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排序(sorting)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操作,它的功能是将一个数据元素(或记录)的任意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序列。 由于待排序的记录数量不同,使得排序过程中涉及的存储器不同,可将排序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部排序,指的是待排序记录存放在计算机存储器中进行的排序过程;另一类是外部排序,指的是待排序记录的数量很大,以致内存一次不能容纳全部记录,在排序过程中对外存进行访问的排序过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主页 双皮奶 甜布丁 红豆糕 芝麻糊. 来历 双皮奶,顾名思义,乃含双皮之奶也。 据说当年顺德一位叫何十三的农家子弟, 在清晨烹制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在水牛 奶里翻了个花样,不久有个识货的老朋 友买去了配方,开了间食档,这顺德双 皮奶便吃成了传统,而双皮奶也便由清 末流传至今。 简介 正宗双皮奶的做法非常地考究,一步都不能.
Advertisements

雷一雪 周可然 徐超 杨光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胎儿的发育过程  卵细胞期 从精卵的成功结合开始,卵细胞期大约持续 3 周,是胎儿发育的第一阶段,为胚胎阶段打下坚实 基础.
《礼记 · 学记》学习心得报告 教育的本质与运用 主讲人:徐浩明. 一、认识什么是教育 二、明白教育的本质 三、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烘焙丙級麵包產品 數位學習 紅豆餡甜麵包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觀光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班 林庭榛.
2010版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及管理政策介绍
五專醫護類科介紹 樹人醫專 職業教育組 李天豪 組長.
兵 车 行 杜甫.
7.4 用矩阵初等行变换 解线性方程组 主要内容: 一.矩阵的行初等变换 二.用行初等变换求逆矩阵 三.用矩阵法求线性方程组.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目 錄.
第十章 依赖于机器的优化 在指令级并行的机器上,程序的运行速度依赖于下面几个因素
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教程(修订版) 配套课件.
高考复习专题 文言文翻译
第5章 排序与查找 PART A 《可视化计算》.
你喝的水健康嗎? 探討飲用水的功效 製作人:孫定達.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我班最喜愛的零食 黃行杰.
我的股票投資法 集盛(1455).中鋼(2002).奇美電(3481) 497G0909 周煜凱 497G0007 謝佳佑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5.我给江主席献花 第一课时 侯小群.
定风波.
第十章 内部排序 知识点3:快速排序.
第九章 排序 插入排序 交换排序 选择排序 归并排序 基数排序.
9.1 概述 9.2 插入排序 9.3 交换排序 9.4 选择排序 9.5 归并排序 9.6 基数排序 9.7 各种内部排序的比较
第八章 查找.
第十章 内部排序 10.1 概述 10.2 插入排序 直接插入排序 其他插入排序 希尔排序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Ⅲ 基础实验 实验1 长度与体积的测量 实验2 压力传感器特性的研究 实验3 用三线摆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4 用复摆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酒 中国是一个 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8章 查找 数据结构(C++描述).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 杨玉环,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原名杨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出生地为四川成都,祖籍山西永济。杨贵妃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yǎn),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户,其叔父杨玄璬(jiǎo)曾任河南府士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后来又迁往山西永乐(山西永济)。 
課程名稱:資料結構 授課老師:_____________
第八章 可靠性工程 一、常用的失效分布函数 产品寿命T的分布主要有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威布尔分布等,对于较复杂的系统在稳定工作时期的偶然失效时间随机变量一般服从指数分布,在耗损期则近似于正态分布,机械零件的疲劳寿命往往是对数正态分布或威布尔分布。
社會科報告 班級:6年3班 姓名:陳家雯 座號:24 指導老師:林國斌.
实际电压源与理想电压源是有差别的,它总有 内阻,其端电压不为定值,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电 阻相串联的模型来表征实际电压源。如图所示
朝阳兴隆大家庭 家电百货商场 小家电部 孟杰.
第8章 排序.
第十章 排序.
第九章 排序 概述 插入排序 交换排序 选择排序 归并排序 基数排序 外排序.
Data Structure Ch.10 Sort(2)
排序 Sorting.
第九章 排序 9.1排序的基本概念 9.2简单排序方法(复杂度 O(n2)) 9.3先进排序方法(复杂度 O(nLogn))
快速排序法 (Quick Sort).
第9章 排序.
第十章 排序與搜尋.
1、基本概念 2、插入排序 3、交换排序 4、选择排序 5、归并排序 6、基数排序 7、外部排序
第8章 排 序 8.1 排序技术概述 8.2 插入排序 8.3 选择排序 8.4 交换排序 8.5 归并排序 8.6 基数排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课程 数据结构 辅导教师 倪政林.
第9章 内部排序 9.1 概述 9.2 插入排序 9.3 快速排序 9.4 选择排序 9.5 归并排序 9.6 基数排序
Sorting 排序 Bubble Sort O(n2) Insert Sort Selection Sort Quick Sort
数据结构 第9章 查找 什么是查找?? 静态查找 动态查找 哈希表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 Data Structure CSU 主讲人:王国军,郑瑾 中南大学信息院计科系
如何赢一个机械键盘
第 4 章 递 归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 了解递归算法的概念与递归设计要领 掌握应用递归算法求解排序与选择、实现排列组合等典型案例
教 师:曾晓东 电 话: E_mail: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教 师:曾晓东 电 话: E_mail:
資料結構與C++程式設計進階 排序與搜尋 講師:林業峻 CSIE, NTU 6/ 14, 2010.
项目四 直流电阻的星、三角等效变换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设备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五、实验注意事项.
第8章 資料排序 資料結構設計與C++程式應用
釜式反应器的结构 釜式反应器的搅拌器.
第九章 排序 概述 插入排序 快速排序 交换排序(起泡排序) 选择排序 归并排序.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工艺》 主 讲 龙立钦.
第六章 图像增强 图像噪声 图像增强方法分类 基于灰度变换的图像增强方法 基于直方图的图像增强方法 空间域滤波增强技术 频域滤波增强
99高中資訊科選修課程 夥伴學習教師 專業進修研習 進階程式設計--演算法 教學示例與研討
第十章 优化 网上教学系统: : 编译原理 第十章 优化 网上教学系统: : 编译原理.
第二章 数控机床中常用的传感器 旋转编码器 霍尔传感器 旋转变压器 感应同步器 光栅位移传感器 磁栅位移传感器.
累堆排序法 (Heap Sort).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实践部分 主讲人:刘 强 四川工商学院单片机教学团队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实践部分 主讲人:刘 强
高效節能除濕機 產品簡介.
第8章 排序 8.1排序基本概念 8.2插入类排序 8.3交换类排序 8.4选择类排序 8.5归并排序 8.6基数排序
算法的基本思想: 第6章 内部排序 6.2 气泡排序 将待排序的记录看作是竖着排列的“气泡”,关键字较小 的记录比较轻,从而要往上浮。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排序 排序(sorting)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操作,它的功能是将一个数据元素(或记录)的任意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序列。 由于待排序的记录数量不同,使得排序过程中涉及的存储器不同,可将排序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部排序,指的是待排序记录存放在计算机存储器中进行的排序过程;另一类是外部排序,指的是待排序记录的数量很大,以致内存一次不能容纳全部记录,在排序过程中对外存进行访问的排序过程。

插入排序 线性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第1遍,将初始文件中的记录R1看作有序子文件,将R2插入这个子文件中。若R2的关键字小于R1的关键字,则R2插在R1的前面,否则R2插在R1的后面。第2遍,将R3插入前面的两个记录的有序子文件中,得到3个记录的有序子文件。依此类推,继续进行下去,直到将Rn插入到前面的n-1个记录的有序子文件中,最后得到n个记录的有序文件。

线性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第1遍,将初始文件中的记录R1看作有序子文件,将R2插入这个子文件中。若R2的关键字小于R1的关键字,则R2插在R1的前面,否则R2插在R1的后面。第2遍,将R3插入前面的两个记录的有序子文件中,得到3个记录的有序子文件。依此类推,继续进行下去,直到将Rn插入到前面的n-1个记录的有序子文件中,最后得到n个记录的有序文件。图9-1所示为线性插入排序的例子。 为了避免检测是否应插在R1的前面,在R1的前面设立记录R0,它既是中间变量,又是监视哨。设(R1,R2,…,Ri-1)是已排序的有序子文件,则插入Ri的步骤是:首先将Ri存放到Ro中,然后将Ko(即原Ri的关键字Ki)依次与Ki-1,Ki-2,…比较,若Ko<Kj(j=i-1,i-2,…,1),则Rj后移一个位置,否则停止比较和移动;最后,将Ro(即原来待插入的记录Ri)移到j+1的位置上。由于Ri的前面有监视哨Ro,因此不必每次判断下标j是否出界。算法描述如下:

void insertsort(struct node r[ n+1],int n) /* r[n+1]为一维数组,其中r[0]为监视哨,r[1]到r[n]为待排序的n个记录,排序好的记录仍放在r中*/ { for(i=2;i<=n;i++) /*共进行n-1趟*/ { r[0]=r[i]; /*r[0]为监视哨,也可做下边循环结束标志*/ j=i-1; while(r[j].key>r[0].key) { r[j+1]=r[j]; j--; } r[j+1]=r[0];

折半插入排序 在线性插入排序中,我们采用顺序查找法来确定记录的插入位置。由于(R1,R2,…,Ri-1)是有序子文件,我们可以采用折半查找法来确定R1的插入位置,这种排序称为折半插入排序。其算法可写出如下: void binarysort(struct node r[ n+1],int n) /*按关键字递增的次序对记录r[1],r[2],……,r[n]进行折半插入排序 */ { for(i=2;i<=n;i++) { r[0]=r[i]; l=1; h=i-1; while(l<=h) { mid=(l+h)/2; if(r[0].key<r[mid].key) h=mid-1; else l=mid+1; } for(j=i-1;j>=l;j--) r[j+1]=r[j]; r[l]=r[0]; 在上面的算法中,每插入一个R1,平均比较次数为log2i。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Shell’s Method)又称“缩小增量排序”(Diminishing Increment Sort),是由D.L.Shell在1959年提出来的。它的作法是:先取定一个小于n的整数d1作为第一个增量,把文件的全部记录分成d1个组,所有距离为d1的倍数的记录放在同一个组中,在各组内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到第二个增量d2<d1重复上述分组和排序,直至所取的增量dt=1(dt<dt-1<…<d2<d1),即所有记录放在同一组中进行直接插入排序为止。 先从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希尔排序。假设待排序文件有10个记录,其关键字分别是:49,38,65,97,76,13,27,49/,55,04。增量序列取值依次为:5,3,1。 第一趟排序时,d1=5,整个文件被分成5组:(R1,R6),(R2,R7),…,(R5,R10)各组中的第1个记录都自成一个有序区,我们依次将各组的第2个记录R6,R7,…R10分别插入到各组的有序区中,使文件的各组均是有序的,其结果见图9-2的第七行。 第二趟排序时,d2=3,整个文件分成三组:(R1,R4,R7,R10),(R2,R5,R8),(R3,R6,R9),各组的第1个记录仍自成一个有序区,然后依次将各组的第2个记录R4,R5,R6分别插入到该组的当前有序区中,使得(R1,R4),(R2,R5),(R3,R6)均变为新的有序区,接着依次将各组的第3个记录R7,R8,R9分别插入到该组当前的有序区中,又使得(R1,R4,R7),(R2,R5,R8),(R3,R6,R9)均变为新的有序区,最后将R10插入到有序区(R1,R4,R7)中就得到第二趟排序结果。 最后一趟排序时,d3=1,即是对整个文件做直接插入排序,其结果即为有序文件。

若不设置监视哨,根据上例的分析不难写出希尔排序算法,请读者自行完成之。下面我们先分析如何设置监视哨,然后给出具体算法。设某一趟希尔排序的增量为h,则整个文件被分成h组:(R1,Rh+1,R2h+1,…),(R2,Rh+2,R2h+2,…),…(Rh,R2h,R3h,…),因为各组中记录之间的距离均为是h,故第1组至第h组的哨兵位置依次为1-h,2-h,…,0。如果象直接插入排序算法那样,将待插入记录Ri(h+1≤i≤N) 在查找插入位置之前保存到监视哨中,那么必须先计Ri属于哪一组,才能决定使用哪个监视哨来保存Ri。为了避免这种计算,我们可以将Ri保存到另一个辅肋记录X中,而将所有监视哨R1-h,R2-h,…,R0的关键字,设置为小于文件中的任何关键字即可。因为增量是变化的,所以,各趟排序中所需的监视哨数目也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按最大增量d1来设置监视哨。

rectype R[n+d1]; /* R[d1-1]为d1个监视哨*/ int d[t]; /* d[0]到d[t-1]为增量序列*/ SHELLSORT(R,d) Rectype R[ ]; int d[ ]; {int i,j,k,h; rectype temp; int maxint=32767; /*机器中最大整数*/ for (i=0;i<d[0];i++) R[i].key=-maxint; /*设置哨兵*/ K=0; Do{ H=d[k]; /*取本趟增量*/ For(i=h+di;i<n+d1;i++) /*R[h+d1]到R[n+d1-1]插入当前有序区*/ {temp=R[i]}; /*保存待插入记录R[i]*/ j=i-h; while(temp.key<R[j].key) /*查找正确的插入位置*/ {R[j+h]=R[j]}; /*后移记录*/ j=j-h; /*得到前一记录位置*/ } R[j+h]=temp; /*插入R[i]*/ } /*本趟排序完成*/ k++; } while (h!=1); /*增量为1排序后终止算法*/ } /*SHELLSORT*/

读者可能看出,当增量h=1时,SHELLSORT算法与INSERTSORT基本一致。 对希尔排序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困难的数学问题,特别是如何选择增量序列才能产生最好的排序效果,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希尔本为最初提出取d1=┗n/2┛,di+1=┗di/2┛,dt=1,t=┗log2n┛。后来又有人提出其它选择增量序列的方法,如di+1=┗(di-1)/3┛,dt=1,t=┗log3n-1┛;以及di+1=┗(di-1)/2┛,dt=1,t=┗log2n-1┛。 为什么希尔排序的时间性能优于直接插入排序呢?我们知道直接插入排序在文件初态为正序时所需要时间最少,实际上,当文件初基本有序时直接插入排序所需的比较和移动次数均较少。另一面,当n值较小时,n和n2的差别也较小,即直接插入排序的最好时间复杂度O(n)和最坏时间复杂度O(n2)差别不大。在希尔排序时增量较大,分组较多,每组的记录数目少,故各组内直接插入较快,后来增量di逐渐缩小,分组数逐渐减少,而各组的记录数目逐渐增多,但由于已经按di-1作为距离排过序,使文件较近于有序状态,所以新的国趟排序过程也较快。因此,希尔排序在较率上较直接接入排序有较大的改进。 希尔排序是不稳定的。参见图9-2的例子,该例中两个相同关键字49在排序前后的相对次序发生了变化。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也是一种简单排序法。一个记录最多只需进行一次交换就可以直接到达它的排序位置。 设待排序的文件为(R1,R2,…,Rn),进行选择排序的基本步骤如下: (1)置i 为1; (2)当i<n时,重复下列步骤; 1)当(Ri,…,Rn)中选出一个关键字最小的记录Rmin,若Rmin不是Ri,即Rmin≠i则交换Ri和Rmin的位置;否则,不进行交换。 2)i的值加1。 第1遍扫描时,在n个记录中为了选出最小关键字的记录,需要进行n-1次比较,第2扫描时,在余下的n-1记录中,再选出具有最小关键字的记录需要比较n-2次,……第n-1扫描时,在最后的2个记录中,比较1次选出最小关键字的记录。

堆排序 堆排序(heap sort)是在选择排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比选择排序的效率要高。在堆排序中,把待排序的文件逻辑上看作是一棵顺序二叉树,并用到堆的概念。在介绍堆排序之前,先引入堆的概念。 我们回忆一下,一棵有n个结点的顺序二叉树可以用一个长度为n的向量(一维数组)来表示;反过来,一个有n个记录的顺序表示的文件,在概念上可以看作是一棵有n个结点(即记录)的顺序二叉树。例如,一个顺序表示的文件(R1,R2,……,R9),可以看作为图9-4所示的顺序二叉树。

当我们把顺序表示的文件(R1,R2,…,Rn)看作为顺序二叉树时,由顺序二叉树的性质可知:记录Ri(1<i≤n)的双亲是记录R[i 2];R1的左孩子是记录R2i(2i≤n),但若2i>n,则Ri的左孩子不存在;Ri的右孩子是记录R2i+1(2i+1≤n),但若2i+1>n,则Ri的右孩子不存在。 什么是堆呢?堆是一个具有这样性质的顺序二叉树,每个非终端结点(记录)的关键字大于等于它的孩子结点的关键字。例如,图9-5所示的顺序二叉树就是一个堆。 显然,在一个堆中,根结点具有最大值(指关键字,下同),而且堆中任何一个结点的非空左、右子树都是一个堆,它的根结点到任一叶子的每条路径上的结点都是递减有序的。 堆排序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把待排序的顺序表示(一维数组)的文件(R1,R2,…,Rn)在概念上看作一棵顺序二叉树,并将它转换成一个堆。这时,根结点具有最大值,删去根结点,然后将剩下的结点重新调整为一个堆。反复进行下去,直到只剩下一个结点为止。 堆排序的关键步骤是如何把一棵顺序二叉树调整为一个堆。初始状态时,结点是随机排列的,需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把它转换成一个堆,这个堆叫做初始堆。建成堆之后,交换根结点和堆的最后一个结点的位置,相当于删去了根结点。同时,剩下的结点(除原堆中的根结点)又构成一棵顺序二叉树。这时,根结点的左、右子树显然仍都是一个堆,它们的根结点具有最大值(除上面删去的原堆中的根结点)。把这样一棵左、右子树均是堆的顺序二叉树调整为新堆,是很容易实现的。 例如,对于图7-7所示的堆,交换根结点63和最后的结点30之后,便得到图9-6(a)所示的顺序二叉树(除63之外)。现在,新的根结点是30,其左、右子树仍然都是堆。下面讨论如何把这棵二叉树调整为一个新堆。 由于堆的根结点应该是具有最大值的结点,且已知左、右子树是堆,因此,新堆的根结点应该是这棵二叉树的根结点,根结点的左孩子,根结点的右孩子(若存在的话)中最大的那个结点。于是,先找出根结点的左、右孩子,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其中较大的孩子再与根结点比较大小。如果这个孩子大于根结点,则将这个孩子上移到根结点的位置,而根结点下沉到这个孩子的位置,即交换它们的位置。在图9-6(a)中,根结点30的左、右孩子分别是60、59,由于60>59,并且60>30,于是应交换根结点30和左孩子60的位置。 这时,新的根结点60的右子树没有改变,仍然是一个堆。但是,由于结点30下沉到左子树的根上,使得左子树有可能不再是堆了。按照上面所用的办法,把这棵子树调整为一个堆,显然,结点30的左、右子树原来都是堆,30的左、右子树分别是40,45。由于40<45,并且45>30,于是应交换结点30和右孩子45的位置。

void adjust(struct node r[m+1],int m) /* 将文件(r[1],r[2],…,r[m])解释为一棵顺序二叉树,将其中以r[i]为根结点的二叉树调整 为一个堆,设以r[i]为根的二叉树的左,右子树已是堆,1≤i≤1[m/2] */ { x=r[i];j=2*i; /*求出r[i]的左孩子r[2*i],即r[j] */ while (j<=m) /*有左孩子*/ { if ((j<m) &&(r[j].key<r[j+1].key)) /*比较左、右孩子*/ j=j+1; /*左孩子<右孩子*/ if (x.key<r[j].key) /*比较根结点和它的大孩子*/ { r[i]=r[j]; /*大孩子上移到它的双亲位置*/ i=j; /*今 r[j]为根结点*/ j=2*i; /*求出左孩子*/ } else j=m+1 /*根不小于它的任一孩子时,强迫退出while循环*/ r[i]:=x; /*将存放在x中的根结点放到r[i]中*/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Quick Sort)称划分交换排序。其基本思想是:在当前无序区R[1]到R[h]到中任取一个记录作为比较的“基准”(不妨记为temp),用此基准将当前无序区划分为左右两个较小的无序子区:R[1]到R[i-1]和R[i+1]到R[h],且左边的无序子区中记录的关键字均小于或等于基准temp的关键字,右边的无序子区中记录的关键字均大于或等于基准temp的关键字,而基准temp则位于最终排序的位置上

R[1]到R[i-1]中关键字≤temp.key=R[i+1]到R[h]的关键字(1≤i≤h) 当R[1]到R[I-1]和R[I+1]到R[h]均非空时,分别对它们进行上述的划分过程,直至所有无序子区中记录均已排好序为止。 要完成对当前无序区R[1]到R[h]的划分,具体做法是:设置两个指针i和j,它们的初值分别为i=1和j=h。不妨取基准为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i](即R[1]),并将它保存在变量temp中。令j自h起向左扫描,直到找到第1个关键字小于temp.key的记录R[j],将R[j]移至i所指的位置上(这相当于交换了R[j]和基准R[i](即temp)的位置,使关键字小于基准关键字的记录移到了基准的左边);然后,令i自i+1起向右扫描,直至找到第1个关键字大于temp.key的记录R[i],将R[i]移至 j指的位置上(这相当于交换了R[j]和基准R[i](即temp)的位置,使关键字大于基准关键字的记录移到了基准的右边);接着,令j自j+1起向右扫描,如此交替改变扫描方向,从两端各自往中间靠拢,直至i=j时,i便是基准x的最终位置,将x放在此位置 上就完成了一次划分。

综合上面的叙述,下面分别给出一次划分及其排序的算法。 int partition(r,1,h) /*返回划分后被定们的基准记录的位置*/ rectype R[ ]; /*对无序区R[1]到R[h]做划分*/ int 1,h; {int i,j; rectype temp; i=1;j=h temp=R[i]; /*初始化,temp为基准*/ Do{ While((R[j].key>=temp.key) && (i<j)) j--; /*从右向左扫描,查找第1个关键字小于temp.key的记录*/ if(i<j) R[i++]=R[j]; /*交换R[i]和R[j]*/ while((R[i].key<=temp.key) && (i<j)) i++; /*从左向左扫描,查找第1个关键字大于temp.key的记录*/ if(i<j) R[j--]=R[i]; /*交换R[i]和R[j]*/ } quicksort(R,s1,t1) /*对R[s1]到R[t1]*/ rectype R[ ]; int s1,t1; {int i; if (s1<t1) /* 只有一个记录或无记录须排序*/ {i= partition (R,s1,t1); /*对R[s1]到R[t1]做划分*/ quicksort (R,s1,i-1); /*递归处理左区间*/ quicksort (R,i+1,t1); /*递归处理右区间*/

图9-7展示了一次划分的过程及整个快速排序的过程。图中方括号表示无序区,方框表示基准temp的关键字,它未参加真正的交换,只是在划分完成时才将它放入正确的位置上。 初始关键字 [[49 ] 38 65 97 76 13 27 49`] i j j向左扫描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   i j 第一次交换后 [27 38 65 97 76 13 [ ] 49`] i j i向右扫描 [27 38 65 97 76 13 [ ] 49 `] i j 第二次交换后 [27 38 [ ] 97 76 13 65 49 `] i j j向左扫描,位置不变 第三次交换后 [27 38 13 97 76 [ ] 65 49]`] i向左扫描,位置不变, i j 第四次交换后 [27 38 13 [ ] 76 97 65 49 `] i j j 向左扫描 [27 38 13 [49] 76 97 65 49 `] i j

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一趟排序之后: [27 38 13] 49 [76 97 65 49`] 二趟排序之后: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三趟排序之后: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最后的排序结果: 13 27 38 79 79` 65 76 97 (b) 各趟排序之后的状态

最坏情况是第次划分选取的基准都是当前无序区中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划分的基准左边的无序子区为空(或右边的无序子区为空),而划分所得的另一个非空的无序子区中记录数目,仅仅比划分前的无序区中记录个数减少一个。因此,快速排序必须做n-1趟,每一趟中需进行n-i次比较,故总手工艺比数次数达到最大值: Cmax=∑ (n-i)=n(n-1)/2=O(n2) 显然,如果按上面给出的划分算法,每次取当前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为基准,那么当文件的记录已按递增序(或递减序)排列时,每次划分所取的基准就是当前无序区中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则快速排序所需的比较次数反而最多。 在最好情况下,每次划分所取的基准都是当前无序区的“中值”记录,划分的结果是基准的左、右两个无序子区的长度大致相等地。设C(n)表示对长度为n的文件进行快速排序所需的比较次数,显然,它应该等于对长度为n的无序区进行划分所需的比较次数n-1。加上递归地对划分所得的左、右两个无序子区(长度≤n/2)进行快速排序所需的比较总人 数。

假设文件长度n=2k,那么总的比较次数为: C(n) ≤n+2C(n/2) ≤n+2[n/2+2C(n/22)]=2n+4C(n/22) ≤2n+4[n/4+2C(n/23)]=3n+8C(n/23) ≤…… ≤kn+2kC(n/2k)=nlog2n+nC(1) =O(nlog2n) 注意:式中C(1)为一常数,k=log2n。 ,

因为快速排序的记录移动次数不大于比较的次数,所以,快速排序的最坏时间复杂度应为O(n2),最好时间复杂雅兴O(log2n)。为了改善最坏情况下的时间性能,可采用三者取中的规则,即在每一趟划分开始前,首先比较R[1].key,R[h].key和R[[(1+h)/2]].key,令三者中取中值的记录和R[1]交换之。 可以证明: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也是O(nlog2n),它是目前基于比较的内部排序方法 中速度最快的,快速排序亦因此而得名。 快速排序需要一个栈空间来实现递归。若每次划分均能将文件均匀分割为两部分,则栈的最大深度为[log2n]+1,所需栈空间为O(log2n)。最坏情况下,递归深度为n,所需栈空间为O(n)。 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请读者自行检验。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Merge Sort)是利用“归并”技术来进行排序,所谓归并是指将若干个已排序的子文件合并成一个有序的文件。简单的归并是将两个有序的子文件合并成一个有序的文件。假设R(low)到R[m]和R[m+1]到R[high]是存储在同一个数组中且相邻的两个有序的子文件,要将它们合并为一个有序文件R1[low]到R1[high],只要设置三个指示器i,j和k,其初值分别是这三个记录区的起始位置。合并时依次比较R[i]和R[j]的关键字,取关键字较小的记录复制到R1[k]中,然后,将指向被复制记录的指示器加1和指向复制位置的指示器K加1,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全部记录被复制到R1[low]到R1[high]中为止。

基数排序 前介绍的排序方法都是根据关键字值的大小来进行排序的。本节介绍的方法是按组成关键字的各个位的值来实现的排序的,这种方法称为基数排序(radix sort)。采用基数排序法需要使用一批桶(或箱子),故这种方法又称为桶排序列。下面以十进制数为例来说明基数排充的过程。 假定待排序文件中所有记录的关键字为不超过d位的非负整数,从最高位到最低位(个位)的编号依次为1,2,…,d。设置10个队列(即上面所说的桶),它们的编号分别为0,1,2,…,9。当第一遍扫描文字时,将记录按关键字的个位(即 第d位)数分别放到相应的队列中:个位数为0的关键字,其记录依次放入0号队列中i个位数为1的关键字,其记录放入1号队列中…;个位数为9的关键字,其记录放入9号队列中。这一过程叫做按个位数分配。现在把这10个队列中的记录,按0号,1号,9号队列的顺序收集和排列起来,同一队列中的记录按先进先出的次序排列。这是第1遍。第2遍排序使用同样的办法,将第1遍排序后的记录按其关键字的十位数(第d—1位)分配到相应的队列中,再把队列中的记录收集和排列起来。继续进行下去。第d遍排序时,按第d—1遍排序后记录的关键字的最高位(第1位)进行分配,再收集和排列各队列中的记录,医得到了原文件的有序文件,这就是以10为基的关键字的基数排序法。

例如,给出关键字序列(02,77,70,54,64,21,55,11,38,21),其中关键字02用1个0在2的前面补足到2位,余关键字均为2位的正整数。进行基数排序的过程如图9-9所示。 在这个例子中,文件和所有的队列都表示成向量(一维数组)。显然,关键字的某一位有可能均为同一个数字(例如,个数都为0),这时所有的记录都同时装入同一个队列中(例如,同时装入0号队列中)。因此,如果每个队列的大小和文件大小相同,则需要一个10倍于文件大小的附加空间。此外,排序时需要进行反复的分配和收集记录。所以,采用顺序表示是不方便的。 基数排序所需的计算时间不仅与文件的大小n有关,而且还与关键字的位数、关键字的基有关。设关键字的基为r(十进制数的基为10,二进制数的基为2),为建立r个空队列所需的时间为O(r)。把n个记录分放到各个队列中并重新收集起来所需的时间为O(n),因此一遍排序所需的时间为O(n+r)。若每个关键字有d位,则总共要进行d遍排,所以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d(n+r))。由于关键字的位数d直接与基数r以及最大关键字的值有关,因此不同的r和关键字将需要不同的时间。

在已介绍的上述各种内部排序方法中,就所需要的计算时间来看,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归并排序需要大小为n的辅助空间,快速排序需要一个栈空。除了快速排序、堆排序、选择排序不稳定外,基它排序方法都是稳定的。评价一个排序算法性能好坏的主要标准是它所需的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影响计算时间的两个景要因素是比较关键字的次数和记录的移动次数。在实际应用中,究竟应该选用何种排序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和机器条件。

外部排序 外部排序基本上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组成。首先,按可用内存大小,将外存上含n个记录的文件分成若干长度为l的子文件或段(segment),依次读入内存并利用有效的内部排序方法对它们进行排序,并将排序后得到的有序子文件重新写入外存,通常称这些有序子文件为归并段或顺串(run);然后,对这些归并段进行逐趟归并,使归并段(有序的子文件)逐渐由小至大,直至得到整个有序文件为止。显然,第一阶段的工作是上一章已经讨论过的内容。本章主要讨论第二阶段即归并的过程。先从一个具体例子来看外排中的归并是如何进行的? 假设有一个含10000个记录的文件,首先通过10次内部排序得到10个初始归并段R1~R10,其中每一段都含1000个记录。然后对它们作如下图所示的两两归并,直至得到一个有序文件为止。

将两个有序段归并成一个有序段的过程,若在内存进行,则很简单,上一章中的merge过程便可实现此归并。但是,在外部排序中实现两两归并时,不仅要调用merge过程,而且要进行外存的读/写,这是由于我们不可能将两个有序段及归并结果段同时存放在内存中的缘故。在11.1节中已经提到,对外存上信息的读/写是以“物理块”为单位的。假设在上例中每个物理块可以容纳200个记录,则每一趟归并需进行50次“读”和50次“写”,四趟归并加上内部排序时所需进行的读/写使得在外排中总共需进行500次的读/写。 一般情况下,外部排序所需总的时间= 内部排序(产生初始归并段)所需的时间 m*tIS +外部信息读写的时间 d*tIO (11-1) +内部归并所需的时间 s*utmg 其中:tIS是为得到一个初始归并段进行内部排序所需时间的均值;tIO是进行一次外存读/写时间的均值;utmg是对u个记录进行内部归并所需时间;m为经过内部排序之后得到的初始归并段的个数;s为归并的趟数;d为总的读/写次数。

其中tIO取决于所用的外部设备,显然,tIO较tmg要大得多。因此,提高外排的效率应主要着眼于减少外存信息读写的次数d。 R1 R2 R3 R4 R5 R6 R7 R8 R9 R10 └──┴──┼──┴───┘ └──┴──┼──┴───┘ R1ˊ R2ˊ └───────┬──────┘ 有序文件 可见,对同一文件而言,进行外排时所需读/写外存的次数和归并的趟数s成正比。而在一般情况下,对m个初始归并段进行k-路平衡归并时,归并的趟数 s = [ logkm ] 可见,若增加k或减少m便能减少s。

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 迄今为止,已有的排序方法远远不止本章讨论的这些方法,人们之所以热衷于研究多种排序方法,不仅是由于排序在计算机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而且还因为不同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可适用于不同的场合。选取排序方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待排序的记录数目n;记录本身信息量的大小;关键字的结构及分布情况;对排序稳定性的要求;语言工具的条件,辅助空间的大小等。依据这些因素,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若n较小(譬如n50),可采用直接插入排序或直接选。由于直接插入排序所需记录移动操作较直接选择排序多,因此若记录本身信息量较大时,则选用直接选择排序为宜。 (2)若文件的初始状态已是按关键字基本有序,则选用直接插入排序泡排序为宜。 (3)若N较大,则应采用时间复杂度为的排序方法:快速排序\堆排序或归并排序,快速排序是目前基于内部排序的中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档待排序的关键字是随机人布时,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最少,但堆排序所需的辅助窨少于快速排序,并且不会出现序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这两种排序方法都是不稳定的,若要求排序稳定则可选用归并排序。但本文章结合介绍的单个记录起进行两两归并排算法并不值得提倡,通常可以将它和直接排序结合在一起用。先利用直接插入排序求得的子文件,然后,再两 两 归并之。因为直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所以,改进后的归并排序是稳定的。 (4)在基于比较的排序方法中,每次比较两个关键字的大小之后,仅仅出现两种可能的转移,因此,可以利用一棵二叉树来描述比较判定过程,由此可以证明;当文件的N个关键字分布时,任何借助于比较的排序算法,至少要的时间,由于箱排序和基数排序只需一步就会引起M种可能的转移,即把一个记录半装入M个箱子之一,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箱乔序和排序可能在时间内完成对N个记录的。但踞的是,箱排序和排序只适用于象字符串和整数这类有明显的结构特征的关键字,当关键字的取值范围属于某个无穷集合时,无法使用箱排序和排序,这时只有借助于比较方法来排序。由此可知,若N较大,记录的关键字倍数较少时且可以分解时采用排序较好。 (5)前面讨论的排序算法,除排序外,都是在一维数组上实现的,当记录本身信息量较大时,为了避免浪费大量时间移动记录,可以用链表作为存储结构,如插入排序和归并排序都易于在链表上实现,并分别称之为表和归并表,但有的方法,如快速排序和堆排序,在链表上难于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取关键字建立索引表,然后,对索引表进行排序。然而更为简单的方法是;引入一个整形向量作为辅助表,排序前,若排序算法中要求交换,则只需交换R[I]和R[j]即可,排序结束后,向量就指示了记录之间的顺序关系: 无论是用链表还是用辅助窨来实现排序,都有可能要求最终结果是: 若上述要求,则可以在排序结束后,再按链表或辅助窨表所规定的次序重排各记录,完成这种 重排时间是o(n)。

本章小结 排序(sorting)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操作,它的功能是将一个数据元素(或记录)的任意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序列。本章主要介绍了排序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排序过程和实现算法,简述了各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一个好的排序算法所需要的比较次数和存储空间都应该较少,但从本章讨论的各种排序算法中可以看到,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排序算法,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适用于不同的场合。由于排序运算在计算机应用问题中经常碰到,读者应重点理解各种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熟悉过程及实现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方法,从而面对实际问题时能选择合适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