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与山花 ——十九大以后的经济形势与投资机会 此文件为简略版,如需阅读全部内容 请联系睿信方略学术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10-59706315 010-59706310
一、周期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反思 凯恩斯主义的困境 量化宽松的终结 迟到的出清:失业还未看到 人力资本需要从过剩行业中释放出来,没有不失业的出清 迟到的出清:兼并重组还不够 产业集中度尚未明显提升,产能利用率仍在低位,资源需要再分配,没有不破产的出清
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现实 M2/GDP 占比走势 G20国家M2/GDP的比较,2015 中国杠杆增速较快 中国绝对占比较高 主要经济体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GDP,2015Q3 以上数据来源 BIS
两个时期的对比 1998年去产能 2017年去产能 产能过剩集中于以纺织、家电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以可变成本为主 90年代末期房改启动和加入WTO,房地产和出口为去产能接力成为新增长点,人口红利、资源优势明显 国退民进,大量国企破产,国企职工下岗 2017年去产能 产能过剩集中于钢铁、煤炭、水泥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以固定成本为主 经济长期“L型“,人口红利拐点已过,环境约束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消费升级未完成 国进民退,国企利润改善明显大于其他类型企业
中国式去产能:国企托拉斯的形成 去产能目标: 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的去产能目标为钢铁5000万吨、煤炭1.5亿吨、煤电5000万千瓦 钢铁:总目标2016-2020年去产能1.4亿吨,占年产量的17.5%。16年实际完成6500万吨,17年目标5000万吨 煤炭:总目标从2016起用3-5年时间去产能8亿吨,占年产量的24%。16年实际完成2.9亿吨,17年目标1.5亿吨 去产能趋势:范围扩大、市场化、法治化 17年虽然钢铁、煤炭去产能力度减弱,但去产能范围扩大至煤电、玻璃、水泥、电解铝和船舶等 除了钢铁、煤炭、煤电外,其他过剩行业未提出具体的去产能目标。但强调由过去的行政化去产能,转为主要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去产能,并下决心处理僵尸企业
16年新增产能10倍于淘汰产能,行业主要采取减产收缩战略 环保督查的现实冲击 去产能仍在半程:钢铁、煤炭去产能进度快于目标,但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民用船舶在17年去产能刚开始 重工业去产能困难重重:重工业产业集中度低,行业协调有待提高,去产能遭遇“囚徒困境”,举步维艰 产能出清信号弱:仍未见到大量僵尸企业破产;失业率、产业集中度、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等产能出清的信号 行业 16年产量 16年产量同比 产能利用率 全球产量占比 进展 钢铁 8.08亿吨 1.20% 73% 50% 16年去产能占年产量的6.1% 水泥 24.03亿吨 2.50% 62% 59% 16年新增产能大于淘汰产能 平板玻璃 7.74亿重量箱 5.80% 70% >50% 16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去产能开始 电解铝 3187万吨 1.28% 79% 55% 16年新增产能10倍于淘汰产能,行业主要采取减产收缩战略 民用船舶 4255万载重吨 -11.90% <60% 40% 17年去产能开始
二、收缩
三重收缩叠加 三重收缩重叠 地产周期收缩 整体政策层面共振 监管制度共振 财政金融周期收缩 需求收缩 主动收缩地产调控政策 主动强化监管 16年“930新政”开启地产调控收紧 17年“317新政”地产调控加码 3月地产销售已明显回落,向上游传导存在时滞,但地产投资下行趋势确定。 整体政策层面共振 房地产政策紧缩冲击了行业的配套融资 加速“政企分离”,50号文冲击了城投平台的举债融资 打击明股实债,32号文冲击了PPP增量 监管制度共振 “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监管+职能监管”的监管体系实质尚未形成 监管是只注意到部门协调,监管趋严时共同发力,导致对对市场影响骤然加大 主动强化监管 强监管、去杠杆以及央行实质性的缩表 利率上行,货币信用双紧 库存周期见顶 工业企业已从主动补库存转为被动补库存,补库周期已经接近尾声
睿信方略坚持“注重实效 实现卓越”的服务理念,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化课程、政策解读、课题调研、干部培训、邀请国家各部委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等专业化服务。 睿信方略的核心优势:通过定制化课程专注于为客户提供系统培训与咨询业务解决方案。 我们和客户一起,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帮助客户实现既定学习目标与学习能力的持续、稳定、健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