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活化經典,豐富人生 蒙卦 啟蒙教育,果行育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活化經典,豐富人生 蒙卦 啟蒙教育,果行育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活化經典,豐富人生 蒙卦 啟蒙教育,果行育德 minderchen@gmail.com
Minder Chen, Ph.D.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rtin V.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annel Islands Camarillo, CA 93012

2 蒙卦

3 卦辭: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 ;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
蒙卦: 啟蒙教育,養正育德 蒙[山水] — 第4卦 卦辭: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 ;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 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 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 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序卦傳: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 物之穉也。( 同稚、稺,凡人物幼小皆曰稺) 雜卦傳: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徧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有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谿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此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太谷學派

4 蒙卦: 啟蒙教育,養正育德 爻題 爻辭 小象辭 初六 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
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子克家,剛柔接也。 六三 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勿用娶女,行不順也。 六四 困蒙,吝。 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六五 童蒙,吉。 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上九 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5 〈序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序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序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穉,今字作稚、音治。《韻會》同稺。稺,《說文》幼禾也。 《增韻》凡人物幼小皆曰稺。 蒙:基因(DNA)、潛能。可好可壞,看如何誘導。 崔憬曰:萬物始生之後,漸以長穉,故言物生必蒙。 鄭玄曰:蒙,幼小之貌。齊人謂萌為蒙也。  《書·伊訓》具訓于蒙士。《疏》謂蒙稚,小之稱。 《周易正義》蒙者,微昧闇弱之名。物皆蒙昧,唯願亨通,故云「蒙,亨」。《書·洪範傳》蒙,陰闇也。

6 大哉問 蒙字是卦名。 卦辭中有「童蒙」一詞。(可能來自九五爻辭) 蒙字出現於五個爻辭之中:發蒙、包蒙、困蒙、童蒙、擊蒙。
請問蒙作何義解最能解釋其卦名與爻辭之意? 蒙字在此卦中只有一義或有多義? 你的解讀能否套用於多種情境而豐富蒙卦涵意? 蒙是好還是壞?還是可好可壞? 蒙是看清、掌握、運用人事物之本質? 什麼是蒙?什麼是發?納與取有何不同?婦與女有何不同?什麼是擊?什麼是寇?弄清楚這幾個字大概蒙卦已了解一半。

7 蒙字義(左民安《細說漢字》)

8 蒙字義 冡,覆也。凡蒙覆,僮蒙之字今字皆作蒙。依古當作冡。蒙行而冡廢矣。艸部蒙,艸名也。从豕。會意。 《說文解字注》 小篆 甲骨文

9 日本菟絲是極具侵略性的寄生植物,大片黃色細絲,會侵入老樹體內奪取養分。
蒙,玉女,菟絲 蒙原本是指一種草,也就是菟絲,但假借為多義,通冡、矇、萌、尨。 --   蒙中文別稱:菟絲,玉女,蒙,唐,蒙唐,兔蘆 日本菟絲是極具侵略性的寄生植物,大片黃色細絲,會侵入老樹體內奪取養分。

10 蒙字作何解? 蒙蔽而執著,蒙昧而無知。 蒙籠:模糊不明;蒙稚:年紀幼小。 萌芽:萌,艸芽也。聖人見微而知萌《韓非子 • 說林上》
發蒙:舊時指教兒童開始識字讀書。 鴻蒙(鴻濛):自然的元氣。 啟蒙:開啟蒙昧,使明白事理。漢、應劭《風俗通義》:「每輒挫血刃,亦足以袪蔽啟蒙矣。」亦作「開蒙」。 未見世面為蒙;内心黑暗為昧;缺乏心智為愚;无知且遲钝為蠢。     

11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卦辭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聞有來學,無往教也。 - 《禮記‧曲禮》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禮記‧學記》 我認為「告」得有技巧,不是告訴答案而已,是要訓練學生、部屬去思考問題之所在而提出關鍵性的問題。 教學生如何問問題: When students know how to ask their own questions, they take greater ownership of their learning, deepen comprehension, and make new connections and discoveries on their own. (link; link2) 提出問題問來提問者而不直接回答: How to persuade others with the right questions (Video)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 Volume 27, Number 5 September/October 2011 Teaching Students to Ask Their Own Questions One small change can yield big results BY DAN ROTHSTEIN AND LUZ SANTANA Students in Hayley Dupuy’s sixth-grade science class at the Jane Lathrop Stanford Middle School in Palo Alto, Calif., are beginning a unit on plate tectonics. In small groups, they are producing their own questions, quickly, one after another: What are plate tectonics? How fast do plates move? Why do plates move? Do plates affect temperature? What animals can sense the plates moving? They raise questions “that we never would have thought of if we started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 we asked,” says one of the students. “And just when you think you already know the question you want to focus on, you realize: ‘Oh, wow, here’s this other question that is so much better, and that’s really what you need to think about.’” Far from Palo Alto, in the Roxbury neighborhood of Boston, Mass., Sharif Muhammad’s students at the Boston Day and Evening Academy (BDEA) have a strikingly similar experience. Many of them had transferred to BDEA for various reasons from other schools and had not always experienced much success as students. But working individually, they find that formulating their own questions engages them in a new way. One of the students observes: “When you ask the question, you feel like it’s your job to get the answer, and you want to figure it out.” These two students—one in Palo Alto, the other in Roxbury—are discovering something that may seem obvious: When students know how to ask their own questions, they take greater ownership of their learning, deepen comprehension, and make new connections and discoveries on their own. However, this skill is rarely, if ever, deliberately taught to students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high school. Typically, questions are seen as the province of teachers, who spend years figuring out how to craft questions and fine-tune them to stimulate students’ curiosity or engage them more effectively. We have found that teaching students to ask their own questions can accomplish these same goals while teaching a critical lifelong skill. The Question Formulation Technique Dupuy, Muhammad, and many other teachers are using a step-by-step process that we and our colleagues at the Right Question Institute have developed called the Question Formulation Technique (QFT). This technique helps students learn how to produce their own questions, improve them, and strategize on how to use them 
(see sidebar “Question Formulation Technique”). Read Sidebar The origins of the QFT can be traced back 20 years to a dropout prevention program for the city of Lawrence, Mass., that was funded by the Annie E. Casey Foundation. As we worked together to increase parent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we heard parents state the same problem over and over again: “We’re not going to the schools because we don’t even know what to ask.” Eventually, this problem led us to create a simple but powerful process that has been used effectively in a wide range of field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beyond. In health care, for example, research fund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as shown that the QFT produces dramatic increases in levels of patient activation and improved patient-provider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have seen how the same process manages to develop students’ divergent (brainstorming), convergent (categorizing and prioritizing), and metacognitive (reflective) thinking abilities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eachers can use the QFT at different points: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a new unit, to assess students’ knowledge to see what they need to understand better, and even to conclude a unit to see how students can, with new knowledge, set a fresh learning agenda for themselves. The technique can be used for all ages. Students have used the QFT to develop science experiments, create their own research projects, begin research on a teacher-assigned topic, prepare to write an essay, analyze a word problem, think more deeply about a challenging reading assignment, prepare an interview, or simply get themselves “unstuck.” The QFT has six key steps: Step 1: Teachers Design a Question Focus. The Question Focus, or QFocus, is a prompt that can b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statement or a visual or aural aid to focus and attract student attention and quickly stimulate the formation of questions. The QFocus is different from many traditional prompts because it is not a teacher’s question. It serves, instead, as the focus for student questions so students can, on their own, identify and explore a wide range of themes and ideas. For example, after studying the causes of the 1804 Haitian revolution, one teacher presented this QFocus: “Once we were slaves. Now we are free.” The students began asking questions about what changed and what stayed the same after the revolution. Step 2: Students Produce Questions. Students use a set of rules that provide a clear protocol for producing questions without assistance from the teacher. The four rules are: ask as many questions as you can; do not stop to discuss, judge, or answer any of the questions; write down every question exactly as it was stated; and change any statements into questions. Before students start generating their questions, the teacher introduces the rules and asks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and discuss possible challenges in following them. Once the students get to work, the rules provide a firm structure for an open-ended thinking process. Students are able to generate questions and think more broadly than they would have if they had not been guided by the rules. Step 3: Students Improve Their Questions. Students then improve their question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pen- and closed-ended questions and by practicing changing one type to the other. The teacher begins this step by introducing definitions of closed- and open-ended questions. The students use the definitions to categorize the list of questions they have just produced into one of the two categories. Then, the teacher leads them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kinds of questions. To conclude this step,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change at least one open-ended question into a closed-ended one, and vice versa, which leads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how the phrasing of a question can affect the depth, quality, and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they will obtain. Step 4: Students Prioritize Their Questions. The teacher, with the lesson plan in mind, offers criteria or guidelines for the selection of priority questions. In an introduction to a unit, the instruction may be, “Choose the three questions you most want to explore further.” When designing a science experiment, it may be, “Choose three testable questions.” An essay related to a work of fiction may require that students select “three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key themes we’ve identified in this piece.” During this phase, students move from thinking divergently to thinking convergently, zero in on the locus of their inquiry, and plan concrete action steps for getting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complete the lesson or task. Step 5: Students and Teachers Decide on Next Steps. At this sta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work together to decide how to use the questions. One teacher, for example, presented all the groups’ priority questions to the entire class the next day during a “Do Now” exercise and asked them to rank their top three questions. Eventually, the class and the teacher agreed on this question for their Socratic Seminar discussion: “How do poverty and injustice lead to violence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Step 6: Students Reflect on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he teacher reviews the steps and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rned by producing, improving, and prioritizing their questions. Making the QFT completely transparent helps students see what they have done and how it contributed to their thinking and learning. They can internalize the process and then apply it in many other settings. When teachers deploy the QFT in their classes, they notice three important changes in classroom culture and practices. Teachers tell us that using the QFT consistently increases participation in group and peer learning processes, improves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enhances their efforts to address inequities in education. As teachers see this happen again and again, they realize that their traditional practice of welcoming questions is not the same as deliberately teaching the skill of question formulation. Or, as one teacher put it: “I would often ask my students,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but, of course, I didn’t get much back from them.” In his seven years of teaching, Muhammad also encouraged his Roxbury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but had seen just how difficult that could be for them. After using the six-step process outlined above, he was struck by “how the students went farther, deeper, and asked questions more quickly than ever before.” One Significant Change For teachers, using the QFT requires one small but significant shift in practice: Students will be asking all the questions. A teacher’s role is simply to facilitate that process. This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for students as well. It may take a minimum of 45 minutes for students to go through all the steps the first time it is introduced in a classroom; but as they gain experience using the QFT, teachers find that the students can run through the process very quickly, in 10 to 15 minutes, even when working in groups. The QFT provides a deliberate way to help students cultivate a skill that is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for all learning. Teaching this skill in every classroom can help successful students to go deeper in their thinking and encourage struggling students to develop a new thirst for learning. Their questions will have much to teach us. Dan Rothstein and Luz Santana, codirectors of the Right Question Institute, are the authors of the forthcoming book Make Just One Change: Teach Students to Ask Their Own Questions to be published in September 2011 by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12 再三,瀆,瀆則不告。 崔憬曰:瀆,古黷字也。(音獨) 鄭注云瀆,褻也。(褻音謝,輕慢、不莊重)   《玉篇》數也,垢也,蒙也。《書·說命》黷于祭祀,時謂弗欽。《廣雅》狎也。 師古曰:黷,污濁也。 黷,《說文》:握持垢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垢非可握持之物,而入於握持,是辱也。古凡言辱者皆卽黷。 《周易集解》荀爽曰:再三,謂三與四也。皆乘陽,不敬,故曰瀆。瀆不能尊陽,蒙氣不除,故曰瀆蒙也。 

13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卦辭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王弼注:筮者決疑之物也。童蒙之來求我,欲決所惑也。決之不一,不知所從,則復惑也。故初筮則告,再、三則瀆。瀆,蒙也。能為初筮,其唯二乎?以剛處中,能斷夫疑者也。 孔穎達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物皆蒙昧,唯願亨通,故云「蒙,亨」…童蒙來問,本為決疑,師若以廣深二義再三之言告之,則童蒙聞之,轉亦瀆亂,故不如不告也。…不云元者,謂時當蒙弱,未有元也。

14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卦辭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禮記‧樂記》「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蒙者,蒙蒙,物初生形,是其未開著之名也。人幼稚,曰童,未冠之稱。亨者,陽也。互體震而得中,嘉會禮通,陽自動其中,德於地道之上,萬物應之而萌牙(芽)生。教授之師取象焉。脩道藝於其室,而童蒙者求為之弟子,非己乎求之也。弟子初問,則告之以事義,不思其三隅,相況以反解而筮者,此勤師而功寡,學者之災也。瀆筮則不復告,欲令思而得之,亦所以利義而幹事是也。 《周易鄭康成注》  老師太勤奮,學生不用功思考。

15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揠苗助長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 《孟子‧公孫丑上》 慊,音切,滿足。 (公孫丑)「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正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兩相配合)義與道;無是(義與道),餒(氣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掩取)而取之也(朱注:非由一事偶合於義,便可掩襲於外而得之也)。行有不慊(快,足)於心(不合於義),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告子不懂義,把義視為是外在的東西)。 「必有事焉而勿正(預期)(朱註:養氣者必集義為事,勿預期其效),心勿忘,勿助長也(養浩然之氣,必心勿忘,又當勿助長)。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憫,憂也)其苗之不長而揠(拔)之者;芒芒然(疲憊)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疲累)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枯稿)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16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卦辭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 也。--《禮記‧學記》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音雜,多言)。傲、 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嚮矣。--《荀子 ‧勸學》 初問是「蒙求」,二問是「疑求」,三是「異求」,這「疑 求」可能是不肯受教,卻好問東問西,而且是隨問隨忘;而 「異求」是心中另有相異的成見,明知故問,希望再問一次 能得到不同的答案。碰到這種輕慢、不敬、有褻瀆師道之嫌 的求教者,為師者可以不回答,以「不教之教」教之。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易解:大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之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備、防備的意思(古德所謂防患於未然是也)。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候纔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依據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超出其能力來教導,就叫做循序漸進。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17 彖辭 卦辭: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卦象、卦德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君子而時中《中庸》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九二、六五 「初筮,告」,以剛中也。 九二 「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瀆,褻也、不敬。  蒙以養正,聖功也。 利貞 朱註:以卦象,卦德釋卦名,有兩義。 以卦體釋卦辭也。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當其可也。志應者,二剛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以剛中者,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瀆,筮者二三,則問者固瀆,而告者亦瀆矣。蒙以養正,乃作聖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鄺允文:「以亨行(者),時中也。」對治蒙者言,不論發蒙、困蒙、童蒙皆須因時應物,也就是指點開導或教育別人要抓對時機。對蒙者言,學習當按部就班不可躐等而進。

18 卦辭: 利貞。 彖曰:蒙以養正,成聖功也。 彖辭:蒙以養正,成聖功也。
《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杜甫 〈佳人〉 彖辭:蒙以養正,成聖功也。 全部羲經,惟此一語,以秘旨坦白示人,謂屯為入聖之基,蒙為作聖之功。 劉蕙孫*《周易講義》 *父劉大紳、祖父劉鶚為太谷派傳人。太谷派中人以「聖功弟子」自命。 此語引自〈說蒙〉一章為劉大紳遺作。 Section 3

19 雪公手書 養正者,正其心也。誠意、正心、修身,內聖也。 齊家、治國、平天下,外王也。

20 聖功 誠意,正心,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至知 內 外 聖   王 聖功 德   業 止定靜安慮得 内聖之德,外王之功。

21 《象》曰: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大象辭 果行育德 虞翻曰:艮爲山,震爲出,坎泉流出,故山下出泉。
虞翻曰:艮爲山,震爲出,坎泉流出,故山下出泉。  虞翻曰:君子為二。艮爲果,震爲行。育,養也。二至上有頤養象,故以果行育德也。 山下有水氣,如煙霧瀰漫,有朦朧不明之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2 山下出泉 http://water.usgs.gov/edu/watercyclesprings.html
山下出泉

23 君子以果行育德 (Mind and Hand) 手腦並用,知行合一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 《禮記‧樂記》
MIT motto, "Mens et Manus" (Mind and Hand) 手腦並用,知行合一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 《禮記‧樂記》 《廣韻》德行也。《集韻》德行之得也。 《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荀子‧勸學》

24 孟子四善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孟子‧公孫丑上》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端,緒也。因其情之發,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於外也。-- 朱注

25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 《孟子‧離婁下》 〈觀書有感〉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彩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6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彖辭:「蒙,亨」,以亨行,時中也。…蒙以養正,成聖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中庸》

27 蒙以養正 艮為山,仁者樂山。艮為止,因止生定。 坎為水,智者樂水。坎為通,因通生慧。 《韓詩外傳》 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
〈說卦傳〉 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智可以砥,行可以為輔弼者、人友也。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決意,一呼再喏者、人隸也。故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語曰:「淵廣者、其魚大,主明者,其臣慧,相觀而志合,必由其中。」故同明相見,同音相聞,同志相從,非賢者莫能用賢。故輔弼左右所任使者、有存亡之機,得失之要也,可無慎乎!《詩》曰:「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28 利貞蒙以養正,聖功也。 體頤 卦辭:利貞。 虞翻曰:二五失位,利變之正,故利貞。蒙以養正,聖功也。 (六五、九二不正、不當位)
虞翻曰:二五失位,利變之正,故利貞。蒙以養正,聖功也。 (六五、九二不正、不當位) 彖辭:蒙以養正,聖功也。 虞翻曰:體頤,故養。五多功。聖謂二,二志應五,變得正而忘其蒙,故聖功也。 彖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體頤 序卦傳: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雜卦傳:大過,顛也;頤,養正也。

29 智如泉源 其來有元 博觀約取 厚積薄發 山下出泉 立本時湧 蓄之既久 發也必速 流之廣遠 水勢漸消 唯不自多 百川來合
蘇軾: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毛澤東: 壓迫愈深,反動愈大,蓄之既久,其發必速。 「唯不自多,百川來合」乃藉用《莊子‧秋水》篇河伯與北海之對話之大意,改寫成句。

30 多元智能理論 〈雜卦〉:「蒙雜而著。」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教。 《周易正義》孔疏: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周易正義》孔疏: 「雜者未知所定也。求發其蒙,則終得所定。著,定也。」 《論語‧述而》

31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禮記‧學記》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毓師講《禮記》筆記: 「大學之教也時」,當其可之謂時,識時則時至而不失之。大學之教以博學,其要也識時,審問、慎思、明辨可至識時之境。識時而後篤行之,不違時矣。 藏焉:內而不出,存諸心也。修焉:去其過也。息焉:退息知止。遊焉:遊於藝,玩其辭。 敬,敬事。孫(遜),得而不居。務,專心致志。時,當其可之謂。敏,慮深通敏。 ◎易解:大學施教是講究方法的,是順著時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禮樂,冬夏教詩書,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學生下課及放假的時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課業。(宋人斷句改為:「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句讀略有不同。)學習要有方法,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不從通曉鳥獸草木,天時人事學會譬喻,詩就作不好;不學會灑掃應對,禮節就行不恰當,對於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於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遊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纔能安於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能夠這樣雖然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尚書‧兌命篇》說:恭敬謙遜,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這個意思。

32 蘇軾 〈稼說(送張琥)〉 曷嘗觀於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餘。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餘,則種之常不後時,而斂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耰銍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弱者養之以至於剛,虛者養之以至於充。三十而後仕,五十而後爵,信於久屈之中,而用於至足之後;流於既溢之餘,而發於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於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已妄推之矣。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33 屯,君道;蒙,師道。作之君,作之師。 屯,君道;蒙,師道。作之君,作之師,聖人所以繼天地而起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孟子曰,「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先儒曰,「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此蒙之所以亨也。 艮為少男,五陰爻暗昧,故為童蒙;二陽爻開明,故能開五之蒙。二五正應,匪二求五,乃五求二,所謂「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也」。師嚴然後道尊,故「瀆則不告」,恐褻道也。 -- 李士鉁 《周易注》 HTML 檔。     蒙 卦 第 四 (下坎水 上艮山 - 山水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語譯】 蒙卦在揭示啟發蒙稚之道。事物蒙稚之時,若予以合理的啟發,必至亨通。卦象中六五下應九二,正合童蒙求我之象。施於人事,則說明啟蒙之事,是學子有求於師,非師求於學子。  ◎我,謂啟蒙之師,指九二。  ◎童蒙,指六五。 啟發童蒙有其規律:蒙稚之學子,能身敬而心誠、循序以求教,則蒙師將樂於傳道、解惑;若一再的濫問,瀆亂教學,則不再給於教導授業。故啟蒙之道,利在循序漸進,謹守正道。  ◎筮,音事,以蓍草演卦占問也,引申有問疑求決之意。  ◎瀆,音獨,亂也。 【先哲釋義】 1 . 王弼曰:筮者,決疑之物也。童蒙之來求我,欲決所惑也,決之不一,不知所從,則復惑也。故初筮則告,再三則瀆,瀆蒙也。能為初筮者,其惟九二乎,以剛處中,能斷夫疑者也。蒙之所利,乃利正也,夫明莫若聖,昧莫若蒙,蒙以養正,乃聖功也。 ◎瀆蒙,謂褻瀆啟蒙的教學。 2 . 程頤曰:蒙有開發之理,亨之義也,卦才時中,乃致亨之道也。六五為蒙之主,九二為發蒙者也。六五居尊位,有柔順之德,而方在童蒙,與九二正應,而中德又同,能用二之道以發其蒙也。而九二當以道自守,待君至誠,求己而後應之,則能用其道矣。至誠一意以求己則告之,在三則瀆慢矣,故不告也。九二雖剛中,然居陰位,故以「發蒙之道,利在貞正」戒之。 3 . 李士鉁曰:屯,君道;蒙,師道。作之君,作之師,聖人所以繼天地而起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孟子曰,「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先儒曰,「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此蒙之所以亨也。 4 . 李士鉁又曰:艮為少男,五陰爻暗昧,故為童蒙;二陽爻開明,故能開五之蒙。二五正應,匪二求五,乃五求二,所謂「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也」。師嚴然後道尊,故「瀆則不告」,恐褻道也。 5 . 李道平曰:蒙者,物之稚也,施之於人,則「童蒙」也。苟得其運,雖蒙必亨,故曰「蒙,亨」。此蓋寄成王之遭周公也。成王以幼沖之年,居六五之位;周公以陽剛之德,居九二之中,以聖臣輔賢主,卒致天下安寧,刑措不用。 6 . 馬振彪曰:貞,有正義,又有漸義。教蒙以正,而又當需之以漸,其利大矣。 7 . 序卦傳: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彖傳曰:蒙卦,上艮為山、下坎為險,故為山下有險之象。又下坎亦為止,險為山所阻止而未通,故又有蒙昧之象也。啟蒙之事而能得其亨通,以其能掌握適當的時機,得其教導的要領,如卦中九二之蒙師,陽剛居中,處事合宜。 又卦中九二、六五各處上下卦之中,陰陽相應,猶如蒙師、學子志趣相投,學子能尊師重道而有求於師,則啟蒙之事,亨通無阻。若學子能誠心問疑,則能得蒙師之解惑教誨,此乃因九二蒙師陽剛居中,勤管嚴教,指導有方。若學子輕慢不敬,接二連三的濫行問疑,則不予施教,此乃因褻瀆了啟蒙之事。啟蒙教學重在培養學子純正無邪的心,此乃作育聖人之必要功夫。 1 . 程頤曰:山下有險,內險不可處,外止莫能進,未知所為,故為昏蒙之義。蒙之能亨,以亨道行也,所謂亨道,謂時中也,能得君之應而處得其中也。九二以剛明之賢處於下,六五以童蒙居上,非二求於五,蓋五之志有應於二也。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者,非欲自為尊大,蓋其尊德樂道也,不如是不足有為也。以誠一而來求決其蒙者,當以剛中之道告而開發之,若來筮之意煩數不能誠一,則瀆慢矣,不當告也,告之必不能信也。以純一未發之蒙而養其正,乃作聖之功也。 2 . 朱熹曰:蒙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險,蒙之地也;內險外止,蒙之意也。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則啟蒙之事皆以亨行也。二剛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九二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若筮者二三,則問者固瀆,而告者亦瀆矣。蒙以養正,乃作聖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3 . 侯果曰:艮為山,坎為險,是「山下有險」。險被山止,止則未通,蒙昧之象也 4 . 白虎通云:天子之太子,諸侯之世子,皆就師於外者,尊師重先王之道也。故曲禮曰,「聞有來學,無往教也」。 5 . 馬振彪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本正,養而不失,可成大人。大人者,聖人也,其功由赤子時基之。二、五相應,以九二之陽剛,化六五之陰柔,是謂養正。 6 . 張洪之曰:君、師以輔相天地之不逮,故乾、坤後繼以屯、蒙。禮曰,「師道立則善人多」。  7 . 胡炳文曰:有天地即有君師。屯主震之一陽,而曰「利建侯」,君道也;蒙主坎之一陽,而曰「童蒙求我」,師道也。 8 . 黃壽祺曰: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可見我國古代對啟蒙、育智、傳道、解惑之重視。而卦辭「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則展示我國自古即重視啟發性教學之原則,與論語述而篇所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能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義略可相通。 象曰:山下岀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大象傳曰:蒙卦下坎水、上艮山,有山下岀泉之象,源泉混混,以其有本,泉流岀山則匯聚成河,象徵啟蒙而成長之意。 君子者觀察蒙卦山下岀泉,雖行之有漸,然必使涓涓細流匯聚成河之象,因悟知行事當堅毅果決,百折不回,進而育德不懈,以養正致聖。 1 . 王弼曰:山下出泉,未知所適,蒙之象也。果行者,初筮之義也;育德者,養正之功也。 2 . 程頤曰:山下出泉,出而遇險,未有所之,蒙之象也,若人蒙稚未知所適也。君子觀其出而未能通行,則以果決其所行;觀其始出而未有所向,則以養育其明德也。 3 . 真德秀曰: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於沙土,豈能遽達哉?惟其果決必行,雖險不避,故終能流而成川。君子觀蒙卦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德」如水之有本。 4 . 劉沅曰:此就亨蒙者而言,欲人勉其所以亨也。君子體坎之剛中,「果其行」以自修,無畏難而苟安;法艮之止,「育其德」以居仁,不急遽而求效,則所以亨蒙者在我矣。果者,必於流;育者,不驟達。 5 . 朱熹曰: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漸也。  ◎漸,音堅,浸潤滲透之意。 6 . 馬振彪曰:中庸言,「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即行之有漸,無過無不及,而合乎中道者也。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初六處蒙之始,正需接受教育以啟發蒙昧。此時當懸示行為準則,明示行為規範,並立罰則以約束其行為,然後始可教導之,使其能脫離昏昧的桎梏。然而以處罰約束行為,則未必心服,長此以往,將有困難。 ◎發蒙,啟發蒙昧。  ◎刑人,謂樹立規範、明定罰則,以約束行為。刑,通「型」,形塑也。另有釋為以施用刑罰以禁絕人之不法。  ◎說,音脫,同「脫」,解除也。  ◎桎梏,音志固,謂鎖住手足之木製刑具。 象傳曰:樹立規範、明定罰則,以約束學子行為者,意在明正法制,使人遵循正確的行為準則。 1 . 王弼曰:初六處蒙之初,九二明照其上,故蒙發也。蒙發而疑明,則刑說當也。唯刑不可長,故「以往,吝」。刑人,道之所惡,以正法制,故刑人也。   ◎刑說當也,謂已消除蒙昧,當可脫離刑罰。 2 . 程頤曰:初六陰闇居下,下民之象也。發下民之蒙,當明刑禁使之知畏,然後從而教導之。自古聖王為治,設刑罰以齊其眾,明教化以善其俗,刑罰立而後教化行。治蒙之初,威之以刑者,所以說其昏蒙之桎梏也。以刑禁率之,雖心未能喻,亦當畏威以從,不敢肆其昏蒙之欲,然後漸知善道而革除非心,則可以移風易俗矣。苟專用刑以為治,蒙雖畏而終不能發,苟免而無恥,則教化不得而成也,故以往則吝也。 3 . 李士鉁曰:物生必蒙,故果木有甲莩蔽之。人蒙無知,亦若有蔽之者。木之甲不自解,待雷而解之,人之蒙不自說,待人說之。 ◎說,同「脫」。 4 . 劉沅曰:蒙者,蔽於不善如桎梏然;用刑者,覺使自新如說桎梏然。此非得已也,教之窮而後用刑,故吝。刑所以維禮教,以此正其法度,終歸於禮教,非尚刑也。 5 . 尚秉和曰:「正法」乃言以法則示人,俾童蒙有所效法,即釋「刑人」之義。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九二陽剛居中,能包容初、三、四、五諸陰爻,猶如蒙師居中教誨眾弟子,來者不拒,遠近皆至,故獲吉祥。又初六上承九二,九二以陽而接納初陰,有納婦之象,能組成其家,妻子不必皆賢,夫有德可以化之,故獲吉祥。又九二處下,能為六五尊者之師,猶如子輩有能,能治其家。 象傳曰:九二有能,能為六五尊者之師,而尊者亦能虛心受教,有陰順於陽,剛柔相應和諧之象。  ◎接,謂陰順於陽,剛柔相應和諧之象。 1 . 王弼曰:九二以剛居中,童蒙所歸,包而不距,則遠近咸至,故「包蒙,吉」也。婦者,配夫而成德者也。九二體陽而能包蒙,以剛而能居中,以此納配,物莫不應,故「納婦吉」也。處於卦內,以剛接柔,親而得中,能幹其任,施之於子,「克家」之義。 2 . 程頤曰:九二剛明之才,有應於六五之君,中德又同,當時之任者也。必廣其含容,哀矜昏愚,則能發天下之蒙,成治蒙之功,其道廣而施博,如是則吉也。苟恃其明,專於自任,則其德不弘,故雖婦人之柔闇,尚當納其所善,則其明廣矣。六五陰柔,故發蒙之功皆出於九二,以家言之,五父也,二子也,二能主蒙之功,乃人子克治其家也。二與五剛柔之情相接,故二得行其剛中之道,成其發蒙之功。 3 . 李士鉁曰:聖量無不包,視天下無不可教之人,此吾道所以為大。「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雖互鄉童子,墨者夷之,未嘗棄而不教。「包蒙」之謂也。 4 . 楊萬里曰:乃謂「子克家」,何也?臣之事君,如子之事父,責難納誨,陳善閉邪,正使致君以堯,格君於天。 5 . 錢澄之曰:易之為道,以天包地,以陽包陰,以君子包小人。泰曰「包荒」,姤曰「包魚」,蒙曰「包蒙」,皆主於九二,以剛中也。非剛則力不足以包,非中則量不足以包。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六三陰柔失正,貪淫而不順理,故不宜娶此女為妻。又與上九有應,惟乘凌於九二陽剛之上,有女子見美貌郎君而急欲求之之象,則自身不能固守禮節,非禮而動,故娶此女將無所益處。  ◎金夫,喻美貌郎君,指九二。  ◎不有躬,言自身不能固守禮節,非禮而動。 象傳曰:六三陰柔失位,乘剛背理,故不宜娶此女為妻者,乃因其有失為妻之道,行為不順合於禮節。   ◎不順,謂不順於理也。 1 . 王弼曰:女之為體,正行以待命者也,六三見剛夫而求之,女先求於男,不合男女之義也,故曰「不有躬」也。行在不順,故「勿用取女」,而「無攸 利」也。 2 . 程頤曰:六三陰柔,不中不正,女之妄動者也。其正應在上,不能遠從,近見九二為群蒙所歸,得時之盛,故捨其正應而從之,是女之「見金夫」也。女之從人,當由正禮,乃見人之多金,說而從之,不能保有其身者也,無所往而利也。其行邪僻不順,不可取也。 3 . 李士鉁曰:六三互坤稱女,近比於二,親而暱之,而以陰乘陽,又非夫婦之道,故「不有躬」,此淫貪之女也。六三獨不言蒙者,乘陽應陽,不可謂蒙,不中不正,又不足以教也。 4 . 馬其昶曰:初六無應,比二宜也。六三正應上九,義當專一,今亦親比於二,瀆而就之,故為見棄之女也。又六三互坤,坤順承陽,今乘二上,失坤順之道,故「行不順也」。 5 . 黃壽祺曰:本爻既貶六三「見金夫,不有躬」,又戒上九「勿用取女,無攸利」。丁晏指出,「臣道、妻道皆應戒此,士大夫立身必先以廉恥為本」,此從古代禮教之角度引申爻義,不無可取。惟細玩其微旨,實以此譬喻闡明蒙稚之時,不可棄啟蒙教育於不顧,而盲目躁進。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六四陰居陰位,所比所應亦皆陰,猶如遠離蒙師,獨困於蒙稚,故有學習上之困難。 象傳曰:六四有困於蒙昧之中而不能岀之難,乃因陽實陰虛,蒙卦之一、三、五陰爻,皆居陽而近陽,四獨否,故曰「獨遠實也」。 1 . 王弼曰:六四獨遠於陽,處兩陰之中,暗莫之發,故曰「困蒙」。困於蒙昧,不能比賢以發其志,亦以鄙矣,故曰「吝」也。陽稱實也,故曰「遠實也」。 2 . 程頤曰:蒙之時,陽剛為發蒙者。六四陰柔蒙闇,無剛明之親援,無由自發其蒙,困於昏蒙者也。以其獨遠於賢明之人,不能親賢以致困,可吝之甚也。 3 . 劉沅曰:初與三比二之陽,五比上之陽,初、三、五皆陽位,而三、五又與陽應。惟六四陰位,上下皆陰,所應亦陰,困於蒙昧之中而不能岀,故「獨遠」而「吝」。獨遠於誠實之道,不自求賢以啟蒙也。吝,難之也,恥之也。 4 . 李士鉁曰:澤水為困,山下之水亦有困意。卦惟六四一爻得正,而獨遠於陽,遂至於困。可見美質不足恃,而賢師友當亟求也。 5 . 黃壽祺曰:荀子勸學篇云,「學莫便乎近其人。」六四不能比賢以發其志,此其所以困蒙而有吝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六五陰柔居尊,謙下應二,猶如蒙稚之童,能柔順虛心承教於蒙師,蒙以養正,故獲吉祥。 象傳曰:六五之能獲得蒙師之啟發而獲吉祥者,乃因其能柔順而謙遜的承受教導。 1 . 王弼曰:六五以陰質而居於尊位,不自任察而委於二,付物以能,不勞聰明,功斯克矣,故曰「童蒙,吉」。委物以能,不先不為,故曰「順以巽也」。 2 . 程頤曰:六五柔順,高居君位,下應九二,以柔中之德,任剛明之才,足以治天下之蒙,故其吉也。為人君者,苟能至誠任賢,以成其功,何異乎出於己也。童,取其純一未發而資於人也。 3 . 劉沅曰:蒙而在童,天性未离,不難日就明悟,故吉。仰而比上九,順也;俯而應九二,巽也。皆虛己下賢之象。 4 . 吳汝綸曰:巽者,入也。少成若天性,故易入也。 5 . 馬其昶曰:蒙以養正,為五言也。六五非正,應二以養其正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上九陽居蒙終,剛盛而不中,有治蒙過剛之象,猶如蒙師高居上位,以嚴懲苛罰管教蒙稚者,故曰「擊蒙」。然施教可嚴不可暴,蒙師不宜肆為剛暴,而當嚴管而慈教。  ◎為寇,謂肆為剛暴以施教。  ◎禦寇,謂嚴管而慈教。 象傳曰:上九之施教,能嚴管而慈教,則能上順天理,而下順民情也。 1 . 程頤曰:上九當蒙極之時,人之愚蒙既極,如苗民之為寇為亂者,當擊伐之。然治人之蒙,乃禦寇也;肆為剛暴,如秦皇漢武之窮兵誅伐,乃「為寇」也。上九剛極而不中,故戒其不利為寇。上不為過暴,下得擊去其蒙,「禦寇」之義也,利用禦寇,上下皆得其順也。 2 . 吳澄曰:九二剛而得其中,其於蒙也,能包之,治之以寬者也;上九剛極不中,其於蒙也,乃擊之,治之以猛者也。 3 . 李士鉁曰:卦中二陽皆足以開陰之蒙,二剛得中,故包;上剛過中,故擊。書曰「敬敷五教在寬。」上之擊,固不如二之包,然岀於不得已也。為寇,以邪擊正;禦寇,以正擊邪。蒙之終言禦寇,刑以弼教之義也。詩書禮樂,教之正也;斧鉞甲兵,教之變也,其所以勉人為善之意,一也。 4 . 馬振彪曰:子思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治蒙之事,時中為難,舉世類多蒙昧,往往恣肆而無忌憚,非有陽剛明決之才,不足以破群陰之昏翳。二與上皆以陽勝陰,包蒙者主寬,擊蒙者主嚴,治蒙之道備矣。 5 . 粱錫璵曰:蒙九二,司徒也;上九,司寇、司馬也。唐虞兵兼於士師,兵刑皆以弼教也。 ◎士師,掌刑獄之官職。

34 蒙學之要(Kindergarten Basics)
人生所有需要學的事在幼稚園時就學到了。 所有東西要分享 (Share everything) 玩遊戲要公平 (Play fair) 不要打人 (Don’t hit people) 物歸原位 (Put things back where you found them) 自己弄髒的,自己收拾乾淨 (Clean up your own mess) 不要拿別人的東西 (Don’t take things that aren’t yours) 傷到別人要道歉 (Say sorry when you hurt somebody) 走在外面時要注意交通,要手牽手,走在一起 (When you go out into the world, watch out for traffic,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Source: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by Robert Fulghum.  See

35 蒙 蒙 屯 屯 屯蒙兩卦互為綜卦 雜而著 由外表向內裏看 由內裏向外表看 見而不失其居
孔穎達認為「覆者, 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 師、比之類是也。」

36 雜卦傳: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韓康伯注:屯利建侯,君子經綸之時。雖見而磐桓,利貞不失其居也。雜者未知所定也。求發其蒙,則終得所定。著,定也。 虞翻曰:蒙二陽在陰位,故雜。初雜爲交,故著。 子夏易傳:蒙者,時之昧也。雜亂不足以明也,而中心昭著矣,待其時而行然後通也。 朱震《漢上易傳》:屯自震變,四之五,雖見於屯也,而不失其所居。所以大亨歟。蒙自坎變,五之上,陰陽相雜,雖雜也而九自著見,陰豈能蒙之?所以蒙亨歟。 來註:此以綜言。見者居九五之位也,居者以陽居陽也。八卦正位,坎在五,言九五雜于二陰之間,然居九五之位,剛健中正,故見而不失其居。 蒙九二亦雜于二陰之間,然為發蒙之主。故雜而著見,皆以坎之上下言,言蒙之坎上而為屯矣。見而不失其居,屯之坎下而為蒙矣,雜而又著。

37 蒙為教育、啟蒙、文化建設,試提出相關之問題:
蒙之發想 蒙為教育、啟蒙、文化建設,試提出相關之問題: 廣義的師與生、長官與部屬、教與學的關係為何?在何情境下? 個人、家庭、學校 、組織、社會、國家的學習 企業:領導有責任開導(mentoring)、啟發其部屬以完成任務並助其成長,建立學習性的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 教與學之目的為何? 教/學什麼? (Subject Matter) 才、德、藝 (多元智能) 各種教學法與其適用性為何? 老師的責任為何?學生的責任為何? 思與學、知與行的關係為何? 與生俱來或是後天學習? (Nature versus Nurture)

38 蒙卦卦象 Extreme measures Extrinsic motiva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童蒙,吉。 困蒙,吝。 Extrinsic motivation 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Intrinsic motivation 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39 發蒙之問 卦辭的童蒙與六五爻辭的童蒙是否用相同的註解?童是動詞、形容詞、還是名詞? 初六為何不用「啓蒙」而用「發蒙」?如果發蒙是「啓發蒙眛」,為何此爻最後是吝呢?「發而皆中節」「厚積薄發」的發與「發蒙」的「發」是否應該同義? 九二為何言「納婦」不言「納女」?女與婦對於古人而言有何顯著的不同? 蒙卦有五個爻的爻辭皆提「蒙」字(發蒙、包蒙、困蒙、童蒙、擊蒙),為何六三爻未提?如欲用蒙字於此爻辭,應為何?

40 初六,發蒙 【爻辭】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小象】「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說:脫也。刑,通型。典型,楷模。(郭建勲注譯,《新譯易經讀本》) 利用可以為其典範的楷模 (role models) 鄭玄:初六,用說桎梏。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 刑其無刑惡使三年,善使一輩子。 以往,吝。 剛柔並濟、獎懲並用。 孔疏:故利用刑戮于人,又利用說去罪人桎梏,以蒙既發去,疑事顯明,刑人、說桎梏皆得當。… 且刑人之道乃賊害於物,是道之所惡,以利用刑人者,以正其法制,不可不刑矣。故刑罰不可不施於國,鞭扑不可不施於家。 *

41 刑字義 猶則。《禮記•禮運》:「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鄭玄注:「刑,猶則也。」
猶則。《禮記•禮運》:「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鄭玄注:「刑,猶則也。」 猶成。《禮記•大傳》:「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後樂。」鄭玄注:「刑,猶成也。」  猶法。《周禮•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糾萬民。」鄭玄注:「刑亦法也。」《周禮•秋官•司寇》:「乃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鄭玄注:「刑,正人之法。《孝經》說曰,刑者側也。」 《禮記•緇衣》:《大雅》曰:「儀刑文王,萬國作孚。」鄭玄注:「刑,法也。」 猶見。《孝經•天子章》:「刑於四海。」鄭玄解:「刑,見也。」(《通德堂經解》)

42 刑字義 左傳 法度:許,無刑而伐之。--隱傳一一•三。 示範:刑于寡妻。--僖傳一九•五傳注。
刑罰:刑以正邪。--隱傳一一•四。有罪不逃刑。——襄傳三•七。 動詞,處以刑罰,殺戮:刑其士七十人。--昭傳一一•二。

43 禁於未發之謂豫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 《禮記‧學記》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注》「發明大體」 《論語‧為政》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朱註》「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上章已言聖人誨人不倦之意,因并記此,欲學者勉於用力,以為受教之地也。程子曰:「憤悱,誠意之見於色辭者也。待其誠至而後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復告爾。」又曰:「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後發,則沛然矣。」 -- 《論語‧述而》

44 【爻辭】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小象】「子克家」,剛柔接也。 鄭玄注:包當作彪,彪,文也。
*

45 朱註 九二為蒙卦卦主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九二以陽剛為內卦之主,統治群陰,當發蒙之任者。然所治既廣,物性不齊,不可一槩取必。而爻之德剛而不過,為能有所包容之象。又以陽受陰,為納婦之象。又居下位而能任上事,為子克家之象。故占者有其德而當其事,則如是而吉也。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指二五之應。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 -- 王勃 女子已嫁曰婦 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初爻統說治蒙之理,餘三四五皆是蒙者,治蒙只在陽爻,而九二為治蒙之主。

46 程註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包,含容也。二居蒙之世,有剛明之才,而與六五之君相應,中德又同,當時之任者也,必廣其含容,哀矜昏愚,則能發天下之蒙,成治蒙之功,其道廣,其施博,如是則吉也。卦唯二陽爻,上九剛而過,唯九二有剛中之德而應於五,用於時而獨明者也,苟恃其明,專於自任,則其德不弘,故雖婦人之柔闇,尚當納其所善,則其明廣矣。又以諸爻皆陰,故云婦。堯舜之聖,天下所莫及也,《尚》曰:「清問下民」(《尚書‧呂刑》),取人為善也。二能包納則克濟其君之事,猶子能治其家也。五既陰柔,故發蒙之功皆在於二,以家言之,五父也,二子也,二能主蒙之功,乃人子克治其家也。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子而克治其家者,父之信任専也。二能主蒙之功者,五之信任専也。二與五剛柔之情相接,故得行其剛中之道,成發蒙之功。苟非上下之情相接,則二雖剛中,安能尸其事乎。

47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六三 割席斷交,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德行》。
【爻辭】六三,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小象】「勿用娶女」,行不順也。 * 割席斷交,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德行》。 (三國之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楞嚴經》 (link)

48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Intrinsic motivation vs. Extrinsic motivation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 宋真宗《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愁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愁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更勤向窗前讀。 顧憲成 東林書院 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 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 陶潛《五柳先生傳》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Intrinsic motivation vs. Extrinsic motivation (link)

49 〈傷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以務農為業)。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讀書的用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團結)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待以賓客禮)其父;或以錢幣乞(給、與)之。父利其然也,日扳(領着)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宋仁宗第二個年號)中,從先人(指王安石之父)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適合)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矇昧無知的樣子)眾人(平常人)矣!」 王子(作者自稱)曰:「仲永之通悟(聰明穎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指後天的教育)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Link)

50 六四 【爻辭】六四,困蒙,吝。 【小象】「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 * ◎易解:大學施教是講究方法的,是順著時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禮樂,冬夏教詩書,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學生下課及放假的時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課業。(宋人斷句改為:「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句讀略有不同。)學習要有方法,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不從通曉鳥獸草木,天時人事學會譬喻,詩就作不好;不學會灑掃應對,禮節就行不恰當,對於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於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遊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纔能安於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能夠這樣雖然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尚書‧兌命篇》說:恭敬謙遜,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這個意思。 * 古文《尚書‧兌命》 「 斅(音效,教也)學半。」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51 孟母三遷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 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 《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 《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柕。」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里仁》

52 六五 【爻辭】六五,童蒙,吉。 【小象】「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順以巽」也可以解釋為順勢利用機會教育,並且因材施教,以深入童蒙之心。
*

53 明代仇英《摹宋人畫册》- 村童鬧學圖 上大人,孔乙己, 化三千,七十士, 爾小生,八九子, 佳作仁,可知禮。 上大人 孔乙己
上大人,孔乙己, 化三千,七十士, 爾小生,八九子, 佳作仁,可知禮。 舊時學童習字描紅用字

54 順以巽 六五,童蒙,吉。 小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韻會》巽,入也。柔也,卑也。
孔《疏》:順謂心順,巽謂貌順。褚氏曰:「順者,心不違也。巽者,外迹相卑下也。」 《易‧巽卦疏》 巽者卑順之名。〈說卦〉云:「巽,入也。」蓋以巽是象風之卦,風行无所不入,故以入為訓。若施之於人事,能自卑巽者,亦无所不容。然巽之為義,以卑順為體,以容入為用,故受巽名矣。 巽又與遜通。《書‧堯典》「汝能庸命巽朕位。」《釋文》「巽,讓也。」《集傳》「巽遜古通用。」《集解》鄭康成曰:巽當作遜。 孫星衍《周易集解》(孫氏周易集解)

55 好奇心 Curiosity, Keep asking why (5 Whys) 開放的心志,不被矇蔽 Open minded
童蒙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The great person does not lose his/her child's heart.”  ~Mencius, Book IV 初心 Beginner’s mind 本願 Original intention 好奇心 Curiosity, Keep asking why (5 Whys) 開放的心志,不被矇蔽 Open minded 江振誠:What’s Your Original Intention?

56 童心論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 李卓吾〈童心論〉 李贽与《童心论》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讳,取名贽。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被捕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古稀之年的他感慨地说: “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 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死后,马经纶把他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现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论”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现敬录李贽《童心论》,以示纪念: 童心说 龙洞山人(1)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2)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3)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5),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6),更说什么《语》、《孟》乎(7)!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 (1)龙洞山农:一说是李贽别号;一说是颜钧,字山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2)见:通“现”。 (3)矮人:喻矮而不见,不见何以分辨。 (4)《选》:指萧统编的《昭明文选》。 (5)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 (6)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既八股文。 (7)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8)《语》、《孟》:指《论语》、《孟子》。 【试译白话文】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的一颗无造作,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作人的资格。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成长的萌芽。这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可是,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对事物的认知,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先人留下的知识,而这些一经入住于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被遮蔽了。久而久之,随着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当明白美名是好的时,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时,便尽力来遮盖掩饰,如此,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见闻、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阻障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阻障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阻障,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住于心灵阻障了童心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一般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所以,我对那些发自真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六经、《论语》、《孟子》,除了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就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绝非通吃通用。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是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啊!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57 《老子》致柔之道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如嬰兒之未孩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 I know it's a process, but when will baby start to develop a sense of self and individuality? In the beginning, life is pretty much about three things for baby: eating, sleeping, and pooping. Yep, life is pretty sweet. So don’t expect your babe to have much of a personality right away. In fact, when she’s first born, she still considers herself one and the same with Mom (after all that time hanging out in your womb), which is why discovering her own personality is a bit of a process. You’ll probably notice a change in baby around six to seven months, when she starts to realize that she’s actually her own person. But be prepared: This realization can often lead to a fear of being left alone and can causeseparation anxiety to sink in. By the time your baby’s a toddler, though, she’s pretty much figured out that when Mommy leaves, Mommy will come back. That’s why a sense of individuality may start to emerge more clearly once baby’s hit toddlerhood. But be on guard for a little spunkiness: Words like “my” and “mine” and “no!” are likely to get thrown around a little too much during this phase. Hang in there.

58 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 《六祖壇經》 鄧州香嚴智閑禪師,青州人也。厭俗辭親,觀方慕道。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禪不得。洎丈遷化,遂參潙山。 [香嚴智閑是百丈懷海的弟子,百丈死後,香嚴到大師兄溈山靈佑處學禪。]    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師被一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底文字從頭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歎曰:“畫餅不可充饑。”   屢乞潙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已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   師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卻。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乃泣辭潙山,直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迹,遂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   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潙山。贊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爲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 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潙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仰曰:“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待某甲親自勘過。”   仰後見師,曰:“和尚讚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   師舉前頌,仰曰:“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別更說看。”   師又成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仰曰:“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   師複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仰乃報潙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   ﹝玄覺雲:“且道如來禪與祖師禪分不分?”長慶棱雲:“一時坐卻。”﹞

59 不說破之教自性自悟 [香嚴智閑是百丈懷海的弟子,百丈死後,香嚴到大師兄溈山靈佑處學禪。]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師被一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底文字從頭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歎曰:「畫餅不可充饑。」屢乞潙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已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干汝事。」師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卻。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泣辭潙山,直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迹,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潙山。贊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爲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 -- 《五燈會元》

60 《周易折中》 六五爻註 張居正輔佐明神宗十年(神宗十歲至二十歲之間),史稱萬歷中興。
萬曆七年(1579年)神宗因夜與宦官張鯨遊玩時行為不檢,遭到李太后訓斥,張居正為皇帝寫了罪己詔,由此埋下日後的禍根。一次神宗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之「勃」字讀作「背」音,張居正厲聲糾正:「當作搏字!」聲音太大,嚇得明神宗驚惶失措,在座侍講的大臣無不大驚。 海瑞評價張是「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wiki)

61 上九 【爻辭】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小象】「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
艮卦是箇最好底(的)卦…。艮居外卦者八,而皆吉。惟蒙卦半吉半凶。…蒙卦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雖小不利,然卦爻亦自好。蓋上九以剛陽居上,擊去蒙蔽,只要恰好,不要太過。太過則於彼有傷,而我亦失其所以擊蒙之道。如人合喫十五棒,若只決他十五棒,則彼亦無辭,而足以禦寇。若再加五棒,則太過而反害人矣。為寇者,為人之害也;禦寇者,止人之害也。如人有疾病,醫者用藥對病,則彼足以祛病,而我亦得為醫之道。若藥不對病,則反害他人,而我亦失為醫之道矣。所以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惟如此,則上下兩順而無害也。 -- 朱熹,《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三。 *

62

63

64 蒙卦是中華文化中教育哲學之基礎 初六「發蒙」,強調啟發是教育的根本,奬懲是矯正學生行為一種方法。
九二「包蒙」,是包容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並訓練其能獨當一面的膽識。 六三「正蒙」*,暗示不可以色、利為學習的動機,沒有自動自發的學習態度和親身體驗的機會,則難以得到學習的益處。學習的動機要純正,才能持久。 六四「困蒙」,強調學習環境和親近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六五「童蒙」,認為保有童稚的好奇心,不斷地虛心就教於方家,才是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最佳態度。 上九「擊蒙」,是指在學習的瓶頸上,可採取當頭棒喝的教學法,或許能讓受教者突破現狀而開悟。 *六三爻辭沒有「正蒙」一詞,今據彖辭「蒙以養正」及爻辭之義而以「正蒙」一詞標明此爻之宗旨。

65 《易經》彖辭中談到「養」的功夫 蒙卦彖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強調小時候的啟蒙的教育,是奠定成聖成賢的基礎。
大畜卦彖曰:「不家食,吉;養賢也。」則是求賢才來治理國家或企業。 頤卦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特別重視養的功能。自求口食之養,要先解決民生問題;養賢則是培養人才。 井卦彖曰:「井,養而不窮也。」強調一個企業體要有一個穩定的制度和源遠流長的核心能力,才不會窮困。 鼎卦彖曰:「大亨,以養聖賢。」要能夠兼容並蓄,調合鼎鼐,才能成為治理好國家天下的聖人。古時候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烹飪不同的食材,要有調合百味的協調能力。

66 蒙卦屯卦互綜爻辭對照 爻題 爻辭 初六 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上六 九二 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九五 六三 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六四 困蒙,吝。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五 童蒙,吉。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二 上九 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初九

67 蒙卦總結 童蒙求教,果行育德。 發蒙導引,身教為先。 包蒙啟發,付以重任。 専心向學,不受利誘。 困蒙遠實,親近有道。 童蒙虛心,機會教育。
擊蒙棒喝,當下開悟。 劉思白《周易話解》出版於1935年,此書是以楊萬里《誠齋易傳》為藍本,故參合一些史事為例証。說理通順,如《周易》本文讀不懂,看其解說應會有所助益,然後再深入《易經》原文體悟原義。但不可依此註解定為一尊。書中蒙卦解如下:

68 解讀《易經》 解《易》不可拘泥一方,亦不可過於抽象無邊。 若找出一卦真正相應的中心思想,則經文自可迎刃而解。
任何人對《易經》的解釋都只能參考,不必全信,應思考為何不同的人對同一封辭或爻辭,會生出不同的解釋。 研究《易經》須善疑好問,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自性自悟。 以《易經》發己之蒙,啟人之智。

69 依樣葫蘆: 學不只是倣效 要知其然(know what and know how),還要知其所以然(know why)。
子曰:「學而時習之。」朱子註謂:「學之為言效也。」余竊謂,學之義甚廣,不當作效字解,使後之為學者只求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所謂依樣畫葫蘆者是也。猶憶中國乾嘉間,初弛海禁,有一西人身服之衣敝,當時又無西人為衣匠者。無已,招華成衣至,問:「汝能制西式衣否?」成衣曰:「有樣式即可以代辦。」西人檢舊衣付之,成衣領去。越數日,將新制衣送來,西人展視,剪制一切均無差,惟衣背後剪去一塊,複又補綴一塊。西人駭然問故,成衣答曰:「我是照你的樣式做耳。」今中國銳意圖新,事事效法西人,不求其所以然,而但行其所當然,與此西人所剪之成衣又何以異與,噫! 辜鴻銘. 《辜鴻銘講論語》,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要知其然(know what and know how),還要知其所以然(know why)。

70 希望學生、部屬比自己好 觀點2:希望別人比自己好
大學畢業這一天,大學校長跟我說你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大學去教書,他跟我說,你要在那裡待五年才能出來。我答應他五年內不出來,但進去後就後悔了,每個月工資只有90元。那時候沒有老師看得起我,別人有年終獎金,只有我沒有,非常艱辛。過了兩年後,深圳開始改革開放,有人給我120元工資,我沒去,海南開發給我3600元工資,我還是因為承諾而不去。一熬就熬了6年,踏踏實實當老師,幫助了我。 所有的老師有個共識是希望學生超越你,沒有一個老師希望學生破產、進監獄、討飯。當大學老師的習慣,絕不是為了自己跳出來,看到不對的事就是想說一說人家。直到我創業的過程,我還像是老師,我希望我的員工超越我,希望我的員工個個做得比我好。 九二:「子克家」。 馬雲:我為什麼能夠走到今天,全靠這七個關鍵! (link)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3日在台大體育館對2千多名學生演講「馬雲與青年有約-從夢想到成功創業」,分享他創立阿里巴巴15年的三大創業體驗,包括學英文讓他學習西方思考、6年的教書經驗讓他學會跟別人合作、他認為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失敗的經驗。也給年輕人樂觀、檢查自己的問題及堅持等三大建議。馬雲說:「現在是創業最好的時代!」 以下是馬雲的演講全文摘記: 我當了四年師範生,教了六年書之後去創業,我覺得有點對不起我的母校,要回去教書,但現在公司做了這個規模以後,很難回到學校教書。 至於我的觀點對和錯,大家自己判斷,我是不怕批評的人,一路被批評過來,如果沒有罵聲,我會特別緊張。至於這兩天媒體評論,我更加能夠理解,阿里巴巴到中國大陸被認為是外資企業,美國說我是中國企業,台灣把我們當陸資,世界變化很快,每個人觀點都不一樣。 對阿里巴巴來講,我們是一家很幸運的公司,但是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努力、挫折、犯的錯誤,肯定超過大家的想像。所有成功的企業,背後都是一大堆眼淚、委屈和挫折在裡頭,郭董在這裡,我們都是過來人。 沒做企業之前,18個同事在家裡創業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想等我企業大了,就沒有那麼多痛苦,沒有那麼多麻煩,可以到沙灘上享受人生、抽雪茄。現在發現企業做大,反而更加痛苦、更加累、更加艱難。每天犯的錯誤儘管不多,但每個錯誤都足夠會讓你的公司明天就關門。 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下,我為什麼能夠走到今天。 觀點1:學英文開拓視野 第一,我覺得我的英文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家沒有人懂英文,11-12歲時我突然對英文感興趣,每天騎自行車到杭州,找老外練英文,我當免費導遊,這個經驗我堅持了9年,對我的幫助很大,我的英文不是正規教育出來。我故意在飯店門口念英文,詞發音很怪,老外就會主動跑過來跟你聊天。 我受益最大的不是英文,而是了解西方的思考。大家說馬雲你的思考很西方,但我從來沒有在西方讀過一天書。我在想到底哪個是對的?從那以後,我就訓練成別人說東的時候,我就會停下來想一想萬一是西怎麼辦?大家說西的時候,我會想萬一是東怎麼辦? 學英文的過程中,學的不是語言,而是學文化,了解另外一個國家和地區,直到今天,我懂英文,所以也明白對方背後的出發點。 觀點2:希望別人比自己好 第二是我當了師範,我考了三年才考進師範學院。我第一天考進去沒想過要當老師,覺得當老師是最丟臉的事情,特討厭當老師,我天天想畢業後一定要去幹一個不是老師的工作。我學的是外語系,我的英文口語表達能力比老師要好,我是杭州師範學院的學生會主席,每天跟學生開會、幫助別大,學習組織能力。 大學畢業這一天,大學校長跟我說你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大學去教書,他跟我說,你要在那裡待五年才能出來。我答應他五年內不出來,但進去後就後悔了,每個月工資只有90元。那時候沒有老師看得起我,別人有年終獎金,只有我沒有,非常艱辛。 過了兩年後,深圳開始改革開放,有人給我120元工資,我沒去,海南開發給我3600元工資,我還是因為承諾而不去。一熬就熬了6年,踏踏實實當老師,幫助了我。 所有的老師有個共識是希望學生超越你,沒有一個老師希望學生破產、進監獄、討飯。當大學老師的習慣,絕不是為了自己跳出來,看到不對的事就是想說一說人家。直到我創業的過程,我還像是老師,我希望我的員工超越我,希望我的員工個個做得比我好。 觀點3: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失敗 第三個經歷,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所有失敗的經歷。我倒楣的事挺多的,我被十幾個工作拒絕,所有的錯誤挫折,看起來沒有人覺得我會成功,我爸媽也不覺得我會成功。我問老婆說你希望我成為首富還是受人尊重的企業家,她說你不可能成為首富。 因為我習慣失敗,覺得失敗很正常,很多次失敗才能帶來一次的成功。學習語言開拓自己的視野,當老師懂得跟別人合作,理解別人。失敗,對我人生受益匪淺。 觀點4:創業者要有樂觀主義精神 我有幸跟世界上的創業者認識、交流,但我發現所有的創業者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樂觀的態度。本質上,我並不知道我自己那麼樂觀, 1999年想給中國企業做電子商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跑了10個客戶,10個客戶都會拒絕,很正常。有一個客戶接受,我們就很高興了。 創業者的樂觀是要學會左手溫暖右手,本質上絕大多數的人是樂觀的,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個現實,不管是美國、中國、台灣還是歐洲也好,大家覺得沒工作、沒希望、沒機會,機會被人家搶去了,機會都淪不到我們。 我想說的是,每一輩有每一輩的職責,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痛苦。你信不信10年以後,有錢的人一定比今天多?很可能今天坐在你旁邊的人10年以後成功了,而你還在抱怨。樂觀主義的精神,是創業者一定要有的。 年輕人抱怨沒人理你,到我們今天這個規模,找你麻煩都是理你的人。所以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痛苦。政府不關心你,你很痛苦,政府太關心你,你也很痛苦。沒人願意跟你做生意很痛苦,誰都想跟你做生意,你也很痛苦。 觀點5:檢查自己的問題 第二個,檢查自己的問題,我發現所有失敗的人,機率很大都覺得是別人的錯。想創業的人有一點很重要,多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少學別人成功的經驗,成功是很難模仿、很難複製的,但是失敗都是差不多的。做企業,我們中國大陸稱之為下海,有點像上戰場,活著回來就是成功。 做創業者一定要知道,哪些死門不能去做。成功的因素千千萬萬,但失敗的因素都是差不多。把所有失敗的人的經歷合在一起,把這些錯誤認真研究,希望大家多花點時間看為何失敗。 觀點6:超越一般人的堅持能力 第三個要素,非常關鍵,就是超越一般人的堅持能力,有人問說「馬雲你想過要放棄嗎?」這個問題基本上是我這十多年來晚上經常想的:「不想幹了,真沒意思」,但早上起來還在做。我發現很多年輕人晚上想想找別的路,白天起來又走原路。 到今天為止,我不能退下來,當年是一股激情,一股衝動。跟你的人愈來愈多,互相勉勵,一開始左手溫暖右手。夢想是你想幹嘛,想當飛行員…。我認為夢想和理想的差異是,理想是有一幫人共同理解支持,把理想變現實,一步步往前進。 如果你要創業,你要問的問題是,有誰跟你有一樣的想法?阿里巴巴這幾年創業,我1995年做中國黃頁,回到家中我請了23個朋友在家裡開了兩個小時的會,最後22個反對,只有1個人支持。其實有時候大家都反對的事情,做對了就有機會。基本上,我們做一個決定,絕大多數人同意時候,要特別小心。因為對手想的也是一樣,那是大家認為很容易的事,大家也不會努力。 我們永遠要想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些問題,這些是我認為在創業過程中很重要的基本要素,多花點時間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多堅持一刻,再堅持一會。如果你怕競爭,就別做企業,如果你要怕被人罵,就別去創業。 觀點7:現在是絕佳的創業機會 這世界現在是最佳的創業機會,為什麼現在是最佳的創業機會?現在是世界變化最快的時候,從來人類社會沒有碰上這麼一次機會。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用蒸氣機釋放了人的體能,無數工業就起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美國的電力。 第一次的技術革命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工業革命,釋放人的腦,未來30年大數據、雲端運算的變革,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未來30年是DT時代(資料科技),IT(資訊科技)是以我為中心的,DT是以別人為中心,IT是我知道最好別人不知道,DT是只有大家不知道的情況下,我創造新的東西。現在的社會是愈開放愈好,不是技術的變革,而是思想觀念的變革。 很多人在抱怨今天沒有機會,不對,今天的機會很大。有人說超市不好賣都是因為淘寶,我告訴你,沒有淘寶,你也不好賣,跟淘寶沒關係,社會的變化就是這樣。在IT時代一切講究標準化、流水化,現在整個社會走向個性化,整個變革是年輕人的機會。我們對手機、大數據、互聯網的理解一定超過我們的父輩。 進入DT時代,人們已經從簡單製造,走向真正的創造、創意和創新。我是15年前被大學生賣的東西給傻了,在網路上賣夏天蚊子的標本,而且賣得很好,給女生做成耳環,在網上預售了幾百份,還說天下找不到一模一樣的蚊子。這個創意、想法很有意思。 最近有人在淘寶上買黑人用的假髮,有女生跟男朋友出去游泳,結果假髮全黏在頭上,因為假髮都有膠水。一個禮拜後,世界上誕生了第一款防水假髮。現在網路上還有幫你跟女朋友說分手、還有幫你去吵架的服務。 原來台灣商品只在台灣賣,現在可以賣到大陸,所以我覺得This is our time!這是我們的時代,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職責和機遇,很多年輕人不願意接受第一代的模式,但是我告訴你創業的過程依舊艱難,不要以為你在創業的過程中會比郭台銘董事長輕鬆,要創業就很累,但是在累的過程中要找到你自己的興趣。 企業不高興、老百姓不高興、大家都不高興,你的機會來了,什麼是機會?人人都在抱怨的時候。未來20年,少聽專家,我覺得用自己的腦袋思考一下,然後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給自己一個決心,5年、10年一定要做出來。阿里走過的經驗,我相信也是所有創業者必走過的路。 (本文出自於《數位時代》,原文請點此。) 圖片來源/林衍億攝影 馬雲 (1964年9月10日-)中國企業家,現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阿里巴巴集團、淘寶網、支付寶的創始人。

71 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禮記‧學記》 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吳起進曰:「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於左右者乎?」武侯曰:「楚莊王之語何如?」吳起對曰:「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問曰:『王朝而有憂色,何也?』莊王曰:『不穀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是以憂也。其在中蘬(與仲虺同,湯左相也)之言也,曰:「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國幾於亡乎!是以憂也。』楚莊王以憂,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 《荀子‧堯問》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link)

72 附錄 Some of slides here may not be relevant

73 應天平的大哉問 1. 卦辭裡的“童蒙”與六五的“童蒙”一不一樣? 2. 蒙卦的主旨是什麼?請用兩個字的動詞來表述。
3. 蒙卦的主角是誰?(可參考【屯】卦) 4. 如何驗證我們的解讀是否正確? 5. 比較其綜卦水雷【屯】及其內外卦水山【蹇】有何異同? 6. 所謂“吉”或“凶”或“吝”所根據的“道德標準”是什麽? 7. 王弼:「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是什麽意思?請自問“忘言”了嗎?“忘象”了嗎?“得意”了嗎? 8. 假如今天你遇到一件另你困惑或想不清楚的事情(蒙的狀態),根據蒙卦,你該如何處置?(請舉實例) 9.蒙的主爻是什麼? 10. 討論兩個爻變的例子。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74 鄺允文老師的解讀 彖曰:「…蒙亨,以亨行,時中也。…」是解釋處「蒙」之時何以能亨的原因在於「時中」,若原句這樣讀可能更好懂:「以亨行者,時中也。」對治蒙者言,不論發蒙、困蒙、童蒙皆須因時應物,也就是指點開導或教育別人要抓對時機。對蒙者言,學習當按部就班不可躐等而進。 關於「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若這樣讀「君子以之果行與育德。」可能更好懂。古代漢語的語法習慣,「以」字後常省略「之」;兩平行的句子,常省略連詞「與」、「而」、「且」等。「果行」是就坎泉而說,此卦卦象既是山下出泉,也就是說,泉原本在山肚子裡,泉瀑必須果決而行,方能穿山而出,奔流到海。此「果行」由彖傳:「以剛中也」而來。 「育德」是就「艮山」而說,山主涵養故能育德。《公羊傳》成公五年漢何休注:「山者,陽精德澤所由生。」此「育德」由彖傳「蒙以養正」而來。《易經》〈大象傳〉中與艮山有關人文化成的啟發常常以「德」言。如「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風)俗。」 比較蒙卦與蹇卦,更有意思:蹇卦卦象是山上有水,也是山前有水,所以蹇卦的彖傳說:「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之時用大矣哉。」當山裡出泉時,君子見此象當果行以濟蒙;當山前或山外有水時,君子當反身以濟蹇。然此二卦皆以育德、修德為基礎。正應了孔子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75 德字義 (link)

76 德字解

77 德《康熙字典》 《廣韻》德,行也。《集韻》德,行之得也。《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詩·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書·臯陶謨》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又《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又《玉篇》德,惠也。《書·盤庚》施實德于民。《詩·小雅》旣飽以德。 又善敎也。《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註》德謂善敎。 又感恩曰德。《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疏》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爲德。《後漢·樊曄傳》光武微時,曄餽餌一笥,帝德之不忘。 又《韻會》四時旺氣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又《諡法》綏柔士民,諫爭不威,執義揚善,曰德。 又《說文》升也。又《玉篇》福也。

78 Learning Pyramid

79 Bloom’s Taxonomy (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s)
Remember: recognizing or recalling relevant knowledge, facts or concepts Understand: constructing meaning from instructional messages Apply: using ideas and concepts to solve problems Analyze: breaking something down into components, seeing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structure Evaluate: making judgments based on criteria and standards Create: reorganizing diverse elements to form a new pattern or structure

80 Knowledge Dimensions (link) Knowing that Knowing what and why
Factual: the basic elements used to communicate, understand, organize a subject such as terminology scientific terms or labels, vocabulary, jargon, and symbols or representations; and specific details such as knowledge of events, people, date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Knowing that Conceptual: the knowledge of principles and generalizations; classifications, categories and theories; and models or structures of a subject. Knowing what and why Procedural: includes knowing how to do something such as performing specific skills and algorithms, techniques and methods. Knowing how Metacognitive: a knowledge of cognition (the process or strategy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an awareness of one’s own cognition, and the ability to control, monitor, and regulate one’s own cognitive process. Knowing how to know Some cognitive processes have natural associations with types of knowledge.  (link)

81 混元三教九流圖 http://www.amtb.tw/wanxi/csg/tz.html
佛教見性道教保命 儒教明倫綱常是正 農流務本墨流備世 名流責實法流輔制  縱橫應對小說咨詢 陰陽順天醫流原人 雜流兼通述而不作 博者難精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穀 心身皮膚鼻口耳目 為善殊塗咸歸于治 曲士偏執黨同排異  毋患多岐各有所施 要在圓融一以貫之 三教一體九流一源 百家一理萬法一門

82 一團和氣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明朝成化帝朱見深登繪制的〈一團和氣圖〉,並附〈御制一團和氣圖贊〉「朕聞晉陶淵明乃儒門之秀,陸修靜亦隱居學道之良而,惠逺法師則釋氏之翹楚者也。法師居廬山,送客不過虎溪。一日,陶、陸二人訪之,與語,道合,不覺送過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為三笑圖,此豈非一團和氣所自邪?試揮彩筆,題識其上:嗟!世人之有生,並戴天而履地,既均稟以同賦,何彼殊而此異。惟塹智者,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雖近在於一門,乃逺同於四裔。偉者達人,遐觀高視,談笑有儀,俯仰不愧,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之無二,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噫!和以召和,明良其類,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備。豈無斯人輔予盛治?披圖以觀,有概予志。聊援筆以寫,懷庶以警俗而勵世。」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第八任皇帝成化帝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宪宗朱见深正是依照“虎溪三笑”之意,作《一团和气》图,将陶渊明、陆修静、慧远法师三人相拥一体,构思独特而巧妙,展现和睦氛围,期望人们团结友爱,社会和平。 宪宗朱见深命运多舛,可称得上是大明朝一个略显另类的皇帝。他能书善画,是位堪与宋徽宗相媲美的才子加帝王;他幼时迭遭政治惊吓,落下了口吃的毛病;他极端宠爱一个大他十九岁的宫女万贵妃,并对她的感情始终不渝;他在大明朝多数或残忍、或暴虐、或懒惰、或昏庸的帝王里面,勉强称得上是一个明君;他以德报怨,不计较景泰帝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恢复了景泰帝的帝号;他以文人的方式而不是以帝王的方式,用一幅画来化解朝堂上百官的派系分裂,成功的为于谦等一批蒙冤的前朝功臣平反昭雪。而这幅作为政治道具的画,就是“一团和气图”。 朱见深并为之御制一团和气图赞: “御制一团和气图赞”: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惠逺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试挥彩笔,题识其上:“嗟!世人之有生,并戴天而履地,既均禀以同赋,何彼殊而此异。惟堑智者,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虽近在於一门,乃逺同於四裔。伟者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噫!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披图以观,有概予志。聊援笔以写,怀庶以警俗而励世。” 很久以来,儒、佛、道三教一直是影响我国文化的三大主流,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内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根据《御制图赞》可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惠逺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佛、道、儒三教代表,整个画面布局精妙绝伦,一团和睦喜庆气氛。当时成化帝欲为于谦等前朝老臣平反昭雪,却遭到了近半数朝臣的反对,导致朝臣的对立分裂更为加剧。这位才子皇帝并没有用乾纲独断的方式,而是连夜画了这幅画,并为之御制一团和气图赞。第二日早朝,宪宗帝将此图带上朝堂,展开来与众臣观摩,说明创作此图的良苦用心,大臣们观此图、读此赞,莫不唏嘘流涕,从此消除恩怨纷争,朝政趋于安定团结,皆赖此图之功也。然而,此图的功用却远没有结束,其后更成为三教合一的重要象征。而画面中的陆修静、陶渊明和惠远,也被看作成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的合体像。

83 孔子聖跡圖 http://www.amtb.tw/wanxi/csg/cp001.html

84 華嵒的《桐屋鬧學圖》 隱几酣然正晝眠, 頑童遊戲擅當前。 孝先便腹思經事, 繼起於今有后賢。
「孝先便腹」講的是東漢人邊韶的故事。《後漢書》記載,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教授學生數百人。 乾隆年間的某一天,畫家華喦(yán)在杭州的書齋「講聲書舍」中畫了一幅畫,畫的是梧桐樹掩映之下的一座書塾:教書先生正趴在講台上呼呼大睡,讀書的孩童則在教室里鬧翻了天,有的戴上面具,揮舞著先生的戒尺;有的從院子里摘了一朵花,正準備插在先生頭巾里。可憐這位先生,儘管夢裡自有顏如玉,卻渾然不覺弟子們的膽大妄為。 「揚州八怪」之一,華喦因為常常把世俗主題與文人雅趣巧妙融合而頗為時人欣賞,他的這幅《桐屋鬧學圖》同樣如此。畫家在畫上題詩一首:「隱几酣然正晝眠,頑童遊戲擅當前。孝先便腹思經事,繼起於今有后賢。」「孝先便腹」講的是東漢人邊韶的故事。《後漢書》記載,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教授學生數百人。 他曾在白天和衣而睡,弟子私下嘲諷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從睡夢中驚醒,立即應對到:「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可見,華喦所畫的,其實是歷史人物邊韶的故事。 我們不知道此畫究竟是為何人所作,慵懶而滿腹經綸的邊韶,正適合送給清代那些為功名而努力的江南文士,題詩中「繼起於今有后賢」一句正說明了受畫人也是一位與邊韶一樣的苦讀詩書、連夢中都在想著經書的文士。畫中的教書先生邊韶正在大桐樹陰下午睡,這個主題又與表現文人在樹下午睡的「桐蔭高士」相吻合,益發襯托出畫面的文人主題。不過,華喦更高妙之處在於,他將之與「村童鬧學」這個世俗的題材混融在一起,為歷史故事添加了幽默與喜慶的大眾情趣。 「村童鬧學」是繪畫史中一個流行的畫題,一直到晚清,我們都能夠在天津楊柳青年畫中大量看到。此外,明末蘇州畫家張宏在1638年畫有一幅《雜技遊戲圖》長卷,描繪市井之中各種雜耍賣藝的行當,其中就有「鬧學堂」一段。更早的「村童鬧學」則可以追溯到張宏的蘇州前輩仇英。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套明代仇英《摹宋人畫冊》,是16世紀中期仇英為富商收藏家項元汴所作。其中一幅正是「村童鬧學圖」。仇英的畫是20餘厘米見方的小斗方,描繪了茅草房中的一個學堂,老師伏在講台上睡覺,學生開始在教室與院子里大鬧天宮,比華喦與張宏的構圖更加複雜。 將仇英、張宏與華喦的「村童鬧學」放在一起,觀者立即就能看出其中的相似性。畫面都著力烘托「鬧」,都是以伏在講台上睡午覺的教書先生為中心,而且都是把先生放在畫面的左邊。學生都在偷偷拿熟睡的師傅開涮,或者摘頭巾,或者簪花,或者給老師畫鬼臉。動靜之中,睡得不省人事的老師與為所欲為的學生形成強烈的對比,而在二者之間起著過渡作用的,是一位好學生的形象。 三位畫家都在畫中描繪了一位端坐在書桌前用功的好學生。在仇英的畫中,這位模範生身穿紅衫,手拿毛筆,不以為然地扭頭看著鬧學的同學,桌上的描紅本上端端正正寫著一行字「上大人孔乙己」,這是唐代以來開始盛行的童蒙讀物的起始句。華喦畫中的模範生也很容易找到,畫家用兩棵梧桐樹將他標示出來。 「村童鬧學」這個畫題,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富有吉祥含義的年畫,或是反映現實生活的風俗畫。最早對這個畫題進行研究的是沈從文先生,他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就專門對仇英的《摹宋人村童鬧學圖》進行過考察,只不過他當時把仇英的摹本當成了宋人的原本。沈從文將這幅畫視作「描寫當前社會風俗人事,用平民生活作為對象的作品」,是「社會現實題材寫生」。

85 华嵒(清)的村童闹学图,上海博物馆藏 ?? 华嵒(清)的村童闹学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华嵒(清)的村童闹学图,上海博物馆藏 ??  华嵒(清)的村童闹学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乾隆年間的某一天,畫家華喦(yán)在杭州的書齋「講聲書舍」中畫了一幅畫,畫的是梧桐樹掩映之下的一座書塾:教書先生正趴在講台上呼呼大睡,讀書的孩童則在教室里鬧翻了天,有的戴上面具,揮舞著先生的戒尺;有的從院子里摘了一朵花,正準備插在先生頭巾里。可憐這位先生,儘管夢裡自有顏如玉,卻渾然不覺弟子們的膽大妄為。 「揚州八怪」之一,華喦因為常常把世俗主題與文人雅趣巧妙融合而頗為時人欣賞,他的這幅《桐屋鬧學圖》同樣如此。畫家在畫上題詩一首:「隱几酣然正晝眠,頑童遊戲擅當前。孝先便腹思經事,繼起於今有后賢。」「孝先便腹」講的是東漢人邊韶的故事。《後漢書》記載,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教授學生數百人。 他曾在白天和衣而睡,弟子私下嘲諷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從睡夢中驚醒,立即應對到:「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可見,華喦所畫的,其實是歷史人物邊韶的故事。 我們不知道此畫究竟是為何人所作,慵懶而滿腹經綸的邊韶,正適合送給清代那些為功名而努力的江南文士,題詩中「繼起於今有后賢」一句正說明了受畫人也是一位與邊韶一樣的苦讀詩書、連夢中都在想著經書的文士。畫中的教書先生邊韶正在大桐樹陰下午睡,這個主題又與表現文人在樹下午睡的「桐蔭高士」相吻合,益發襯托出畫面的文人主題。不過,華喦更高妙之處在於,他將之與「村童鬧學」這個世俗的題材混融在一起,為歷史故事添加了幽默與喜慶的大眾情趣。 「村童鬧學」是繪畫史中一個流行的畫題,一直到晚清,我們都能夠在天津楊柳青年畫中大量看到。此外,明末蘇州畫家張宏在1638年畫有一幅《雜技遊戲圖》長卷,描繪市井之中各種雜耍賣藝的行當,其中就有「鬧學堂」一段。更早的「村童鬧學」則可以追溯到張宏的蘇州前輩仇英。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套明代仇英《摹宋人畫冊》,是16世紀中期仇英為富商收藏家項元汴所作。其中一幅正是「村童鬧學圖」。仇英的畫是20餘厘米見方的小斗方,描繪了茅草房中的一個學堂,老師伏在講台上睡覺,學生開始在教室與院子里大鬧天宮,比華喦與張宏的構圖更加複雜。 將仇英、張宏與華喦的「村童鬧學」放在一起,觀者立即就能看出其中的相似性。畫面都著力烘托「鬧」,都是以伏在講台上睡午覺的教書先生為中心,而且都是把先生放在畫面的左邊。學生都在偷偷拿熟睡的師傅開涮,或者摘頭巾,或者簪花,或者給老師畫鬼臉。動靜之中,睡得不省人事的老師與為所欲為的學生形成強烈的對比,而在二者之間起著過渡作用的,是一位好學生的形象。 三位畫家都在畫中描繪了一位端坐在書桌前用功的好學生。在仇英的畫中,這位模範生身穿紅衫,手拿毛筆,不以為然地扭頭看著鬧學的同學,桌上的描紅本上端端正正寫著一行字「上大人孔乙己」,這是唐代以來開始盛行的童蒙讀物的起始句。華喦畫中的模範生也很容易找到,畫家用兩棵梧桐樹將他標示出來。 「村童鬧學」這個畫題,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富有吉祥含義的年畫,或是反映現實生活的風俗畫。最早對這個畫題進行研究的是沈從文先生,他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就專門對仇英的《摹宋人村童鬧學圖》進行過考察,只不過他當時把仇英的摹本當成了宋人的原本。沈從文將這幅畫視作「描寫當前社會風俗人事,用平民生活作為對象的作品」,是「社會現實題材寫生」。

86 蘇繡

87 村童鬧學圖 謝之光是著名的月份牌年畫家

88 羊 甲骨文書風 http://udn.com/news/story/7013/698535
甲骨文書風 渾厚典雅各盡其妙 :21:41 聯合報 本報記者何定照 甲骨文專家、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宗焜。 記者何定照/攝影 分享 一般人看甲骨文,以為都是同種書寫體,但甲骨文專家、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宗焜發現,橫跨兩百多年的甲骨文,其實也像漢唐等各朝書法般具有不同書風,有的渾厚、有的典雅。 李宗焜研究甲骨文卅餘年,「甲骨文是漢字和殷商史研究重要的史料,也深具藝術價值。」李宗焜每次凝視甲骨文,總讚嘆三千多年前的古人,怎能把漢字刻得這麼漂亮,「我們好像都是商朝的貞人,不停在世代間輪迴。」 他說,許多人都只描甲古文字形而未注意風格差異,「就像寫一行楷書,卻有顏真卿、柳公權等不同字體。」 甲骨文是商朝占卜時,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往往也刻上負責占卜的「貞人」(占卜官)名字,如「師」、「賓」等。目前研究已將同一貞人或風格類似的字體分類,有師組、賓組、歷組、無名組等。 李宗焜指出,「師組字渾厚,像顏真卿;賓組字典雅端莊不失活潑,像虞世南。」歷組呈現「藏鋒」特質,質樸內斂。沒刻貞人名字的「無名組」,筆畫纖細。 同一組字體往往以一位占卜官的名字為代表,但也包括不同占卜官。李宗焜比喻,這就像是現代法官判案,同一書記官可能寫下不同法官判的案;古早的書法家,也可能刻下不同占卜官的卜文。 李宗焜說,賓組字體占甲骨文書體的七成,字體最美,應是由同一人刻下,此人當時應極享書法盛名,且任職時間久。

89 三羊開泰圖 http://www.dpm.org.cn/www_oldweb/Big5/E/E13/wenwu/64.htm
開泰說併三陽開泰圖卷 清乾隆 弘曆作,紙本,墨筆,縱28.2cm,橫133.2cm。     本幅乾隆帝自書行書“開泰說”,敘述了“三陽開泰”的由來,所謂“羊交三而成泰。……泰者,通也,又安也。”併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對於“泰”的理解,認為作為君子,尤其是一國之君,只有“終日乾乾”,才能達到“安而弗危”、“恒守其泰”之境界。圖中乾隆皇帝用元代趙孟頫《二羊圖》畫法繪三羊。畫款題為:“因一仿子昂法併書向作開泰說以迓新韶。乾隆乙巳新正御筆。”鈐作者印及鑒藏印多方。乙巳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

90 乾隆開泰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22/21/191190_40767262.shtml
御制开泰说》简释 营口市博物馆《古邑风华》展厅有“御制开泰说”玉摆件1件,大不及掌,碑式,长方体,莲花须弥座上的碑身只有4.6厘米高、4厘米宽,面积不过18.4平方厘米,但却楷书微雕乾隆《御制开泰说》17行292字(首行标题5字,中间15行每行18字计270字,末行17字)。其图片已收入《营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集》第151页。其文不见于乾隆诗文集《乐善堂全集》。现根据玉摆件微雕《御制开泰说》文字,结合网上乾隆行书《开泰说》镜心文字、乾隆御笔行书四屏《开泰说》文字、清代画家礼部侍郎关槐山水成扇背书《开泰说》文字等有关资料,释文分段、标点如下: 御制开泰说 阳交三而成泰,此刘琨、柳宗元等开泰之说所由昉乎? 泰者,通也;又,安也。小往大来、内阳外阴,与夫任下事上、君子小人之义,注《易》家论之详矣。 余以为,泰之所以为泰,在九来居三。泰之“九三”,即乾之“九三”也。 乾之“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盖必有此乾乾惕厉,然后能安而弗危,通而弗塞,以常保其泰也。故本爻即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使无乾惕之意,则平者陂,而往者复矣。又继之曰:“艰贞无咎”,益深切而著明。盖“艰贞”即“乾惕”也,必乾乾以知其艰惕,若以守其贞,然后得无咎。两爻呼吸相通,无不于慄慄危惧三致勖焉。元圣训后世之意,笃矣!凡观象玩占者,皆当以是为棘。而有抚世御民之责之人,尤不可不凛渊冰而戒盛【盈】满,祛安逸而谨思虑,庶几恒守其泰,而不至失其道以流入于“否”后世贤臣“持盈保泰”、“忧盛危明”之说,胥不外乎是尔。 一、一言九鼎的开头 清高宗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享年89岁。乾隆的这篇论说文章,做于“壬辰新正月上浣”,也就是1772年正月上旬。当时,这位后来自称为“十全老人”的皇帝,已经年过花甲,登基在位38年。正是泰卦卦象喻指的正月,想到十月为纯阴之卦的坤卦;十一月一阳生,为复卦;十二月二阳生,为临卦。到了正月,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滋生,三个阳爻交会在一起,就形成了泰卦,于是,脱口而出——“阳交三而成泰”。这一句大有截断众流之气概!因为没有复卦、临卦一阳生、二阳生的层次递进,我们何以得知三个阳爻交会在一起就会形成泰卦呢?真是出手不凡,一言九鼎。 “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李白)。曾与祖逖共同闻鸡起舞的西晋爱国英雄刘琨,虽然说过“昏明迭用,否泰相济”的话,但并未留下易学专著,而是以“英雄失路,万感悲凉” 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音乐家名世。所谓刘琨开泰说,不过是因为刘琨在《劝进表》中有一句“不胜犬马忧国之情,迟覩人神开泰之路”而已。至于柳宗元的开泰说,则曾在《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一文中,祝贺丞相裴度“豺狼感化,枭镜怀仁,自致诛夷,以成开泰”。清代乾隆以前说开泰者众,而独标刘琨、柳宗元者,也许在于刘琨的劝进,“深得朕心”, 柳宗元的文名,不可一世。故谓“三个阳爻交会在一起,就形成了泰卦,这就是刘琨、柳宗元等人所谓‘三阳开泰’的原始依据吧?” 二、泰卦的本义 泰卦的卦形由乾下坤上构成。下乾天,上坤地,称为地天泰卦。卦爻自下而上是三陽三陰。 泰卦的卦辞是:“泰,小往大来,吉亨”。朱熹注:“泰,通也。为卦天地交而二气通,故为泰。正月之卦也。小谓阴,大谓阳。言坤往居外,乾来居内。又自归妹来,则六往居四,九来居三也。占者有阳刚之德,则吉而亨矣”。小往大来,谓阴爻往居外卦,阳爻来居内卦,即坤地在下而往居上,乾天在上而来居下。泰卦象征阴阳交合,万物生养,万事亨通之意。 泰卦的彖辞是:“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泰卦下乾天、上坤地而成地天泰卦,地氣受熱而上蒸為雲,雲氣受冷而下降為雨,此古人心目中所謂天地交之理。 而天地陰陽交合,萬物生養因而暢通。喻於人事,則上為君,下為臣, 君臣交相感應,志意相合,乃可以濟養萬民也。 泰卦的象辞是:“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君王观察泰卦天地二氣相交,萬物生養,萬事通泰之象,故不敢安逸,積極裁節調理萬事萬物,成就天地交泰之道,並加輔佐襄助之,促成天地化生萬物之事宜,而佑國安民,長保通泰。曹丕曰:“夫陰陽交,萬物成;君臣交,邦國治;士庶交,德行光。同憂樂,共富貴,而友道備矣。” 乾隆皇帝解释泰卦的本义,就是上下交通和畅,从而达到各自平安。至于小利去而大利來,内阳外阴,以及下级事奉上级、君子小人各得其位的含义,乾隆皇帝认为注释《易经》的学者们论述得已经非常详尽了,不必辞费。他所关心的是“泰之所以为泰”,即泰卦构成的原因。 三、“九来居三”乃全篇文眼 易经每一卦都有六个爻辞。泰卦也有六个爻辞,但乾隆只关心九三一爻。他说,“余以为,泰之所以为泰,在九来居三。泰之‘九三’,即乾之‘九三’也。” “九来居三”乃全篇文眼。“九来居三”,就是乾卦的九三爻来居泰卦的九三爻,泰卦的“九三”爻,就是乾卦的“九三”爻。从泰卦本卦说,盖九三爻乃泰卦關鍵。该爻當下卦之終,為乾卦之末,乾盡而坤受氣,陽終而陰紹德,在下卦乾与上卦坤的边界线上,正是天地运动的衔接处,是阴阳推荡的前沿,居天地、阴阳、乾坤、刚柔、健顺、上下、内外等对立范畴二者之間,主合化之紐,兼剛柔之用,連健順之義,內有其守,外致其功,下啟其方,上布其道。九三要保持泰平,在艰难中守正才会无咎。从泰卦与乾卦的关系看,乾卦的“九三”爻辞和泰卦的“九三”爻辞,两爻呼吸相通,没有不对于敬畏戒惧再三告诫的。因为乾卦的“九三”爻同泰卦一样,“居不得中”的君子处于忧危之地。乾卦九三爻是由“潜龙勿用”、“见龙在田”进到第三位,这个位次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悬在半空之中,处境危险。此爻为三公之位,如周公,如总理,即相当于一个团体中的二把手的地位。 那么,居于九三爻位的君子应当如何“持盈保泰”、“忧盛危明”呢? 四、君子终日乾乾的自警和告诫 乾卦的“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君子整天敬畏戒惧,夜里也要提防危险。 乾隆皇帝认为“盖必有此乾乾惕厉,然后能安而弗危,通而弗塞,以常保其泰也。”君子必须具备这种敬畏戒惧之心,然后才能自身平安而不危险,上下通畅而不堵塞,从而经常保持安泰。所以泰卦“九三”爻辞首先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没有平安不演变为危险的,没有失去的平安不返回的。乾隆皇帝又申论说“使无乾惕之意,则平者坡,而往者复矣。”如果君子没有了敬畏戒惧之心,平安就会演变为危险,失去的平安就不会返回了。泰卦“九三”爻辞又进而说:“艰贞无咎”,“在艰难危险时,守正不移,才能没有灾祸”,乾隆皇帝认为是“益深切而著明。”这就更加深刻而鲜明了。“盖‘艰贞’即‘乾惕’也,必乾乾以知其艰惕,若以守其贞,然后得无咎。”所以,艰危守正,就是敬畏戒惧。君子必须自强不息,理会艰难;敬畏戒惧,守住操守,然后才能没有灾祸。“两爻呼吸相通,无不于慄慄危惧三致勖焉。”乾卦的“九三”爻辞和泰卦的“九三”爻辞,象呼吸相通一样,没有不对于敬畏戒惧再三告诫的。“元圣训后世之意,笃矣!”大圣教导后人的心意,真是笃实敦厚。“凡观象玩占者,皆当以是为棘。”凡是观察象数、占卜凶吉的人,都应当用这个解释为标准。“而有抚世御民之责之人,尤不可不凛渊冰而戒盈满、祛安逸而谨思虑,庶几恒守其泰,而不至失其道以流入于‘否’。”而那些担负治理天下重任的人,尤其不可不如履薄冰,力戒自满;祛除安逸,谨慎思虑,如此才能长久地保持安泰,而不致于迷失方向,走入否卦的境地。“后世贤臣‘持盈保泰’、‘忧盛危明’之说,胥不外乎是尔。”后世贤臣所谓“持盈保泰”、“忧盛危明”的说法,都不外乎是这样。 五、余论  已经在位38年的乾隆皇帝,正月开笔,借开泰说为题,告诫自己和臣下这些“有抚世御民之责之人”,应当自强不息,理会艰难;敬畏戒惧,守住操守;如履薄冰,力戒自满;祛除安逸,谨慎思虑;持盈保泰,忧盛危明。此非玩文弄词而已。当年,乾隆即位不久,便自撰座右铭:“维月在天,常缺于盈。维水在器,既满则倾。古之哲人,业业兢兢。慎彼盈满,若弗克胜。意驰弗止,防之若城。言玷不为,守之如瓶。无往不复,何陂匪平。勿谓豫大,而侈丰亨。矧兹九五,位莫与京。何求弗得,何为弗成。纵欲安止,凛涉春冰。适口斯已,那事脔鲭。容膝亦安,奚必雕楹。劳于求贤,逸于制情。对天惟敬,法祖惟诚。忧其可恃,惧其可矜。我志若斯,我行未能。苟行弗能,言何足称。呜呼小子,终始斯铭。”到了所谓乾隆盛世,据史学家研究,的确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但官员贪污腐败行为也几乎遍及各个角落,乾隆朝因犯贪而遭到惩处的高官人数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他们虚报帐目,冒销侵占;凭借职权,巧取豪夺;挪用公款,违法经商;侵吞救灾款,中饱私囊;正税变罚项,监守自盗;依恃身份,违法犯禁;勒索派办,明借暗要;上下勾结,集体作案;办理外交,索赃自肥。据统计,犯贪赃罪者有尚书和侍郎5人被降职或革职;将军4人被处斩;总督5人被处死,6人降职或革职;巡抚10人被处决,7人革职或降职;布政使8人被处死,1人革职;按察使2人被处决、学政2人判死刑;参赞大臣1人、办事大臣1人、盐政2人被处决。道府州县官犯赃者之多,甚至无法统计。也许乾隆正是面对这些问题有所警醒,故撰文自警,并告诫臣下。不过,那些被处分的“有抚世御民之责之人”,不知是否读过《乾隆御制开泰说》? “御制开泰说”被制作成玉摆件,其例一也。料当年被制作成的各种工艺品必十分丰富。据报道,背书《开泰说》的清代画家关槐山水成扇估价1.5万元至2万元,乾隆行书《开泰说》镜心成交价1.98万元,乾隆黄玉三羊开泰御制诗文摆件11万元成交,乾隆御笔行书四屏《开泰说》,更曾被拍卖出231万元的高价。

91 三羊開泰圖詩文小山子 明(玉)/ 清乾隆(題字) 御製褐斑淺青玉「三羊開泰」圖詩文小山子 乾隆壬辰孟春御製款 「太」「璞」印 (link)

92 原文 * 棘有「箴」之意; 劉勰《文心雕龍‧銘箴》「箴(音針)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陽交三而成泰,此劉琨、柳宗元等開泰之說所由昉乎?泰者,通也;又,安也。小往大來、內陽外陰,與夫任下事上、君子小人之義,註《易》家論之詳矣。余以為,泰之所以為泰,在九來居三。泰之九三,即乾之九三也。乾之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蓋必有此乾乾惕厲,然後能安而弗危,通而弗塞,以常保其泰也。故本爻即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復。」使無乾惕之意,則平者陂,而往者復矣。又繼之曰:「艱貞无咎」,益深切而著明。蓋「艱貞」即「乾惕」也,必乾乾以知其艱惕,若以守其貞,然後得无咎。兩爻呼吸相通,無不於慄慄危懼三致勗焉。元聖訓後世之意,篤矣!凡觀象玩占者,皆當以是為棘。而有撫世御民之責之人,尤不可不凜淵冰而戒盛滿,祛安逸而謹思慮,庶幾恒守其泰,而不至失其道以流入於否,後世賢臣持盈保泰、憂盛危明之說,胥不外乎是爾。 * 棘有「箴」之意; 劉勰《文心雕龍‧銘箴》「箴(音針)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棘 jí,本义指丛生带刺的小枣树,引申为平允事物的标准。通“戟”

93 蒙求 《蒙求》是中國古代兒童識字課本,唐代李翰撰,又稱「李氏蒙求」。後來人們紛紛摹仿,產生了眾多的都以「蒙求」為名的讀物,大批蒙書都採用《蒙求》的編法和名稱,如《廣蒙求》、《敘古蒙求》、《春秋蒙求》、《左氏蒙求》、《十七史蒙求》、《南北史蒙求》、《三國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等,於是「蒙求」在長期的教學中形成了一種體裁。 《蒙求》書名取《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義,總計2484字,內容多歷史人物故事,編為四言對偶韻語。《蒙求》淺顯易懂,故事如「女媧補天」、「長房縮地」、「杜康造酒」、「蔡倫造紙」、「王商止訛」、「西門投巫」、「孫敬閉戶」、「屈原澤畔」、「綠珠墜樓」等生動有趣,由是大受歡迎,後人多加摹仿,陸續出現的各種《蒙求》和同類讀物,如《廣蒙求》、《敘古蒙求》、《春秋蒙求》、《左氏蒙求》、《歷代蒙求》、《名物蒙求》、《十七史蒙求》等等。宋代徐子光有《蒙求》補注。 後人程端禮把李氏《蒙求》與《千字文》相提並論。 根據一些記載來看,這本書大概一直流行到清初以後才漸趨湮沒失傳。 蒙求》 点击认领 开放分类:文化文学蒙学 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以及《苍颉篇》、《千家诗》、《幼学琼林》、《格诗联璧》、《龙文鞭影》、《弟子夫》、《女儿经》、《增广贤文》等。这些蒙学读物经过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时间检验,有些已消亡,有些则流传至今,并深受人喜爱,用今天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读物,其中不乏封建落后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则积极向上,劝人行善积德,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 编辑摘要 目录 1作品简介 2作者介绍 3蒙学概念 4文章内容 5历史 6经典著作 7相关评价 8参考资料 《蒙求》 - 作品简介 《蒙求》图册 《蒙求》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全书所讲的,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传说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现某种可取言行的,有带有激励劝勉意味的,有文学上脍炙人口的轶闻,如“王商止讹”、“西门投巫”、“孙敬闭户”、“屈原泽畔”、“绿珠坠楼”,其中很多成为后来《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取材的来源。如“女娲补天”、“长房缩地”、“杜康造酒”、“蔡伦造纸”等。从思想内容上看,自然难免有一些宣扬封建思想意识的东西,但跟其他许多蒙书比较,李氏《蒙求》还是属于取材较好、境界较广的一种。 《蒙求》 - 作者介绍 李翰,唐朝诗人,赵州赞皇人,李华之子生卒年不详。擢进士第,天宝中,寓居阳翟,累迁翰林学士,客死阳翟。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有文集三十卷传于世。因为《蒙求》读物始于李翰,故后世人都称“李氏蒙求”。后来人们纷纷摹仿,产生了众多的都以“蒙求”为名的读物,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左氏蒙求》、《十七史蒙求》、《南北史蒙求》、《三国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于是“蒙求”在长期的封建教学中形成了一种体裁。  《蒙求》 - 蒙学概念 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条或带,束腰。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节身之要毋忽。 语言步趋第二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试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扎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解:旷废,音:同关)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解:刺刻花纹并涂颜料,音:同晴)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摺。济阳江禄,书读未完,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着豪。 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解:晚,音:同燕)眠。 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阙(解:缺少、亏损,音:同缺)。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解:烧,音:同弱)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 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 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 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 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忘。 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饮酒,不可令至醉。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汝曹宜勉之。 《蒙求》 - 文章内容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  谢安高洁,王导公忠。匡衡凿壁,孙敬闭户。郅都苍鹰,宁成乳虎。  周嵩狼抗,梁冀跋扈。郗超髯参,王珣短簿。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李陵初诗,田横感歌。武仲不休,士衡患多。桓谭非谶,王商止讹。  嵇吕命驾,程孔倾盖。剧孟一敌,周处三害。胡广补阙,袁安倚赖。  黄霸政殊,梁习治最。墨子悲丝,杨朱泣岐。朱博乌集,萧芝雉随。  杜后生齿,灵王出髭。贾谊忌鵩,庄周畏牺。燕昭筑台,郑庄置驿。  瓘靖二妙,岳湛连璧。郄诜一枝,戴冯重席。邹阳长裾,王符逢掖。  鸣鹤日下,士龙云间。晋宣狼顾,汉祖龙颜。鲍靓记井,羊祜识环。  仲容青云,叔夜玉山。毛义捧檄,子路负米。江革忠孝,王览友弟。  萧何定律,叔孙制礼。葛丰刺举,息躬历诋。管宁割席,和峤专车。  时苗留犊,羊续悬鱼。樊哙排闼,辛毗引裾。孙楚漱石,郝隆晒书。  枚皋诣阙,充国自赞。王衍风鉴,许劭月旦。贺循儒宗,孙绰才冠。  太叔辨洽,挚仲辞翰。山涛识量,毛玠公方。袁盎却座,卫瓘抚床。  于公高门,曹参趣装。庶女振风,邹衍降霜。范丹生尘,晏婴脱粟。  诘汾兴魏,鳖灵王蜀。不疑诬金,卞和泣玉。檀卿沐猴,谢尚鸲鹆。  泰初日月,季野阳秋。荀陈德星,李郭仙舟。王忳绣被,张氏铜钩。  丁公遽戮,雍齿先侯。陈雷胶漆,范张鸡黍。周侯山嶷,会稽霞举。  季布一诺,阮瞻三语。郭文游山,袁宏泊渚。黄琬对日,秦宓论天。  孟轲养素,扬雄草玄。向秀闻笛,伯牙绝弦。郭槐自屈,南郡犹怜。  鲁恭驯雉,宋均去兽。广客蛇影,殷师牛斗。元礼模楷,季彦领袖。  鲁褒钱神,崔烈铜臭。梁竦庙食,赵温雄飞。枚乘蒲轮,郑均白衣。  陵母伏剑,轲亲断机。齐后破环,谢女解围。凿齿尺牍,荀勖音律。  胡威推缣,陆绩怀橘。罗含吞鸟,江淹梦笔。李s5清贞,刘驎高率。  蒋诩三径,许由一瓢。杨仆移关,杜预建桥。寿王议鼎,杜林驳尧。  西施捧心,孙寿折腰。灵辄扶轮,魏颗结草。逸少倾写,平子绝倒。  澹台毁璧,子罕辞宝。东平为善,司马称好。公超雾市,鲁般云梯。  田单火牛,江h5爇鸡。蔡裔殒盗,张辽止啼。陈平多辙,李广成蹊。  陈遵投辖,山简倒载。渊客泣珠,交甫解佩。龚胜不屈,孙宝自劾。  吕安题凤,子猷访戴。董宣强项,翟璜直言,纪昌贯虱,养由号猿。  冯衍归里,张昭塞门。苏韶鬼灵,卢充幽婚。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柳下直道,叔敖阴德。张汤巧诋,杜周深刻。三王尹京,二鲍纠慝。  孙康映雪,车胤聚萤。李充四部,井春五经。谷永笔札,顾恺丹青。  戴逵破琴,谢敷应星。阮宣杖头,毕卓瓮下。文伯羞鳖,孟宗寄鲊。  史丹青蒲,张湛白马。隐之感邻,王修辍社。阮放八隽,江臮四凶。  华歆忤旨,陈群蹙容。王濬悬刀,丁固生松。姜维胆斗,卢植音钟。  桓温奇骨,邓艾大志。杨修捷对,罗友默记。杜康造酒,苍颉制字。  樗里智囊,边韶经笥。滕公佳城,王果石崖。买妻耻醮,泽室犯斋。  马后大练,孟光荆钗。颜叔秉烛,宋弘不谐。邓通铜山,郭况金穴。  秦彭樊辕,侯霸卧辙。淳于炙輠,彦国吐屑。太真玉台,武子金埒。  巫马戴星,宓贱弹琴。郝廉留钱,雷义送金。逢萌挂冠,胡昭投簪。  王乔双凫,华佗五禽。程邈隶书,史籀大篆。王承鱼盗,丙吉牛喘。  贾琮褰帷,郭贺露冕。冯媛当熊,班女辞辇。王充阅市,董生下帷。  平叔傅粉,弘治凝脂。杨生黄雀,毛子白龟。宿瘤采桑,漆室忧葵。  韦贤满籝,夏侯拾芥。阮简旷达,袁耽俊迈。苏武持节,郑众不拜。  郭巨将坑,董永自卖。仲连蹈海,范蠡泛湖。文宝缉柳,温舒截蒲。  伯道无儿,嵇绍不孤。绿珠坠楼,文君当垆。伊尹负鼎,宁戚叩角。  赵壹坎壈,颜驷蹇剥。龚遂劝农,文翁兴学。晏御扬扬,五鹿岳岳。  萧朱结绶,王贡弹冠。庞统展骥,仇览栖鹰。葛亮顾庐,韩信升坛。  王褒柏惨,闵损衣单。蒙恬制笔,蔡伦造纸。孔伋缊袍,祭遵布被。  周公握发,蔡邕倒屣。王敦倾室,纪瞻出妓。暴胜持斧,张纲埋轮。  灵运曲笠,林宗折巾。屈原泽畔,渔父江滨。魏勃扫门,潘岳望尘。  京房推律,翼奉观性。甘宁奢侈,陆凯贵盛。干木富义,於陵辞聘。  无凯传癖,伯英草圣。冯异大树,千秋小车。漂母进食,孙钟设瓜。  壶公谪天,蓟训历家。刘玄刮席,晋惠闻蟆。伊籍一拜,郦生长揖。  马安四至,应璩三入。郭解借交,朱家脱急。虞延克期,盛吉垂泣。  豫让吞炭,鉏麑触槐。阮孚蜡屐,祖约好财。初平起石,左慈掷杯。  武陵桃源,刘阮天台。王俭坠车,褚渊落水。季伦锦障,春申珠履。  甄后出拜,刘桢平视。胡嫔争摴,晋武伤指。石庆数马,孔光温树。  翟汤隐操,许询胜具。优旃滑稽,落下历数。曼容自免,子平毕娶。  师旷清耳,离娄明目。仲文照镜,临江折轴。栾巴噀酒,偃师舞木。  德润佣书,君平卖卜。叔宝玉润,彦辅冰清。卫后发rM,飞燕体轻。  玄石深湎,刘伶解酲。赵胜谢sB,楚庄绝缨。恶来多力,飞廉善走。  赵孟疵面,田骈天口。张凭理窟,裴頠谈薮。仲宣独步,子建八斗。  广汉钩距,弘羊心计。卫青拜幕,去病辞第。郦寄卖友,纪信诈帝。  济叔不痴,周兄无慧。虞卿担簦,苏章负笈。南风掷孕,商受斮涉。  广德从桥,君章拒猎。应奉五行,安世三箧。相如题柱,终军弃繻。  孙晨槁席,原宪桑枢。端木辞金,钟离委珠。季札挂剑,徐稚致刍。  朱云折槛,申屠断鞅。卫玠羊车,王恭鹤氅。管仲随马,苍舒称象。  丁兰刻木,伯瑜泣杖。陈逵豪爽,田方简傲。黄向访主,陈寔遗盗。  庞俭凿井,阴方祀灶。韩寿窃香,王濛市帽。句践投醪,陆抗尝药。  孔愉放龟,张颢堕鹊。田豫俭素,李恂清约。义纵攻剽,周阳暴虐。  孟阳掷瓦,贾氏如皋。颜回箪瓢,仲蔚蓬蒿。糜竺收资,桓景登高。  雷焕送剑,吕虔佩刀。老莱斑衣,黄香扇枕。王祥守奈,蔡顺分椹。  淮南食时,左思十稔。刘惔倾酿,孝伯痛饮。女娲补天,长房缩地。  季珪士首,长孺国器。陆玩无人,贾诩非次。何晏神伏,郭奕心醉。  常林带经,高凤漂麦。孟嘉落帽,庾凯堕帻。龙逢板出,张华台坼。  董奉活燮,扁鹊起虢。寇恂借一,何武去思。韩子孤愤,梁鸿五噫。  蔡琰辨琴,王粲覆棋。西门投巫,何谦焚祠。孟尝还珠,刘昆反火。  姜肱共被,孔融让果。端康相代,亮陟隔坐。赵伦鹠怪,梁孝牛祸。  桓典避马,王尊叱驭。晁错峭直,赵禹廉倨。亮遗巾帼,备失匕箸。  张翰适意,陶潜归去。魏储南馆,汉相东阁。楚元置醴,陈蕃下榻。  广利泉涌,王霸冰合。孔融坐满,郑崇门杂。张堪折辕,周镇漏船。  郭伋竹马,刘宽蒲鞭。许史侯盛,韦平相延。雍伯种玉,黄寻飞钱。  王允千里,黄宪万顷。虞斐才望,戴渊锋颖。史鱼黜殡,子囊城郢。  戴封积薪,耿恭拜井。汲黯开仓,冯驩折券。齐景驷千,何曾食万。  顾荣锡炙,田文比饭。稚珪蛙鸣。彦伦鹤怨。廉颇负荆,须贾擢发。  孔翊绝书,申嘉私谒。渊明把菊,真长望月。子房取履,释之结袜。  郭丹约关,祖逖誓江。贾逵问事,许慎无双。娄敬和亲,白起坑降。  萧史凤台。宋宗鸡窗。王阳囊衣,马援薏苡。刘整交质,五伦十起。  张敞画眉,谢鲲折齿。盛彦感螬,姜诗跃鲤。宗资主诺,成瑨坐啸。  伯成辞耕,严陵去钓。董遇三余,谯周独笑。将闾仰天,王凌呼庙。  二疏散金,陆贾分橐。慈明八龙,祢衡一鹗。不占陨车,子云投阁。  魏舒堂堂,周舍谔谔。无盐如漆,姑谢若冰。邾子投火,王思怒蝇。  符朗皂白,易牙淄渑。周勃织薄。灌婴贩缯。马良白眉,阮籍青眼。  黥布开关,张良烧栈。陈遗饭感,陶侃酒限。楚昭萍实,束晰竹简。  曼倩三冬,陈思七步。刘宠一钱,廉范五袴。汜毓字孤,郗鉴吐哺。  苟弟转酷,严母扫墓。洪乔掷水,陈泰挂壁。王述忿狷。荀粲惑溺。  宋女愈谨,敬姜犹绩。鲍照篇翰,陈琳书檄。浩浩万古,不可备甄。  芟繁摭华,尔曹勉旃。  《蒙求》 - 历史 秦代为统一文字,曾由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字书《苍颉》七章《爰历》六章《博学》七章,“文字多取 《史籀篇》”。汉兴, 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为一本,统称《苍颉篇》。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有《苍颉篇》541 个字,这是《苍颉篇》亡佚近千年后最大的一次发现。残简 《苍颉篇》用隶书,为四言韵语, 常将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一起,如“黯黝、赫赧、赤白黄”。这种“以类相从”的编法,对后代蒙学字书的编纂很有启发。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也编过不少蒙学字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的即有 10家 35篇,内有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扬雄《训纂篇》。《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还有贾鲂《滂喜篇》,张揖 《埤苍》,蔡邕 《劝学》、《圣皇篇》、《黄初篇》、《女史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飞龙篇》,朱育《幼学》,樊恭《广苍》,陆机《吴章》,周兴嗣《千字文》,束皙《发蒙记》,顾恺之《启蒙记》,以及《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其中 《滂喜》与 《苍颉》、《训纂》合称“三苍”。但这些蒙书多已亡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和《千字文》。  《蒙求》 - 经典著作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撰。今本《急就篇》共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后 128字为东汉人所加。《急就篇》篇首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分别部居”、“泛施日用”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它把当时的常用字,按姓氏、衣着、农艺、饮食、 器用、音乐、生理、兵器、 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编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既便记诵,又切合实用,是汉魏至唐蒙学通用的字书。  《千字文》为南北朝梁周兴嗣编。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 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顾炎武在《吕氏千字文序》中说:《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它在内容上,把常用单字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句子;在语言上,押韵自然、结构简单,易于朗读背诵,对后来蒙学课本的编写有深刻的影响。  《开蒙要训》流传于唐至五代,成书年代和作者不可考。保留下来的是敦煌石室的唐写本,全书1400多字,用四言韵语按次介绍自然名物、社会名物、寝处衣饰、身体疾病、器物工具等内容,多用俗语俗字,注重实用,对后世杂字书的编写颇有影响。 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麟所编(一说宋末区适子所撰),经明、 清陆续补充,至清初的本子为 1140字。全书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三字经》“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全用三言,开三言韵语蒙书的先例,且句法灵活,语言通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课本。元、明以后陆续出现过各种增改新编的《三字经》,但都未能较久、较广地流传。《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曾合称“三、百、千”,成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一直流传到清末。“三、百、千”后来又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编成蒙汉、满汉对照本,如《蒙汉三字经》、《满汉三字经》《蒙汉对照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 和 《满汉千字文》、《蒙汉千字文》,供满族、蒙族儿童学习汉文之用。《千字文》还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初学者学习汉文的课本。  《文字蒙求》是清朝王筠从许慎《说文解字》中选辑常用的2000多个字编成。文中楷书、篆文并列,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是一本以汉字造字规律带动识字的教材。  《蒙求》 - 相关评价 后人程端礼把李氏《蒙求》与《千字文》相提并论,可见其在蒙学中流行之广,从历代注释《蒙求》者之多,以及大批蒙书都采用《蒙求》的编法和名称,可见它在社会上影响之大。根据一些记载来看,这本书大概一直流行到清初以后才渐趋湮没失传。  自李翰首创《蒙求》一千多年来,蒙书迭出,这对于封建启蒙教育起了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整齐压韵,便于诵读,即达到了识字的目的,同时又增长了儿童的知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也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 《蒙求》 - 参考资料 1:三位搜书网 2:中国个国学网 3:大拿网 


Download ppt "活化經典,豐富人生 蒙卦 啟蒙教育,果行育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