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 土石災害集水區之環境敏感區位分析 ─以雲林古坑華山地區為例 專題討論 土石災害集水區之環境敏感區位分析 ─以雲林古坑華山地區為例 指導老師:段錦浩 教授 學生:79742112劉民偉 79742109范姜明威
目錄 一、前言 二、研究材料 三、結果與討論 四、結論
一、前言 古坑華山地區近幾年之超限利用問題為咖啡及檳榔大量種植,使山坡地過度開發,破壞水土保持導致土石流災害頻傳。因此,古坑華山之環境敏感區位之探討,實為當前之重要課題。 咖啡 檳榔
1.1研究方向 本研究整合該地區環境數值資料,及SPOT衛星影像判釋土地利用變遷資訊,藉由地理資訊系統、集水區分析及土地適宜性,劃設華山地區集水區環境敏感區位。
二、研究材料 研究地區位於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東南方,屬台地地形,為進入古坑山區要道地區之一。
2.1地區概述 華山地區標高330-1300m之間,東方大尖山與二尖山為最高點,地勢由東向西急遽下降至600m,再向西漸趨低平至330m。 西<─東 1300m 600m 330m
2.2歷年華山地區之土石流災害 發 生 時 間 激發因素 類 型 2000/02/02 豪雨 泥流 2000/04/29-30 一般型土石流 2000/06/03 一般型土石流(偏礫石) 2000/06/12 一般型土石流(偏泥流) 2000/06/18 2000/06/25 2001/09/16 崩塌型土石流
2.3研究流程 利用RS→ 利用GIS→ 資料蒐集 衛星影像 電子地圖 影像分類 林地 建物 崩塌地 農耕地 土壤圖 地質圖 地形分析 數值地形模型 衛星影像 電子地圖 影像分類 土地利用分類 林地 建物 崩塌地 農耕地 集水區劃分 陡峭區位 相片基本圖 土壤圖 地質圖 地形分析 AHP權重分析 土地適宜性分析 環境敏感區位 利用GIS→ 利用RS→
2.4集水區劃分 本研究之集水區劃分係以DEM資料產生地表排水方向,配合ArcView軟體及WinGrid集水區資訊系統(林昭遠、林文賜,2001)動態劃定集水區。由使用者選擇集水區出口點位置後,程式即自動追跡流經該出口點以上所有匯流的排水區域,可以萃取出華山地區周圍的集水區二個。
2.4.1華山集水區分布 嘉義梅山鄉 華南村 桂林村 集水區範圍 水系
2.5環境敏感區位分析 環境敏感地區之開發利用,可就由土地適宜性分析,了解土地資源的容忍力,配合土地使用之需求,分析自然資源提供進行土地利用之事宜性,以達開發與保育兼顧之目標。本研究應用多評準決策中的AHP法。
2.6AHP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簡稱AHP)是將複雜的決策情境切分為數個小部份,然後對每一個部份的相對重要性給予權數值,然後進行分析出各個部份優先權。對決策者而言,以層次結構去組織有關替代方案的評選條件或標準、權數和分析,非常有助於對事物的了解。
2.6.1AHP分析步驟 分解(Decomposing) 加權(Weighing) 評估(Evaluating) 選擇(Selecting)
2.6.2分解(Decomposing) 將整個問題分解為多個小問題。例如,整個問題是:想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各項工作都有三個屬性,因而將理想分為三個評選條件:「錢多、事少、離家近」。
2.6.3加權(Weighing)
2.6.4評估(Evaluating) 針對Job-1 Job-1透過「錢多」對總目標的貢獻度為: 0.2 * 0.643 = 0.129。 0.875 * 0.283 = 0.248 。 Job-1透過「離家近」對總目標的貢獻度為: 0.111 * 0.074 = 0.008。 於是可算出Job-1所表現的理想度為: 0.129 + 0.248 + 0.008 = 0.385。
針對Job-2 Job-2透過「錢多」對總目標的貢獻度為: 0.8 * 0.643 = 0.514。 Job-2透過「事少」對總目標的貢獻度為: 0.125 * 0.283 = 0.035。 Job-2透過「離家近」對總目標的貢獻度為: 0.889 * 0.074 = 0.066。 於是可算出Job-2所表現的理想度為: 0.514 + 0.035 + 0.066 = 0.615。
2.6.5選擇(Selecting) 從上述分析出: Job-1的理想度為0.385。 Job-2的理想度為0.615。
2.7AHP權重分析 本研究研擬土石災害集水區之環境敏感區之自然與人為因子為主。各評估因子之權重值為透過專家問卷之設計,研擬出在無決策者偏好下,所建立的一套分析架構,並將各種評估因子分別建立獨立之圖層,利用地理資訊系統之圖層套疊,即可劃設出華山地區集水區之環境敏感度。
三、結果與討論 土地利用判釋分析 本研究利用Erdas Imagine之衛星影像分類軟體進行土地利用之判釋,採用非監督式之ISODATA分類演算法,首先將影像分為256類,再與地真資料包括現地調查及照片基本圖等對比,將256類重新聚類為林地、農作物、建物及崩塌地四種土地利用。
3.1土地利用之判釋結果
3.2土地利用面積統計表 土地 面積(ha) 總面積 (%) 林地 117.4 9.99 農作地 944.52 80.39 建物 83.8 7.13 崩塌地 29.28 2.49 合計1,175ha
3.3土地適宜性頻估因子之分析 山坡地之開發與保育利用,需考量整體環境屬性所能承受之容受力,並妥善規劃及進行評估,使山坡地的開發利用依其不同屬性達到合理的開發,且降低各種環境問題之衝擊與災害,以利環境資源之永續利用與發展,本研究區面積1788.29ha。
自然因子 崩塌地 土壤 地質 土壤沖蝕 坡度 坡向 高程 人為因子 農耕地 建物分布 其他土地利用
依水土保持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新、舊崩塌地」應劃定為特定水土保持區,本研究地區之崩塌地面積為29.28公頃。 土壤 地質 土壤 沖蝕 坡度 坡向 高程 依水土保持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新、舊崩塌地」應劃定為特定水土保持區,本研究地區之崩塌地面積為29.28公頃。
崩塌地 土壤 地質 土壤 沖蝕 坡度 坡向 高程 台灣地區之土壤以崩積土佔最大的比例,崩積土內部組織甚為疏鬆易聚集流水,其表層因風化及植物之生長難於透水,因此易於產生高水壓,不利於做邊坡穩定,土層越厚越不穩定。本研究區之崩積土面積約1297.94公頃,佔研究區面積72.58%。
地質年代越老地質越穩定,斷層帶周圍不適宜開發。本研究不宜開發之地質有南莊層、利吉層及投嵙山層,約佔研究地區總面積64.12%。 崩塌地 土壤 地質 土壤 沖蝕 坡度 坡向 高程 地質年代越老地質越穩定,斷層帶周圍不適宜開發。本研究不宜開發之地質有南莊層、利吉層及投嵙山層,約佔研究地區總面積64.12%。
不宜開發地質面積統計表 不宜開發地質 面積(ha) 總面積百分比 (%) 南莊層 172.18 22.10 14.17 利吉層 263.02 33.75 21.64 頭嵙山層 344.01 44.15 28.31 合計779.2ha
崩塌地 土壤 地質 土壤 沖蝕 坡度 坡向 高程 依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土壤沖蝕程度如達到沖蝕量500 tons/ha/yr為嚴重沖蝕,即不適合開發,依土地表面所呈現之沖蝕徵狀與土壤流失量決定之。
崩塌地 土壤 地質 土壤 沖蝕 坡度 坡向 高程 坡度是與山坡穩定最直接的相關地形條件,坡度越陡,越容易發生崩塌。水土保持技術規範規定:「平均坡度超過55%之地區,其面積80%之土地,不可開發。」本研究以坡度30%以上為敏感區域,面積為713.21公頃。
依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三條規定,順向坡為不可開發建築之認定基準。 崩塌地 土壤 地質 土壤 沖蝕 坡度 坡向 高程 依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三條規定,順向坡為不可開發建築之認定基準。
崩塌地 土壤 地質 土壤 沖蝕 坡度 坡向 高程 台灣地區921地震崩塌地,以500m~ 1,000m之崩塌地最多,就崩塌面積而言也以500m~ 1,000m之崩塌地最多。本研究區高程500m以上之面積為681.76公頃。
自然因子 崩塌地 土壤 地質 土壤沖蝕 坡度 坡向 高程 人為因子 農耕地 建物分布 其他土地利用
農耕地 建物分布 其他土地利用 集水區內農耕地未實施水土保持處理,土壤每被翻耕加速流失,山坡地土壤一但被擾動,易因颱風豪雨災害,擴大為崩塌或土石流災害。本研究地區之農耕地面積為944.52公頃。
農耕地 建物分布 其他土地利用 近年來,由於國家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對於土地資源的需求增加,可開發區位逐漸不敷使用,導致許多房屋建築在不穩定之斜坡上,山坡地的國土保安與資源保育環境遭受莫大損害。本研究坐落於集水區之建物面積約0.62公頃。
農耕地 建物分布 其他土地利用 依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查定結果合理利用,不得超限利用。本研究依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將農耕地及建築物以外之區位萃取並進行分析,其面積約為2.72公頃。
3.4環境敏感區位因子之權重評定 依專家學者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所求得自然因子之權重值為0.537,人為因子之權重值為0.463,相較之下,兩者之間差距幅度並不大,落在強烈的級別中,因此兩因子可視為同等重要。
因子權重值 評估因子 權重值 加權權重值 排序 自然因子0.537 A崩塌地 0.252 0.135 2 B土壤 0.071 0.038 5 C地質 0.326 0.175 1 D土壤沖蝕 0.124 0.067 3 E坡度 0.116 0.062 4 F波向 0.046 0.025 7 G高程 0.066 0.035 6 人為因子0.463 A農耕地 0.277 0.128 B建物分布 0.454 0.210 C其他土地利用 0.269 0.125
3.4.1自然因子 地質所獲得之權重得分0.326為最高,崩塌地次之。因此可得知在坡地開發時,地質之調查是為最重要的工作,而在開發選址上應避開軟弱地質及崩塌地之地區。
3.4.2人為因子 建物分布所獲得之權重得分0.454為最高,其權重值明顯高於農耕地與其他土地利用,因此可得知建物分布在坡地開發中為最重要之考量因子。
3.5集水區環境敏感區位分析 本研究利用建物分布圖層及AHP問卷所求得之權重值,進行圖層之套疊分析,共分為三類: 高敏感地:華山溪上、中、下游均有。 次敏感地:華山溪與山豬湖集水區上游。 低敏感地:華山集水區中游及下游。
華山集水區環境敏感區位圖
華山集水區環境敏感度分布面積統計表 華山溪集水區 山豬湖集水區 高敏感區 7.68 4.83 0.56 1.26 次敏感區 114.56 環境敏感區 等級 華山溪集水區 山豬湖集水區 面積(ha) 總面積百分比(%) 高敏感區 7.68 4.83 0.56 1.26 次敏感區 114.56 72.07 29.16 81.36 低敏感區 36.72 23.10 6.12 17.08 總合 158.96 100.00 35.84 ◎高敏感區面積~8.24 ha;約4.23% ◎次敏感區面積~143.72 ha;約73.48% ◎低敏感區面積~42.84 ha;約21.99%
3.6建物分布 將建物套疊環境敏感區位之建物面積約有6183㎡,坐落於集水區之建物多位於次敏感區位中,且位於集水區之出口處,具有淺在危險性,即所謂限制開發區位。
建物於環境敏感區位之分布
四、結論 近年來台灣土石流災害頻傳,歸咎於私有地超限利用濫植檳榔及咖啡,以致破壞水土保持,造成土石流災情肆虐。而該區之建物(6183 ㎡)主要分布在集水區出口處之次敏感區內,具有潛在之危險性,應當再做進一步探討。
報告完畢 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