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颈椎病的预防及康复治疗
2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行性疾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青少年亦可发病
3
发病率约10-20% 无性别差异
4
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和突出,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
5
颈椎特点 颈椎在脊椎骨中体积最小 但它的活动幅度和活动频率最大,而且解剖结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
容易形成慢性劳损和/或发生意外损伤,导致颈椎病
6
颈椎的解剖 除第1、第2颈椎结构有所特殊外,均由椎体、椎弓、突起(包括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等基本结构组成
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两者环绕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连构成椎管,其中容纳脊髓
7
颈椎的中间部有横突孔 这是与其他椎体相异之处 除第7颈椎, 其余均有椎静动脉通过 当颈椎发生骨质增生等病变时 可导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 影响大脑血液供应 产生眩晕、恶心等症状
8
椎弓根上、下缘的上、下切迹相对形成椎间孔
有颈脊神经根和伴行的血管通过 颈脊神经仅占推间孔的一半 在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时,孔隙变小、变形 神经根就会受到刺激和压迫,并产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
9
颈椎排列有一定的前凸弧度 7个颈椎 6个椎间盘 第1、第2颈椎间无椎间盘 前部较后部高 从而使颈部脊柱具有前凸曲度 纤维环位于椎间盘的周缘部
由纤维软骨构成 纤维环的前部较后部厚 髓核的位置偏于后方 邻近窄而薄弱的后纵韧带 是椎间盘容易向侧后方突出的因素 在扭曲和压缩力作用时,颈椎间盘可因纤维环破裂而突出 颈椎间盘发生变性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均可直接压迫脊髓 产生下肢麻木(后中央突出可致两侧下肢麻木) 头重脚轻,甚至肢体瘫痪等症状 第1、第2颈椎间无椎间盘
10
前、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等构成 椎管内有颈段脊髓 颈椎的韧带多数由胶原纤维组成 承担颈椎的大部分张力负荷
除黄韧带外,其余大部分韧带弹性较差,是颈椎内在稳定的重要因素。韧带的弹性,一方面保持颈椎生理范围内的活动;一方面又有效地维持各节段的平衡 黄韧带在颈椎后伸运动时缩短、变厚,屈曲时延伸、变薄 年轻人的黄韧带在压应力作用下缩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 随年龄增长,黄韧带弹性降低,则易折曲而不缩短,突入椎管产生脊髓压迫 椎管内有颈段脊髓
11
颈椎病的危险因子 不正确的姿势 长期低头位 睡眠不恰当 退变因素 局部受伤史 情绪紧张 先天畸形 冷刺激
12
颈椎病的好发部位 C5-6 C6-7 C7-T1
13
一、分型 颈椎病通常以病理变化为基础,根据症状体征的特点进行分型。
14
(一) 神经根型 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因而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所致。
15
多为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压迫脊髓所致,亦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椎管狭窄使脊髓受到反复磨损或发生脊髓血供障碍而发病。
(二) 脊髓型 多为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压迫脊髓所致,亦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椎管狭窄使脊髓受到反复磨损或发生脊髓血供障碍而发病。
16
(三) 椎动脉型 此型为椎动脉受到骨刺压迫或受到刺激而发生痉挛,造成瞬间或长期血管腔变窄
17
椎动脉支配区域 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 两侧联合成为基底动脉,其末端分为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半球的后2/5
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发出分支至小脑、脑桥、耳,供应小脑及脑干
20
(四) 交感神经型 此型为颈部交感神经受到激惹所致,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抑制症状,而且涉及多系统、多器官。 (五) 混合型
21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22
2)颈椎X线片及其他检查证明椎间分级退变,并压迫神经、血管; 3)影像学检查存在神经、血管压迫与刺激,同临床表现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诊断标准: 1)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或体征; 2)颈椎X线片及其他检查证明椎间分级退变,并压迫神经、血管; 3)影像学检查存在神经、血管压迫与刺激,同临床表现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23
特征性检查: (1)压顶试验:压挤椎间孔,引发症状出现或加重。患者坐位,检查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交叉,放在患者头顶,用力向下压,若患者出现一侧或双侧手臂痛、麻者为阳性。
24
(2)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站在患者一侧,一手抵于患者颞顶侧,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向相反方向拉,如患者上肢出现痛、麻者为阳性。
这两项试验用于检查神经根型颈椎病。
25
(3)低头试验: 患者站位,双足并拢,双臂垂在体侧,低头看足尖1min。询问有无颈、肩、臂痛和手麻等神经根受压症状;以及其他类型症状。
26
(4)仰头试验:患者站位,姿势同低头试验,但头后仰,双眼看天花板1min。症状及意义同低头试验。
27
(5)前屈旋颈试验:患者头颈前屈,嘱患者头部做左右旋转运动,如颈椎出现疼痛为阳性。提示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8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CT): 特殊检查
特殊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CT): 对骨组织显像好,可确切地判定颈椎椎体与椎管矢状径的大小,椎体增生的部位与大小,椎间关节退变的程度,横突孔大小,后纵韧带骨化的长度与宽度,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有无钙化、黄韧带肥厚的情况及以上诸方面与神经根的关系等。
29
核磁共振显像系统检查(MRI): 该检查能准确显示颈椎、椎间盘、神经根、脊髓的关系,能显示椎间盘突出,脊髓和硬膜囊受压的情况,有无蛛网膜粘连以及粘连程度,黄韧带是否肥厚,关节突有无肥大。尤其对脊髓灰白质有高分辨力,对脊髓病变的定位、定性(水肿还是软化)有独特的优越性,故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有独到之处。
30
X线平片检查 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或线列发生改变,前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体移位,椎间孔狭窄。
31
(一) 神经根型 主要表现为颈背肩痛,但疼痛程度与头颈活动受限轻重不一;常伴有上肢麻木和感觉障碍;可有上肢无力和肌肉萎缩。
32
常见体征 腱反射反常 臂丛牵拉试验与压头试验 可以运动受累和、或感觉 受累为主
33
该型X线片异常比较典型: 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或 线列发生改变,椎间隙狭窄、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狭窄
34
表1 颈椎病时各神经根受累的临床表现 椎间盘水平 受累神经根 疼痛部位* 感觉减退区 肌无力 反射减弱或消失 C4-5 C5 上臂外侧
表1 颈椎病时各神经根受累的临床表现 椎间盘水平 受累神经根 疼痛部位* 感觉减退区 肌无力 反射减弱或消失 C4-5 C5 上臂外侧 上臂外侧面三角肌区 岗上肌、岗下肌、三角肌、弘二头肌 弘二头肌腱 C5-6 C6 上臂外侧,前臂桡侧 拇指、食指 弘二头肌、手腕背肌 弘二头肌腱 桡骨膜 C6-7 C7 上臂外侧, 前臂桡侧 食指、中指腕桡侧 弘三头肌 手腕屈肌 弘三头肌腱 C7-T1 C8 上臂及前臂内侧 小指、无名指 所有腕伸肌及腕屈肌**手部诸肌 T1-2 T1 上臂内侧 指固有肌
35
肌电图检查 纤颤电位和正锋电位: 对明确诊断与定位有重 要参考价值。
36
(二) 脊髓型 一侧或双侧上、下肢发麻无力,后期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由于脊髓受损的部位与程度不一,临 床表现复杂。
37
约占10-15%。 起病隐匿,症状复杂,易漏诊和误诊。 致残率高,可有单瘫,截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 均为痉挛性瘫痪,严重者大小便失控。
38
(三) 椎动脉型 头部转动时易出现发作性眩晕,甚至恶 心呕吐;可发生猝倒; 可伴有视物不清、耳鸣、听力 减退等表现。 椎动脉造影可助确诊。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 头部转动时易出现发作性眩晕,甚至恶 心呕吐;可发生猝倒; 可伴有视物不清、耳鸣、听力 减退等表现。 椎动脉造影可助确诊。
39
(四) 交感神经型 常有头痛或偏头痛、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等头部症状;视物模糊,眼窝胀痛,眼球鼓出或凹陷感,心跳加快或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等心脏症状.
40
肢体发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发红怕热;血压亦可偏高或偏低。
此型尚无特检诊断手段,症状典型者结合颈椎片所见阳性变化可以作出诊断。
41
(五) 混合型 具有两型或两型以上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以上各型常同时存在,临床上较难截然分开。
42
三、康复评定 颈椎的活动范围测定 肌力的测定 感觉和反射的测定 疼痛与压痛点的测定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测定 ADL能力测定
43
此外有专项评定如: 颈椎稳定性 功能损伤的评定 脊髓型颈椎病功能评定法
44
四、 康复治疗
45
(一) 治疗目标和治疗原则 颈椎病康复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体征,尽量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和工作能力,而不可能是消除颈椎间盘退变与颈椎骨质增生。
46
康复治疗的总原则: 针对各型特点,采用适当的综合治疗,要求病人积极配合,坚持足够疗程,并注意消除工作和生活上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
47
所选用的疗法应有助于调整和改善颈椎节段与周围各种软组织的相互关系.
从而减轻或消除对各种神经和血管组织的刺激和压迫、恢复或改善颈椎的稳定性
48
应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但症状明显的脊髓型病人以及病情较重久治无效或反复发作的其他类型病人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49
(二) 常用康复治疗方法 1. 颈椎牵引: 为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患者,其他类型患者亦可试用。
50
对脊髓型患者,如为颈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压迫硬膜囊所致,可考虑牵引;若为椎体后缘增生、小关节或黄韧带病变导致椎管狭窄,则不宜牵引。
51
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颈背部痉挛的肌肉放松,并改善局部血循环,促进水肿吸收、粘连松解,从而能缓解和消除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使症状逐渐减轻与消失。
52
减少颈椎负载,有利于椎间关节的创伤炎症消退;
2.卧床休息 减少颈椎负载,有利于椎间关节的创伤炎症消退; 注意枕头的选择与颈部姿势。
53
2. 物理治疗 (1) 高频电疗 常用超短波疗法,电极并置颈后双侧或颈后与患肢前臂,微热量,每次 钟,每日1 - 2次,10次为1疗程。
54
(2)热疗法 如红外线等 (3)中频电疗 颈后双侧并置,每次20分钟,每日1 - 2次,10次为1疗程。 此法止痛效果较好。
55
(4) 超声波治疗 于颈后及患 侧肩背部,用接触移动法; 剂量为0. 8 - 1
(4) 超声波治疗 于颈后及患 侧肩背部,用接触移动法; 剂量为 W/cm2,每次10 – 15分钟,每日1 - 2次,10次1疗程。
56
3. 传统治疗方法 (1) 按摩推拿 对消除肌肉紧张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松解局部硬结,作用显著。可采用推摩、揉捏等手法,并配合穴位按摩。
57
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能使合适病例取得迅速和明显的效果,尤其适用于有后关节紊乱和颈椎椎节细微错位 的病人。
58
操作必须掌握好“稳、准、轻“的原则,严禁暴力强行屈伸扭转。
59
(2) 针灸、火罐、中药外用 均可应用。
60
4. 运动疗法 包括保持和恢复颈部和肩部活动范围的练习,应用抗阻等长收缩以增强颈部肌肉的练习,以及牵伸颈部肌肉的练习。
运动疗法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重要手段,于急性症状减轻后即可开始应用. 包括保持和恢复颈部和肩部活动范围的练习,应用抗阻等长收缩以增强颈部肌肉的练习,以及牵伸颈部肌肉的练习。
61
所有操作均应平稳地慢速进行,并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加大动作幅度或所用阻力,以保证达到锻炼目的。锻炼可在家中进行,每日1 -3次,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
62
5. 颈部矫形器 围领与颈托可起到制动与保护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和组织修复,是一辅助治疗措施。
通常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或症状较重,而疗效不巩固的病人,但戴用时间不宜过久。
63
6. 手法治疗 颈椎病的关节松动手法,主要有拔伸牵引、旋转颈椎、松动棘突及横突等。
64
(1) 拔伸牵引 病人去枕仰卧,颈部置于床沿。治疗师双足取前后位立于床头,右手四指放在病人颈部左侧,拇指放在右耳后,使右手食指的掌指关节正好位于项线。左手放在病人下颌,左前臂贴在其面部左侧,双肘屈曲,借助自身重量向后牵引颈椎,每次持续 秒,休息5秒,共作3 - 4次。
65
(2) 旋转颈椎 病人去枕仰卧,颈部置于床沿。治疗师立于床头。一手四指分开放于病人健侧颈枕部,拇指放在患侧;另一侧手托住病人下颌,前臂放于耳前,使病人头部在治疗师的手掌,前臂及肩前。操作时保持躯干及双手不动,双前臂向健侧缓慢转动病人颈部。旋转应在颈椎正常活动范围内。
66
(3) 松动棘突 垂直松动:病人去枕俯卧,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置于前额。如颈部后伸受限,也可将双前臂放在胸前,使胸部稍抬起。治疗师站在床头,双手拇指放在病变椎体棘突上,指尖相对,或者双手拇指重迭,其余四指放在颈部及头部两侧,借助上肢力量由背侧向腹侧垂直松动棘突。
67
侧方松动:病人体位同前,下颌稍内收。治疗师站在病人健侧,右手拇指放在要松动棘突的健侧,左手拇指紧靠右手拇指放在要松动棘突的健侧,左手拇指紧靠右手拇指,指尖相触,其余四指放在颈部,稳定拇指。操作时右手拇指水平(与棘突垂直)向患侧松动棘突。
68
(4) 松动横突 单侧松动:病人体位同前。治疗师站在床头,双手拇指放在颈椎患侧横突背侧,指背相触,其余四指自然放在颈部,前臂内收约30,以防拇指从横突上滑下。由背侧向腹侧垂直松动横突,
69
双侧松动:病人体位同前。治疗师双手虎口放在病人颈部,拇指分别在同一椎体两侧横突的背侧,其余四指放在颈椎两侧。操作时双手保持不动,借助上肢和躯干的力量向腹侧松动横突。此手法一般用于症状双侧分布的病人。
70
(5) 松动椎间关节 病人去枕俯卧,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于前额,头向患侧旋转约30。治疗师站在床头,双手拇指放在患者椎棘突与横突交界处,指尖相触,借助上肢力量由背侧向腹侧松动。根据疼痛部位,也可用拇指分别松动棘突或横突
71
注意事项:为提高和巩固颈椎病的康复疗效,患者应:
注意避免长时间低头位或仰头位,设法改善坐位阅读、书写和工作条件。 睡眠不能用高枕。 要经常注意颈背部保暖,避免过劳,长期坚持颈部锻练。
72
颈部运动保健操 按摩放松颈部 梳头或按摩头皮 抓拿颈肩部
73
运动颈部 前后、左右、旋转 缩肩运动
74
增强颈部肌肉的锻炼 前后肌群锻炼 颈前曲肌群锻炼 增强左右侧肌力 旋左右肌群锻炼
75
伸展肩背部肌肉 颈部自我牵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