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認知發展. 一、定義 「認知」( cognition ): 指人類如何獲取知識的過程,一個人出生後, 從無知到有知的中間歷程。認知發展是有 別於智力發展。不像在智力測驗中告知答 案( what ),重視的是結果,有點類似 「知其然」,而認知是針對這些答案背後 是如何形成的( how )重視的是歷程。因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認知發展. 一、定義 「認知」( cognition ): 指人類如何獲取知識的過程,一個人出生後, 從無知到有知的中間歷程。認知發展是有 別於智力發展。不像在智力測驗中告知答 案( what ),重視的是結果,有點類似 「知其然」,而認知是針對這些答案背後 是如何形成的( how )重視的是歷程。因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認知發展

2 一、定義 「認知」( cognition ): 指人類如何獲取知識的過程,一個人出生後, 從無知到有知的中間歷程。認知發展是有 別於智力發展。不像在智力測驗中告知答 案( what ),重視的是結果,有點類似 「知其然」,而認知是針對這些答案背後 是如何形成的( how )重視的是歷程。因此 認知也就是「思維」的一種。

3 二、代表學者 皮亞傑( J. Piaget, 1896-1980 ) 布魯納( Bruner )。

4 三、認知的基本歷程 基模( Scheme ) 皮亞傑認為嬰兒在與其所處的環境接觸時, 會發展出其認識外在環境的基本行為 模式, 即稱之基模。 例如初生嬰兒常有抓取基模及吸吮基模。

5 三、認知的基本歷程 1 、同化( assimilation ):當幼兒遇見一件新的經 驗時,他將此經驗納入自己既有的認知結構中, 並不斷重覆此一經驗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2 、調適( accommodation ):為了適應新的環境 或事務,而改變既有的行為模式及調整原來的基 模。 3 、適應( adaptation )歷程中能否取得平衡就是是 否能適應,亦即新經驗或新知識與既有的認知知 識取得平衡的歷程。 4 、人類智力的發展,是基於基模、適應與平衡三 因素交互作用的歷程。

6 四、二大理論 (一)皮亞傑( J.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 (二)布魯納( Bruner )認知發展理論

7 皮亞傑( J.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 ( 1 )皮亞傑強調內在的認知過程,也是第 1 位主張 兒童是主動積極適應環境的個體的學者。 ( 2 )皮亞傑將整個認知發展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 每一階段均產生與上一階段不同的認知能力, 代表兒童獲得了適應環境的新方式,故又稱為 「階段理論」。 ( 3 )各階段的發展乃連續不斷且有一定順序,階段 不能省略,順序不能顛倒。

8 皮亞傑( J. Piaget ) 認知發展理論 四個發展階段與年齡對照表

9  此期自出生 ~2 週歲,幼兒主要靠身體的動作及由 動作獲得的感覺去認識他周圍 的環境,口的吸吮 和手的抓取是幼兒用以探索世界的主要動作。  此期發展特徵為: ( A )幼兒的反應係由外界所引導。 ( B )幼兒約在 4 個月時間開始發展「物體恆存概 念, 8~12 個月為此概念發展 完成時期。  物體恆存概念:係指當著幼兒的面將物體藏起來, 幼兒知道此物依然存在 ;若物體看不見就不存在, 則表示不具有恆存概念。 ( 1 )感覺動作期:

10  此期依動作的發展,又可分為六個小階段: 階段月齡主要內容 運用反射動作階 段 出生 ~1 個 月 純為反射動作,吸吮奶嘴而非手指。尚未達到對其他不同種類 吸吮物的異化。 初級循環反應階 段 1~4 個月開始出現異化。其手偶然碰到自己的嘴時,就會吸吮自己的手, 有此經驗後就會重複循環這種動作。動作與感覺間漸協調,視、 廳、觸覺皆可和動作配合。如:嬰兒不斷吸吮手指的行為,即 屬之。此期主要以自己身體的部位為對象。 次級循環反應 4~8 個月嬰兒的動作開始對外物有所反應。有了目的性的活動。例如拿 週遭東西去碰自己的嘴。 ( A )能預料一些簡單的行為後果 ( B )物體恆存概念開始形成 次級基模協調階 段(手段與結果 的協調) 8~12 個月已知道方法與目的間的關係,如:當玩具擺在餐桌拿不到,會 拉餐巾以取得玩具。嬰兒看到娃娃藏在甲布下面,繼而看到大 人又把它移到乙布下,該嬰孩仍會去甲布下找。皮亞傑認為因 娃娃是與甲布相關聯的動作序列之一部份。 高級循環反應或 稱三級循環反應 (新方法的嘗試) 12~18 個 月 開始試驗自己的動作,嘗試及反覆新的動作,修正行為以達到 目的 透過心理結合與 發現新手段階段 (洞察) 18~24 個 月 象徵性功能的出現。對自己動作的可能效果進行心理預期;能 對目的物與方法間有新的聯繫,能先思考再行動,如:幼兒會 先思考排除障礙物拿到玩具,而非盲目衝撞。

11 ( 2 )準備運思期: 1. 此期自 2 歲 ~7 歲,又可稱為前操作期或前運思期。 2. 可再細分為二個階段:運思前期及直覺期。 A )運思前期:約 2 歲 ~4 歲,特徵為自我中心、具體性、直覺 推理、集中注意,非邏輯性思考 、 無法注意到轉換的過程 。 ( a )自我中心 ( b )具體性 ( c )集中注意 ( d )非邏輯性思考 ( e )無法注意到轉換的過程 B )直覺期: ( a )約 4 歲 ~7 歲,依直覺或過去經驗推理,故易歪曲事實。 ( b )符號系統已開始形成 , 如:幼兒遊戲時會拿木棍當馬騎 ( c )此期尚缺乏邏輯思維的能力。

12 ( 3 )具體運思期: 此期自 7 歲 ~11 歲,幼兒已能以具體的經 驗或具體的事物作邏輯思考。

13 ( 3 )具體運思期主要特徵: ( A )具體邏輯推理:雖缺乏抽象推理能力,但可 藉 具體事 物進行思考。 ( B )多重思考:能同時考慮不同的屬性,故又稱 為 「排除集中化」。 ( C )具有對稱與不對稱的概念。 ( D )具有加法性及乘法性的觀念。幼兒有了數量 保 留概念之後,便會了解物質不滅定律,且知道 物體數量不會因集中或分散而改變,此為「組 合技能」的發展。 ( E )去自我中心觀:已能從他人的觀點來看問題。

14 ( 3 )具體運思期主要特徵: ( F )具有保留概念( conservation ):即兒童在面對物體的 轉換過程時 (如物體形狀、位置、方向改變時),能了 解到該物體的若干特性(如大小、長度、數量等)仍維持 不變的能力,稱為保留概念。主要特性如下: ( a )具可逆性(或稱遞移性)的思考能力:如:教導幼兒 A > B > C , 幼兒及能推理 C < A 。 ( b )具同一性: 兒童知道球與圓餅的黏土一樣多,黏土 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 c )具互補性: 兒童知道雖然橢圓餅的周長比較大,但圓 球的厚度比較厚。 * 兒童保留概念的發展順序為: 數量保留  質量保留  長度保留  重量保留  序列保留概念

15 保留概念的類別及發展順序 順序 類別意義發展年齡  數量保留概念 兒童對數量的多少,不受空間距離或排 列方式的改變而增減的能力。 7歲7歲  質量保留概念 兒童對物質的量,不受容器形狀的變換 而增減的能力。 7~8 歲  長度保留概念 兒童對物體的長度,不論其位置如何改 變,其長度恆常不變的認知能力。 8歲8歲  重量保留概念 兒童對物體的重量(需有磅稱實際量 稱),不會因物體外型的改變而有所 增減的能力。 9~10 歲  序列保留概念 兒童會將物體按大小、長短或輕重的不 同,依序排列的能力。 10 歲以後

16 ( 3 )具體運思期主要特徵: ( G )具分類能力 ( a )指一物體具有的向度對其進行分組的能力。 ( b )學齡前幼兒缺乏層級分類的技能,傾向 於只注意一個向度,如速度、顏 色、形 式,而較少注意雙重向度,如小的白 花、跑得快而輕巧。

17 ( 4 )形式運思期: 1. 約在 11 歲 ~15 歲,此期已能運用符號 進行抽象思考。 2. 能以純屬形式、邏輯方式去推理。

18 布魯納( Bruner )的認知發展理論 ◎ 布氏強調表徵概念,分三種認知模式:動作表徵期、影像 表徵期及符號表徵期。 ◎ 此表徵系統是依序發展而互相平行並存,亦即每一新的認 知方式發展出來後,前一階段認知方式仍繼續發生認知作 用。 ◎ 皮亞傑與布魯納的觀點,最大差異在於:皮氏以年齡來區 分認知發展階段,且認為各階段明確劃分,有上下階層的 關係;布氏則認為幼兒智能發展未必受年齡的絕對限制, 且各階段係互相平行並存的。 ◎ 布氏教學理論稱為發現教學法,教學原則包括:動機原則、 結構原則、順序原則及增修原則。

19 布魯納( Bruner )的認知發展理論 ( 1 )動作表徵期:此期與皮氏的感覺動作期一致,約 6 個月 ~2 歲的幼兒,係藉動作來了解外在環境,獲得經驗。例如: SARS 期間進入台北地鐵車站須戴口罩,如有人在入口處 以動作示範戴口罩,幼兒就會認知。 ( 2 )影像表徵期:此期約在 2 、 3 歲以後,與皮氏準備運思 期及具體運思期相當,兒童能運用視覺、聽覺去感受周遭 事物,並能以影像來代表外界事物,不必凡事靠直接行動 來了解。例如: SARS 期間進入台北地鐵車站須戴口罩, 如貼出一些戴口罩的相片或畫像,稍大的幼兒可能就認知。 ( 3 )符號表徵期:此期與皮氏的形式運思期相重疊,兒童 思考已趨成熟,已能用文字、數字、圖形等符號來代表其 所經驗之事。例如: SARS 期間進入台北地鐵車站須戴口 罩,如有人貼出文字要人戴口罩的字眼,識字的兒童就會 認知。這是最高的認知期。

20 皮亞傑與布魯納的理論比較(相同點) ( 1 )智力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 的結果。 ( 2 )發展階段順序不能顛倒。 ( 3 )認知發展,不僅是量的改變,也是 質的增加。

21 皮亞傑與布魯納的理論比較(相異點) ( 1 )成熟:布氏認為皮氏過度依賴成熟(年齡)對認知的 貢獻,而布氏認為學習與成熟同等重要。 ( 2 )心像:皮氏忽略心象的影響力。 ( 3 )預備度:布氏認為預備度是新學習的先天條件,它需 經由學習獲得。 ( 4 )學習對認知的發展:皮氏認為認知發展不能藉學習來 促進,布氏則認為學習可提早符號表徵期的來臨,及 其贊成加速學習的觀點。 ◎ 美國教育心理學博士研究結論,幼兒認知層次依序為: 知識  理解  應用  分析  綜合  評鑑 ◎後設認知:認知中的認知,即一個人執行思考過程的知識

22 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 【個體因素】 1. 年齡:對皮亞傑來說,幼兒的智能與年齡有著極其密切的 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智能亦逐漸發展成熟。 2. 遺傳:遺傳等生理因素使生物體自然生長,亦直接影響智 能發展。 【環境因素】 1. 社經地位:社經地位低的家庭,其物質環境、刺激量相對 較少,可能造成認知上的嚴重阻礙。 2. 學習:透過父母的教導,幼兒得以習得知識,均有利於認 知發展。


Download ppt "第五章 認知發展. 一、定義 「認知」( cognition ): 指人類如何獲取知識的過程,一個人出生後, 從無知到有知的中間歷程。認知發展是有 別於智力發展。不像在智力測驗中告知答 案( what ),重視的是結果,有點類似 「知其然」,而認知是針對這些答案背後 是如何形成的( how )重視的是歷程。因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