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十六课 前赤壁赋 苏轼
2
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3
苏 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诗、词、文均有很深造诣的全能文学家。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
苏 轼
5
关于苏轼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6
乌台诗案 宋神宗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被迫自请离京外放。苏轼在民间亲眼目睹新法的诸种扰民不便之处,不时在诗中有所反映。
7
乌台诗案 王安石 元丰二年(1079),李定等谏官抓住苏轼诗中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罗织罪名,上纲上线,将苏轼拘捕入京,严加审讯,苏轼甚至做好了死的准备。
8
乌台诗案 曹太后(仁宗皇后) 后来幸得曹太后(仁宗皇后)、前宰相张方平、范缜、章惇以及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等的营救幸免一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著名的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
9
赤 壁
10
赤 壁
11
赤 壁
12
赤 壁
13
赤 壁
14
黄冈二赋堂
15
黄冈二赋堂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16
文 赋 文赋是赋的一种,是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赋体。“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用古文写的赋,也是相对俳赋而言不拘骈偶的赋。它既保留了赋的文采和韵节,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赋体的重重束缚,与律赋比起来写作更为自由。
17
文 赋 唐宋时期著名的文赋作者多为当时的古文名家,如杜牧、欧阳修、苏轼等。文赋吸取了古文的章法和气势,句式以四、六字为主,并掺以大量的长句和连接词语,错落多变,押韵比较自由,间或有骈句,也常带有问答形式,常在叙事、写景中杂以说理、议论,寓理于情。
18
整体感知课文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客-悲观 苏子-乐观
客-悲观 苏子-乐观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19
鉴赏要从具体文字、形象入手,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联想与体验,以期能与作者发生共鸣,得到审美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20
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第一段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怎样画?
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 彩:淡雅朦胧 整体效果: 外貌、神态 人与自然之人物 活动 间是那样和 (体现出来的感情) 谐亲近
21
朗读二、三段,讨论: 1. 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箫声
朗读二、三段,讨论: 1. 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箫声 2.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1-3句这方面的诗句吗?
22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3
朗读四、五段,朗读时,划出文中几组相对的概念,讨论: 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朗读四、五段,朗读时,划出文中几组相对的概念,讨论: 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逝者如斯未尝往 盈虚者如彼未消长 变不变 一瞬无尽 不要抱怨,让人生更得充实有意义。
24
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
1. 议论时扣紧了水与月来阐发 2.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 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 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
25
分析: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何为线索? 情感线索: 乐→悲→乐 时间线索: 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问 客答→主辩→客喜
26
思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27
思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28
提示: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29
探究课文中主客问答的 形式,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
30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31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32
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观? (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观? (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33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余苏东坡突围》
34
艺术特点之一 写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 抒情: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写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 抒情: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 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景、情、理融于一体
35
思 考 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36
提 示 (1)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2)骈词俪句,整散结合;
提 示 (1)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2)骈词俪句,整散结合; (3)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37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