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正弦波振荡器 4.1 反馈振荡器的原理 4.2 LC振荡器 4.3 频率稳定度 4.4 LC振荡器的设计考虑 4.5 石英晶体振荡器 第4章 正弦波振荡器 4.1 反馈振荡器的原理 4.2 LC振荡器 4.3 频率稳定度 4.4 LC振荡器的设计考虑 4.5 石英晶体振荡器 4.6 振荡器中的几种现象 4.7 RC振荡器 4.8 负阻振荡器 思考题与习题
引言: 1.(正弦波)振荡器---能在没有激励信号的情况下产生 (正弦波信号)周期性振荡信号的电子线路。用于广播、电视、通信设备、各种信号源等,是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2.振荡器是一种能量转换器---自动将直流电源供给的 功率转换为指定频率和振幅的交流信号功率输出。 3.振荡器的分类---反馈型振荡器和负阻型振荡器 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 LC振荡器、晶体振荡器、RC振荡器
反馈型振荡器----由放大器和反馈网络组成的一个闭合环路。 放大器----通常是以某种选频网络(如振荡回路)作负载,是一调谐放大器。 4.1 反馈振荡器的原理 4.1.1 反馈振荡器的原理分析 反馈型振荡器----由放大器和反馈网络组成的一个闭合环路。 放大器----通常是以某种选频网络(如振荡回路)作负载,是一调谐放大器。 反馈网络----一般由无源器件组成的线性网络。为了能产生自激振荡,必须有正反馈----反馈到输入端的信号和放大器输入端的信号相位相同。 图 4-1 反馈型振荡器原理框图
对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和选频 将部分输出能量回接到放大器输入端 图 4-1 反馈型振荡器原理框图
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为K(s), 反馈网络的电压反馈系数为F(s), 闭环电压放大倍数为Ku(s),则 (4-1) (4-2) (4-3) (4-4) 设
(4-5) T(S)---反馈系统的环路增益 (4-6)
用s=jω代入,就得到稳态下的传输系数和环路增益。 分析:若在某一频率ω=ω1上,T(jω1)=1→Ku(jω) →∞→表明即使没有外加信号,也可以维持振荡输出→自激振荡的条件就是环路增益为1,即 T(jω)=K(jω)F(jω)=1 (4-7) ----称为振荡器的平衡条件
(4-8)
4.1.2 平衡条件 振荡器的平衡条件 T(jω)=K(jω)F(jω)=1 ∣T(jω) ∣=KF=1 振幅平衡条件 相位平衡条件
K(jω)与F(jω)的意义-----以单调谐谐振放大器为例来看。若 由 Yf(jω)----晶体管的正向转移导纳 ZL
Yf(jω)----晶体管的正向转移导纳 (4-12) ZL---放大器的负载阻抗 (4-11) Yf(jω)----晶体管的正向转移导纳 (4-12) ZL应该考虑反馈网络对回路的负载作用,它基本上是一线性元件。 是电流的基波频率分量,当晶体管在大信号工作时,它可对ic的谐波分析得到。 与 成非线性关系。因而一般来说Yf和K都是随信号大小而变化的。
为分析方便,引入一个与F(jω)反号的反馈系数 (4-13) (4-14) 即振幅平衡条件和相位平衡条件分别可写为 (4-15a) (4-15b) 振荡条件可写为 F(jω)一般情况下是线性电路的电压比值, 但若考虑晶体管的输入电阻影响,它也会 随信号大小稍有变化(主要考虑对φF 的影 响)。
分析: 1. 在平衡状态中,电源供给的能量正好抵消整个环路损耗的能量,平衡时输出幅度将不再变化,因此振幅平衡条件决定了振荡器输出振幅的大小。 2. 必须指出,环路只有在某一特定的频率上才能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也就是说相位平衡条件决定了振荡器输出信号的频率大小,解 得到的根即为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一般在回路的谐振频率附近。
振荡的最初来源是振荡器在接通电源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的电冲击及各种热噪声等。 4.1.3 起振条件 振荡器在实际应用时,不应有图 4-1所示的外加信号Us(s),应当是振荡器一加上电后即产生输出,那么初始的激励是从哪里来的呢? 振荡的最初来源是振荡器在接通电源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的电冲击及各种热噪声等。 例如: 在加电时晶体管电流由零突然增加,突变的电流包含有很宽的频谱分量→通过负载回路时,只有频率等于回路谐振频率的分量可以产生较大的输出电压→通过反馈网络产生出较大的正反馈电压→加到放大器的输入端,进行放大、 反馈,不断地循环下去,谐振负载上将得到频率等于回路谐振频率的输出信号。
起振过程----在振荡开始时由于激励信号较弱,输出电压的振幅Uo较小,经过不断放大、反馈循环,输出幅度Uo逐渐增大(否则输出信号幅度过小,没有任何价值)。为了使振荡过程中输出幅度不断增加,应使反馈回来的信号比输入到放大器的信号大,即振荡开始时应为增幅振荡,因而由式(4-8)可知 T(jω)>1 称为自激振荡的起振条件,也可写为 (4-16a) (4-16b) 起振的振幅条件和相位条件,其中起振的相位条件即为正反馈条件。
振荡器工作时由|T(jω)|>1 →|T(jω)|=1 的过程。 我们知道放大器进行小信号放大时必须工作在晶体管的线性放大区,即起振时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此时放大器的输出随输入信号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随着输入信号振幅的增加,放大器逐渐由线性放大区(很有限)进入截止区或饱和区,进入非线性状态,此时的输出信号幅度增加有限,即增益将随输入信号的增加而下降.
如图4-2所示。所以,振荡器工作到一定阶段,环路增益将下降。当|T(jω)|=1 即工作到图4-2(b)中A点时,振幅的增长过程将停止,振荡器到达平衡状态,进行等幅振荡。因此,振荡器由增幅振荡过渡到稳幅振荡,是由放大器的非线性完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电路的起振过程是非常短暂的,可以认为只要电路设计合理,满足起振条件,振荡器一通上电,输出端就有稳定幅度的输出信号。 K 图 4-2 振幅条件的图解表示
4.1.4 稳定条件(自学) 处于平衡状态的振荡器应考虑其工作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振荡器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改变、电源电压的波动等等,这些变化将使放大器放大倍数和反馈系数改变,破坏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对振荡器的正常工作将会产生影响。如果通过放大和反馈的不断循环,振荡器能在原平衡点附近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而且当外界因素消失后,振荡器能自动回到原平衡状态,则原平衡点是稳定的;否则,原平衡点为不稳定的。振荡器的稳定条件分为振幅稳定条件和相位稳定条件。
要使振幅稳定,振荡器在其平衡点必须具有阻止振幅变化的能力。具体来说即是,在平衡点附近,当不稳定因素使振幅增大时,环路增益的模值T应减小,形成减幅振荡,从而阻止振幅的增大,达到新的平衡,并保证新平衡点在原平衡点附近,否则,若振幅增大,T也增大,则振幅将持续增大,远离原平衡点,不能形成新的平衡,振荡器不稳定;而当不稳定因素使振幅减小时, T应增大,形成增幅振荡,阻止振幅的减小,在原平衡点附近建立起新的平衡,否则振荡器将是不稳定的。因此,振幅稳定条件为 (4-17)
由于反馈网络为线性网络,即反馈系数大小F不随输入信号改变,故振幅稳定条件又可写为 (4-18) K----放大器增益大小。由于放大器的非线性,只要电路设计合理,振幅稳定一般很容易满足。若振荡器采用自偏压电路,并工作到截止状态,其 大,振幅稳定性就好。
在解释振荡器的相位稳定性前,我们必须清楚,一个正弦信号的相位 和它的频率ω之间的关系 (4-19a) (4-19b) 可见,相位的变化必然要引起频率的变化,频率的变化也必然要引起相位的变化。
设振荡器原在ω=ω1时处于相位平衡状态,即有 ,现因外界原因使振荡器的反馈电压的相位超前原输入信号 。由于反馈相位提前(即每一周期中 的相位均超前 ),振荡周期要缩短,振荡频率要提高,比如提高到ω2,ω2>ω1。当外界因素消失后,显然ω2处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这时, 不变,但由于ω2>ω1(如图4-3所示), 要下降,即这时 相对于 的幅角
图4-3 振荡器稳定工作时回路的相频特性
这表示 落后于 ,导致振荡周期增长,振荡频率降低,即又恢复到原来的振荡频率ω1。上述相位稳定是靠ω增加、 降低来实现的,即并联振荡回路的相位特性保证了相位稳定。因此相位稳定条件为 (4-20) 回路的Q值越高, 值越大,其相位稳定性越好。
4.1.5 振荡线路举例——互感耦合振荡器 图4-4是一LC振荡器的实际电路,图中反馈网络由L和L1间的互感M担任--------称为互感耦合式的反馈振荡器,或称为变压器耦合振荡器。
4.1.5 振荡线路举例——互感耦合振荡器 设振荡器的工作频率等于回路谐振频率,当基极加有信号 时,由三极管中的电流流向关系可知集电极输出电压 与输入电压 反相,根据图中两线圈上所标的同名端,可以判断出反馈线圈L1两端的电压 与 反相,故 与 同相,该反馈为正反馈。 图 4-4 互感耦合振荡器 因此只要电路设计合理,在工作时满足 条件,在输出端就会有正弦波输出。互感耦合反馈振荡器的正反馈是由互感耦合回路中的同名端来保证的。
4.2 LC 振 荡 器 4.2.1 振荡器的组成原则 1、互感耦合反馈型振荡器 2、其它类型的振荡器(大多是由基本电路引出的)。 基本电路---三端式(又称三点式)振荡器----LC回路的三个端点与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分别连接而成的电路,如图4-5所示。 图 4-5 三端式振荡器的组成
三个电抗元件X1、X2、X3——构成了决定振荡频率的并联谐振回路,同时也构成了正反馈所需的反馈网络。 三者必须满足谐振时回路应呈纯电阻性的关系。 X1+X2+X3=0 -----三个电抗元件不能同时为感抗或容抗,必须由两种不同性质的电抗元件组成。 图 4-5 三端式振荡器的组成
在不考虑晶体管参数(如输入电阻、极间电容等)的影响并假设回路谐振时,有 , 。为了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即正反馈条件,应要求 。应 与 同相(与 反相 ), 一般情况下,回路Q值很高, 因回路电流 >> 、 、 (4-22a) (4-22b) X1、X2应为同性质的电抗元件。
综上所述,从相位平衡条件判断图4-5所示的 三端式振荡器能否振荡的原则: (1) X1和X2的电抗性质相同; (2) X3与X1、X2的电抗性质相反。 原则具体化:晶体管“射同余异”、场效应管“源同余异” 。即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电抗元件必须是同性质的,而不与发射极相连的另一电抗与它们的性质相反。
(a)中X1和X2为容性,X3为感性,反馈网络是由电容元件完成, 称为电容反馈振荡器,也称为考必兹(Colpitts)振荡器 两种基本的三端式振荡器电路 (a)中X1和X2为容性,X3为感性,反馈网络是由电容元件完成, 称为电容反馈振荡器,也称为考必兹(Colpitts)振荡器 (b)中X1和X2为感性,X3为容性,反馈网络是由电感元件完成的,称为电感反馈振荡器,也称为哈特莱(Hartley)振荡器。 图 4-6 两种基本的三端式振荡器 电容反馈振荡器 (b) 电感反馈振荡器
图 4-7是一些常见振荡器的高频电路,判断它们是由哪种基本线路演变而来的。 图 4-7是一些常见振荡器的高频电路,判断它们是由哪种基本线路演变而来的。 图 4-7 几种常见振荡器的高频电路
4.2.2 电容反馈振荡器 图(a)是一电容反馈振荡器的实际电路,图(b)是其交流等效电路。 R1、R2、Re---直流偏置作用,在开始振荡前这些电阻决定了静态工作点,当振荡产生以后,由于Re的自偏压作用和晶体管的非线性使晶体管逐渐工作在截止状态,基极、发射极电流将发生变化,从而限制和稳定了振荡的幅度大小;
(a) 实际电路;(b) 交流等效电路;(c) 高频等效电路 Ce为旁路电容,Cb为隔直电容,保证起振时具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及交流通路, 扼流圈Lc可以防止集电极交流电流从电源入地, Lc的交流电阻很大,可以视为开路,但直流电阻很小,可为集电极提供直流通路。 图 4-8 电容反馈振荡器电路 (a) 实际电路;(b) 交流等效电路;(c) 高频等效电路
振荡频率及起振条件分析。图(c)是图(a)的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由于起振时晶体管工作在小信号线性放大区,因此可以用小信号Y参数等效电路。为分析方便起见,在等效时作了以下简化: (1) 忽略晶体管内部反馈Yre=0 的影响; (2) 晶体管的输入电容、输出电容很小,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也可以将它们包含在回路电容C1、C2中,所以不单独考虑; (3) 忽略晶体管集电极电流ic对输入信号ub的相移,将Yfe用跨导gm表示
-----除晶体管以外的电路中所有电导折算到CE两端后的总电导。由(c)图可以得出环路增益T(jω)的表达式,并令T(jω)虚部在频率为ω1时等于零,则根据振荡器的相位平衡条件,ω1即为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因此图4-8电路的振荡频率为 (4-23) C为回路的总电容 (4-24)
因为 当不考虑gie的影响时,反馈系数F(jω)的大小为 是F(jω) 的模
将gie折算到放大器输出端 (4-27) 放大器总的负载电导gL (4-29) (4-28) 由振幅起振条件
只要在设计电路时使晶体管的跨导满足上式,振荡器就可以振荡。 右边第一项表示输出电导goe和负载电导gL对振荡的影响,F(KF)越大,越容易振荡; 第二项表示输入电阻对振荡的影响,gie、F越大,越不容易振荡。因此,考虑晶体管输入电阻gie对回路的加载作用,反馈系数F并非越大越好。在gm、gie、goe一定时,可以通过调整F、 来保证起振。反馈系数F的大小一般取0.1~0.5。 为了保证振荡器有一定的稳定振幅,起振时环路增益一般取3~5。
4.2.3 电感反馈振荡器-----依靠电感产生反馈电压 4.2.3 电感反馈振荡器-----依靠电感产生反馈电压 通常电感是绕在同一带磁芯的骨架上,它们之间存在有互感,用M表示。同电容反馈振荡器的分析一样,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可以用回路的谐振频率近似表示,即 (4-30) L为回路的总电感,由图4-9有 L=L1+L2+2M (4-31) (b) 交流等效电路 (a) 实际电路 (c) 高频等效电路 图 4-9 电感反馈振荡器电路
(a) 实际电路;(b) 交流等效电路;(c) 高频等效电路 图 4-9 电感反馈振荡器电路 (a) 实际电路;(b) 交流等效电路;(c) 高频等效电路
由相位平衡条件分析,振荡器的振荡频率表达式为 (4-32) ---与电容反馈振荡器相同,表示除晶体管以外的所有电导折算到ce两端后的总电导。 分析:由式(4-30)和式(4-32)可见,振荡频率近似用回路的谐振频率表示时其偏差较小,而且线圈耦合越紧( L1×L2-M²→0 ),偏差越小。 (4-30)
工程上在计算反馈系数时不考虑gie的影响,反馈系数的大小为 (4-33) 由起振条件分析,同样可得起振时的gm应满足 (4-34)
电容反馈的振荡器和电感反馈的振荡器的特点比较: (1) 两种线路都简单,容易起振。电感反馈振荡器只要改变线圈抽头位置就可以改变反馈值F,而电容反馈振荡器需要改变C1、C2的比值。 (2) 由于晶体管存在极间电容,对于电感反馈振荡器,极间电容与回路电感并联,在频率高时极间电容影响大,有可能使电抗的性质改变,故电感反馈振荡器的工作频率不能过高;电容反馈振荡器工作频率可以较高,因其极间电容与回路电容并联,不存在电抗性质改变的问题。
(3) 振荡器在稳定振荡时,晶体管工作在非线性状态,在回路上除有基波电压外还存在少量谐波电压(谐波电压大小与回路的Q值有关)。 对于电容反馈振荡器,由于反馈是由电容产生的,所以, 高次谐波在电容上产生的反馈压降较小; 对于电感反馈的振荡器,反馈是由电感产生的,所以, 高次谐波在电感上产生的反馈压降较大,即电感反馈振荡器输出的谐波较电容反馈振荡器的大。 因此电容反馈振荡器的输出波形比电感反馈振荡器的输出波形要好。
(4) 改变电容能够调整振荡器的工作频率。电容反馈振荡器在改变频率时,反馈系数也将改变,影响了振荡器的振幅起振条件,故电容反馈振荡器一般工作在固定频率;电感反馈振荡器改变频率时,并不影响反馈系数,工作频带较电容反馈振荡器的宽。需要指出的是,电感反馈振荡器的工作频带不会很宽,这是因为改变频率,将改变回路的谐振阻抗,可能使振荡器停振。 综上所述,由于电容反馈振荡器具有工作频率高、波形好等优点,在许多场合得到了应用。
4.2.4 两种改进型电容反馈振荡器 对电容反馈振荡器及电感反馈振荡器,极间电容影响回路电抗→影响振荡频率→频率稳定度不高。 极间电容受环境温度、电源电压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为了提高稳定度,采用减弱晶体管与回路之间耦合的方法,由此得到两种改进型电容反馈的振荡器——克拉泼(Clapp)振荡器和西勒(Siler)振荡器。
1. 克拉泼振荡器 用电感L和可变电容C3的串联电路代替原电容反馈振荡器中的电感构成的,且C3<<C1、C2。只要L和C3串联电路等效为一电感(在振荡频率上),该电路即满足三端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而且属于电容反馈式振荡器。 为等效电感 图 4-10 克拉泼振荡器电路 (a) 实际电路;(b) 交流等效电路
忽略Rc、Re的影响 图 4-10 克拉泼振荡器电路 (a) 实际电路;(b) 交流等效电路
回路的总电容为 (4-35) 分析:——回路的总电容C将主要由C3决定, 因极间电容与C1、C2并联,所以极间电容对总电容的影响就很小;并且C1、C2只是回路的一部分,晶体管以部分接入的形式与回路连接,减弱了晶体管与回路之间的耦合。接入系数p为 (4-36)
C1、C2的取值越大,接入系数p越小,耦合越弱——克拉泼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得到了提高。但C1、C2不能过大,假设电感两端的电阻为Ro(即回路的谐振电阻),则由图4-10可知等效到晶体管ce两端的负载电阻RL为 (4-37) 因此,C1过大,负载电阻RL很小,放大器 增益就较低,环路增益也就较小,有可能 使振荡器停振。
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 (4-38) 反馈系数的大小为 (4-39) 克拉泼振荡器主要用于固定频率或波段范围较窄的场合。这是因为调整C3→改变振荡器频率和RL,放大器的增益也将变化,调频率时有可能因环路增益不足而停振;另外,由于负载电阻RL的变化→振荡器输出幅度也将变化,导致波段范围内输出振幅变化较大。克拉泼振荡器的频率覆盖系数(最高工作频率与最低工作频率之比)一般只有1.2~1.3。
2. 西勒振荡器 主要特点:与电感L并联一可变电容C4。与克拉泼振荡器一样,图中C3<<C1、C2,因此晶体管与回路之间耦合较弱,频率稳定度高。与电感L并联的可变电容C4是用来改变振荡器的工作波段,而电容C3是起微调频率的作用。 图 4-11 西勒振荡器电路 (a) 实际电路;(b) 交流等效电路
回路的总电容为 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 (4-41) (4-40) 分析:主要通过调整C4改变频率,且并不影响接入系数p(西勒振荡器的接入系数与克拉泼振荡器的相同) →波段内输出幅度较平稳。由式(4-41)可见,C4改变,频率变化较明显,故西勒振荡器的频率覆盖系数较大,可达1.6~1.8。西勒振荡器适用于较宽波段工作,在实际中用得较多。
4.2.5 场效应管振荡器 分析方法与晶体三极管振荡器类似,在此不再详细分析。举几个电路说明场效应管振荡器。
(a) 互感耦合场效应管振荡器;(b) 电感反馈场效应管振荡器; 图4-12(a)是一栅极调谐型场效应管振荡器的线路,它是由结型场效应管构成的互感耦合振荡器,图上两线圈的极性关系保证了此振荡器的正反馈;图4-12(b)是电感反馈场效应管振荡器线路;图4-12(c)是电容反馈场效应管振荡器线路。 源同余异 图 4-12 由场效应管构成的振荡器电路 (a) 互感耦合场效应管振荡器;(b) 电感反馈场效应管振荡器; (c) 电容反馈场效应管振荡器
4.2.6 压控振荡器 在LC振荡器决定振荡频率的LC回路中,使用电压控制电容器(变容管),可以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构成电调谐振荡器。 压控振荡器----含有压控元件作为频率控制器件的振荡器。 应用----广泛应用于频率调制器、锁相环路,以及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中。
但在实际电路中,控制电压和振荡电压都加在变容管两端,这使得振荡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也随振荡幅度而变化,这是不希望的。 为了减小振荡频率随振荡幅度的变化,应尽量减小振荡器的输出振荡电压幅度,并使变容管工作在较大的固定直流偏压(如大于1 V)上。
图4-13示出了一压控振荡器线路,它的基本电路是一个栅极电路调谐的互感耦合振荡器。决定频率的回路元件为L1、C1、C2和压控变容管V2呈现的电容Cj。 图 4-13 压控振荡器线路
压控振荡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压控灵敏度和线性度。 压控灵敏度定义:单位控制电压引起的振荡频率的变化量,用S表示,即 (4-42) 图4-14 压控振荡器的频率-控制电压特性-----一般情况下,这一特性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程度与变容管变容指数及电路形式有关。 图 4-14 压控振荡器的频率与控制电压关系
单片集成振荡器E1648为ECL中规模集成电路,内部原理图如图4-15所示。E1648可以产生正弦波输出,也可以产生方波输出。 E1648输出正弦电压时的典型参数为: 最高振荡频率225MHz,电源电压5 V,功耗150 mW,振荡回路输出峰峰值电压500 mV。 图 4-15 E1648内部原理图及构成的振荡器
图 4-15 E1648内部原理图及构成的振荡器
E1648单片集成振荡器的振荡频率是由10脚和12脚之间的外接振荡电路的L、C值决定,并与两脚之间的输入电容Ci有关,其表达式为
4.3 频 率 稳 定 度 4.3.1 频率稳定度的意义和表征 频率稳定度----指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引起振荡器的实际工作频率偏离标称频率的程度,它是振荡器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振荡频率的不稳定的危害----振荡器一般是作为某种信号源使用的,不稳定将有可能使设备和系统的性能恶化。 例如:在通信中所用的振荡器,若频率的不稳定将有可能使所接收的信号部分甚至完全收不到,另外还有可能干扰原来正常工作的邻近频道的信号。再如在数字设备中用到的定时器都是以振荡器为信号源的,频率的不稳定会造成定时不稳等。
频率稳定度在数量上通常用频率偏差来表示。 频率偏差:指振荡器的实际频率和指定频率之间的偏差,它可分为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设f1为实际工作频率,f0为标称频率, 则绝对偏差为 (4-43) 相对偏差为 (4-44)
频率偏差的来源----- 由于置定和测量不准引起的偏差(这一般称为:频率准确度); 频率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偏差,通常称为频率稳定度(实际上应称为频率不稳定度) ——人们最关心的。 频率稳定度:通常定义为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振荡器频率的相对变化,用Δf / f1|时间间隔表示,这个数值越小,频率稳定度越高。 按照时间间隔长短不同,常将频率稳定度分为以下几种: 长期稳定度: 一般指一天以上以至几个月的时间间隔内的频率相对变化,通常是由振荡器中元器件老化而引起的。 短期稳定度: 一般指一天以内,以小时、分钟或秒计时的时间间隔内频率的相对变化。产生这种频率不稳定的因素有温度、电源电压等。
瞬时稳定度: 一般指秒或毫秒时间间隔内的频率相对变化。这种频率变化一般都具有随机性质。这种频率不稳定有时也被看作振荡信号附有相位噪声。引起这类频率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振荡器内部的噪声。衡量时常用统计规律表示。 一般我们说的频率稳定度主要是指短期稳定度,而且由于引起频率不稳的因素很多,我们笼统说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多大,是指在各种外界条件下频率变化的最大值。一般短波、超短波发射机的频率稳定度要求是10-4~10-5量级,电视发射台要求5×10-7,一些军用、大型发射机及精密仪器则要求10-6量级或更高。
4.3.2 振荡器的稳频原理 由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可知,振荡器的振荡频率ω1是由振荡器的相位平衡条件所决定→从相位平衡条件出发来讨论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 由式(4-15b)有 设回路Q值较高,根据第2章的讨论可知, 振荡回路在ω0附近的幅角 可以近似 表示为 因此相位平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4-45) 并联谐振回路的并联阻抗
即 (4-46) 因而有 (4-47) 考虑到QL值较高,即 ,有 (4-48) 反映了振荡器的不稳定因素,可用图4-16表示。现在对各因素加以说明。
(a) 相位平衡条件;(b) ω0的变化;(c) 、QL的变化 图 4-16 从相位平衡条件看振荡频率的变化 (a) 相位平衡条件;(b) ω0的变化;(c) 、QL的变化
1. 回路谐振频率ω0的影响 ω0由构成回路的电感L和电容C决定,它不但要考虑回路的线圈电感、调谐电容和反馈电路元件外,还应考虑并在回路上的其它电抗,如晶体管的极间电容,后级负载电容(或电感)等。设回路电感和电容的总变化量分别为ΔL、ΔC,则由 可得 (4-49) 由此可见,回路元件L和C的稳定度将影响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
2. 、QL对频率的影响 由式(4-48)的第二、第三项可以看出: 频率稳定度取决于 和 ,其中 主要取决于晶体管内部的状态,受晶体管电流ic、ib变化的影响, 通常因负载变化而引起;另外,还可以看出,若 的绝对值越小,频率稳定度就越高。通常振荡器工作频率越高, 的绝对值也就越大。 主要是由于基极输入电阻引起的,输入电阻对回路的加载越重,反馈系数F′越大, 的值也就越大。另外,回路的QL越大,频率稳定度就越高,这是提高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当回路线圈的无载值Q0一定时,提高QL,就意味着负载对回路的加载要轻,回路的效率要降低。在稳定性要求高的振荡器中,只是很小一部分功率送给了负载,振荡器的总效率是很低的。
4.3.3 提高频率稳定度的措施 1. 提高振荡回路的标准性 振荡回路的标准性----指回路元件和电容的标准性。 温度是影响的主要因素: 温度的改变,导致电感线圈和电容器极板的几何尺寸将发生变化,而且电容器介质材料的介电系数及磁性材料的导磁率也将变化,从而使电感、电容值改变。为减少温度的影响,应该采用温度系数较小的电感、电容,如电感线圈可采用高频瓷骨架,固定电容可采用陶瓷介质电容,可变电容宜采用极片和转轴为膨胀系数小的金属材料(如铁镍合金)。还可以用负温度系数的电容补偿正温度系数的电感的变化,在对频率稳定度要求较高的振荡器中,为减少温度对振荡频率的影响,可以将振荡器放在恒温槽内。
2. 减少晶体管的影响 在上节分析反馈型振荡器原理时已提到,极间电容将影响频率稳定度,在设计电路时应尽可能减少晶体管和回路之间的耦合。另外,应选择fT较高的晶体管,fT越高,高频性能越好,可以保证在工作频率范围内均有较高的跨导,电路易于起振;而且fT越高,晶体管内部相移越小。一般可选择fT>(3~10)f1max,f1max为振荡器最高工作频率。
3. 提高回路的品质因数 我们先回顾一下相位稳定条件,要使相位稳定,回路的相频特性应具有负的斜率,斜率越大,相位越稳定。根据LC回路的特性,回路的Q值越大,回路的相频特性斜率就越大,即回路的Q值越大,相位越稳定。从相位与频率的关系可得,此时的频率也越稳定。(P108) 前面介绍的电容、电感反馈的振荡器,其频率稳定度一般为10-3量级,两种改进型的电容反馈振荡器克拉泼振荡器和西勒振荡器,由于降低了晶体管和回路之间的耦合,频率稳定度可以达到10-4量级。对于LC振荡器,即使采用一定的稳频措施,其频率稳定度也不会太高,这是由于受到回路标准性的限制。要进一步提高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就要采用其它的电路和方法。
4. 减少电源、负载等的影响 电源电压的波动,会使晶体管的工作点、电流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晶体管的参数,降低频率稳定度。为了减小其影响,振荡器电源应采取必要的稳压措施。 负载电阻并联在回路的两端,这会降低回路的品质因数,从而使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下降。为了减小其影响,应减小负载对回路的耦合,可以在负载与回路之间加射极跟随器等措施。 另外,为提高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在制作电路时应将振荡电路安置在远离热源的位置,以减小温度对振荡器的影响;为防止回路参数受寄生电容及周围电磁场的影响,可以将振荡器屏蔽起来,以提高稳定度。
4.4 LC振荡器的设计考虑 由振荡器的原理可以看出,振荡器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反馈的非线性系统,精确计算是很困难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因此, 由振荡器的原理可以看出,振荡器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反馈的非线性系统,精确计算是很困难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因此, 振荡器的设计通常是进行一些设计考虑和近似估算,选择合理的线路和工作点,确定元件的数值,而工作状态和元件的准确数值需要在调整、调试中最后确定。
1. 振荡器电路选择 LC振荡器一般工作在几百千赫兹至几百兆赫兹范围。 振荡器线路主要根据工作的频率范围及波段宽度来选择。 短波范围,电感反馈振荡器、电容反馈振荡器都可以采用 中、短波收音机中,为简化电路常用变压器反馈振荡器做本地振荡器。在要求波段范围较宽的信号产生器中常用电感反馈振荡器。 在短波、超短波波段的通信设备中常用电容反馈振荡器。当频率稳定度要求较高,波段范围又不很宽的场合,常用克拉泼、西勒振荡器。西勒振荡器电路调节频率方便,有一定的波段工作范围,用得较多。
2. 晶体管选择 从稳频的角度出发,应选择fT较高的晶体管,这样晶体管内部相移较小。通常选择fT>(3~10)f1max。同时希望电流放大系数β大些,这既容易振荡,也便于减小晶体管和回路之间的耦合。虽然不要求振荡器中的晶体管输出多大功率,但考虑到稳频等因素,晶体管的额定功率也应有足够的余量。
3. 直流馈电线路的选择 为保证振荡器起振的振幅条件,起始工作点应设置在线性放大区;从稳频出发,稳定状态应在截止区,而不应在饱和区,否则回路的有载品质因数QL将降低。所以,通常应将晶体管的静态偏置点设置在小电流区,电路应采用自偏压。对于小功率晶体管,集电极静态电流约为1~4 mA。
4. 振荡回路元件选择 从稳频出发,振荡回路中电容C应尽可能大,但C过大,不利于波段工作;电感L也应尽可能大,但L大后,体积大,分布电容大,L过小,回路的品质因数过小,因此应合理地选择回路的C、L。在短波范围,C一般取几十至几百皮法,L一般取0.1至几十微亨。
5. 反馈回路元件选择 由前述可知,为了保证振荡器有一定的稳定振幅以及容易起振,在静态工作点通常应选择 YfRLF′=3~5 (4-50) 当静态工作点确定后,Yf的值就一定,对于小功率晶体管可以近似为 反馈系数的大小应在下列范围选择 F=0.1~0.5 (4-51) 在按上述方法选择参数RL、F时,显然不能够预期稳定状态时的电压、电流,只能保证在合理的状态下产生振荡。
4.5 石英晶体振荡器 石英晶体振荡器----利用石英晶体谐振器作滤波元件构成的振荡器,其振荡频率由石英晶体谐振器决定。 与LC谐振回路相比优点:有很高的标准性和极高的品质因数,因此石英晶体振荡器具有较高的频率稳定度,采用高精度和稳频措施后,石英晶体振荡器可以达到10-4~10-9的频率稳定度。
4.5.1 石英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 石英晶体振荡器之所以能获得很高的频率稳定度,由第2章可知,是由于石英晶体谐振器与一般的谐振回路相比具有优良的特性,具体表现为: (1) 石英晶体谐振器具有很高的标准性。石英晶体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主要由石英晶体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决定。石英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fq主要取决于晶片的尺寸,石英晶体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都十分稳定,它的尺寸受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影响很小,因而其等效电路的Lq、Cq值很稳定,使得fq很稳定。
(2) 石英晶体谐振器与有源器件的接入系数p很小,一般为10-3~10 - 4。这大大减弱了有源器件的极间电容等参数和外电路中不稳定因素对石英晶体振荡器决定频率振荡系统的影响。 (3) 石英晶体谐振器具有非常高的Q值。Q值一般为104~106,与Q值仅为几百数量级的普通LC回路相比,其Q值极高,维持振荡频率稳定不变的能力极强。
在串联型晶体振荡器中,振荡器工作在邻近fq处,晶体以低阻抗接入电路,即晶体起选频短路线的作用。两类电路都可以利用基频晶体或泛音晶体。 4.5.2 晶体振荡器电路 类型很多,但根据晶体在电路中的作用 晶体振荡器归为两大类: 并联型晶体振荡器 和串联型晶体振荡器。 在并联型晶体振荡器中,晶体起等效电感的作用,它和其它电抗元件组成决定频率的并联谐振回路与晶体管相连。由晶体的阻抗频率特性可知,并联型晶体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在石英晶体谐振器的fq与f0之间; 在串联型晶体振荡器中,振荡器工作在邻近fq处,晶体以低阻抗接入电路,即晶体起选频短路线的作用。两类电路都可以利用基频晶体或泛音晶体。 (见下页)
ω在ωq和ω0之间,晶体谐振器等效为数值巨大的非线性一电感 由此式可得晶体谐振器的电抗特性(忽略晶体电阻rq,晶体的Q值非常高)。除了并联谐振频率附近外,此曲线与实际电抗曲线(即不忽略rq)很接近。 ω在ωq和ω0之间,晶体谐振器等效为数值巨大的非线性一电感 ω<ωq,晶体谐振器呈容性 2-46 比普通回路要大几个数量级,并不等于石英晶体片本身的等效电感Lq ω>ω0时,晶体谐振器呈容性 图 2-23 晶体谐振器的电抗曲线
1. 并联型晶体振荡器 图4-17示出了一种典型的晶体振荡器电路,当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在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和并联谐振频率之间时晶体呈感性,该电路满足三端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而且该电路与电容反馈的振荡器对应,通常称为皮尔斯(Pierce)振荡器。C3起到微调振荡器频率的作用,同时也起到减小晶体管和晶体之间的耦合作用。C1、C2既是回路的一部分,也是反馈电路。
工作频率应由C1、C2、C3及晶体构成的回路决定,即由晶体电抗Xe与外部电容相等的条件决定,设外部电容为CL,则 (4-52) (4-53) 图 4-17 皮尔斯振荡器
将式(4-52)用图形表示为图4-18的情形。图中有两个交点,靠近晶体串联频率ωq附近的ω1是稳定工作点。当ω1靠近ωq时,由图4-18,电抗Xe与忽略晶体损耗时的晶体电抗X很接近,因此振荡频率f1等于包括并联电容CL在内的并联谐振频率。因CL实际与晶体静电容C0并联,因此只要引入一等效接入系数p′ (4-54) 图 4-18 并联型晶体振荡器稳频原理
图 4-18 并联型晶体振荡器稳频原理
则由前面并联谐振频率公式可得 (4-55) 分析:改变CL可以微调振荡频率。通常电路中C3<<C1、C2, CL主要由C3决定,实际电路中用与晶体串一小电容C3来微调振荡频率。通常,晶体制造厂家为便利用户,对用于并联型电路的晶体,规定一标准的负载电容CL,可以将振荡频率调整到晶体标称频率上。在几兆赫兹至几十兆赫兹范围,一般CL规定为30 pF。
反馈系数F的大小为 (4-56) 由于晶体的品质因数Qq很高,故其并联谐振电阻Ro也很高,虽然接入系数p较小,但等效到晶体管CE两端的阻抗RL仍较高,因此放大器的增益较高,电路很容易满足振幅起振条件。
图4-19是并联型晶体振荡器的实际线路,其适宜的工作频率范围为0.85~15 MHz。 图4-19 并联型晶体振荡器的实用线路
密勒(Miler)振荡器----另一种并联型晶体振荡器电路,晶体呈现感性,----电感反馈的振荡器。 由于晶体与晶体管的低输入阻抗并联,降低了有载品质因数QL,故密勒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较低。 皮尔斯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比密勒振荡器高,实际应用的晶体振荡器大多为皮尔斯振荡器, 在频率较高时可以采用泛音晶体构成。 图 4-20 密勒振荡器
应用泛音晶体构成的皮尔斯振荡器电路。 L、C1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用以破坏基频和低次泛音的相位条件,使振荡器工作在设定的泛音频率上。 图 4-21 泛音晶体皮尔斯振荡器
如电路需要工作在5次泛音频率上,应使L、C1构成的并联回路的谐振频率低于5次泛音频率,但高于所要抑制的3次泛音频率,这样对低于工作频率的低泛音频率来说,L、C1并联回路呈现一感性→不能满足三端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电路不能振荡, 但工作在所需的5次泛音上时,L、C1并联回路就呈现容性,满足三端式的组成原则,电路能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并联型晶体振荡器电路工作的泛音不能太高,一般为3、5、7次,高次泛音振荡时,由于接入系数的降低,等效到晶体管输出端的负载电阻将下降,使放大器增益减小,振荡器停振。 图 4-21 泛音晶体皮尔斯振荡器
场效应管晶体并联型振荡器线路,晶体等效成一感抗,构成一等效的电容反馈振荡器。 图 4-22 场效应管晶体并联型振荡器线路
2. 串联型晶体振荡器 ——晶体接在振荡器要求低阻抗的两点之间,通常接在反馈电路中。图4-23示出了一串联型晶体振荡器的实际线路和等效电路。由图可见,如果将晶体短路,该电路即为一电容反馈的振荡器。 图 4-23 一种串联型晶体振荡器 (a) 实际线路;(b) 等效电路
当回路的谐振频率等于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fq时,晶体的阻抗最小,近似为一短路线,电路满足相位条件和振幅条件,故能正常工作; 电路的工作原理为: 当回路的谐振频率等于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fq时,晶体的阻抗最小,近似为一短路线,电路满足相位条件和振幅条件,故能正常工作; 当回路的谐振频率距串联谐振频率较远时,晶体的阻抗增大,使反馈减弱,从而使电路不能满足振幅条件,电路不能工作。 串联型晶体振荡器的工作频率等于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不需要外加负载电容CL. 串联型晶体振荡器能适应高次泛音工作,这是由于晶体只起到控制频率的作用,对回路没有影响,只要电路能正常工作,输出幅度就不受晶体控制。 图 4-23 一种串联型晶体振荡器 (a) 实际线路;(b) 等效电路
3. 使用注意事项 (1) 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标称频率都是在出厂前,在石英晶体谐振器上并接一定负载电容条件下测定的,实际使用时也必须外加负载电容,并经微调后才能获得标称频率。为了保持晶振的高稳定性,负载电容应采用精度较高的微调电容。 (2) 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激励电平应在规定范围内。过高的激励功率会使石英晶体谐振器内部温度升高,使石英晶片的老化效应和频率漂移增大,严重时还会使晶片因机械振动过大而损坏。
(3) 在并联型晶体振荡器中,石英晶体起等效电感的作用,若作为容抗,则在石英晶片失效时,石英谐振器的支架电容还存在,线路仍可能满足振荡条件而振荡,石英晶体谐振器失去了稳频作用。 (4) 晶体振荡器中一块晶体只能稳定一个频率,当要求在波段中得到可选择的许多频率时,就要采取别的电路措施,如频率合成器,它是用一块晶体得到许多稳定频率,频率合成器的有关内容将在第8章介绍。
4.5.3 高稳定晶体振荡器 前面介绍的并联、串联型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一般可达10-5量级,若要得到更高稳定度的信号,需要在一般晶体振荡器基础上采取专门措施来制作。 影响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因素仍然是温度、电源电压和负载变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温度的影响。
为减小温度变化对晶体频率及振荡频率的影响,一个办法就是采用温度系数低的晶体晶片,目前在几兆赫兹至几十兆赫兹范围内广泛采用AT切片,其具有的温度特性如图4-24所示。由图可见,在(- 20~70)℃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相对频率变化小于5×10-6;并且在(50~55)℃温度范围内有接近于零的温度系数(在此处有一拐点,约在52℃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晶体及有关电路在恒定温度环境中工作,即采用恒温装置,恒温温度最好在晶片的拐点温度处,温度控制得越精确,稳定度越高。
图 4-24 AT切片的频率温度特性
图 4-25是一种恒温晶体振荡器的组成框图。它由两大部分组成: 晶体振荡器和恒温控制电路。 图4-25 中虚框内表示一恒温槽,它是一绝热的小容器,晶体安放在此槽内。
恒温的原理:槽内的感温电阻(如温敏电阻)作为电桥的一臂,当温度等于所需某一温度(拐点温度)时,电桥输出直流电压经放大后,对加热电阻丝加热,以维持平衡温度;当环境温度变化,从而使槽温偏离原来温度时,通过感温电阻的变化改变加热电阻的电流,从而减少槽温的变化。图中的自动增益控制(AGC)起到振幅稳定的作用,同时,由于振荡器振幅稳定,晶体的激励电平不变,也使得晶体的频率稳定。目前,恒温控制的晶体振荡器已制成标准部件供用户使用。恒温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达10-7~10 - 9 图 4-25 恒温晶体振荡器的组成
恒温控制的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虽高,但存在着电路复杂、体积大、重量重等缺点,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在频率稳定度要求不十分高而又希望电路简单、体积小、耗电省的场合,常采用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如图4-26所示。
当环境温度改变时→晶体的频率变化→振荡器频率变化 →温敏电阻RT改变→加在变容管上的偏置电压改变→从而使变容管电容变化→补偿晶体频率的变化→整个振荡器频率随温度变化很小,从而得到较高的频率稳定度。 要在整个工作温度范围内实现温度补偿,其补偿电路是很复杂的。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可达10-5~10- 6。 图 4-26 温度补偿晶振的原理线路
4.6 振荡器中的几种现象 4.6.1 间歇振荡 LC振荡器在建立振荡的过程中,有两个互有联系的暂态过程,一个是回路上高频振荡的建立过程;另一个是偏压的建立过程。回路有储能作用,要建立稳定的振荡器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回路的有载Q值越低,K0F值越大于1,则振荡建立得越快。由于偏压电路的稳幅作用,上述过程也受偏压变化的影响。偏压的建立,主要由偏压电路的电阻、电容决定(偏压由ib、ic对电阻、电容充放电而产生),同时也取决于基极激励的强弱。当这两个暂态过程能协调一致进行时,高频振荡和偏压就能一致趋于稳定,从而得到振幅稳定的振荡。当高频振荡建立较快,而偏压电路由于时常数过大而变化过慢时,就会产生间歇振荡。图4-27是产生间歇振荡时Ub和偏压Eb波形。在t=0时,
由于K0F值很大,振荡电压Ub迅速增加,此时因RbCb或ReCe值过大,偏压Eb开始变化不大。Ub增加的结果是,晶体管很快工作到截止状态(θ<180°),或工作到饱和状态。由于非线性作用,放大量K0下降使K0F=1,振荡电压Ub开始趋于稳定。随后偏压Eb继续变负(它的变化比Ub变化要晚一些)。在t=t1至t=t2时间内,振荡器处于平衡状态。由于Eb是变化的,故平衡时的Ub仍稍有下降。至t=t2时,由于Ub的减小导致K0的下降(在C类欠压状态,Ub的下降会使K0下降),使K0F<1,即不满足振幅平衡条件,于是振荡振幅迅速衰减到零。在此过程中,由于Eb的变化跟不上Ub的变化,不会出现K0F=1。再经过一段时间,偏压Eb恢复到起振时电压,又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了间歇振荡。
图 4-27 间歇振荡时Ub与Eb的波形
若偏压电路时间常数(RbCb、ReCe)不是很大,在Ub衰减的过程中仍能维持K0F=1时,就会产生持续的振幅起伏振荡,这也是间歇振荡的一种形式。 当出现间歇振荡时,通常集电极直流电流很小,回路上的高频电压很大,可以用示波器观察间歇振荡的波形。为保证振荡器的正常工作,应防止间歇振荡,除了起振时K0F不要太大外,主要的方法是适当地选取偏压电路中Cb、Ce的值。Cb、Ce适当选小些,使偏压Eb的变化能跟上Ub的变化,其具体数值通常由实验决定。附带说明一点,高Q值的晶体振荡器,通常不会产生间歇振荡现象。
4.6.2 频率拖曳现象 前面讨论的LC振荡器,都是以单振荡回路作为晶体管的负载,其振荡频率基本上等于回路谐振频率。有时候以耦合振荡回路作为负载,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所谓的频率拖曳现象。图4-28(a)是一个互感耦合的变压器反馈振荡器。其中L1C1是与晶体管直接连接的初级回路,L2C2是与它耦合的次级回路。图4-28(b)是耦合回路的等效电路。
(a) 实际电路;(b) 耦合回路的等效电路 图 4-28 变压器反馈振荡器 (a) 实际电路;(b) 耦合回路的等效电路
由第2章耦合回路的分析可知,当次级回路为高Q电路且两回路为紧耦合时(k>k0),初级两端的并联阻抗ZL具有双峰,而其幅角 的频率特性上有三个零值点,也可以说有三个谐振频率ωI、ωII、ωIII,如图4-29所示。这三个谐振频率既取决于初、次级本身的谐振频率ω01、ω02,也取决于两回路间的耦合系数k。从振荡器的原理可知,若对ωI、ωII同时满足振荡的相位平衡和相位稳定条件( , ),这种振荡器就可以在ωI和ωII中的一个频率上产生振荡,至于是在ωI还是在ωII上振荡,则取决于振幅平衡条件(由于振荡器中固有的非线性作用,即使ωI、ωII都满足振幅条件,一种振荡已建立后将抑制另一种振荡的建立,因此不会产生两个频率的同时振荡)。当耦合系数k和初级谐振频率ω01一定时,ωI、ωII(实际上是ω2I、ω2II)随次级谐振频率ω02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4-30(a)所示。当k和ω02固定时,ωI、ωII与ω01也有相同的曲线。由图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ωII始终大于ωI,且有ωII>ω01,ωI<ω01;
图 4-29 阻抗ZL的幅角 的频率特性
(2) 当ω02远低于ω01时,ω02对ωI影响较大;当ω02远大于ω01时,ω02对ωII影响较大。 此外,两回路耦合越紧,k越大,ωI与ωII相差越大(当ω01、ω02一定时)。
频率拖曳现象是指在上述紧耦合回路的振荡器中,当变化一个回路(如次级回路)的谐振频率时,振荡器频率具有非单值的变化。图4-30(b)就是振荡频率随次级谐振频率ω02变化的曲线。振荡频率与初级回路的谐振频率ω01之间也有相似的关系曲线。当ω02从很低频率增加时,由于ωII在频率上满足振幅平衡条件,振荡频率为ωII。在ωM<ω02<N范围时,虽然在ωI上也能满足振幅平衡条件,但因为原来已在ωII上振荡,故将抑制ωI的振荡。当ω02增加到ω02>ωN时,因ωII不再满足振幅平衡条件,而ωI满足振荡条件,所以振荡频率突跳至较低的ωI上,并按ωI的规律变化。以上过程,按图中的a、b、c、d、e顺序变化。若ω02再从大至小变化,则根据同样的道理,曲线将按图中e、d、c、b、a的顺序变化,在ω02=ωM时产生向上突跳。这样的频率变化称为频率拖曳现象,并构成一拖曳环。当ω02位于ωM与ωN之间,而振荡器开始工作时,振荡器可能在ωII工作, 也可能在ωI工作,这时的振荡器频率不是惟一确定的,它可能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频率跳变现象。
图 4-30 ωI、ωII与ω02的关系曲线及拖曳环的形成
频率拖曳现象一般应该避免,因为它使振荡器的频率不是单调的变化和受回路谐振频率惟一确定。为避免产生频率拖曳现象,应该减小两回路的耦合,或减小次级回路Q值。另外,若次级回路频率远离所需的振荡频率范围,也不会产生拖曳现象(振荡频率由ω01调节)。但在要求有高效率输出的耦合回路振荡器中,拖曳现象通常不能避免,此时应利用以上知识进行调整。在某些微波振荡器中(包括一些利用负阻器件的振荡器)也可以利用拖曳效应用高Q值和高稳定参数的次级回路进行稳频,即让振荡器工作在受ω02控制较大的部分(如图4-30(b)上的ωM附近的ωI或ωN附近的ωII上),这种稳频方法称为牵引稳频,次级回路由稳频腔担任。
4.6.3 振荡器的频率占据现象 在一般LC振荡器中,若从外部引入一频率为fs的信号,当fs接近振荡器原来的振荡频率f1时,会发生占据现象,表现为当fs接近f1时,振荡器受外加信号影响,振荡频率向接近fs的频率变化,而当fs进一步接近原来f1时,振荡频率甚至等于外加信号频率fs,产生强迫同步。当fs离开原来f1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这是因为,当外加信号 频率fs在振荡回路的带宽以内时,外信号的加入会改变振荡器的相位平衡状态,使相位平衡条件在 频率上得到满足,从而发生占据现象。4-31(a)为解释占据现象的振荡器线路,其中 为外加信号,现等效到晶体管的基极电路。图4-31(b)表示有占据现象时振荡频率 和信号频率fs之间频率差与信号频率fs的变化关系,图(b)中fA至fB及fC至fD范围为开始产生频率牵引的范围, fB至fC为占据频率范围,2Δf称为占据带宽。
图 4-31 占据现象
下面用矢量图来分析占据过程。为了简单起见,设无外加信号时的振荡频率f1等于回路谐振频率f0,这表示在图4-31(a)上的电压、电流( 、 、 )及反馈电压 都同相。现加入 信号,其频率fs处于占据带,并以 作参考可以作出振荡器的电压、电流矢量图,如图4-32所示。
图 4-32 说明占据过程的瞬时电压矢量图 (a) fs小于f1;(b) 占据时的矢量
设信号频率fs小于f1,若以图4-32(a)中 作为基准,则其它电压、电流(频率为f1)为逆时针旋转。现在看一个反馈周期中矢量的变化。设有 后,基极输入电压为 ,由图可见, 虽然仍为逆时针旋转,但因 ,显然它的转 速要慢些,这表示其瞬时频率比f1要低一些。 为新的电压产生的集电极电流,它与 瞬时同相。由于振荡回路有储能作用,回路上新的 并不立即取决于 ,但是可以想象它的瞬时相位要逐渐滞后。如果上述 使振荡电压、电流瞬 时频率逐渐降低的过程能一直进行到稳定状态,即最后保持与 有固定的相位关系,则表示频率 ,产生占据。若振荡频率有所降低,但始终达不到稳定状态(振荡电压仍以 逆时针旋转),这就相当于fA至fB的牵引状态。
出现占据时的电流、电压矢量图如图4-32(b)所示。图上 为回路阻抗的幅角。因为此时 , ,故 为正值。 为 超前 的相角,由图(b)可知,因 由上式三个矢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可得 (4-57) 这表明,在占据时 和 保持相对固定的相移是靠回路失谐产生的 来补偿的。因 与回路失谐大小有关,可以由式(4-57)求出占据频带。通常回路失谐不大(失谐很大时振幅条件也将不能满足)时, 不大,因此有下列近似关系: (4-58) 再考虑并联回路
当ES不大时,可以用Ub代替 ,式(4-57)可写为 (4-59) 可能得到的最大占据频带2Δf出现在 的最大值1处,因此可得相对占据频带 (4-60) 此式表明,振荡器的占据带宽与ES/Ub成正比而与有载值Q成反比。这从概念上也容易理解,Q值代表回路保持固有谐振的能力,而ES大小代表外部强制作用的大小。
4.6.4 寄生振荡 在高频放大器或振荡器中,由于某种原因,会产生不需要的振荡信号,这种振荡称为寄生振荡。如第3章介绍的小信号放大器稳定性时所说的自激,即属于寄生振荡。 产生寄生振荡的形式和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单级和多级振荡,有工作频率附近的振荡或者是远离工作频率的低频或超高频振荡。 在高增益的高频放大器中,由于晶体管输入、输出电路通常有振荡回路,通过输出、输入电路间的反馈(大多是通过晶体管内部的反馈电容),容易产生工作频率附近的寄生振荡。
在高频功率放大器及高频振荡器中,由于通常都要用到扼流圈、旁路电容等元件,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低频寄生振荡。图4-33(a)就是一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线路,图中Lc为高频扼流圈。在远低于工作频率时,由于C1的阻抗很大,可得到如图4-33(b)的等效电路。当Lc和Cbc较大时,可能既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又满足振幅平衡条件,就会产生低频寄生振荡。所以能满足振幅平衡,还应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在低频时晶体管有较大的电流放大系数,另一个是原来的负载电阻对此低频回路并不加载。由于高频功率放大器通常工作在B类或C类的强非线性状态,低频寄生振荡通常还会产生对高频信号的调制,因此可以观察到如图4-33(c)的调幅波。
图 4-33 低频寄生振荡的等效电路和波形
远高于工作频率的寄生振荡(可能到超高频范围)通常是由晶体管的极间电容以及外部的引线电感构成振荡回路的反馈电路。 单级高频功率放大器中,还可能因大的非线性电容Cbc而产生参量寄生振荡,以及由于晶体管工作到雪崩击穿区而产生的负阻寄生振荡。实践还发现,当放大器工作于过压状态时,也会出现某种负阻现象,由此产生的寄生振荡(高于工作频率)只有放大器激励电压的正半周出现。
产生多级寄生振荡的原因也有多种: 一种是由于采用公共电源对各级馈电而产生的寄生反馈。一种是由于每级内部反馈加上各级之间的互相影响,例如两个虽有内部反馈而不自激的放大器,级联后便有可能会产生自激振荡。还有一种引起多级寄生振荡的原因是各级间的空间电磁耦合。 寄生振荡的防止和消除既涉及正确的电路设计,同时又涉及线路的实际安装,如导线尽可能短,减少输出电路对输入电路的寄生耦合、接地点尽量靠近等,因此既需要有关的理论知识,也需要从实际中积累经验。
消除寄生振荡的一般方法为: 在观察到寄生振荡后,要判断出哪个频率范围的振荡,是单级振荡还是多级振荡。为此可能要断开级间连接,或者去掉某级的电源电压。在判断确定是某种寄生振荡后,可以根据有关振荡的原理分析产生寄生振荡的可能原因,参与寄生振荡的元件,并通过试验(更换元件,改变元件数值)等方法来进行验证。对于放大器在工作频率附近的寄生振荡,主要消除方法是降低放大器的增益,如降低回路阻抗或者射极加小负反馈电阻等。要消除由于扼流圈等引起的低频寄生振荡,可以适当降低扼流圈电感数值和减小它的Q值。后者可用一电阻和扼流圈串联实现。要消除由公共电源耦合产生的多级寄生振荡,可采用有LC或RC低通滤波器构成的去耦电路,使后级的高频电流不流入前级。图4-34示出了一电源去耦的例子。
图 4-34 电源去耦举例
4.7 RC 振 荡 器 RC振荡器用于较低频率(此时少有采用LC振荡器,低频时需要LC体积大,损耗大)。
(a) 电路;(b) 幅频特性;(c) 相频特性 4.7.1 RC网络 1. 超前型移相网络图4-35(a)示出了RC超前型移相网络。传输系数为 (4-61) 图 4-35 超前型移相网络 (a) 电路;(b) 幅频特性;(c) 相频特性
其模值和相角分别为 式中ω0=1/(RC)。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如图4-35(b)、(c)所示。
(a) 电路;(b) 幅频特性;(c) 相频特性 2. 滞后型移相网络 图4-36(a)示出了RC滞后型移相网络。传输系数为 (4-62) 图 4-36 RC滞后型移相网络 (a) 电路;(b) 幅频特性;(c) 相频特性
(a) 电路;(b) 幅频特性;(c) 相频特性 3. 串并联型选频网络 图 4-37(a)示出了RC串并联型网络。传输系数为 (4-63) 图 4-37 串并联型选频网络 (a) 电路;(b) 幅频特性;(c) 相频特性
式中ω0=1/RC 模和相角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4.7.2 RC振荡器 图4-38(a)和(b)分别示出了由晶体管以及由集成运放构成的反相放大器所组成的超前型RC振荡器。 图 4-38 超前型RC振荡器
图(a)晶体管接成共射放大, 图(b)集成运放接成反相放大器, 它们都可以提供180°的相移, 要组成振荡器, 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相移网络也必须提供180°相移。 所以图(a)和(b)中都由3节RC电路构成相移网络, 图(a)中第三节RC电路的R由晶体管的输入电阻取代。 由于RC相移电路的选频特性不理想, 又是采用内稳幅, 因而RC相移振荡器的输出波形失真大, 频率稳定度低, 只能用在性能不高的设备中。 图 4-38 超前型RC振荡器
4.7.3 文氏桥振荡器——一种最常用的电路正弦波振荡器 原理电路图4-39。桥形RC网络接在输出端与同相输入端之间, 则起振条件应当是相移等于零, 故此电路又称零相移桥式振荡器。 令 图 4-39 文氏桥振荡器
要求Uf和Uo之间相移在某个频率上等于零, 则上式的虚部等于零, 于是有 (4-64) 通常取R1=R2=R, C1=C2=C, 则振荡频率为 (4-65) (4-66) 可以求出满足幅度平衡条件的运算放大器的闭环增益等于3。为了便于起振, 要求Rf/R3略大于2。
4.8 负 阻 振 荡 器 4.8.1 负阻型振荡器 LC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电容器和电感器电磁能量转换形成电磁振荡。 4.8 负 阻 振 荡 器 4.8.1 负阻型振荡器 LC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电容器和电感器电磁能量转换形成电磁振荡。 需利用正反馈不断的补充电磁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以形成的等幅振荡,即反馈型振荡器。 可以采用负阻来补充能量,形成负阻型振荡器。 LC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电容器可以储存电能、电感器可以储存磁能的特性进行电磁转换,形成电磁振荡。 LC在电磁转换过程中将消耗一定的能量(电感L有损耗,形成减幅振荡, 振荡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振。 ),需利用正反馈不断的补充能量,以形成的等幅振荡,即反馈型振荡器。
(a) LC回路; (b) LC回路等效电路; (c) 负阻型振荡器原理 负阻型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在LC回路的两端并联一电阻-R0,以补充并联谐振电阻R0的损耗。 此时回路总的阻抗为∞, 意味着,在高频一周内, 电阻R0消耗的能量完全由负电阻-R0提供, LC振荡器将形成等幅振荡, 一直持续下去。 图 4-40 负阻型振荡器原理 (a) LC回路; (b) LC回路等效电路; (c) 负阻型振荡器原理
4.8.2 负阻性器件 负阻器件确实存在, 但只是表现在器件的某段动态工作范围内; 对于静态, 它还是一个耗能元件, 还是一个“正阻”。 具有负阻特性的电子器件可以分为两类: 它们的伏安特性分别如图4-41(a)曲线形状呈“N”形和 图4-41(b)中曲线形状呈“S”形,
共同的特点:图中的AB段间的斜率是负的, 即器件在该区间工作时, 呈现负阻特性。 不同点:图 (a) “N”形呈现的负阻区间需要电压进行控制, 因此称为电压控制型负阻器件; 图 (b) “S”形负阻区间是由电流控制的, 因此称为电流控制型负阻器件。 电流控制型负阻器件 电压控制型负阻器件 图 4-41 负阻器件的伏安特性 (a) N型伏安特性; (b) S型伏安特性
电压控制型负阻器件常见器件是隧道二极管。 电流控制型负阻器件常见器件是单结晶体管。
(a) 隧道二极管的符号;(b) 隧道二极管的等效电路 电压控制型负阻器件常见器件是隧道二极管。 符号和等效电路如图4-42(a)、(b)所示。隧道二极管和普通二极管一样, 是由一个PN结组成。PN结有两大特点: (1)结的厚度小; (2)P区和N区的杂质浓度都很大。 特点:频率高,对输入响应快,能在高温条件下工作, 并且可靠性高、耗散功率小、噪音较低。 图 4-42 隧道二极管符号及等效电路 (a) 隧道二极管的符号;(b) 隧道二极管的等效电路
电流控制型负阻器件常见器件是单结晶体管。 图 4-43(a)、(b)示出了其符号和等效电路图。工作原理和双极晶体管完全不同。 工作特点:输入端(发射极) 在输入电压到达某一值时输入端的阻值迅速下降, 呈现负阻特性。单结晶体管(也叫双基极二极管)是一块轻掺杂的N型硅棒和一小片重掺杂的P型材料相连而成。P型发射极和N型硅棒间形成一个PN结, 在等效电路中用一个二极管表示。 图 4-43 单结晶体管符号及等效电路 (a) 单结晶体管的符号 (b) 单结晶体管的等效电路
4.8.3 负阻振荡器 负阻振荡器具有结构紧凑, 可靠性高的优点,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迅速发展, 负阻振荡器已广泛应用于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雷达、摇控、遥测和微波测试仪表等许多领域。 负阻振荡能够建立并达到平衡须具备的必要的条件: (1) 建立适当的静态工作点(工作于负阻特性的区段) ----正确地设置偏置电路和负载特性来实现。 (2) 必须在负阻器件上作用有交流信号。这样, 才有可能把从直流电源中吸取的直流能量, 借助于动态负阻的作用, 变换成交流能量, 以补充振荡回路中能量的消耗。
(3) 负阻器件必须与振荡电路正确连接→使振幅保持稳定的平衡←振幅增大时(负阻器件提供的能量超过了回路的消耗), 可使与振荡回路相串联的负阻自动地减小, 或与振荡回路相并联的负阻自动地增大。 谐振回路和负阻器件有两种连接形式: 串联形式和并联形式。 图 4-44 (a) 串联连接; (b) 并联连接
如图4-44 所示,r表示LC回路的损耗。 电压控制型器件采用并联形式 电流控制型器件采用串联形式。 图 4-44 负阻器件与谐振回路的连接方式 (a) 串联连接;(b) 并联连接
隧道二极管负阻振荡器实际电路和等效电路如图4-45(a) 、(b)所示。该电路的振荡频率为 (4-67) 图 4-45 隧道二极管负阻振荡器
RB1、RB2---单结晶体管的基极电阻。说明:为了保证单结晶体管的有效关断和电路正常工作, R不能太小。 单结晶体管负阻振荡器实际电路图4-46 。 振荡频率为 (4-68) 其中: B2 RB1、RB2---单结晶体管的基极电阻。说明:为了保证单结晶体管的有效关断和电路正常工作, R不能太小。 图 4-46 单结晶体管负阻振荡器
思考题与习题 4-1 什么是振荡器的起振条件、平衡条件和稳定条件?振荡器输出信号的振幅和频率分别是由什么条件决定? 4-1 什么是振荡器的起振条件、平衡条件和稳定条件?振荡器输出信号的振幅和频率分别是由什么条件决定? 4-2 试从相位条件出发,判断图示交流等效电路中,哪些可能振荡,哪些不可能振荡。能振荡的属于哪种类型振荡器?
题 4-2 图
4-3 图示是一三回路振荡器的等效电路,设有下列四种情况: (1) L1C1>L2C2>L3C3; (2) L1C1<L2C2<L3C3; (3) L1C1=L2C2>L3C3; (4) L1C1<L2C2=L3C3。 试分析上述四种情况是否都能振荡,振荡频率f1与回路谐振频率有何关系?
题 4-3 图
4-4 试检查图示的振荡器线路,有哪些错误? 并加以改正。
题 4-4 图
4-5 将图示的几个互感耦合振荡器交流通路改画为实际线路,并注明互感的同名端。 题 4-5 图
4-6 振荡器交流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工作频率为10 MHz,(1) 计算C1、C2的取值范围。(2) 画出实际电路。 题 4-6 图
4-7 在图示的三端式振荡电路中, 已知L=1.3μH, C1=51 pF, C2=2000 pF,Q0=100,RL=1 kΩ,Re=500 Ω。试问IeQ应满足什么要求时振荡器才能振荡? 题 4-7 图
4-8 在图示的电容三端式电路中,试求电路振荡频率和维持振荡所必须的最小电压增益。 题 4-8 图
4-9 图示是一电容反馈振荡器的实际电路,已知C1=50 pF,C2=100 pF,C3=10~260 pF, 要求工作在波段范围,即f=10~20 MHz,试计算回路电感L和电容Co。设回路无载Q0=100,负载电阻R=1 kΩ,晶体管输入电阻Ri=500 Ω,若要求起振时环路增益K0kF=3,问要求的跨导gm和静态工作电流IcQ必须多大?
题 4-9 图
4-10 对于图示的各振荡电路: (1) 画出交流等效电路,说明振荡器类型; (2) 估算振荡频率和反馈系数。
题 4-10 图
4-11 克拉泼和西勒振荡线路是怎样改进了电容反馈振荡器性能的? 4-12 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用什么来衡量? 什么是长期、短期和瞬时稳定度? 引起振荡器频率变化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4-13 在题4-8图所示的电容反馈振荡器中,设晶体管极间电容的变化量为ΔCce=ΔCbc=1 pF,ΔCbe=2 pF,试计算因极间电容产生的频率相对变化Δω1/ω1。 4-14 泛音晶体振荡器和基频晶体振荡器有什么区别? 在什么场合下应选用泛音晶体振荡器? 为什么? 4-15 图示是两个实用的晶体振荡器线路,试画出它们的交流等效电路,并指出它们是哪一种振荡器,晶体在电路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题 4-15 图
4-16 试画出一符合下列各项要求的晶体振荡器实际线路: (1) 采用NPN高频三极管; (2)采用泛音晶体的皮尔斯振荡电路; (3)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振荡回路避免基频振荡。 4-17 将振荡器的输出送到一倍频电路中,则倍频输出信号的频率稳定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并说明原因。 4-18 在高稳定晶体振荡器中,采用了哪些措施来提高频率稳定度? 4-19 有源移相网络组成的正弦波振荡器如图所示, 试分析其起振条件和工作频率。
题 4-19 图
4-20 负阻型器件有几种? 负阻振荡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21 试比较LC振荡器、RC振荡器、负阻型振荡器以及晶体振荡器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