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劲 瞿 Modified 8年之前
1
§1 . 11 三垂线定理(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 .初步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的规律. 2 .善于在复杂图形中分离出适用的直线用于解题.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强化训练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 .教学重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规律. 2 .教学难点:对复杂图形如何分离出符合定理的条件用以解题以及解决 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难点.
2
三、课时安排 本课题共安排 2 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常规教学,教师课前设计好幻灯片,上课时讲练结合,学生思考并记录关键 步骤,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五、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请一个同学来叙述一下定理 的内容. 生: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 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生: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 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学生回答时,教师画出图形,板书如下:) 并指出: a 必须在平面 α 内,但不一定经过点 O . 师:从定理的结论看,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判断直线和直线垂直的重要 命题,在论证直线和直线垂直的问题中,我们常常用到它们.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它们的应用.
3
(二)解题训练,提高能力 例 1 Rt △ ABC 在平面 α 内,∠ C = 90° , AC = 16 , P 为 α 外一点, PA = PB = PC ,如果 P 到 BC 的距离为 17 ,求点 P 到平面 α 的距离. 分析: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需要先作出这 个距离,然后在适当的三角形中解这个三角形,本题关键的 问题是确定点 P 在平面 a 内射影 O 的具体位置和直角三角形的 外心性质.
5
(课本例 2 )道旁有一条河,彼岸有电塔 AB ,高 15m ,只有测角器和皮尺 作测量工具,能否求出电塔顶与道路的距离? 例 2 如图 1-96 ,在正方体 AC1 中, 求证:( 1 ) AC1 ⊥ A1D . ( 2 ) AC1 ⊥平面 A1BD . 分析:本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时,如何正确运用三垂线定 理.事实上,要证明 AC1 ⊥ A1D ,满足的射影所在平面是竖直位置的平面 DA1 ,垂线是 C1D1 ,斜线是 AC1 ,射影是 AD1 .应当克服思维定势给证题 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学时,教师先写出第( 1 )小题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并画出图形, 写出证法要点,教师作个别指点.然后,让一个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接 着教师再写出第( 2 )小题的题目,让全体同学观察、思考.
6
证明:( 1 )连结 AD1 ,由正方形可 得. ∵ AD1 ⊥ A1D , C1D1 ⊥平面 AD1 , ∴ AC1 ⊥ A1D . ( 2 )由( 1 ) AC1 ⊥ A1D , 同理可证: AC1 ⊥ A1B . A1D∩A1B = A1 , ∴ AC1 ⊥平面 A1BD .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一些应用. 六、布置作业 (复习参考题一) 8 、 9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