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曹高举 1
第二讲 憧憬幸福
发现幸福 说说你的幸福故事 2019/6/5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当幸福来敲门
一、幸福故事的素材及组织方式 故事涉及主题 幸福故事涉及事业、婚姻、爱情、家庭、成就、成长等各个领域,与当事人目前的生活密切相关。 有人说:有楼有车就叫幸福,可是有楼有车的人却觉得很痛苦。 有人说:不用工作而有收入,那是最幸福的。但有些不用工作又有收入的女人,并不幸福。 有人说:拥有健康的身体最幸福。然而,大部份嚷着找不到幸福的人,却很健康,甚至壮硕、健美。
故事组织方式 幸福故事有不同的文本、主题、内容,但幸福故事素材的组织方式都是相似的; 行为者处于一种初始状态,意图达到一种目标状态,但是陷入困境,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 由于当事人努力、帮助者的加入,或者其他因素,使行为者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从而达到目标状态,产生了幸福体验。 初始状态:事业失败、穷困潦倒、没有钱交房租,没钱交停车费、没有钱交幼儿教育费。房东把他赶出来,老婆离他而去,税务警察拘留他;目标状态:年薪80万美金的股票经纪人;
幸福定律 幸福感与渴求度成正比,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人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越大;
幸福状态并非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 幸福是一种和谐的特殊状态,我们不会关注它。而真正能引起我们关注的常常是不幸福的状态。 幸福是人与自然、他人及自我之间保持和谐而融洽的关系,这种和谐是流动的、循环的、自动调节的主客体间的互相作用,常常不被主体所觉察。 幸福是一种和谐的特殊状态,我们不会关注它。而真正能引起我们关注的常常是不幸福的状态。 健康,就是你忘掉身体的时候。生病,就是你想起身体某个部位的时候; 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并不缺少幸福的生活,缺少的是发现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得到了,就是幸福;长大了,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了,就是幸福;成熟后,幸福是一种心态,领会了,就是幸福。其实,幸福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是否领悟?
二、幸福与痛苦的辩证关系 幸福是由不幸福的感觉开始的:幸福的感觉来自于痛苦经历,寂 寞、惆怅、焦虑、失落、悲伤、痛苦等消极情绪是引起幸福感的 重要线索。 在回忆里,幸福的感觉来自于曾经痛苦的经历。能留存于记忆中的多是 在当时投入了大量心理能量的事,充满了挑战、奋斗、挫折和遗憾。不 愉快的经历在记忆中会被拉长,而愉快的经历在记忆中会被缩短。 在现实中,幸福的感受常常要靠痛苦来诱发。只有痛苦、悲伤、烦躁、 失望、抑郁等才能引起人的心理关注。如果情境发生了变化,消极的情 绪被积极的情绪所替代,就会产生幸福的感觉。 在未来时,幸福的感受是对现实痛苦的投射。我们常常在不幸福之中 谈论幸福。当一个人在构建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时,他实际上是在诉说 着现实中的苦恼。
对保持幸福的生存状态来说,痛苦是好的而快乐是 不好的; 痛苦是确定的,有专门的感受器、传导神经和中枢,时时 刻刻在警惕着我们的生活,随时告诉我们停止或开始,保 护着我们的存在。 痛苦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我们幸福的生存状态是由痛苦 来守护的。 快乐对我们的生存来说未必是好的。如白鼠下丘脑的快乐 中心;
对幸福的感受来说,快乐是好的而痛苦是不好的 人们总是趋乐避苦,我们希望痛苦尽快过去而快乐维持长 久,哪怕只是一个记忆或一种想象; 幸福感的暂时性: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 化的。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必须满足更多的渴求。 幸福感的递减性:人们得到一个幸福后,那么人们对同一 个或同一类幸福的渴求度就会递减,当达到足够多的N次时, 渴求度会变为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 幸福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当我们享受过一个幸福N次后,在 一般情况下,这辈子我们是再也享受不到这个幸福了;
三、获取幸福的方法 改变环境 改变自身 改变认知方式: 处于幸福状态下的人常常对幸福不敏感,而对幸福敏感的人又常常处于不幸福的状态。 不回避痛苦是感受幸福的前提,但是永远停留于痛苦之中却不是幸福。 改变自身 改变认知方式: 处于幸福状态下的人常常对幸福不敏感,而对幸福敏感的人又常常处于不幸福的状态。
所有的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幸福也不例外,找来的幸福要付出努力,追来的幸福要付出诚心,借来的幸福要付出金钱,累积来的幸福要付出时间,你的幸福付出了什么? ——朱德庸
四、幸福的定义 体验论:以 “快乐(hedonic)就是幸福”为核心命题,以 情绪体验界定幸福。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可通过 比较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何者占优势来判断。 所谓的幸福,都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 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快乐的情绪:快乐的激情与快乐的心境。 快乐的情感:快乐的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快乐的道 德感(助人、慈善)与快乐的美感(艺术欣赏)。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范式 主观幸福感(SWB,Subjective well-being):以迪纳 (Diener)等为代表,研究主要涉及人们如何评价他们的生活状况; 幸福感:生活满意、令人愉快的感情、低水平的不愉快的情感。 特点: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
实现论(eudaimonic):又称自我决定论,马斯洛需要 层次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快乐,而且还 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 实现论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是基于观察者的 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 实现论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 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
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范式 心理幸福感(PWB, Psychology well-being)以莱能 Ryan 和得西 Deci 为代表; 实现论:认为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与价值的追问。 PWB的维度:自主、个人成长、自我接受、生活目的、控制、良好友谊;
我们的观点 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满意感:人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 快乐感:快乐感来源于积极乐观的情绪。 儒家:心灵的泰然;道家:心灵的自然;佛家:心灵的超然。 舍得无烦心(佛:空)、忘了清净心(道:无)、放下自在心(禅:定); 价值感:个人发展的因素,比如目标价值、成长进步等,从而使个人潜能得到发挥。
谢谢 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