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章 卤代烃 【本章重点】 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SN2)及影响因素。 2. 消除反应历程(E1、E2)及影响因素。 §4―1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自学) 1. 沸点:M↑,b.p↑。 碳原子数相同的卤代烷:RI>RBr >RCl 支链↑, b.p↓。
2
2. 相对密度:一氯代烷<1;一溴代烷和一碘代烷>1。
同系列中,卤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碳原子 数的↑而↓。 3. 可燃性:随X原子数目的↑而↓。 练习: 1. 预测下列各对化合物哪一个沸点较高: (1) 正戊基碘与正己基氯;(2) 正丁基溴与异丁基溴; (3)正己基溴与正庚基溴; 2. 指出下列各组化合物哪一个偶极矩较大:
3
§4―2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 卤代烷的反应 1. 亲核取代反应:
4
2. 消除反应 (1) 脱HX: (2) 脱X2: 3. 与金属反应:
5
(1) 有机锂化合物的生成: (2)有机镁化合物的生成: §4―2―2 亲核取代反应 一、反应: 1. 水解:
6
2. 醇解: 该法是合成不对称醚的常用方法,称为 Williamson (威廉逊)合成法。该法也常用于合成硫醚或芳醚。 采用该法以伯卤烷效果最好,仲卤烷效果较差,但 不能使用叔卤烷,因为叔卤烷易发生消除反应生成烯烃。 卤代醇在碱性条件下,可以生成环醚。
7
3. 氨解: 因为生成的伯胺仍是一个亲核试剂,它可以继续与 卤代烷作用,生成仲胺或叔胺的混合物,故反应要在过 量氨(胺)的存在下进行。 4. 氰解: 该反应的重要意义除可增长碳链外,还可以通过氰 基转化为―COOH、 ―CONH2等官能团。
8
该反应与卤代烷的醇解相似,亦不能使用叔卤烷, 否则将主要得到烯烃。
5. 卤离子交换反应: NaBr与NaCl不溶于丙酮,而NaI却溶于丙酮,从而 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6. 与硝酸银作用: 活性顺序:RI > RBr > RCl
9
二、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1.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Substitution Nucleo- philic): A. 反应机理: 以CH3Br的碱性水解为例:
10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动力学二级反应。其反应速率
与溴甲烷和碱的浓度成正比。
11
SN2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在SN2反 应中,新键的形成和旧键 的断裂是同时进行的,是 一个一步完成的反应。 B. SN2反应的立体化学: SN2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构型反转(亦称Walden转 化)。
12
A. 反应机理: 以(CH3)3CBr的碱性水解为例:
2.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 A. 反应机理: 以(CH3)3CBr的碱性水解为例: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动力学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 只于叔丁基溴的浓度有关。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第一步: 过渡状态 中间体 第二步:
13
SN1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B. SN1反应的立体化学: SN1反应的立体化学较为复杂,在正常情况下,若中 心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由于C+离子采取sp2平面构型, 亲核试剂将从两边机会均等的进攻C+离子的两侧,将得
14
到外消旋化合物。 然而,100 % 的外消旋化是很少 见的,经常是外消旋化伴随着构型反 转,且构型反转要多些。 C. SN1反应的另一个特点——重排: 由于反应中包含有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生成,可以预 料,它将显示出碳正离子反应的特性。 如:2,2-二甲基-3-溴丁烷的醇解:
15
3. 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邻基效应 当亲核试剂与离去基团处于同一分子内时,能否发 生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回答是肯定的,可以。但这是有 条件的。以氯乙醇为例:
16
该反应得以进行的有利条件是:分子内的氧负离子距中
心碳原子的距离最近,且处于反式共平面的有利位置, 从而有利于从Cl原子的背后进攻中心碳原子。 这是一种分子内的SN2反应。象这种同一分子内,一 个基团参与并制约与反应中心相连的另一个基团所发生 的反应,称为邻基参与。它是分子内基团之间的特殊作 用产生的影响,又称邻基效应。 邻基参与在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反应中也普遍存 在,他在有机化学中也是研究较为活跃的内容之一。 三、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17
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既可按SN1历程进行,也可
亲核试剂、离去基团及溶剂等诸多因素有关。现分别讨 论之。 1. 烃基结构的影响 A. 对SN2反应的影响: 如前所述: SN2反应的特点是亲核试剂从 C―X 键的 背后接近反应中心碳原子的,显然,α- 碳上连有的烃基 ↑,亲核试剂越难以接近反应中心,其反应速率必然↓。 因此,在SN2反应中,卤代烷的活性次序应该是:
18
这一活性次序还可从另外方面得到解释: a. 反应速率的快慢,与所需活化能的大小、过渡态生 成的难易有关。如:
19
b. 在反应物中,随着中心碳原子上所连烃基的增多,
由于烷基的+I效应,使中心碳原子的正电荷减少,从而不 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 那么,同为伯卤烷,其SN2反应的相对活性又怎样呢? 结论:β- C上烃基↑, SN2反应速率↓。 B. 对SN1反应的影响:
20
SN1反应的难易取决于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生成,一个 稳定的碳正离子,也一定是容易生成的碳正离子。因此,
对于这一活性次序的理论解释: 一是电子效应(σ,p - 超共轭效应); 一是空间效应: 拥挤程度减少 基团拥挤
21
然而,对于桥环卤代烷,当X位于桥头碳上时, 无论
是SN1反应,还是SN2反应,均难以发生。如: 2. 亲核试剂的影响 由于在SN1反应中,决定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只与卤
22
代烷的浓度有关,故亲核试剂对SN1反应的影响不大。
关,又与亲核试剂的浓度有关,因此,亲核试剂的影响 是至关重要的。 显然,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浓度↑,反应υ↑。 试剂亲核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a. 试剂的碱性 (即给电子性);b.试剂的可极化性(即极化度或变形性)。 (1) 试剂的碱性: 试剂的碱性与亲核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 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23
A. 亲核性与碱性一致: a. 同周期元素所形成的亲核试剂 b. 同周期中的同种原子形成的不同亲核试剂 B.亲核性与碱性不一致(亲核试剂体积大小的影响):
24
(2) 试剂的可极化性 可极化性系指分子中周围电子云在外电场的影响下 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易形变者,可极化性大。 在亲核取代反应中,可极化大的原子或基团,因形 变而易于接近反应中心,从而降低了达到过渡状态所须 的活化能,故亲核能力增强。 显然,同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核对核外电 子的束缚力↓,可极化性↑,亲核能力↑。
25
值得注意的是:亲核性 是指在质子 性溶剂(如:H2O、ROH)中的次序。若在非质子性溶剂 中[如:(CH3)2SO、HCON(CH3)2],其亲核能力刚好相反。 综上所述,判断一个试剂亲核能力的大小: 对于同周期元素或同种原子形成的亲核试剂,可用 其碱性的强弱来判断; 对于同族元素形成的亲核试剂,可用可极化性的大 小来判断。 3. 离去基团的影响 无论SN1反应,还是SN2反应,在决定反应的关键步
26
骤中,都包含C―X键的断裂,因此,离去基团X―的性质
对SN1反应和SN2反应将产生相似的影响,即卤代烷的活 性次序是: 这一活性次序可从C―X键的离解能、可极化性、离 去基团的碱性等方面来说明。
27
由此可见,I-既是一个好的离去基团,又是一个好
的亲核试剂。因此,这一特性在合成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4. 溶剂的影响 A. 对SN1反应的影响:
28
溶剂的极性↑,有利于SN1反应的进行。这是因为该 反应在过渡状态已出现了部分正负电荷的高度极化状态,
电中性 电荷增加 溶剂的极性↑,有利于SN1反应的进行。这是因为该 反应在过渡状态已出现了部分正负电荷的高度极化状态, 而极性溶剂的存在,有利于过渡状态的形成和进一步的 离解。 B. 对SN2反应的影响: 溶剂对SN2反应的影响较为复杂,通常情况下是增强 溶剂的极性对反应不利。
29
反应前后没有电荷变化,过渡态也没产生新的电荷,
只是电荷有所分散,因此溶剂对反应的影响不大。但溶 剂极性↓,还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溶剂极性↑,反而 会使极性大的亲核试剂溶剂化,使反应速度有所减慢。 练习: 1. 下面各对亲和取代反应,各按何种机理进行?哪一 个更快?为什么?
30
2. 卤代烷与NaOH在水-乙醇溶液中进行反应,下列 哪些是SN2机理?哪些是SN1机理?
(1) 产物发生Walden转化; (2) 增加溶剂的含水量反应明显加快; (3) 有重排反应; (4) 叔卤烷反应速率大于仲卤烷; (5) 反应只有一步。
31
卤代烷分子中消除HX生成烯烃的反应,称为卤代烃 的消除反应,也称 E 反应( Elimination )。
3. 指出下列各对反应中,何者较快?为什么? §4―2―3 消除反应 卤代烷分子中消除HX生成烯烃的反应,称为卤代烃 的消除反应,也称 E 反应( Elimination )。
32
又因消除的是β- H 和卤原子,故又称β- 消除反应。
一、消除反应的反应历程 与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相似,卤代烷的消除反应 也有两种反应历程。 1. 双分子消除反应(E2) 以CH3CH2CH2Br为例: 亲核取代反应 β- 消除反应
33
上述反应的本质差别在于:按①进行反应,碱进攻
的是α-C,发生的是亲核取代反应;按②进行反应,碱 进攻的是β-H,发生的是消除反应。 由反应历程可见,卤代烷的双分子消除反应也是一 步完成的反应,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 2. 单分子消除反应(E1) 以(CH3)3CBr为例:
34
由此可见:a. 反应也是分步进行的;b. 反应速度只
与RX有关,其动力学方程为: 总之,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是相互竞争,伴随 发生的。 二、消除反应的取向 当卤代烷分子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β- H 原子 可供消除时,生成的烯烃也就不止一种结构,那么,究 竟优先消除哪一个β- H 原子,这就是取向问题。 实践表明:卤代烷的β- 消除反应,一是Saytzeff(查 依采夫)取向,另一个是Hofmann(霍夫曼)取向。但在通
35
常情况下将遵循Saytzeff规则——生成连有取代基较多的 烯烃。
活化能较低,易于形成。 活化能较高,不易形成。
36
从产物的电子效应看: Saytzeff 产物有九个C―Hσ
键参与的σ-π超共轭效应,而Hofmann 产物只有五个C ―Hσ键参与的σ-π超共轭效应,故以Saytzeff 产物为主。 E2消除: 由此可见,无论是过渡态的稳定性,还是产物的稳 定性,都说明主要产物应是Hofmann 产物。
37
然而,当消除的β- H 所处位置有明显的空间位 阻或碱的体积很大时,其 主要产物将是Hofmann产 物。例如:
38
三、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β- 消除反应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顺反异构体生成。 将离去基团X与被消除的β- H 放在同一平面上,若 X与β- H 在σ键的同侧被消除,称为顺式消除;若X与 β- H在σ键的两侧(异侧)被消除,称为反式消除。 实践表明:在按 E2 机理进行消除的反应中,一般情 况下发生的是反式消除。如:
39
例如: 只有β-H与Cl处于反式 β-H和β’-H均与Cl处于反式, 产物比例取决于产物的稳定性。
40
四、取代与消除反应的竞争 如前所述,在卤代烷的反应中,试剂既可进攻α-C 原子而发生SN反应,也可进攻β-H原子而发生E反应,这 是两个相互竞争的反应。然而,如何才能使反应按我们 所需的方向进行,就必须对影响SN和E反应的因素有一个 清楚的认识。 1. 烃基结构的影响 α-C上烃基↑,因空间位阻增大,故对SN2反应不利 而对SN1、E1反应有利。 α-C上烃基↑,虽然对进攻α-C不利,但对进攻β-
41
β-C上烃基↑,对SN2、 E2都不利,而对SN1、 E1有 利,但对E1更有利。这是因为:
H的影响不大,相对而言,对E2反应有利。 叔卤烷易于消除 β-C上烃基↑,对SN2、 E2都不利,而对SN1、 E1有 利,但对E1更有利。这是因为:
42
2. 亲核试剂的影响 亲核试剂对SN1反应影响不大,但对SN2反应影响很 大。其一般规律是: 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对SN2反应有利。 试剂的亲核性↑,碱性↓,对SN2反应有利。 试剂的亲核性↓,碱性↑,对E2反应有利。 试剂的体积↑,不利于对α-C的进攻,故对消除反 应有利。 试剂的浓度↑,对SN2、 E2都有利。 3. 溶剂的影响
43
由此可见,溶剂的极性↑,有利于过渡状态电荷增
加的反应,即对SN1、E1反应有利。因为极性↑,溶剂化 作用↑,有利于C―X键的解离。 溶剂的极性↑,对电荷分散的反应不利,即对SN2、 E2反应均不利,但对E2反应更不利。因为在E2反应中, 过渡状态的电荷分散程度更大。
44
4. 反应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对SN反应和E反应均有利,但对E反应更有 利。因为消除反应需要拉长C ―H键,形成过渡状态所需 的活化能较大。 练习: 1. 下列化合物按E1机理消除HBr的难易排列成顺, 并写出其主要产物。
45
4. 对于RC≡CNa + CH3X―→RC ≡CCH3这 一反应,为什么用仲卤烷和叔卤烷的效果不好?
2. 试预测下列个反应的主要产物,并简单说明理由。 3. 反应 NH3+RX ,溶剂的极性↑对SN2反应是有利还 是不利? 4. 对于RC≡CNa + CH3X―→RC ≡CCH3这 一反应,为什么用仲卤烷和叔卤烷的效果不好? §4―2―4 卤代烷与金属的反应 卤代烷可与某些金属元素作用,生成一类由碳原子 和金属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统称为金属
46
以代负电荷的形态存在的,因而金属有机化合物 中的烃基具有很强的亲核性和碱性。
有机化合物。 在这类化合物中,碳金属键中的碳原子(C-―M+)是 以代负电荷的形态存在的,因而金属有机化合物 中的烃基具有很强的亲核性和碱性。 一、有机镁化合物 卤代烷与金属镁在无水乙醚(通称干醚或纯醚)中反 应,生成烷基卤化镁: 该反应是法国有机化学家Grignard(格利雅)于1901年在 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中首次发现的。为纪念这位化学家对
47
化学事业的贡献,人们将烷基卤化镁称为Grignard试剂,
而把有Grignard试剂参与的反应,称为Grignard反应。 卤代烷与金属镁反应的活性顺序是: Grignard试剂很活泼,它易于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易于与含活泼氢的化合物作用而被分解为烷烃。
48
Grignard试剂在醚中有很好的溶解度,醚作为Lewis 碱,与Grignard试剂中的Lewis酸中心镁原子形成稳定的 络合物。
乙醚、四氢呋喃(THF)、其它醚(如:丁醚)、苯等。 Grignard试剂在醚中有很好的溶解度,醚作为Lewis 碱,与Grignard试剂中的Lewis酸中心镁原子形成稳定的 络合物。 Grignard试剂能与CO2、RCHO、RCOR’、RCOOR’等多种化合物反应,因而在合成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二、有机锂化合物
49
金属锂在惰性溶剂中(如:戊烷、石油醚、乙醚等)
与卤代烷(通常为RCl和RBr)作用,生成烷基锂。 与Grignard试剂相似,烷基锂亦很活泼,易于被空 气氧化,遇水、酸、醇、氨等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则分解, 因此在制备和使用时,通常用N2或H2保护。 烷基锂与卤化亚铜作用生成二烃基铜锂。 二烃基铜锂是重要的烃基化试剂,又称有机铜锂试 剂,它可与多种有机化合物反应。如:
50
这是制备烷烃的一种方法,称为Corey-House合成。
有机铜锂试剂具有碱性,反应中以1°RX效果最好。 3°RX几乎不发生上述反应。另外,分子中含有―CO―、 ―COOR、 ―OH、 ―CN和孤立双键的卤代烃衍生物仍 能发生此反应,而这些官能团却不受影响。如: 练习: 1. 完成下列反应:
51
2. 下列化合物能否用来制备Grignard试剂?为什么?
52
§4―2―5 相转移催化反应 相转移催化反应( Phase Transfer Catalytic Reaction 简称 PTC ) 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虽然提出的时间 不长,但在有机合成化学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反应是指:在互不相溶的两种反应物所构成的两 相(非均相)中,借助一种催化剂,使反应物之一由原来所 在相穿过两相之间的界面而转移到另一反应物所在相中, 使两种反应物在均相中进行反应。 在非均相反应中,能将反应物由一相转移到另一相 的催化剂,成为相转移催化剂。
53
常用催化剂:鎓盐类(如:季铵盐)、叔胺类、冠醚等。
相转移催化反应的特点是: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 便、反应速率快、选择性好、产率高。
54
§4―3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4―3 ―1 卤代烯烃 实验事实:
55
由此可见,在卤代烯烃中卤原子与双键的相对位置
不同,其反应活性差异颇大。 一、卤乙烯型卤代烃 卤乙烯型中的典型化合物就是氯乙烯,其结构特点: 氯原子的-I效应和p,π-共轭效应共同影响的结果,从 而使键长发生了部分平均化。即:
56
由此证明:氯乙烯分子中的C―Cl键结合的比较牢固,因而Cl原子不活泼,表现在:
不易与亲核试剂NaOH、RONa、NaCN、NH3等发生 反应; 不易与金属镁或AgNO3-alc.反应,如:
57
消除HX的反应也必须在很强烈的条件下或者采用更
强的碱才能进行。如: 进行亲电加成反应也比乙烯困难,但与不对称试剂加 成是仍遵循马氏规则。 练习: 写出下列反应机理,并解释反应为什么遵循马氏规则。
58
二、烯丙型卤代烃 烯丙基氯容易与NaOH、RONa、NaCN、NH3等亲核 试剂作用,且主要按SN1历程进行,其亲核取代反应速度 要比正丙基氯快大约80倍左右。 烯丙型卤代烃活泼的原因是由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 按SN1历程进行反应,其反应 中间体为碳正离子,由于p,π-共 轭效应的存在,使得碳正离子具有 相当好的稳定性而易于形成。
59
由于烯丙型卤代烃易于按SN1历程进行反应,所以某
些烯丙型卤代烃在反应时就体现出了碳正离子可以发生重 排这一普遍特性。如: 烯丙型卤代烃按SN2历程进行 反应,也因双键的π轨道与正在 形成和断裂的键轨道从侧面相互 交盖,使过渡状态的负电荷更加
60
分散,过渡状态能量降低而容易生成,从而有利于SN2反
应的进行。 §4―3 ―2 芳卤化合物 一、苯环的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 1. 卤苯型卤代物 与氯乙烯相似,氯苯分子中氯原子的-I效应和p,π-共
61
轭效应共同影响的结果,必然导致C―Cl键键长缩短,键
的离解能增大。 用共振论解释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由此可看出:卤苯型化合物的卤原子表现出较低的反
62
反应活性,例如: 在一般条件下,卤原子不易被 等亲核试剂取代; 与AgNO3-alc. 溶液不反应; 在F-C反应中,不能象RX那样作为烃基化试剂使用。 2. 苄基型卤代物 苄基型卤代物与烯丙型卤代物相似,其X原子比较活 泼。 苄基型卤代物无论进行SN1反应还是SN2反应都比较容 易,尤其是SN1反应。
63
SN1反应: 这种电子离域的结果,使苄基正离子的正电荷得到分 散,故体系能量降低,较为稳定,因而容易形成。 SN2反应: 过渡状态中环上π轨道与反应中 心碳原子的轨道共轭,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使过渡状态稳定。
64
二、芳卤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芳卤化合物既可发生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也可发生 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1.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芳卤可发生卤代、硝化、磺化、酰基化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 与芳环直接相连的卤原子作为第一类定位基,使新引 入基团进入它的邻位或对位,但它使苯环钝化,其反应速 度比苯的亲电取代反应速度慢。 2.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65
(1) 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A. 水解: 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卤原子,一般难以水解,必须在高 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才能发生反应: 然而,当氯原子的邻位和 / 或对位连有强吸电子基时 (如:硝基等),水解反应就容易发生,且吸电子基越多, 反应越容易进行。
66
B. 氨解: 与水解反应相似,芳卤的氨解也必须在强烈的条件下 才能与NH3反应,生成芳胺。同样,当氯原子的邻位和 / 或对位连有强吸电子基时,可加速反应的进行。
67
芳环上的卤原子被其它亲核试剂(如:CNˉ、ROˉ、PhOˉ、H2NNH2等)取代的情况与水解、氨解相似。
(2)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 A. 加成―消去机理 以卤苯为例: 第一步: 亲核试剂进攻,加到苯环卤原子所在碳原子上,生成
68
一个被共振稳定化的碳负离子,这是控制反应的关键步骤。
第二步: 卤原子以Xˉ的形式离开苯环生成产物。 该分步反应称为加成―消去历程。 正因为反应的中间体为碳负离子,所以,当卤原子的 邻位和 / 或对位连有强吸电子基时,必然可使负电荷分散 到苯环和硝基上,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69
显然,若苯环上连有―R、 ―O等供电子基时,将不
利于碳负离子中间体的稳定,从而使芳环上的C ―X键钝 化,更加难以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在卤代烷的SN反应中,卤原子的离去能力是I>Br > Cl >F;但在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中,最容易离去的是 F,其它卤原子相差较小,即:F Br≈Cl>I。这是因为 碳负离子上连有强吸电子基团时,有利于负电荷的分散。
70
B. 消去―加成机理(苯炔机理) 实验事实: 上述事实的共同特点是:新引入的基团不仅进入卤原 子原来的位置,还进入了卤原子的邻位。
71
这些实验事实,用加成―消去机理是难以解释的,然
而用消去―加成机理(苯炔机理)却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以氯苯的氨解为例说明之: 该历程的前两步是从氯苯中消去一分子HCl,生成活 泼的苯炔中间体,后两步是在苯炔的碳碳三键上加进了一 分子的NH3,故称消去―加成机理;又因该类反应是经过 苯炔中间体完成的,故又称苯炔机理。
72
苯炔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可以预见:一是苯炔具有高度的反应活性(因为两个 互不平行的sp2杂化轨道,侧面交盖很少,所构成的π键 较为脆弱);二是苯环上连有的所有取代基对苯炔的生成
73
和稳定,只存在诱导效应,而不存在共轭效应(因为由两
个互不平行的sp2杂化轨道构成的第二个π 键与苯环中的 共轭π键相互垂直)。 练习: 1. 完成下列反应:
74
2. 用KN(C2H5)2 - (C2H5)2NH处理N-甲基-N-(2’-邻氯苯
什么?(2) 写出反应历程。 3. Grignard试剂的生成 卤原子与侧链相连的芳卤化合物在纯醚中能与金属镁 顺利地生成相应的Grignard试剂。 然而,当卤原子与苯环直接相连时,卤原子的活性则 较低,其活性顺序是: I>Br >Cl ,因此,氯苯则需要
75
使用高沸点的溶剂(如:THF),并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反
应。如: 练习: 完成下列转化(无机和有机试剂任选):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