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六国论 苏 洵 福清三中何明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六国论 苏 洵 福清三中何明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六国论 苏 洵 福清三中何明钦

2 六 国 论 (宋 苏洵)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 听录音,注意以下字音 :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yǔ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4 朗读全文,疏通词句 3、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于理解的词句,有不明确的由别的同学补充或更正。
1、逐段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问题。 2、依据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于理解的词句,有不明确的由别的同学补充或更正。

5 北宋地图

6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7

8

9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10 为什么有人将《六国论》比作《过秦论》的 姊妹篇?
“规汉” (攻守之势异) “过秦” (仁义不施) 《过秦论》 “讽今” (宋---西夏、契丹) “论古” (魏、楚、 韩、 齐、燕、赵 ---秦) 《六国论》

11 研读课文 思考问题

12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13 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解释下列词语 判断句 ⑴或曰…… ⑵六国破灭
⑶率 子路率尔而对 事情大率如此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率赂秦耶 ⑷赂 弊在赂秦 贿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判断句 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灭亡,动词 不慎重 ,轻率的样子 大概,大抵 率领, 带领 全都, 一概 贿赂 ,用财物买通别人 财物 贿赂①n.财物②v.赠人财物

14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⑴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5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对 比 小邑 大城 失百倍 得百倍 大欲 大患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数量上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程度上 道理上 不尽 不灭

16 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古: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2、找出各句的通假字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古: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 “厌”同“餍”。读yàn,满足。

17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18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洎牧以谗诛

19 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后秦击赵者再 B、始速祸焉 C、可谓智力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A、后秦击赵者再 B、始速祸焉 C、可谓智力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古:招致。今:速度快。 古: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20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义不赂秦 B、李牧连却之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21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 承上启下 第五段------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2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3 品赏结构

24 六 国 论 结构图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论 断 结 论 诸候所亡 不战胜负判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固不在战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六 国 论 结构图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论 断 结 论 诸候所亡 固不在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不战胜负判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赂者)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不赂者) 无使为积威所劫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附于秦 燕行刺客 始速祸焉 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 智力孤危败亡 毋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5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数量上 赂 秦 力 亏 (过渡) 程度上 道理上 弊 在 赂 秦 (分总) 齐亡之事实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分) 赂 秦 力 亏 (过渡) 程度上 (第二段) 道理上 弊 在 赂 秦 (第四段) (引古) (总 分) (第一段) (并 列) (分总) (递 进) 齐亡之事实 不赂者以赂者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总分) 燕亡之教训 (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第五段)(讽今)

26 赂 秦 力 亏 弊 在 赂 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27 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28 讨论: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提示:“老苏”此文体现出思想的进步性和观点的片面性。观点可以多样化,一分为二,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9 练习 鉴赏阅读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后边的问题:

30 六 国 论 (宋 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弊在赂秦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31 六 国 论 (宋 苏洵) 洵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六 国 论 (宋 苏洵) 洵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3.友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 (1).藉之以(蔽)其西: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阴)助其急: (4).(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 遮挡 挺身而出 暗中 发展到… ...

32 四、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分析筛选信息感知全文的能力。
提示:苏洵《六国论》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抒发自己政治观点,是史论,更是政论。而苏辙的《六国论》就史论史,丝毫没有触及现实政治生活,是纯粹的史论。

33 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 人 物有情节的事情。)

34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D)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日”“月”,名词作状语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35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36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7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8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39

40


Download ppt "六国论 苏 洵 福清三中何明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