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王怡心92.2
內容大要 作者相關 六國論的時代背景 蘇洵六國論要旨 戰國形勢圖 課文疑難詞句舉隅摘自 國文天地177.178期 蘇軾、蘇轍六國論要旨 三蘇六國論比義
作者相關 「二十五歲始知讀書」 《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二十八歲舉應試不第,盡燒所作文章,閉門苦讀, 終能「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 「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聖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 」 自述其文有「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 自嘲「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六國論的時代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西元一○○四年),宋與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答應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仁宗慶曆二年(西元一○四二年),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第二年,西夏也來要求比照辦理。 蘇洵對於這樣的情勢憂心不已,而對於這樣的國勢,更是痛心不已,因而拿戰國時六國賂秦的故事做鏡子,替北宋王朝照出它的危機來。可惜此舉未能給當局帶來什麼警惕,就在蘇洵死(西元一○六六年)後六十一年,北宋便發生了靖康之變,重蹈了六國破滅的覆轍。
蘇洵六國論要旨 說明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說明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終必顛覆。 說明各愛其地、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將使勝負改觀。 六國之敗 主因:賂秦。 次因:齊與贏而不與五國。(外交) 末因:用武而不終。(軍事) 暗指北宋不應輸銀入敵。
戰國形勢圖
課文疑難語詞舉隅黃春貴教授 國文天地177期 為 1「至丹以荊卿為計」動詞,作為 2「邯鄲為郡」動詞,成為 3「為國者」動詞,治理 為 1「至丹以荊卿為計」動詞,作為 2「邯鄲為郡」動詞,成為 3「為國者」動詞,治理 4「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介詞,被 兵 1「非兵不利」名詞,兵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詞,軍隊 3「斯用兵之效也」名詞,戰爭
始 1「燕、趙之君始有遠略」副詞,開始 2「始速禍焉」副詞,才 思 「思厥先祖父」句首語助詞,無義 厥 「思厥先祖父」代詞,相當於其 通假字 1「暴秦之欲無厭」厭通「饜」,滿足 2「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無通「毋」, 不要 3「暴霜露,斬荊棘」暴通「曝」,暴露 4「並力西嚮」嚮通「向」,對著
課文疑難語句舉隅黃春貴教授 國文天地178期 省略句 1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較秦(以攻取之外)之所得(城邑),與戰勝而得者,(前者)其實(多於後者)百倍;(較)諸侯(賂秦)之所亡(城邑),與戰敗而亡者,(前者)其實(多於後者)亦百倍」
省略句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思厥先祖父,暴(於)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其)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之)以予人,如棄草芥。」
蘇軾六國論要旨 主旨:養士為六國久存,而秦何以速亡的原因。 說明六國之久存,而秦速亡的原因在養士。 說明六國(因)養(秀傑之)士,(致椎魯之民雖欲叛莫為之先),為其所以少安不即亡之故。 說明始皇縱士歸田(猶縱百萬虎狼於山林)為不智。 說明漢(稍改秦策)世主不問諸侯養士之事。 說明先王之重學,則秦漢皆不及也。
蘇轍六國論要旨 主旨:說明六國破滅之故(在士慮患疏、見利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說明六國破滅在不知天下之勢。 說明天下之重者在韓、魏。 說明韓魏折則天下遍受其禍。 說明六國慮患疏、見利淺,終遭屠滅。
三蘇六國論比義 論點 論證 蘇洵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正論: 韓魏楚賂秦而亡 反論: 齊燕趙因賂者而喪 蘇軾 六國久存而秦速亡,在於六國能養士 引證史實,提出六國養士而久存、秦國逐士以速亡的新論 蘇轍 六國相繼滅亡在於不明天下之勢 凸顯韓魏舉足輕重的地位 強調齊楚燕趙諸國應「厚韓親魏以擯秦」 蘇軾蘇轍就史論史不涉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