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太阳能电池原理及概述 https://pan.baidu.com/s/1c1BpEz2 II-VI族课件:https://pan.baidu.com/s/1nu8V0bJ
大同熊猫太阳能电站
90%以上是Si 多晶硅65% 单晶硅35%
太阳能电池对半导体材料的一般要求 禁带不能太宽 能实现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对环境无污染 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性能稳定 红外:48.3% 可见:43% 紫外:8.7%
太阳能电池分类
太阳能电池基本结构
光伏效应
光伏效应
光生载流子在耗尽层中产生后,立即被内建电场分离 电子进入n区,空穴进入p区
稳定光照时,若电池处于开路状态,光生载流子积累产生电压,pn结处于正偏状态,Fermi能级发生分裂: 开路电压 稳定光照时,若电池处于短路状态,积累的光生载流子通过外电路复合,光电压消失,形成短路电流
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 与二极管并联的电流源 电池并联电阻: 电池串联电阻: 边缘漏电 材料体电阻 杂质缺陷 接触电阻 局部短路 无光照:外加电压时产生的电流ID为暗电流 有光照:产生光电流IL
光电流(短路电流) 二极管整流电流
通常转换入第一象限后进行分析 提高短路电流: 提高光生载流子产生率 增加少子寿命 减少表面复合 填充因子 短路电流,大部分情况等于光电流 通常在0.7-0.85之间 最大输出功率 开路电压 提高开路电压: 减少复合以减小反向饱和电流 提高掺杂浓度
光电转换效率 电池输出电功率与入射光功率之比 效率是表征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最重要参数
太阳电池由半导体材料组成,其效率由诸多因素限制: 能量大于半导体带隙的光子才能被吸收 被吸收后的光子由于热平衡化损耗,也不能完全转化为载流子 考虑这两个因素,当半导体材料的带隙为1.1-1.4 eV时,太阳电池能 获得的最大能量约为太阳光能量的45%。 电压损失 实际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Voc总是低于其光学带隙,这是由于热力学细致 平衡要求太阳电池自发地向外界辐射光子 太阳电池的最大输出电压Vmp往往小于Voc,最大输出电流Jmp通常小于短路 电流Jsc
Shockley和Queisser于1961年首先预测了太阳电池的极限效率(S-Q极限),在标准AM1 Shockley和Queisser于1961年首先预测了太阳电池的极限效率(S-Q极限),在标准AM1.5太阳光照(一个太阳)辐射下,太阳电池的极限效率为33.7%,此时对应的半导体的禁带宽度为1.34 eV 实际工作时,效率远低于S-Q极限值: 光子吸收损耗、光生载流子收集损耗使Jsc低于极限值 各种载流子复合(Auger复合、带尾复合、体内/表面/界面复合)使Voc低于极限值 阻抗、接触、及其它非理想因素,使其FF低于极限值 效率与S-Q极限值接近程度,可以将太阳电池材料分为三类: 超高效率的单晶光伏材料,其PCE超过S-Q值的75%,主要有单晶硅、GaAs、GaInP 高效多晶材料,其PCE为S-Q值的50-75%,包括多晶硅、铜铟镓硒(CIGS)、CdTe、钙钛矿和InP。 低效材料,其PCE小于S-Q值的50%,有微晶硅、纳晶硅、无定形硅、铜锌锡硒(CZTS)、染料敏化二氧化钛、有机太阳电池材料和量子点。
每种材料在最高效率时对应的Jsc、Voc和FF: 不同材料的Jsc基本上遵循S-Q极限曲线(JSQ)的变化规律,很多材料的Jsc都接S-Q近极限值。而Voc和FF的分布却非常离散,仅仅只有少数材料接近S-Q极限值。
定义两个新的特征参数: j(电流比率)=Jsc/JSQ 表征光耦合、吸收、捕获程度以及载流子收集效率 v×f,其中v=Voc/VSQ(电压比率),f=FF/FFSQ 与各种(体、表面和界面)载流子复合相关,v和f是所有的电荷限制过程的总和 这两个参数将各种太阳电池的效率限制因素归纳为 光管理(j)和载流子管理(v×f)两个因素
钝化发射极及 背局域接触电池 叉指背接触 Si异质结 减反射膜
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方法 (1)级联电池 对太阳光实行谱分离,对每一波段逐段选择优化带隙 理论转换效率>60%
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方法 (2)聚光电池 利用不同聚光方式,可将太阳光汇聚成 低(1-10 Sun)、中(10-100 Sun)、高(100-1000 Sun)、超高(>1000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