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男人-跨性別兄弟生命場景之敘說 周德榮(聯大助理教授) 不一樣的男人-跨性別兄弟生命場景之敘說 周德榮(聯大助理教授) 摘要 前言、生命敘說對生命意義釐清的作用 四位主角走向人生舞台 學會女人的生活本領再換軌到成為男人 我是怎樣的男人-不是刻意塑造陽剛特質,只是性別認同 做完哪個階段的變性手術,就還要面對當下的身體課題 改名字很重要嗎 聚會時閒聊的跨性別故事創新 親屬稱謂到底該怎樣 兵役與其他狀況之問題 不一樣男人難道也是來自不同星球 與其說很多人有「性別盲」不如說是「生命盲」
前言-生命敘說對生命意義釐 清的作用 「活過的經驗」創造生活意義,因而「成為故事」 紀錄自身事件使敘事和生命脈絡緊密的連結 前言-生命敘說對生命意義釐 清的作用 「活過的經驗」創造生活意義,因而「成為故事」 紀錄自身事件使敘事和生命脈絡緊密的連結 體會出來的意義乃自主賦予而不假他人 「再呈現的限制」:所有的真實是己身世界的產物 「敘說性認同」為經由敘說建構自我主體,讓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對話,看完整個視域而得到自我療癒 讓「邊緣」進入「核心」:社會對跨性別的視而不見,只有經由「在場」的「發聲」顛覆主流掌控的現象學
四位主角走向人生舞台 小剛︰20多歲,公教家庭,理工博士,姊、妹各有一位 阿祥:30多歲,務農家庭,修車廠員工,有一弟 尼克:40多歲,牙醫師,領養一子 老古:50多歲,與原有丈夫離婚後想認真「做自己」 相識於某醫院精神科門診後的團療場合,因共通的生命課題成為忘年之交 都被病理化叫做「原發型變性慾」〈Primitive Transsexual〉 原生理雖是女性,卻都自認為是「正港男子漢」,故稱「跨性別兄弟」
學會女人的生活本領再換軌到成為男人 自小都或多或少被期待當照顧者 如有弟妹都要求幫忙照顧,有許多要求是會做家事烹飪打掃洗衣等等 小剛比較文鄒鄒,其他三人皆喜好較陽剛的運動 女男平等?在華人社會中存在嗎? 什麼「性別刻板」﹖找個自我安慰的理由吧
我是怎樣的男人﹖不是刻意塑造陽剛特質,只是性別認同 誰說「很men」只有一種樣子? 小剛要當斯文男,尼克要當帥氣的型男,老古要當幽默的老頑童,阿祥想當肌肉猛男 沒人想當花美男,認為那樣會有娘味 自小都討厭裙子、口紅、指甲油、絲襪,也不喜留長髮 並非故意「解構性別」,認同男性也非艷羨父系霸權沙文主義 四人各因職業氣質不同而有相異的交友圈,但過的皆是「男人的生活」
做完哪個階段的變性手術,就還要面對當下的身體課題 女變男手術分成三階段 老古雖未做手術,但長期服用男性荷爾蒙,束緊胸部且下垮裝個假陽具 小剛僅切除乳房,幻想當下一個袋鼠男人 尼克比小剛多個摘除卵巢與子宮,認為多做個屌不大有用 阿祥堅持全部都做完,才有男性尊嚴 「各取所需」的身體能說誰不是「男人」﹖
改名字很重要嗎﹖ 從一般邏輯上講,性別和名字一定有關 如果尊重父母,且名字很中性,不改其實無所謂 假設很在意那就改也無妨,通常不想讓人認為「他」還是個女生 有人認為手術都沒做完全,名字還需要那麼在意嗎? 其實是看自己習慣別人怎樣稱呼,不一定要用身分證上的名字
聚會時閒聊的跨性別故事創新 跨性別鬼故事其實是因器官捐贈搞成了借屍懷魂 為了質疑「靈魂裝錯身體」這種說法不正確何以反駁 新版梁祝是說二人根本是跨性別gay 英台根本認為自己是男人 顛覆古今原來多元成家早就需要 小丑馬文才地下有知大概也氣結
親屬稱謂到底該怎樣 小剛從「次女」成為「長男」 阿祥從「姑姑」變成了「伯父」 小剛從「阿姨」變成了「舅舅」 老古與前夫所生稱「他」為「媽媽」,與後來女伴領養的孩子稱「他」為「爸爸」 為親人送終,頭疼訃文到底該怎麼印稱謂 屆時一堆親人指指點點,尷尬到不行 老死不相往來又遭罵「大不孝」
兵役與其他狀況之問題 阿祥堅持是完整男人一定要去當兵 被兵役課碰一鼻子灰 軍中無主官敢承受,認為他在鑽牛角尖 聯想到那些跨性別兄弟在監獄、出國比賽、集體受訓的困境 也聯想到友善廁所與友善宿舍
與其說很多人有「性別盲」不如說是「生命盲」 生命本來大不同 為何人只看到出生時的生理性別呢 不是跨性別兄弟的男人非常難想像他們經歷怎樣的生命 越是艱難越是突顯出生命的意義 多元性別在生命中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男人世界的篇章不能少跨性別兄弟這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