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流程 確認研究問題 專業文獻 專家訪談 探索性研究 界定研究主題(範圍) 理論 研究方法 事實 資料收集與整理 分析與解釋 結論與建議
管理會計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教學用):以個案說明某組織管 理會計的現象、問題或優劣等研究, 常以實際訪談方式進行 田野調查(field study):長期在組織中實地 觀察,了解管理會計之現象 田野實証調查(field empirical study):結合 前兩者,因擁有組織之次級資料, 故可從事實証研究 實驗設計研究 問卷調查研究 分析性研究
管理會計發展沿革 19世紀之成本會計制度主要在激勵及評估企業內部作業之效率性,極少關心產品成本、存貨評價或資源分配效率等問題 20世紀初期(約1910年代),科學管理運動興起,專注於如何減低浪費及提高效率與利潤 動作時間研究 差異分析 損益兩平分析
管理會計發展沿革 20世紀初期(約1910年代):多元化企業之管理控制 杜邦公司:ROI的衡量 通用公司:改進ROI的運用及獎勵制度的建立 綜觀上述企業管理會計制度之歷史,引導企業從事新管理會計實務之思潮,實係由於企業經營規模成長所致
管理會計發展沿革 1925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有關管理會計制度之革新,已由企業實務工作者之努力轉為由學術界進行研究,今日許多管理會計革新之思潮,實深受此期間學者所提出之觀念與主張所影響 Clarke(1920):不同成本提供不同決策之用 Coase(1930):提出考慮替代方案之機會成 本在決策上之重要性 Dean(1954):DCF(折現後現金流量)
管理會計發展沿革 1980年代後,為因應製造環境與競爭環境變革,學者提出許多新管理會計觀念與技術被,如ABC、ABM、BSC、JIT等 1960到1975年間,學者受作業研究發展之影響,提出許多數量模型(如EOQ) 1960年代後,學者提出「資訊經濟學」、「代理理論」 1980年代後,為因應製造環境與競爭環境變革,學者提出許多新管理會計觀念與技術被,如ABC、ABM、BSC、JIT等 企業管理實務工作者可接受學者提出之意見,但由於組織結構之複雜性,這些技術之實用性仍有待考驗
近代日本管理制度及技術之演進 1950年代:美國文獻研究期,大量導入美國之經營管理技術及制度,例如內部控制、標準成本、CVP、變動成本法等 1960年代:積極發展成本降低之成本管理技術,製造高品質、多機能之產品。中心思想是為取得競爭領導地位,應以低成本為前提之低價格進入市場,如目標成本、TQM等 1980年代以後:日本企業之高度國際競爭力受到矚目,歐美各國紛紛研究日本企業所採用的生產制度及生產管理技術,如JIT、改善成本制度、品質成本、標竿制度
The Role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Enhance Decision making Use cost information to make product mix decisions Guide strategy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ng existing strategies Use cost information to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mprov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Use appropriate cost information to guide their operations improvement activities Reengineering : A high cost activity might prompt efforts to redesign or eliminate that activity entirel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 A high cost activity might prompt efforts to make the activity more efficient and less costly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 and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al units and members
企業競爭優勢三大利器 成本 時間 品質 降低成本、製程編排(如JIT、FMS、單元化製造) 上市時間 製造前置時間 ㄧ致性品質 設計品質 實際 績效 設計 規格 顧客 需求
策略性成本管理 意義:強調成本競爭地位,以成本資料衍 生之資訊價值進行分析 工具 價值鏈分析:分析價值鏈中各項程序所涉及之 作業活動,找出所耗用之企業資 源,以了解相關成本 成本動因分析 競爭定位分析 研發 設計 製造 銷售 運送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