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簡史~戲劇篇
古羅馬 古羅馬文明,大約在三千年前發源自今日的義大利首都。 羅馬歷史可分為三個時期: 王政時期(約公元前753-公元前509年) 共和時期(約公元前509-公元前31年) 帝國時期(約公元前31-公元476年) 普勞圖斯(約公元前254-184)
古羅馬共和時期的戲劇 戲劇演出通常在重大節日期間舉行,這樣的節日有:①羅馬大節,每年9月舉行;②平民節,每年11月舉行;③阿波羅節,每年7月舉行,從公元前3世紀末開始上演戲劇;④墨伽拉節,每年4月舉行。 此外,遇到重要活動,如將軍凱旋、廟宇落成、顯貴人物殯葬,也舉辦戲劇演出。 演員通常是奴隸或獲釋奴隸,自由民如果參加演出,其政治權利將受到限制(演阿特拉笑劇除外)。 劇作者的社會地位也不高。 羅馬戲劇演出不是宗教儀式的組成部分,而是節慶期間的娛樂,一般只演出,不比賽。 女角色由男角扮演,重視演技和語言表達。 羅馬貴族對戲劇演出抱有偏見,極力阻撓建立固定的劇場。公元前3~前2世紀期間龐貝城才仿照南意大利的希臘劇場建造大劇場。 羅馬城第一座石料劇場於公元前55年由龐貝建造,據說能容納4萬觀眾。 羅馬劇場是仿照希臘劇場建築的,觀眾席成半圓形,舞台較低,但較寬。
羅馬節慶 普勞圖司和泰倫斯之時(西元前二世紀),劇本主要在四個慶典演出:九月的羅馬節,至少四天專供演劇;十一月的眾民節,至少三天;七月的阿波羅節,大約兩天;四月的麥格琳節,持續六天之久的戲劇娛樂。 地母節 時間:四月中的三天 穀神的慶典(Festival of Ceres) 希瑞斯( ceres ),羅馬神話裡的一位豐收女神,掌管農民耕作與穀物收成的母性神祇,相當於希臘神話裡面的狄美特(Demeter)。
古羅馬神明 家神:即保護家庭財產者,如維斯太 為管理家灶者。 灶神:壁爐和家庭的女神 。 家神&灶神是同一位神? 守信女神:菲得斯是羅馬神話中的誠信女神,她的名字來自fides一詞的神化,司管誠信、諾言與信用,保護那些交易中誠實守信之人,處罰那些被利益熏心而欺詐、矇騙他人之人。
羅馬社會 羅馬可分為公民和非公民,若生為公民可以擁有許多非公民所不能享有的權利,再視其財富多寡分為三個階級。 非公民則包括省民和奴隸。 羅馬女性的地位完全依其丈夫的階級而定。
羅馬戲劇的服裝 普勞圖斯的作品是沿用希臘的佈景與服裝,喜劇服飾較誇張,屬於長袍劇。 羅馬喜劇人物都是「類型人物」,如頑固的父親、戀愛中的年輕人、聰明的僕人(奴隸)、以及富有真情的女孩、、、等,故服裝趨於規格化。 服裝顏色與職業相關,比如黃色與妓女,紅色與奴隸等;假髮也是沿用此概念,例如,年輕人的頭髮多黑色,老人的面具趨向於禿頭或白髮,婦女多長髮,或奴隸固定都是紅髮等等。 演員一律穿薄底涼鞋或拖鞋。
羅馬戲劇的面具 所有人物一概戴面具,故一人可飾多角,使雙生子之類的角色演出更方便。 這些面具都用亞麻布制成,可以遮蓋頭髮和整個臉部。 有的面具造型就像卡通畫一樣,透過對五官誇張扭曲的呈現,達到喜劇性的效果,這在亞提拉鬧劇的面具中尤其明顯。
羅馬喜劇之傳統 歌隊廢棄不用。 分場分景的間隔也取消。 歌隊的音樂改為分散而遍佈於全劇,某些喜劇也類似現代的音樂劇。 普勞圖斯的劇本中,2/3的台詞有音樂伴奏,平均每劇有三首歌。
羅馬帝國的劇場建築 希臘羅馬的永久劇場是在他偉大劇作寫成之後才建築的。羅馬城內第一座永久劇場在公元前55年才由龐貝(Pompey)建立。聲稱整個建築是娛神的殿宇(temple),其實他只不過在觀眾席的頂端建立了一座勝利女神維納斯(Venus)的神盦而已。 這座龐貝劇場(the Theatre of Pompey)的舞臺約100公尺寬,觀眾區的直徑約160公尺,可容納15,000到20,000名觀眾。它於公元前52年奉獻啟用。 佈景的運用受到舞臺正面牆面的影響。因為演出都在它前面的街道或公共場所,喜劇中的談情說愛勢必在此進行;至於喜劇中經常出現的竊聽或偷窺,一般都利用正面牆面那些圓柱或壁盦來藏身掩避。如果是悲劇,很可能是將正面牆面上的房門加以裝飾,讓它們顯得富麗堂皇,儼然是宮殿的入口。
龐貝城(Pompey)的劇場 圖片中是龐貝城(Pompey)的劇場,頂端是維納斯神廟。
羅馬帝國的劇場建築 希臘劇場是將劇場建在山坡上,斜坡形成觀眾席。 羅馬劇場則是建在平地的圓形劇場。 羅馬劇場則是建在平地的圓形劇場。 羅馬劇場的舞蹈場呈半圓形,舞台區正面切在舞蹈場這半圓的直徑上。 羅馬劇場的舞台與觀眾席相連,觀眾席圍繞半圓舞蹈場向外擴散。 舞台上多了一幅布幕,也有屋頂保護舞台建築以及幫助傳聲,與希臘劇場不一樣。 有些羅馬式劇場採用希臘劇場依斜坡山勢建立觀眾席的型態,形成兩種劇場建築風格混合,後人稱為希臘化羅馬劇場。
結語 與希臘相較,羅馬戲劇的成就不算偉大,但是也造就了三個重要的劇作家。普勞圖斯、泰倫斯、西尼卡。 他們的劇作都大大影響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劇作家和戲劇藝術家,因而他們對於現代戲劇風貌的形成,也不無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