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绿癸 乔 Modified 8年之前
1
第 九 章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2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糖类及其生理功能 二、脂肪及其生理功能 三、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 (一)蛋白质的营养意义 (二)氮平衡 (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四)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互补作用
3
四、维生素 (一)水溶性维生素 1. 维生素 B1 2. 维生素 B2 3. 维生素 PP 4. 维生素 B12 5. 维生素 C (二)脂溶性维生素 1. 维生素 A 2. 维生素 D 3. 维生素 E 4. 维生素 K
4
五、无机盐 (一)钠、钾、氯 (二)钙、镁、磷 (三)铁 (四)碘 (五)微量元素 : 铜、锰、锌 、
5
第二节 能量代谢 定义: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所伴随着 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称为能量代谢。
6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人体来源:人体只能利用食物中蕴藏的化学能 。
7
能量代谢: 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的过程。 糖 : 70% 脂肪: 40—50% (包括糖转化的脂肪) 蛋白质:数量很少 糖原 : 1% 供神经代谢和爆发式运动 脂肪 : 75% 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 蛋白质 : 构成细胞的成分及合成酶和激素等生物 活性物质,长期饥饿时动用 储存 来源
8
ATP 既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9
磷酸肌酸( CP ) 含高能磷酸键,但需将高能磷酸键交给 ADP 生成 ATP 后机体才能利用,可把 CP 看作是 ATP 的储存库。 C ~ P C ADP+Pi ATP
11
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直接测热法 转化为热能(约 50% ) 转化为 ATP ATP 利用后 对外做功 转换成热能 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直接测热法 转化为热能(约 50% ) 转化为 ATP ATP 利用后 对外做功 转换成热能 食物氧化
12
人体直接测热法
13
间接测热法 定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每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分清三种营养物质各氧化了多少
14
(一)食物的热价: 一克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 放的热量 (二)氧热价 : 某种食物氧化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三)呼吸商( RQ ) 一定时间内呼出的 CO2 和吸入的 O2 的比值. (四)非蛋白呼吸商 ( NPRQ)
15
热价 : 一克食物在体内完全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所 释放的能量. 物理热价 —— 食物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生物热价 —— 食物在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 物理热价 ( KJ/g ) 生物热价 ( KJ/g ) 糖 17 17 脂肪 39.8 39.8 蛋白质 23.5 18
16
氧热价 : 某种物质氧化时,消耗一升 O 2 所产生的热量 C 6 H 12 O 6 +6O 2 6CO 2 +6H 2 O+ △ H 意义:根据机体在一定时间内耗氧量推算出它 的能量代谢率.
17
呼吸商 RQ 一定时间内机体 CO 2 产量与同一时间内耗 O 2 量的比 值 RQ= 产 CO 2 mol 数 / 耗 O 2 mol 数 糖 RQ= 6molCO 2 /6molO 2 =1.00 脂肪 C 67 H 104 O 6 +80O 2 57CO 2 +52H 2 O RQ= 57molCO 2 /80molO 2 =0.71 蛋白质 RQ≈0.80 ( Pr 不完全氧化) 意义:可估计某一段时间体内被氧化的 3 种物质比例
18
非蛋白呼吸商 糖和脂肪氧化时 CO 2 产量与耗 O 2 量的比值 为估算糖和脂肪比例的依据
19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 肌肉活动 : 最显著 2. 精神活动 : 3.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机体虽处于安静状态,但所 产生的热量却要比进食前有明显增加。食物使机 体产生 “ 额外 ” 热量的作用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 4. 环境温度 : 20-30 ℃最稳定.
20
劳动或运动时的能量代谢值 肌肉活动形式 平均产热量 [kJ/(m 2 · min)] 静卧休息 出席会议 擦窗 洗衣物 扫地 打排球 踢足球 2.73 3.40 8.30 9.89 11.36 17.04 24.96
21
四、基础代谢 (一)基础状态 是指不受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的影响,不受食物的特 殊动力作用的影响时的安静清醒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的测定与正常范围 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表面积的产热量。
22
我国人正常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 〖 kJ/ ( ·h )〗 年龄(岁) 11 ~ 15 16 ~ 17 18 ~ 19 20 ~ 30 31 ~ 40 41 ~ 50 50 以上 男性 195.6 193.5 166.3 157.9 158.8 154.2 149.2 女性 172.6 181.8 154.2 147.1 147.1 142.5 138.7
23
基础代谢产热 基础状态 : ( 1 )禁食 12h 以上 ( 2 )清晨空腹 ( 3 )平卧使肌肉放松,排除精神及心理影响 ( 4 )室温保持在 20-25 度之间 基础代谢 : 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 (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机体的产热形式 基础代谢率与年龄,性别及身材大小有关
24
BMR 单位: 1. kJ/m 2 ·h 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2. 相对数值 生理变动:性别 年龄 病理:> ±20% 甲亢 BMR↑ 甲低 BMR↓ 肾上腺皮质、脑垂体低功 BMR↓ 体温 1 ℃ ↑ BMR13%↑
25
体表面积计算图
26
第三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体核温度 ( 深部温度 ) 体表温度体温 体温: 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正常值: 直肠温度: 口腔温度: 腋下温度: (一) 体温
28
(二) 体温的生理变动 1 、昼夜变化 : 2 、性别 : 清晨 2:00-6:00 最低 午后 1:00-6:00 最高 女子比男子高 0.3 度 女子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3 、年龄: 4. 情绪和体力劳动
29
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
30
女子的基础体温曲线
31
二、产热与散热 ( 一 ) 产热过程 产热器官 安静:内脏(肝脏)、脑 运动:骨骼肌 调节: 寒战 骨骼肌活动增强 寒冷刺激 随意运动 内分泌激素
32
组织 器官 安静时 产热量 (%) 活动时 产热量 (%) 脑 161 内脏 568 骨骼肌 1890 其他 101 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
33
产热调节反应 产热调节 神经调节 ---- 交感神经( + ) 体液调节 ---- 激素分泌 提高代谢率是增加产热量的途径之一
34
⑵ 寒冷刺激时 ↓ 甲状腺 ↓ T 3 、 T 4 ↑ ↓ 代谢率 ↑( 增加 4 ~ 5 倍 ) ↓ 产热量 ↑ 特点: 作用缓慢, 维持时间长。 ⑴寒冷刺激时 ↓ 交感 - 肾上腺髓质 ↓ NE 、 E↑ ↓ 产热量 ↑ 特点: 作用迅速 ↑ , 维持时间短。 ( 3 )寒冷时骨骼肌寒战,产热量
35
(二)散热过程 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皮肤散热方式 1 辐射散热 条件: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有效辐射面积 影响因素: 在常温下皮肤的物理散热速度主要取决于: 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37
物理散热
38
在环境温度为 21 ℃时人体散热 方式及其所占比例 散热方式 百分数(%) 辐射 传导 对流 70 皮肤水分蒸发 27 呼吸 2 尿、粪 1
39
图 8-3 皮肤散热方式 对流 (15%) 蒸发 (22%) 传导 (3%) 辐射 (60%)
40
2 传导散热 影响因素: 温度差 接触面积 导热性能 临床对高热病人用冰袋、冰帽冷敷降温的 原理:传导散热。 3 对流散热 影响因素:风速
41
4 蒸发散热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唯 一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 蒸发 1g 水散热 2.43kJ 影响因素: 风速大,散热快 蒸发散热 发汗(可感蒸发) 湿度大,不易散热 不感蒸发(不显汗)
42
a 、不感蒸发: 皮肤 : 0.6-0.8L/d 呼吸 : 0.2-0.4L/d 1L/d b 、发汗:(可感蒸发) 影响因素: 劳动强度、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影 响。
43
汗液 水: 99 % 大部分为 NaCl KCl 、尿素、氨、乳酸 微量葡萄糖、氨基酸 成分 固体成份: 汗腺 大汗腺 小汗腺(与体温调节有关)
44
温热性发汗 精神性发汗 原因 热刺激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部位 全身小汗腺 掌心、脚底、腋窝 中枢 发汗中枢 大脑皮层 意义 散热 在体温调节中作用不大
45
散热调节反应 散热调节 增加皮肤血流量 出汗 发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 皮肤温度感受器 传入神经 出汗中枢 传出神经 出汗 (下丘脑)
46
三、体温的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1 、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温度感受器) 热感受器 根据感受温度的不同 冷感受器(多) 作用:监测皮肤温度的降低
47
外周温度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特点: 对温度变化速率敏 感
48
2 、中枢温度感受器 在下丘脑,视前区 / 下丘脑前部( PO/AH ) 存在温度敏感神经元。 温度敏感神经元 冷敏神经元:( + )产热 热敏神经元:( + )散热 37 ℃
49
由下丘脑视前区导 出的温度敏感神经 元的放电活动 中枢温度感受器 特点:无适应现象
50
( 二 ) 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 - 下丘脑前部 PO/AH 是体温调节基本部位 途径 交感神经系统:皮肤血管舒缩反应和汗腺分泌 躯体神经:骨骼肌的活动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
51
体温调节中枢 PO/AH 体温调定点:由 PO/AH 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 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 产热散热
52
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53
环境温度 ↓ → 皮温下降 → 皮 肤冷觉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PO/AH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 血液 → 深部温度 ↓ → 中枢冷敏神经元 → 躯体 N → 骨骼肌紧张 性 ↑→ 寒战 甲状腺 分泌 T3 , T4→ 代谢 ↑ 肾上腺髓质分泌 E , NE → 代谢 ↑ 交感 N → 皮肤血管收 缩 → 血流 ↓ → 支配汗腺的交感 N → 汗腺分泌 ↓ → 产热 ↑ 体温恒定 散热 ↓
54
体温恒定与调定点学说
56
调定点学说
58
问 题 1. 环境温度 时, 机体如何维持体温的恒定 ? 2. 临床上发热的病人如何降低体温 ? 降温措施理论依据 冰袋、冰帽、 增强传导散热 电扇、通风增强对流散热 降低室温. 减衣增强辐射散热 酒清擦浴增加蒸发散热 用阿司匹林 下调调定点 用抗菌药物 消除致热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