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澜 叶 Modified 8年之前
2
陈美月 摄影 / 制作
3
普诺 (Puno 3830 米 ) 位于东南部的的喀喀湖边, 有南美的民俗之都美称, 又称秘鲁节庆之都, 是秘鲁的传统民俗重镇, 因 经常举行各种节庆活动, 每年二月初举行最盛大的 ” 康德拉利亚圣母节 ”(Festival de la Virgin de la Candelaria 2/2-2/15) 几乎每个人都穿着色彩缤纷的传统服饰, 戴上狰狞诡异夸张的面具, 在活动中彼此竞妍争奇.
4
普诺在 1668 年由总督佩德罗‧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德‧卡斯特罗 (Pedro Antonio Fernandez de Castro) 所建, 是作为 Paucarcolla 省的首府, 原名圣胡安包蒂斯塔普诺 (San Juan Bautista de Puno), 后为纪念西班牙国王 卡洛斯二世而改名为圣卡洛斯普诺 (San Carlos de Puno).
5
普诺中央广场的主教堂建于 1757 年, 由秘鲁当地设计师西门敖斯托 (Simon De Asto) 设计, 融合典型巴洛克和秘鲁风格, 上面刻有许多秘鲁崇拜的神祇. 在 1964 年罗马教宗保罗六世曾造访此教堂, 梵谛冈授与的旗帜悬挂在主祭坛右方.
6
当地石砖民居, 独具特色, 拱门及屋顶上都会有牛雕像, 是趋吉避凶的吉祥物, 也是守护神. 守护神
7
当地人的食物, 主食是马铃薯, 马铃薯起源于秘鲁, 世上第一批马铃薯, 就在的的喀喀湖边被人类首次人工培育出来的, 印加人种植 2800 多种不同的马铃薯. 藜麦 Quinoa 马铃薯干 马铃薯
8
的的喀喀湖 (Lago Titicaca) 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 被称为高原明珠, 海拔 3821 米, 是南美洲海拔最高, 面积最大, 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可承载航运的淡水湖.
9
1862 年第一艘 Yabary 蒸汽船航行于的的喀喀湖, 蒸汽船现今还停在的的喀喀湖上.
10
的的喀喀湖湖面与主湖分开, 藉由提逵纳海峡 (Strait of Tiquina) 相连, 大湖秘鲁称为 Lago Grande, 小湖名为 Lago Pequeno, 湖的名称由来与印第安语有关, 「的的」是美洲豹 (Rock of the Puma), 「喀喀」 是山崖 (Crag of Lead), 所以被直接译成美洲豹的山崖, 从卫星图看, 神似一只美洲豹在捕捉一只兔子. 南
11
的的喀喀湖面积 8330 平方公里是南美第二大湖, 水深平均 100 米, 最深可达 275 米, 其中五分之二在秘鲁境内, 秘鲁有 45 条 河流注入此湖, 而仅东南方的德萨瓜德罗河为该湖的出口, 湖被群山环抱, 景色秀丽, 湖岸碗蜒曲折, 形成许多半岛和港湾.
12
的的喀喀是南美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印第安人称为圣湖, 埃玛拉族认为他们世代崇拜的太阳和天空星辰的神 祇也来自湖底, 在湖中有深青色的香蒲芦苇是湖区主要特产, 从古至今是印第安人编织小舟、房屋及蒲席等重要材料.
13
湖中的印地安人乌洛族 (Uros) 以漂浮岛为家, 他们用芦苇在湖面堆集成人工岛, 湖中有无数个小岛, 岛上居民以捕鱼为生. 普洛以北地区, 他们所说的是克丘亚语, 也是印加帝国时期的官方语言, 普洛以南到玻利维亚, 讲的是埃玛拉亚语, 这两种语言都是秘鲁的官方语言.
14
像海一样的的的喀喀湖, 雨水丰沛, 湖泊有调节雨量的功能, 湖面风平浪静, 终年有汽船定期航行玻、秘两国的交通船.
15
乌洛岛 (Isla de Uros) 是由芦苇草搭起的人工岛屿, 相传 1000 年前, 住在当地的原住民乌洛族 (Uros), 为躲避西班人的奴隶, 而逃到生长茂盛芦苇草中的的的喀喀湖, 建造一座隐密浮岛使之与外界隔离.
16
浮岛约 2 公尺厚, 面积约在 60-100 平方米不等, 过去浮岛随水漂流, 现在已用锚固定, 较大的浮岛甚至可盖教堂、 学校 ( 黄色屋顶 ) 、商店 …
17
乌洛人在历史上是相当悲惨,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 在各部落的争斗中往往被打的落花流水, 伤亡惨重, 几乎快灭绝的地 步, 天下之大, 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 只能往湖中跑, 他们就像水上的浮萍, 以捕鱼为生, 在上面种菜, 生火煮饭, 围池养鱼 …
18
围池养鱼 芦苇 (Reed)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长于沼泽、 河岸、 海摊等湿地, 地下的根茎繁殖迅速, 地上茎高达 2-6 米.
19
芦苇杆含有很多的纤维素, 可造纸和人造纤维, 芦苇空茎可做芦笛乐器, 芦苇茎内薄膜做笛子的笛膜, 芦苇穗可作扫帚, 花絮可充填枕头, 芦苇的根可当药用, 性寒、味甘清胃火、除肺热.
20
浮岛的建造是先将长在上面的芦苇草砍掉, 把根部挖掘起来晒干, 做为基底.
21
基底打好后, 就铺上新鲜的芦苇杆, 一层层交叉的往上堆栈, 通常地基 2 米高, 芦苇杆 2 米.
22
迭好之后再将编好的房子, 炉具放在上面, 岛上还设有瞭望台, 守卫家园的安全. 瞭望台
23
尖顶草房是卧室, 圆锥形草屋做为厨房, 煮饭时炉子下面要放石块垫底, 以防芦苇草燃烧起火.
24
如果岛上有兄弟想要分家时, 就用锯子将地基切开.
25
乌洛女人衣服大红大绿搭配多彩百褶裙 ( 厚又重 ), 非常艳丽, 女人戴着老式英国男士礼帽, 帽沿小, 无法遮阳, 据说是当时的白人送给当地女人的礼物, 现在成为传统服装的一部份. 英国男士 礼帽
26
从山顶美洲豹平台, 俯瞰普诺市和的的喀喀湖, 安第民族把这个地方神话了, 认为安第民族是从这里由太阳神 与女神蜕变而成的, 太阳由的的喀喀湖升起, 带来了安第人的后裔.
27
丘库依托 (Chucito 3875 米 ) 是印加前期重要宝库 (Royle Boxes) 所在, 在中央广场旁有座圣塔巴巴拉教堂, 散发出古色古香.
28
乌佑求子庙 (Inca Uyo) (Fertility Temple) 位在圣多明各教堂 (Santo Domingo) 旁边.
29
乌佑求子庙是印加时期遗留下来的一座石头公园古迹.
30
里面陈列大大小小像洋菇形状的石制阳具, 约有 86 个, 最长有 5 尺, 妇女为求子必来膜拜. 大大小小的阳具, 有的直立指向天, 代表向太阳神 (Inti) 祈求, 有的则是倒立向地, 代表向大地之母帕恰妈妈 Pachamama 祈求.
31
传说妇女准备玉米酿的奇恰酒来, 祭司将奇恰酒从阳具石顶上淋下, 从酒的流向可看出这一年的运世.
32
西班牙人入侵, 只盖到一半的求子庙, 就荒废了, 后来为重建观光价值, 才被修复.
33
希留斯塔尼 楚琶圆形葬礼塔 ( Sillustani Chullpas) 位在风光明媚的乌马维 (Lake Umayo) 湖畔
34
在十世纪由科拉 (Colla) 人建造, 像塔一样结构的古印加圆形葬礼塔.
35
塔内所放的遗体, 可能限于贵族, 通常塔越高, 代表越尊贵, 最高的圆形塔可达 12 公尺
36
艾玛拉亚 (Aymara) 人在印加帝国倔起前就在乌马维湖畔建了许多葬礼塔
37
这个区块大约有 103 座圆形葬礼塔, 而分布在的的喀喀周围共有 4 千多座.
38
他们相信人死后就像在妈妈的子宫里一样, 将先人做成婴儿屈膝缩球状的木乃伊, 放在草编的袋子里.
39
从圆形塔下的小洞口放入, 在举行葬礼仪式时, 塔前摆满祭品, 考古学家还发现婴儿木乃伊, 可能是当时陪葬物之一.
40
艾玛拉亚人他们观察到蜥蜴能断尾再生, 所以在塔内有些陶器陪葬物刻有蜥蜴图案, 代表重生.
41
位在葬礼塔边, 有大有小, 用石块围起的圆形祭台,.
42
这里没有地震, 所以葬礼塔建成上宽下窄, 而在库斯科的葬礼塔是上窄下宽.
43
印加人征服了艾玛拉亚人后也开始在乌马维湖畔, 建造更高大更华丽的葬礼塔.
44
艾玛拉亚楚琶的石块保留了天然形状
45
而印加楚琶的石块则修砌成长方形, 看起来比较精致.
46
西班牙征服者也在这山明水秀的湖边盖一座天主教堂.
47
印加人相信有来世, 在每个人心中有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48
在向晚余晖下, 不禁感触突袭, 想起马致远《天凈沙 · 秋思》名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生涯.
49
是人间 还是天堂 …
50
e-mail:adamy_chen620@yahoo.com.tw http://sites.google.com/site/meiphoto620/ 陈美月 摄影 / 制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