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讲 道义谱系——《春秋》和“三传” 一、中国史官制度 1、史官制度与历史散文的分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讲 道义谱系——《春秋》和“三传” 一、中国史官制度 1、史官制度与历史散文的分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讲 道义谱系——《春秋》和“三传” 一、中国史官制度 1、史官制度与历史散文的分类
第二讲 道义谱系——《春秋》和“三传” 一、中国史官制度 1、史官制度与历史散文的分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案《周官》、《礼记》,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唐·刘知几《史通·外篇·史官建置》)

2 2、史官制度与士大夫的道义执著 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备受重视,还和历代史官对历史道义的主动承担有关。中国古代现实设置的史官制度相当于西方世界精神设置的终极审判,不过,中国的终极审判不在天国而在人间,不由上帝而由人(史官)来完成。 A、秉笔直书:春秋时,齐庄公被其大臣崔杼所杀,“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B、春秋笔法:“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3 二、《尚书》:上古文献 1.版本演变: (1)秦以前:100多篇 (2)汉:今文(隶书)《尚书》,秦火后收集的29篇
古文(篆书)《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后来又全部亡佚 (3)晋:伪《古文尚书》58篇:25篇伪造

4 2.内容:商周记言史料汇编 《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文心雕龙·宗经》) (1)《虞书》、《夏书》:假托之作 (2)《商书》:殷王朝史官所记 《盘庚》三篇:语辞古奥,感情充沛,比喻形象生动,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3)《周书》:周初到春秋前期文献,主要是诰和誓两种文体 《无逸》:叙事清晰,言辞恳切 《秦誓》:行文流畅,情感痛切传神

5 3.艺术特征: (1)语言古奥典雅,结构完整。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韩愈《进学解》) (2)情感质朴自信 这很大程度上和发言者的身份有关。他们位高权重,言语之间不必夸饰和遮掩。

6 三、《春秋》 1.版本: (1)“春秋”本义:各国史书通称 (2)《春秋》专名:孔子修订的鲁国春秋 2.特色: (1)编年体史书之祖:
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历史。具体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7 (2)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 孔子把自己的价值评价带入历史叙事,在《春秋》的记事过程中借助严谨措辞寄予褒贬的感情。后人称赞这种做法为“微言大义”,实际上作者的深意往往难为读者所领会,于是解说书出来了。 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存亡,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8 3.“春秋三传”: (1)《谷梁传》:为鲁人谷梁赤所传。 (2)《公羊传》:为齐人公羊高所传。 (3)《左传》:为鲁人左丘明所传 前两传侧重从理念上对《春秋》加以阐发,其发扬的就是《春秋》“微言”背后的“大义”。《左传》则侧重于事件叙述。

9 《春秋》鲁隐公元年记:“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曰: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第?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10 《谷梁传》则曰: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相比之下,《左传》则把相关内容铺展成六七百字的叙事文章。所以就文学成就而言,《左传》高于其他两传。

11 四、《左传》 (一)、《左传》的版本: 1、作者: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作,所以称《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是简称。实际上,左丘明应该是在前代史官记述的基础上编订的。 “然睿旨存亡,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刘勰) 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圣人之才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刘知几《史通·内篇·六家第一》)

12 2、版本: (1)战国初期:《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并非为阐发《春秋》而作。 (2)汉哀帝,刘歆:《春秋左氏传》,引传解经,零星。
(3)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以传系经——《左传》整体散附《春秋》经文每年之后。

13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 1、继承了《春秋》编年体形式,叙事年限基本与《春秋》重合。
《春秋》:鲁隐公元年——鲁哀公十四年 (前722年——前481年) 《左传》:鲁隐公元年——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722年——前468年) 2、贯穿全书的崇礼重民思想: 城濮之战:进退的考量基本依据是:礼 曹刿论战:借以征战的基本凭借是:忠之属。司法公正

14 3、波澜壮阔的“春秋”图卷。 (1)诸侯的明争暗斗:主线 (2)士人的兴起: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代表民间智慧的觉醒
士农工商——四民之首 士——仕 (3)民生百象:乐师、百工 元华之御者:羊斟,“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15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máng)聒(guō)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刘知几《史通·外篇·杂说上》)

16 1、丰富的叙述手法。 顺叙:全书以时间线索编序 追叙:“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事在鲁僖公四年十二月) 补叙:晋文公见头须,“初”字领起的事件(页67) 预叙:秦晋殽之战中通过柩声如牛、骞叔哭师两事来设置悬念,使叙事更有张力 2、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晋文公以戈逐子犯 击

17 3、鲜明的人物个性。 重耳、秦穆公 4、擅长叙写战争 (1)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 宏观 晋楚城濮之战:战争过程固然精彩,但战前运筹,战后余响叙述完备 (2)把战争道德化、神秘化。 春秋无义战 5、语言简洁精练、整饬有力。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之好


Download ppt "第二讲 道义谱系——《春秋》和“三传” 一、中国史官制度 1、史官制度与历史散文的分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