程进行, 必将伴随有重排产物生成。这是制备酯的又一方法。 该反应是卤代烃的醇解反应,反应产物为醚。 该反应是卤代烃的碱性水解反应,随反应物β- C上的烃基增 多,反应逐渐过渡到按SN1历程进行,将得到以重排产物为主的醇。 这是苯的烷基化反应;当烷基化试剂的碳原子数≥3时易发生 重排。

这是α,β- 不饱和醛(或酮)的交错缩合反应;这里的关键 是“α- 氢”的确认,这里的“γ-H ”受共轭效应的影响而显示出一定 的“酸性”。 这是肟在酸催化下的Beckmann重排反应;产物为N-取代酰胺, 其规律是:处于肟羟基反式的基团重排到酰胺N原子上。

这是酰胺的Hofmann降解反应;其产物特点是:生成减少一个 碳原子的有机胺。 这是一个氧化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三元环对氧化剂是稳定的, 这里仅仅氧化碳碳双键,因该氧化剂较为温和,故氧化为顺式α- 二醇。 这是一个还原反应,该还原剂为选择性还原剂,它只还原羰基 而不影响乙氧羰基(即酯基)。

该反应是强碱存在下的E2消除反应,其立体化学要求是β- H 与离去基团处于反式共平面。产物的构型为(Z) – 型。 该反应为周环反应中的电环化反应,其规律是: 值得注意的是:电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加热 或光照)遵循同样的规律。

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其立体化学遵循Cram规则一,即:

【思考题】

有机化学反应历程 反应机理是对反应过程的描述。因此,解这类题应尽 可能的详尽,中间过程不能省略。要解好这类题,其首要 条件是熟悉各类基本反应的机理,并能将这些机理重现、 改造和组合。 书写反应机理时,常涉及到电子的转移,规定用弯箭 头表示电子的转移。 一、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反应,通常指有机分子在反应中共价键发生均 裂,产生自由基中间体。有自由基参加的反应称为自由基

反应。 【例1】 【解】 【例2】

【解】 【例3】 【解】

【例4】依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其可能的反应机理。 【解】 重复进行,即生成(CH3)3CCl和CHCl3两种主要产物。

至于(CH3)3COH的量则于加入过氧化物的量有关。 思考题: 二、亲电加成反应 1.鎓离子历程: X2与C=C经π-络合物形成卤鎓离子,亲核的X-经反 式加成生成产物。

【例5】 【解】 2. 碳正离子历程: 烯烃与HX加成,H+首先加到C=C电子云密度较高的

碳原子上,形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然后,X-再加成上去。 如果加成得到的碳正离子不稳定,有可能重排为较稳定的 碳正离子,生成取代或消除产物。 【例6】 【解】

【例7】 【解】 【例8】

【解】 思考题: 1. 异丁烯在硫酸催化下可发生二聚,生成分子式为C8H16的两 种混合物,它们被催化加氢后生成同一烷烃(2,2,4-三甲基戊烷),试 写出其反应历程。

三、亲电取代 【例9】

【解】 【例10】

【解】 思考题: 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历程:

四、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主要有E1和E2两种反应历程。 消除反应除β-消除反应外,还有α-消除反应。重点 是β-消除反应, β-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在溶液中 进行的消除反应通常为反式消除,而热消除反应通常为顺 式消除反应。 【例11】2,3-二氯丁烷在叔丁醇钠的叔丁醇溶液中进行 消除反应,得到两个顺反异构体,分别写出其反应历程。 【解】 2,3-二氯丁烷有两个手性碳原子,故有三个旋光 异构体,即一对对映体和一个内消旋体。

一对对映体 内消旋体 【例12】写出下面反应的反应历程。 【解】

思考题:

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可分为简单亲核加成反应和 加成-消去反应历程。 五、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可分为简单亲核加成反应和 加成-消去反应历程。 (一) 简单亲核加成反应 这里包括与HCN、NaHSO3、ROH的加成,其中以 与ROH的加成(即:缩醛反应)最为重要。 【例13】写出下面反应的反应历程。 【解】

(二) 加成-消去历程 这里主要指醛、酮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 (三) α-碳为亲核试剂的羰基亲核加成 这类反应包括羟醛缩合、Perkin反应、Claisen缩合、 Michael加成反应等。 【例14】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历程:

【解】

思考题: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别。 一、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鉴别有机化合物的依据是化合物的特征反应。作为鉴 别反应的试验应考虑以下问题: 反应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即:有颜色变化,或有沉 淀产生,或有气体生成等。 方法简便、可靠、时间较短。 反应具有特征性,干扰小。 解好这类试题就需要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进行较为 详尽的总结,以便应用。

二、有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1. 有机混合物的分离 有机混合物分离的一般原则是: (1) 根据混合物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2) 根据混合物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进行分离; (3) 根据混合物各组分的挥发性不同进行分离; 【例】试分离硝基苯、苯胺和苯酚的混合物。

2. 有机混合物的提纯 与分离不同的是混合物中只有含量较高的组分是所需 要的其它物质视为杂质,弃之不要。其方法通常是采取用 化学方法使杂质发生化学反应而易于除去。

【例】在乙酸正丁酯的合成中,反应后溶液中含有乙酸、 正丁醇、乙酸正丁酯、硫酸和水,如何得到纯的乙酸正丁 酯。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解好有机合成题的基础是将有机反应按官能团转化、 增长碳链、减少碳链、重组碳架、环扩大、环缩小、开环、 关环等进行归纳、熟记、灵活应用。 解合成题通常分两步进行: 1. 运用逆合成法对目标分子进行剖析,最终确定合成 所需的起始原料。这就要求掌握各类化合物的拆分方法。 2. 以剖析为依据,写出合成方案。

1.完成下列转化 分析: 合成:

分析: 合成: 分析:

合成: 分析: 合成:

【练 习】 完成下列转化:

2.用C4以下的开链烃合成(无机试剂任选): 分析: 合成:

分析:

合成: 3.以指定原料合成(其它试剂任选): 分析:

合成:

分析: 合成:

【练 习】 以指定原料合成(其它试剂任选):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导

1. 有一烃A (C9H12),能吸收3 mol溴;与Cu(NH3)2Cl溶液能生 成红色沉淀;A在HgSO4-H2SO4存在下能水合生成B (C9H14O);B 与过量的饱和NaHS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结晶;B与NaOI作用生成 一个黄色沉淀和一个酸C (C8H12O2),C能使Br2-CCl4溶液褪色,C 用臭氧氧化然后还原水解,生成D (C7H10O3)。D能与羰基试剂反应, 还能与Ag(NH3)2OH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生成一个无α-H的二元酸。 确定A、B、C、D的构造,并写出有关的主要反应式。 解:

2. 旋光性化合物A (右旋)的分子式为C7H11Br,在过氧化物存在 下与HBr反应生成B和C异构体,分子式为C7H12Br2,B有旋光性, C无旋光性。用1mol KOH – C2H5OH溶液处理B,产生(+)-A,处 理C产生(±)-A。用KOH – C2H5OH溶液处理A得D,分子式为 C7H10。D经臭氧化及还原水解的2 mol甲醛和1 mol的1 , 3 – 环戊二 酮。写出A、B、C和D的结构及有关反应式。 解:

3. 根据以下数据推测A、B和C的结构。 B有碘仿反应,IR谱图在1715cm-1处有强吸收带。A的NMR谱 图表明:3H(单峰),2H(四重峰),3H(三重峰)。 解:

4.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5H10O2,红外光谱在1750、1250cm-1 处有强吸收峰;核磁共振谱在δ=1.2 ppm(双重峰,6H),δ=1.9 ppm(单峰,3H),δ=5.0 ppm(七重峰,1H)处有吸收峰。试确定该化合 物的构造式。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