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课件 组织胚胎学 (第二十七讲) 学 时:48 主讲人 姜文华
2
第12章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3
组成: 肾 -- 泌尿 输尿管 膀胱 贮尿、排尿 尿道 功能: 排泄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调节酸碱平衡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4
一、肾 一 般结构 被膜:纤维膜(致密结缔组织) 实质 1.皮质(包括肾柱) 皮质迷路(cortical labyrinth)
髓放线(medullary ray) 2.髓质:肾锥体(renal pyramid) 底:与皮质相接 尖:肾乳头,突入肾小盏内
5
左:肾纵剖面模式图 右:肾低倍光镜像
6
肾叶: 每个肾锥体及与其相连的皮质 肾小叶: 每个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
7
肾实质的组成及分布 分 布 肾 肾小体 血管球 单 肾小囊 皮质迷路、肾柱 位 近端小管 近曲 肾小管 近直 细段 髓袢 髓放线、 远端小管 远直 髓质 远曲 皮质迷路、肾柱 集合管:弓形集合管 直集合管 乳头管 髓放线、髓质
8
` 肾单位及集合管模式图
9
(一)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分类 浅表肾单位 85%,肾小体于皮质浅部,发生较晚,较小, 细段短,在生成尿液中发挥主要作用 髓旁肾单位
15%,肾小体于皮质深部,发生较早,较大, 细段长,可深入髓质深部.在浓缩尿液中发挥 主要作用
10
肾单位模式图 皮质 髓质 肾小体 集合管
11
1.肾小体(renal corpuscle,肾小球) 血管球(glomerulus)
肾小囊(renal capsule) 尿 极 血管极
12
入球微动脉 出球微动脉 血管极 血管球 肾小囊壁层 近曲小管 尿极 肾小体模式图
13
肾皮质迷路光镜像 (示肾小体)
14
(1)血管球(glomerulus) 入球微A (粗短) 毛细血管袢 出球微A(细长) 血管系膜(球内系膜) 由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前者合 成基膜和基质,并有吞噬功能.系膜基质填 充在系膜细胞之间,在血管球内起支持和通 透作用
15
入球微动脉 出球微动脉 血管极 血管球 肾小囊壁层 近曲小管 尿极 肾小体模式图
16
肾皮质迷路光镜像 ( 示血管球)
17
肾小体扫描电镜图 (G 血管球 ↑尿极)
18
裂孔隙 次级突起 足细胞体 基膜 内皮细胞窗孔 内皮细胞 球内系膜细胞 初级突起 球内系膜细胞模式图
19
(2)肾小囊(renal capsule):双层上皮囊 结构
壁层:单层扁平上皮 肾小囊腔 脏层:足细胞(有初级突起、次级突起、裂 孔、 裂孔膜、微丝)
20
入球微动脉 出球微动脉 血管极 血管球 肾小囊壁层 近曲小管 尿极 肾小体模式图
21
肾皮质迷路光镜像 ( 示肾小囊壁层)
22
肾小体扫描电镜图 (G 血管球 ↑尿极)
23
内皮细胞窗孔 基膜 初级突起 次级突起 裂孔隙 足细胞体 内皮细胞 球内系膜细胞 肾血管球局部模式图
24
足细胞扫描电镜像
25
血管球局部电镜像
26
基膜:中层厚、致密,内、外层薄、稀疏;在滤血中起分子筛作用
裂孔隙 次级突起 足细胞体 基膜 内皮细胞窗孔 内皮细胞 球内系膜细胞 初级突起
27
滤过屏障模式图
28
功能 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 滤过屏障, filtration barrier):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构成,对血浆成分有选择性通透作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分子量7万以下、直径4nm以下的物质可通过,如葡萄糖、多肽、尿素、电解质和水等),形成原尿 ,180升/日
29
滤过屏障模式图
30
滤过屏障电镜像
31
滤过屏障电镜像
32
肾小体(肾小球) 小结
33
2.肾小管(renal tubule) 单层上皮性小管,近端接肾小囊,远端接集合管,有重吸收原尿中大部分成分和排泄的作用,分: 近端小管(proximal tubule) 细 段(thin segment) 远端小管(distal tubule)
34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近端小管 直部 远端小管 细段 直集合管 肾小管各段结构模式图
35
(1)近端小管:最长、粗 近曲小管(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 LM: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界限不清,核大 而圆,胞质嗜酸性,腔面有刷状缘 (brush border),基部有纵纹 EM:游离面大量密集的微绒毛,胞质顶端含有 小泡、顶端小管;侧面有侧突;基部有发 达的质膜内褶、线粒体、钠泵
36
肾皮质迷路光镜像 (示近曲小管)
37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38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电镜像
39
近端小管直部: 结构似曲部,细胞较矮,微绒毛、侧突、质膜内褶不发达 功能:重吸收原尿的主要场所,重吸收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和大部分水、离子和尿素;分泌氢离子、氨、肌酐和马尿酸等;转运和排出酚红、青霉素等药物
40
髓放线(↑近端小管直部)
41
(2)细段 管腔小,单层扁平上皮 有利于水和离子通过
42
肾髓质(横切面) 示细段光镜像
43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近端小管 直部 远端小管 细段 直集合管 肾小管各段结构模式图
44
(3)远端小管 远端小管直部:单层立方上皮,较小,细胞分界清楚,色浅,腔大、规则,无刷状缘,基部质膜内褶发达,有丰富的钠泵 远曲小管:似远端小管直部 功能: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保水、Na+,排K+,分泌H+、NH3 + ,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醛固酮促进其保Na+排K+,抗利尿激素促进其重吸收水
45
肾髓质光镜像 示远直小管
46
肾皮质迷路光镜像 ( 示远曲小管)
47
肾远曲小管电镜像(1示质膜内褶)
48
髓袢 近端小管直部、 细段和远端小管 直部形成 吸收水分和离子, 在泌尿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
49
肾单位小结 肾小体 肾小管 血管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细 段 远端小管
50
(二)集合管 弓形集合管(皮质迷路)→ 直集合管(髓放线与肾锥体)→ 乳头管(肾乳头)
形态:管径细→粗,上皮单层立方→单层柱状,细胞分界清楚,胞质淡而亮 功能:重吸收水、交换离子,使尿液进一步浓缩形成终尿( 1~2升/日);受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51
肾单位及集合管模式图
52
肾髓质模式图
53
肾髓质 集合管光镜像
54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近端小管 直部 远端小管 细段 直集合管 肾小管各段结构模式图 明细胞- -暗细胞
55
(三)球旁复合体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三角形区域 1.球旁细胞 2.致密斑 3.极垫细胞
56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57
1.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 )
为入球微动脉中膜内的上皮样细胞,含 丰富的分泌颗粒 分泌肾素:为蛋白水解酶,使血浆的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肺血管转换酶作用下→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血管收缩和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升高血压 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生成的诱导因子
58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59
↑球旁细胞 △血管球 (猩红染色)
60
球旁细胞(R)
61
2.致密班(macula densa) 远端小管紧贴入球微动脉一侧的上皮细胞,高柱状,排列紧密,细胞基底面有指状突起伸至球旁细胞,二者之间的基膜常不完整;为离子感受器,感受滤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
62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63
↑致密班
64
致密斑(MDC)
65
3.极垫细胞(polar cushion cell)
又称球外系膜细胞 在入、出微动脉与致密斑之间三角区的一群细胞,与球内系膜相连。 细胞小、染色浅 功能不祥,可能传递信息
66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67
(四)肾间质 分布于肾单位和集合管之间的结缔组织 在肾髓质的间质中,含有间质细胞 具有分支的突起,胞质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发
达的Golgi 复合体和大量脂滴 形成基质 分泌前列腺素E2,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68
→ → 肾髓质光镜像 (→肾间质细胞)
69
肾间质细胞(IC)电镜像 (LD 脂滴)
70
(五)肾血液循环的主要通路
71
肾血管示意图
72
血管球 球后毛细血管网 球后毛细 血管网 入球微动脉 出球微动脉 小叶间动脉 肾皮质卡红明胶注射的血管
73
肾皮质血管扫描电镜图
74
特点 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1/4) 肾内不同区域血流不同,皮质血流量大,约占90% ,流速快;髓质血流量小,流速慢 入球微动脉比出球微动脉粗,使血管球压力大,利于滤过 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即血管球和球后毛细血管网,后者渗透压高,利于重吸收 直小血管与髓袢伴行,利于重吸收
75
(六)排尿管道一般结构 变移上皮 固有层:结缔组织 肌层:一般为内纵外、环两层平滑肌 外膜:膀胱顶部为浆膜,余均为纤维膜 粘 膜
76
1. 输尿管:上2/3为内纵、外环两层平滑肌,下1/3为内纵、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 2
1.输尿管:上2/3为内纵、外环两层平滑肌,下1/3为内纵、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 2.膀胱:除膀胱三角外,粘膜形成皱襞;肌层厚,中层环行肌在尿道口增厚形成括约肌
77
输尿管光镜像
78
左:膀胱壁模式图 右:变移上皮光镜像 变移上皮 固有膜 内纵肌 中环肌 外纵肌 浆膜
79
本章重点 肾的一般结构 肾单位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分布 肾小体的结构及其与原尿形成的关系 肾小管的结构及功能 球旁细胞和致密斑的形态和功能
集合管的结构和功能 肾的血液循环途径和特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