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利率的結構與資訊內涵 授課老師:黃志典教授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本章綱要 利率的風險結構 利率的期限結構與期限結構理論 利率結構的資訊內涵 實務視窗:台灣的利率 焦點話題:國家信用評等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前言 到期期限相同的債權工具,由於流動性、信用風險與稅賦待遇不同,利率也不同,這種現象稱為「利率的風險結構」。 流動性、信用風險與稅賦待遇相同,但到期期限不同的債券工具,利率也不同,這種現象稱為「利率的期限結構」。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利率的風險結構 利率的風險結構 影響利率風險結構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到期期限相同的債權工具但利率不相同的現象稱為「利率的風險結構」。 違約風險 流動性 所得稅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違約風險對利率的影響 違約風險 債務人未能依約付息或歸還本金的風險,又稱為倒帳風險或信用風險 。 政府可藉由課稅或發行貨幣取得資金償債,政府公債因而稱為無違約風險債券,其利率稱為無風險利率。 一般債券的違約風險高於政府公債,投資人將要求更高的利率作為補償,高出來的利率稱為「違約風險溢酬」或「信用風險溢酬」。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預期理論:對實證現象的解釋(續) 預期理論無法解釋第三個實證現象(殖利率曲線通常為正斜率) 根據預期理論,當殖利率曲線呈現正斜率時,未來的短期利率將高於目前的短期利率,然而實際上,未來的短期利率可能高於、可能低於、也可能等於現在的短期利率。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市場區隔理論 假設不同期限的債券彼此無法替代,債券無法替代的原因在於: 「投資人已經計畫好投資期限,因此投資人會偏好特定期限的債券,並且只關心其所偏好債券的預期報酬率」。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市場區隔理論:對實證現象的解釋(續) 市場區隔理論無法解釋第二個實證現象(利率水準較低時,殖利率曲線經常呈現正斜率;利率水準較高時,則常呈現負斜率) 不同期限的債券市場互相獨立,長期利率並未含有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因此無法解釋第二個實證現象。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市場區隔理論可以解釋解釋第三個實證現象(殖利率曲線通常為正斜率) 市場區隔理論:對實證現象的解釋(續) 市場區隔理論可以解釋解釋第三個實證現象(殖利率曲線通常為正斜率) 一般來說,投資人較偏好投資短期債券,亦即長期債券的相對需求較低,因此,長期債券的價格較低、利率較高。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期限偏好理論 重要假設: 投資人偏好短期債券,只有可以賺取較高的預期報酬時,才會投資長期債券,即長短期債券可以相互替代,但並非完全替代。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