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一、散文的产生与萌芽阶段 1、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 2、一般以为我国最古老的散文依其时代先后为: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商周钟鼎铭文。

2 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1)甲骨卜辞 是商王室进行占卜时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简短记录,也是我国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言、记事的文字。 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3 壬子王卜,贞:“田虎,往来无?”王占曰:“吉!” 获鹿十。 例2: 戊戌卜,永贞:今日其夕风?贞:今日不夕风? 例3:
例1: 壬子王卜,贞:“田虎,往来无?”王占曰:“吉!” 获鹿十。 例2: 戊戌卜,永贞:今日其夕风?贞:今日不夕风? 例3: 癸巳卜,壳贞:旬无祸?王占曰:乃兹亦有崇。若偁。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车,马硪,毁王车,子央亦坠。 壳:商高宗武丁名。

4 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甲骨文虽无系统段章,但语言精练,记叙颇有条理,且出现了一些韵语。 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巫、觋:当时的知识分子。

5 八卦:乾三连,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巽下断,兑上缺,坎中满,离中虚。 八卦组成六十四:如震下坎上合为屯卦。
(2)《周易》卦、爻辞(商末周初) 《周易》以八卦为基础组成六十四卦,说明每一卦主要意思的辞句就叫卦辞。爻是构成卦形的符号,说明爻的主要意思的辞句叫爻辞。阳爻是一长线,阴爻是二短线。 八卦:乾三连,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巽下断,兑上缺,坎中满,离中虚。 八卦组成六十四:如震下坎上合为屯卦。

6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卦》象征初生:元始,亨通,和谐,贞正。不要急于发展,首先要立君建国。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六三,即逐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 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请了解《渐》卦。

7 《履》卦卦辞: 履虎尾,不咥人,亨。 《大壮》上六爻辞: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泰》九三爻辞: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8 比甲骨卜辞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出现了较多有韵的句子,善借比喻说理,有更多修饰语。

9 (3)商周钟鼎铭文 字,十分简约。到西周铭文发生了飞 跃,篇幅开始增长。宣王时《毛公鼎》 有497字。这些铭文是真实可靠的西周
商代青铜器上已有铭文,但多只数 字,十分简约。到西周铭文发生了飞 跃,篇幅开始增长。宣王时《毛公鼎》 有497字。这些铭文是真实可靠的西周 散文,用词造句古奥精练。 台湾张光远:金文比甲骨文更老。

10 二、 散文的发展阶段 1、《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记言体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它是我国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11 《尚书》中的文章内容完整,起讫清楚。《盘庚》中议论时用了较多比喻,记叙人物语言时写出了人物的感情、口气和神态。但总的来说,整本《尚书》文字艰涩难读。

12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盘庚》

13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班固《汉书·艺文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4 2、《春秋》 (1)《春秋》的内容和作者 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0年),共242年,即春秋时期列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活动。是在鲁国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孔子整理而成,体现了儒家历史观。

15 (2)《春秋》的体例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其记史方法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以年、时、月、日、事为顺序记史。从整本书来看较完整,但记史叙事只是一个大纲。

16 (3)《春秋》笔法 指《春秋》编写者以一字暗寓褒贬来表明政治倾向的写作方法,也称微言大义。作者的政治倾向是尊王攘夷,正名定分,企图巩固周王朝政权。 如“鲁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 ,“郑伯克段于鄢”,“卫人杀州吁”,“郑杀其大夫申侯”。

17 (4)《春秋》记事谨严 如《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 记叙以人视觉感受的先后为序,写得简要清楚,错落有致。

18

19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之后的又一部编年史。
三、历史散文的成熟 (一)《左传》 1、名称、体例、记史年限和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之后的又一部编年史。 记史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前468),比《春秋》多十三年,末尾还有悼公四年一条。 关于其作者,班固和司马迁均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并认为《左传》的写作目的是配合《春秋》的。近代学者大多认为《左传》为战国初期人所作。

20 2、《春秋》三传 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左传》文学成就最高,作者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期人。《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21 3、《左传》的思想内容 《左传》较全面的反映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法令、外交、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状况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事迹。它既有讲王道较保守的一面,也有较进步的倾向,主要是:

22 如郑子产反对用宝物祭神来消火灾,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1)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比较强调人的作用。 如郑子产反对用宝物祭神来消火灾,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23 (2)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左传》比较重视民的作用。
如《左传》记载师旷就卫献公被国人赶跑一事发表评论说,好的君主是要奖赏好人而惩罚淫乱之人,爱护人民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

24 (3)本着“不隐恶”的记史美德,对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揭露。
如《左传》文公元年“楚商臣弑父”记载父子两人为争夺王位而成寇仇的史实。又如晋灵公、陈灵公的荒淫无道。

25 如晏婴劝齐景公减轻刑罚,谢绝新房子的奖赏。又如写申包胥在秦庭大哭七日,终于说服秦国出兵救楚国。
(4)表彰了许多有识见,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如晏婴劝齐景公减轻刑罚,谢绝新房子的奖赏。又如写申包胥在秦庭大哭七日,终于说服秦国出兵救楚国。

26 3、《左传》的文学价值 (1)从写人看,已出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晋公子重耳之亡”一章已写出了重耳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写人时,善于选取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如“蹇叔哭师”的一段描写。

27 (2)善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 作者善于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选取典型材料。如“郑伯克段于鄢”、 “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章。
《左传》记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活动,而是把它与政治、外交、民心向背等因素结合起来去分析胜负的原因。如写“城濮之战”。

28 (3)善于写外交辞令。 外交辞令具有委婉含蓄,暗藏机锋,富有文采的特点。如“弦高犒师”、“孟明谢赐”等。

29 《左传·秦晋殽之战》 一、全文分三大段 1、不听劝谏,出师袭郑。 2、徒劳无功,被迫撤回。 3、殽山大败,哭师自责。

30 二、文中涉及到的姓氏文化 1、卜偃,晋卜筮之官,名偃。弈秋、庖丁、医和、优孟、师旷等,也是在他们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后,加上名来构成称呼的。 2、有的名字可看出人物的出身,如书中王孙满,《荆轲刺秦王》中的太子丹,均和王室有血缘关系。

31 3、有的名字跟地名有关系。如书中原轸,因他的封地在“原”。又如《过秦论》中提到的陶朱。
4、先秦时,名与字是连着称呼的,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如文中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但汉代以后,往往是先名后字。如孔融(名)文举(字)。

32 5、杞子、孟子、皇武子这些名字可看出人物的性别。子、公、郎、卿专用于对男子的美称。
6、“文嬴”是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文”指晋文公,“嬴”是他的姓。她又称“怀嬴”,因为她也曾嫁给晋怀公。 7、汉前流行有姓有氏,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33 三、思想内容 1、秦因失民心而败。 秦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穆公“劳师以袭远”、“以贪勤民”、“勤而无所,必有悖心”。这是本文主旨。

34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秦晋殽之战实际上是秦晋两国在中原的争霸战争,受害的是小国滑国。
2、春秋无义战,真正受害的是小国。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秦晋殽之战实际上是秦晋两国在中原的争霸战争,受害的是小国滑国。

35 文章中最应当受到谴责的是穆公,最值得赞扬的是弦高。孔尚任《桃花扇》。
3、弦高的爱国思想。 文章中最应当受到谴责的是穆公,最值得赞扬的是弦高。孔尚任《桃花扇》。

36 四、艺术特点总结 1、叙述富有故事性。 作者把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通过许多小故事,有声有色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文嬴请三帅、孟明谢赐、穆公哭师自责

37 作者选取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言行来刻画这些人物。阅读体会“蹇叔哭师”这段描写。
2、能选取富有个性特征的言行来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富有个性。 穆公: 蹇叔: 弦高: 王孙满: 原轸: 文嬴: 作者选取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言行来刻画这些人物。阅读体会“蹇叔哭师”这段描写。 链接P25

38 3、行人辞令之美。 行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使节。春秋时期外交辞令一方面要顾到“礼”,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真正用意表达出来,这就使得它们具有委婉含蓄,暗藏机锋,富有文采的特点。如文中“弦高犒师” 等四段话。

39 秦晋韩之战: 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准备把他押回秦国,却对晋国大夫说:“寡人之从君而西也。”

40 齐晋鞌之战: 晋将韩厥追上齐顷公,明明要捉住齐顷公,却说:“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避,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41 城濮之战 楚国主帅子玉派楚大夫斗勃向晋文公挑战:“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的名)与寓目焉。” 晋文公派栾枝去应战,说:“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挡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

42 4、叙事有条不紊,详略得当。 《左传》在记叙战争时候,往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叙事有条不紊。 “秦晋崤之战”虽然由秦袭郑引起,但主要矛盾却是秦晋。主要矛盾抓住了,作者先写秦郑矛盾的解决,再写秦晋双方。晋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主要篇幅用在晋方。

43 《晋楚城濮之战》(自学) 1.描写春秋时晋楚间的一次争霸战争。说明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战争思想的正确与否。 2.全文可以战前、战中、战后分为三个部分:记叙战前晋楚两国备战、外交及内部情况;记叙晋楚两军对阵交战的情况;记叙战后盟会、封赏及楚帅子玉的下场。

44 (二)《国语》 1、体例、记事年限和作者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共21卷,分记周(3卷)、鲁(2卷)、齐(1卷)、晋(9卷)、郑(1卷)、楚(2卷)、吴(1卷)、越(2卷)八国的历史片段。

45 记事起自西周穆王(前1000年),终于鲁悼公(前440),前后共500多年,约7万多字。
司马迁认为其作者与《左传》一样同为左丘明,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战国初期的汇编之书。

46 内容有重复处,但详略互异。有时《国语》所详,正是《左传》所缺。有些篇章也表现出了较进步的倾向。
2、《左传》详于记事,《国语》偏重记言。 内容有重复处,但详略互异。有时《国语》所详,正是《左传》所缺。有些篇章也表现出了较进步的倾向。

47 《晋语·骊姬之乱》写统治者的残暴阴险、争权夺利。晋献公/骊姬/奚齐/优施/申生/重耳/夷吾
《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要求统治者广开言路。

48 《国语》善于记言,有的言辞委婉风趣。如《晋语》写重耳在齐国贪图安逸,不想离开,子犯“醉而载之以行”。重耳酒醒后挥戈追刺子犯,说:“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厌乎?”子犯则边跑边说:“若无所济,吾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49 有些篇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其内心世界,有很多想象。如《晋语》“骊姬夜半而泣”。
3、柳宗元说《国语》“务富文采,不顾 事实”。反面说明了《国语》的文学价值。 有些篇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其内心世界,有很多想象。如《晋语》“骊姬夜半而泣”。

50 (三)、《战国策》 1、书名 《战国策》别名很多:《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长短书》等。到汉代才定名为《战国策》。“策”有两种基本意思:一是古代用竹片、木片记事、著述,成编的就叫做“策”;二指计谋、策略。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可见书的取名是后一种意思。          

51 2、作者与编者 《战国策》的作者是战国时各国的史官和策士,但最后给它编定成书的则是西汉的刘向。刘向曾校阅群书,写成《别录》,是我国目录学的开山之祖。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言论二十七章,考古学者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可见刘向只是编者。

52 西汉帛书战国策

53 3、性质、体例和记事年代 关于该书的性质,《汉书·艺文志》是把它与《史记》并列的。历代其它史志和清《四库全书》也是把它归入到史部。但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则把它归入子部纵横家书类。我们说《战国策》虽以写纵横家言行为主,但它史书的性质是不可抹杀的。

54 它是一部史书。体例是国别体,共有十二国国策三十三卷,它们是:东周、西周(战国时两个小国名)各一卷,秦五卷,齐六卷,楚、赵、魏各四卷,韩、燕各三卷,宋、卫共一卷,中山一卷。
它只是分国记事,没有篇名,题目为后人所加。不同的人加题目,有时就不一样,如《唐且不辱使命》又叫《布衣之怒》。 记事年限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从记事年限也可知东周、西周不是历史上的朝代名。

55 4、 历史价值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情况,其史实基本是可信的,但也有夸大失实,甚至错误的地方。如关于苏秦的记录就真伪参半,且往往将苏秦、苏代两兄弟搞混淆。又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甘罗十二为丞相就有些夸大失实。梁启超曾 说它文学意味太浓,“非严格的史”。

56 5、思想价值 (1)对策士的权谋和角逐做了客观描写。 《战国策》通过对策士游说活动的记载,较客观的反映了策士们朝秦暮楚、追名逐利的特点。如苏秦、张仪。这些策士凭自己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就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就害你。

57 如《齐策》“赵威后问齐使”提出: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 君?”把民的地位抬到君王之上,这在 视民如草芥的时代确实难得。又如
(2)强调民本思想。 如《齐策》“赵威后问齐使”提出: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 君?”把民的地位抬到君王之上,这在 视民如草芥的时代确实难得。又如 《齐策》“战胜于朝廷”记载,由于齐 威王虚心听取人民群众意见,齐国大 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

58 秦统一六国 ,虽合乎历史要求,但使用的手段是残暴的。如长平之
(3)歌颂了反抗强权的英雄义士。 秦统一六国 ,虽合乎历史要求,但使用的手段是残暴的。如长平之 战就坑杀赵国降卒40万。因此各国视秦为洪水猛兽,对秦展开了斗争。鲁仲连表示宁可“赴东海而死”,决不作暴秦降民。唐且更当面对秦王表示,如以威势相迫,就“伏尸两人,流血五步。”这种反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59 (4)秉笔直书。 如《秦策》写宣太后欲用幸臣魏丑父殉葬。又如《楚策》载魏王送一个美女给楚王,很受宠爱。夫人郑袖百般奉承,当她确知楚王认为她不嫉妒时才施阴谋:“因谓美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无使逆命。”

60 6、文学价值 (1)富有文采。 那些策士要以游说致仕,往往都具有渊博学识,杰出的辩才,说话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或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因此无论叙事或说理,《战国策》都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辞藻绚丽多彩,有酣畅淋漓之势。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都是显著例子。

61 (2)、刻画人物形象极为生动。 《战国策》描写人物形象比《左传》更加细致生动。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初步刻画了他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焚券市义、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有识、恃才傲物、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的淋漓尽致。

62 (3)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 策士的说辞中常常运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来使抽象的说理具体化,以增强说服力,甚至节省言辞。书中有首有尾的寓言故事有40多篇。如《燕策》记载苏代运用鹬蚌相争的寓言说服了赵王不去侵略燕国。寓言很有哲理,拟人化手法用的很好。鹬蚌相持不下时,鹬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则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63 1、1-2节写冯谖初做门客时受到轻视。“笑而受之”写初见印象不佳。三次弹铗,才有所改善。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一、段落大意 1、1-2节写冯谖初做门客时受到轻视。“笑而受之”写初见印象不佳。三次弹铗,才有所改善。

64 先写他从容自荐,“吾家所寡有者”一句为后文张本。收债的经过写得比较简洁。突出了用心深远和做事果断。“孟尝君不说”为下文伏笔。
2、3-6节写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经过。 先写他从容自荐,“吾家所寡有者”一句为后文张本。收债的经过写得比较简洁。突出了用心深远和做事果断。“孟尝君不说”为下文伏笔。

65 3、7-9节写冯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的经过。
先点明“狡兔三窟”的计谋,表明前面“烧券市义”实为冯谖巩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总谋略的一部分。接着又引出“复谋相位”、“请立宗庙”二策。结尾写“三窟”的实际效果。

66 经营“三窟” ,即“烧券市义” 、 “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的事迹 刻画出了他有胆有识、有策略、 恃才傲物、多辞善辩的策士形象。
二、文章通过写冯谖为孟尝君 经营“三窟” ,即“烧券市义” 、 “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的事迹 刻画出了他有胆有识、有策略、 恃才傲物、多辞善辩的策士形象。 也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 和统治者压榨人民的情况,并展 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67 三、孟尝君礼贤下士,重视人才,鸡鸣狗盗之徒均为其所用,对此王安石有所不齿。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鸡鸣狗盗之徒有时也能于关键时刻建立奇功。明末凌濛初提出了“天下寸长尺技,具有用处”的人才观。

68 三、刻画人物形象采取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不到事件临头,不显示其真本领。这种有意蓄势,给读者造成了很强的悬念。如开头一再写冯谖“无能”、“无好”, 三次弹铗而歌,似乎是个贪心不足的庸人。对食无鱼、出无车生活待遇大发牢骚,招来众多门客的轻蔑、讥笑。但随着经营“三窟”的逐步展现,冯谖终于令人刮目相看。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