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 GEOG 生物系統( Biotic system).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复习提问 1 、研究一个热力学系统与外界是绝热的,如果外界对系统做功, 系统的内能怎么变化?外界做的功跟系统内能的变化之间是什 么定量关系? 2 、研究一个热力学系统跟外界只有单纯热传递发生,如果系统 从外界吸热,系统的内能怎么变化?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跟 系统内能的变化之间是什么定量关系?
Advertisements

1/67 美和科技大學 美和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社會工作系. 2/67 社工系基礎學程規劃 ( 四技 ) 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三上 校訂必修校訂必修 英文 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 計算機概論 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 英文 I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I 計算機概論 I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I.
§ 3 格林公式 · 曲线积分 与路线的无关性 在计算定积分时, 牛顿 - 莱布尼茨公式反映 了区间上的定积分与其端点上的原函数值之 间的联系 ; 本节中的格林公式则反映了平面 区域上的二重积分与其边界上的第二型曲线 积分之间的联系. 一、格林公式 二、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專業科目必修 管理學概論、化 妝品行銷與管理、 專題討論、藥妝 品學、流行設計、 專題講座、時尚 創意造型與實務 專業科目必修 化妝品法規、生 理學、化妝品原 料學、化妝品有 效性評估、時尚 化妝品調製與實 務、藝術指甲、 生物化學概論、 美容經絡學、校 外實習 專業科目必修 應用色彩學、化 妝品概論、時尚.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 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的一个具有 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 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整体性,在任何情况下,生物群落都不可.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歡迎各位家長蒞臨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生態系 生態系的觀念 生物與其周圍的其他生物環境及非生物環境是密不可分的。生物仰賴空氣、日光、水及營養物質而生存,且又與其他生物間亦彼此相互依賴、競爭、影響。生物與環境因子間雖關係如此交錯複雜,但卻又有一定的互動準則可循,形成具有規律性的系統。在此系統中因有物質與能量間不斷的轉化、轉移或置換,因此形成了一個動態平衡的體系,此體系可稱之為「生態系」。簡單的說,生態系是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周圍環境所組成的系統。
「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 2008小學校長高峰會 講題:健康飲食政策個案分享 講者:啟基學校-莫鳳儀校長 日期:二零零八年五月六日(星期二)
☆ 104學年度第1學期 活動藏寶圖 ☆ II III IV V 找到心方向-談壓力調適 陳佩雯諮商心理師
脊柱损伤固定搬运术 无锡市急救中心 林长春.
Impacts, Issues Bye-Bye, Blue Bayou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
11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群落共同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从宇宙中我们已知的情况来看,它是地球上特有的一个圈层。
第三十三章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群落是指某一地域或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集合的群体,生态系统则是侧重研究某一地域或生境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关系,并强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XXX分析室组长竞聘 演讲人: XXX
魚類生態學(二).
4-1 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構造簡單,體積微小的生物 藉顯微鏡才能觀察 病毒、細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真菌
生物與環境.
啟發活動 5.1 甚麼是生態學? 5.2 甚麼是生態系? 5.3 能量怎樣在生態系中傳遞? 5.4 物質怎樣在生態系中循環? 5.5 生物在生態上怎樣互相依賴? STS 連繫 5.1 STS 連繫 5.2 STS 連繫 5.3 概念總覽.
務要火熱服事主.
生態系 1定義:生物和其生活環境的組合 環境 生態系 生產者 消費者 生物 分解者.
第三節 生態系.
作业现场违章分析.
蒙福夫妻相处之道 经文:弗5:21-33.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什麼是 “生態學” ? (What is “Ecology”?)
元素 (Element) 你今日背咗未?.
元素週期表 (Periodic Table) Q. 我們可按多少種原則來把元素分類? 1. 室溫時的物態 2. 導電性
6.5滑坡 一、概述 1.什么是滑坡? 是斜坡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生命樹 (種系發生樹)
破漏的囊袋.
細胞膜的雙磷脂層 (Phospholipid bilayer in cell membrane)
健康食物.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功與能量的轉換 當外力對物體作功時, 會增加物體的位能或動能 功: 重力位能: 動能: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虎克定律與簡諧運動 教師:鄒春旺 日期:2007/10/8
聖本篤堂 主日三分鐘 天主教教理重温 (94) (此簡報由聖本篤堂培育組製作).
第十章補充 允收抽樣.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4年4月至6月 7號床.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2-2.1 原核生物界 1、全為單細胞,缺少核膜以及膜狀胞器, 例如:細菌和藍綠藻。.
生態系與 生態平衡.
第 一章 生物學的概念與方法 生物學: 就是對生命的科學研究 生命是什麼? 難以定義, 只能描述生命如何工作(How life works.) 生命 是一個早期事件的結果。在這個事件 中,無生命物質聚集到一個活細胞中 ,成為生命體。 生命 是一種能夠捕獲、並使用能量及基礎 物質的方法.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離子化合物 (Ionic Compounds) 上一堂的重點: 族 I II III V VI VII
圣依纳爵堂 主日三分钟 天主教教理重温 (95) (此简报由香港圣本笃堂培育组制作).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O-linked High mannose Glycoprotein N-linked Complex Hybrid Versican
95學年上學期高二物理 黃信健.
95學年上學期高二物理 黃信健.
97學年上學期高二物理 黃信健.
黃影雯副教授講授 E_Mail Address:
細胞.
天氣因子 天氣因子 影響天氣的因素 例如氣溫、氣壓、風、雨量和濕度 天氣 某一段時間內 大氣層的狀況.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活動三 食物的循環.
基督是更美的祭物 希伯來書 9:1-10:18.
第五章 代謝之基本法則 前言.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下一頁.
魚菜共生 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生態科學 (網路資料)魚菜共生(Aquaponics)就是將魚類與蔬菜水果結合, 共同生長的應用設施。 原理:利用魚池的水,經由抽水機送到有硝化作用的 蔬菜水耕池,其中的水中懸浮物與有害原素,經硝 化菌等益菌的轉化為營養小分子後,供給植物的根 吸收,經光合作用促使植物成長,同時也淨化了水.
圣经概論 09.
環境科學 第2章:生態系是什麼及 如何運作? Ecosystems: What are they How do they work?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生物技術 Ch10.生物轉化技術 阮雪芬 Nov19&20, 2002 NTUT
轉動實驗(I):轉動慣量 誰是誰?m, r, I 角加速度α的測量 轉動慣量的測量 轉動慣量的計算~平行軸定理.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AL GEOG 生物系統( Biotic system)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領域的總和。 生物系統( Biotic system) 由生物圈所組成的自然系統, 生物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係: 生物參與化學元素的遷移。 生物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的組成。 生物參與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 生態系統(Ecosystem)

Biosphere Ecosystem Community Population Organism

生態系統(Ecosystem) 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通過能量與物質流動而聯結而成的統一整體。 強調於一個空間內生物與環境間的互相連繫和功能上的統一性。 通過生物的生存、養份的循環、能量的流動,令生態系統結構長久維持,達致一個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的組成  (兩大組元) : 非生物組元(abiotic components) 生物組元(biotic components)

Abiotic components Biotic components sunlight CO2 Energy loss Producers consumers Water in soil Nutrient in soil decomposer

1. 非生物組元(abiotic components) 以功能區分: 參加循環的無機物質(inorganic substance)。包括水、二氧化碳、氧、氮、磷、鉀、鈉、鈣…….等。 聯結生物及非生物部份的有機化合物(organic substance)。如蛋白質、糖類、脂肪和腐殖質等。 環境狀況(environment)﹕氣候如溫度、濕度、風速…….等。泥土如酸鹼度、肥沃性…….等。 以形態區分:氣態 ==> 大氣圈。 液態 ==> 水圈。 固態 ==> 岩石圈和土壤圈。  

2. 生物組元(biotic components) 按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為﹕ 生產者(producers) 消費者(consumers) 分解者(decomposer)

a. 生產者(producers) 利用太陽能由簡單的無機化合物製造出有機物質。又稱為自養生物(autotroph)。 例如綠色植物、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等。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6CO2 + 6H2O -> C6H12O6 + 6O2

b. 消費者(consumers) 自己不能製造食物,以取食其他有機體營生的生物,也稱為異養生物(heterotroph)。 按其取食特點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 食草動物或初級消費者(herbivores) 食肉動物或次級消費者 (carnivores) 雜食動物或三級消費者 (omnivores) 腐屑動物 (detritivores)

食草動物或初級消費者:直接以植物為食的動物。(herbivores) 食肉動物或次級消費者:以其他動物為食的動物。(carnivores) 雜食動物或三級消費者:兼以植物和動物兩者為食的動物。(omnivores) 腐屑動物:以死亡和腐敗的動植物殘体為食的動物。大多屬小型動物、依土壤而居。它們與微生物合作,轉化和分解有機物質。(detritivores)  

c. 分解者(decomposer) 在生態系統中擔當有機物的破壞、分解和還原作用的生物。 主要由微生物進行,包括細菌和真菌。 分解者將複雜有機化合物,還原成為最基本的無機化合物和營養元素。 如果沒有分解者的存在,物質循還的途徑將會中斷,生態系統走向毀滅。

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是以生物為核心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能量流動 (energy flow) 物質循環 (matter cycle)

1. 能量流動 ( energy flow ) 熱力學第一定律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能量可以從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但不能創選它或消滅它。 熱力學第二定律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由於某些能量常消散為不能利用的熱能,所以沒有任何能量能完全有效變為潛能(熵 entropy)。因此,能量只會向用處越小及消散越大的狀態轉化,最終轉為分佈均匀的熱能型。

熱力學第二定律

在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是太陽能。但將太陽能固定下來在於生物的生產,也是把太陽能轉化為不同形式化學能的過程。 能量的固定(fixing of energy) --- 生物生產 能量的轉移(transfer of energy)

a. 能量的固定(fixing of energy) 初級生產(primary production) 次級生產(secondary production) 生物量(Biomass) 生產(Production)

i. 初級生產(primary production)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生產出植物性產品的過程,稱為初級生產。 在光合作用中,每生產1克的碳水化合物,我們需要674千卡的太陽能。 植物光合作用中所累積的能量是進入生態系統的基本能量,稱為初級生產量(primary production)。 淨初級生產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由太陽能進入生態系統的基本能量,部份被植物自身用於呼吸而消耗,其餘部份則貯藏於植物的身體內用以增加本身的成份。 NPP = GPP – RA 淨初級生產量 = 總初級生產量 – 植物呼吸作用

ii. 次級生產(secondary production) 生態系統中,初級生產者以外的其他異養生物,利用淨初級生產品,合成自身物質的生產,稱為次級生產。 初級生產是有機物質的製造,次級生產是有機物質的的被利用和再生產。 初級生產品依靠食草動物進入次級生產者的身体,所食入的能量經過大量的消耗,僅有一小部份被利用。 次級生產每上升一個層次,其轉化效率都降低一次。 NSP = GSP – RH 淨次級生產力 = 總次級生產力 – 異養呼吸

iii. 生物量(Biomass) 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地表單位面積存在的有機質重量。 這重量包括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有機物量,所以又叫現存量。通常以單位面積上的乾物質重量表示。(千克/平方米)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由於動物和微生物的數量很少,僅及植物量的1%,所以生物量主要由植物量組成。

iv. 生產量(Production) 生產量(Production)是指在一個特定時間內,一個生態系統所生產的生物量。 不同生態系統,其生產量和生物量的差異很大。 以下是不同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產量和生物量: 生態系統平均淨初級生產量平均生物量 ---> 熱帶雨林2000克/米2 /年,  溫帶落葉林1200克/米2/年,   熱帶荒漠71克/米 2/年,   苔原地帶144克/米 2/年 。

各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差異主要受水分、陽光和養分等因子影響。 例如熱帶荒漠受水因子的限制,生產量和生物量都甚低。 熱帶雨林因環境理想,生產量和生物量都是最高

b. 能量的轉移(Transfer of energy) 在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轉移是靠食物關係相連,以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運作。 能量轉移的渠道﹕ 食物鏈(Food chain) 食物網(Food web) 食物塔(Food pyramid)

i. 食物鏈 (Food chain) 食物鏈---生物靠排攝食而建立的關係。能量通過營養關係,即食與被食的關係來建立的。 按照食物鏈的性質不同,主要分為兩類型﹕ 捕食性食物鏈 : 生產者提供物質通過動物間的捕食行為傳遞。 例子﹕草→食草動物→食肉動物 碎屑性食物鏈﹕小型腐屑動物和微生物對動植物死亡後的殘体、碎屑的利用和處理。通過這些過程,能量和物質傳遞到碎屑動物或還原到環境之中。碎屑性食物鏈在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捕食性食物鏈

腐屑食物鏈

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的比較 : 陸地生態系統 --- 綠色植物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核心,但植物有大量的支持組織是難以進食的,這些組織的能量就倚靠碎屑性食物鏈中的腐屑動物和分解者來傳遞。所以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碎屑性食物鏈的能量流動比捕食性食物鏈高得多。 水生生態系統 ---水體中的光合作用主要由藻類植物和浮游植物負責。藻類植物幾乎沒有不可食的組織。浮游動物大量捕食藻類產品,形成一個龐大的生物群體。能量主要通過捕食性食物鏈而流動。

ii. 食物網(Food web) 食物網–在真正的生態系統中,食物關係並不是鏈狀,而是更加複雜的網狀。數個食物鏈串連成一起稱為食物網。 例子﹕植物 →牛 →人 植物 →羊 →人 植物 →人 動物界很少是嚴格單食性的種類。絕大部份的動物都有取食不同種類食物的習性,而同一種食物又會被不同的獵物捕食。各種生物互相吞食的情況十分複雜,互相連接,形成食物網。

陸地生態食物網

iii.食物塔 (Pyramid of biomass) 綠色植物(生產者) →食物基本來源→第一級營養層 食草動物(初級消費者) →以植物為食料→第二級營養層 食肉動物(次級消費者) →以食草動物為食料→第三級營養層 營養層次一般分為三至五級,各營養層由食物鏈來啣接。 各組營養層的生物量和能量都以塔型來顯示,因為隨著營養層的上升,生物量和能量都急速下降。這些流失能量的比率稱為熵值。熵值越大,其遞減的速率則越快。這種關係稱為食物塔或生態塔。

食物塔根據生物量、生物數目和生產率分為三類: 生物數目塔:生物數目隨營養層上升而下降。越高級的動物,其數目則越少。 生物量塔: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個生態系統內所擁有的各級生物總量。即是綠色植物最多,食草動物次之,食肉動物最少。 生產塔率或能量塔:以各級動、植物的生產率和能量來排列。綠色植物的生產率最大,而隨著營養層的遞增,生產率隨之下降。

能流分析 : 通用模型 I A P NA B R I = NA + A 或 I = NA + R + P B biomass 生物量 I input 能量輸入 NA not assimilated 未被同化 A assimilation 同化作用 P production 生產 R respiration 呼吸 I = NA + A 或 I = NA + R + P

三級生態系統的能流模

物質循環 (Matter Cycle/Material Cycle) 在生態系統中,僅有能量不足以維持生命,還需要有物質基礎。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來自太陽,物質則由地球供給。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主要是指生物生命必須的各種營養元素。 物質從大氣、水域或土壤中,通過綠色植物進入食物鏈,然後轉移給食草動物,進而轉給食肉動物,最後被微生物分解轉化回到環境中。這些被釋放的物質,又一被植物吸收,重新進入食物鏈。這一個過程稱為物質循環。 物質是不滅的,生態系統中的物質不斷循環,構成物質流動。

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 (Nutrient cycle) 營養循環在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進行。 養份循環表現在下列過程中﹕岩石風化→形成土壤→動、植物生長→有機物的合成、代謝和分解→水分溶解→土壤 營養元素通過上述過程不斷遷移、積累和循環。 生態系統還可能從雨水、空氣流動、動物遷移中得到營養元素。元素亦可以從動物遷出、地表徑流和地下水流中移出生態系統以外,形成一個開放系統。 營養循環主要是養分循環於土壤(Soil)、殘落物(Litter)和生物量(Biomass)之間。

地球上不同的生境(habitat)中,養分循環的不同貯存庫和流動過程各有不同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Biogeochemical Cycle):生物系統之間的礦物元素的輸入和輸出,以及它們在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之間的交換。 例:碳循環、氮循環

碳循環

氮循環

生態系統的平衡 Ecological equilibrium 生態平衡﹕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環境中生物與環境、生物各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使它們互相適應、協調而達致統一的穩定狀態。這種狀態稱為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的特性 投入 -- 產出平衡 結構上平衡 功能上平衡 如果生態系統中的調節能力比干擾大,系統會逐漸回復正常。相反如果生態系統中的干擾比調節能力大,系統會步向崩潰。

生態平衡的特性 投入–產出平衡 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有物質能量的投入,亦有物質能量的產出。 投入=產出﹔生態平衡。 投入>產出﹔生態系統增長。 投入<產出﹔生態系統衰退。 人類從生態系統中取得資源和能量,應給予適當的補償,使系統得以維持。

生態平衡的特性 2. 結構上平衡 生態系統中各成份應不可缺少,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 生物的種類和數目亦要保持相對穩定。物種應該維持多元化(bio-diversity),各種生物的比例應該恰當。 生物通過食物鏈,控制著物種間的數量和比例。 人類如果破壞這種協調的關係和比例,使某些物種減少,另一物種大量增加,就會帶來危害。 例如﹕ 農藥令害蟲的天敵減少,害蟲大量增加。 大量捕殺捕鼠類動物,便會造成鼠害。

生態平衡的特性 3. 功能上平衡 系統內元素的組成保持緊密的穩定狀況。 生態系統通過調節化學循環的速度來符合物質轉化的規律。 生態系統通過一連串的反饋,對外界的干擾進行內部結構和功能的調整,以保護系統的穩定和平衡。

生態平衡的特性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受下列因素影響﹕ 生物的種類和成分越多,生態系統越穩定。 能量流、物質流途徑的複雜程度越多,生態系統越穩定。 營養物質的貯備量越大,生態系統越穩定。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能力越大,生態系統越穩定。 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環境,可通過物理和化學作用來對系統進行調節。

生態系統的類型 Coastal Oceanic Desert Tundra Steppe Forest Farmland Urban Shallow sea Oceanic Flowing water Slack water Desert Tundra Steppe Forest Farmland Urban Man-made wood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