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论 三、道教的戒律、名山与宫观 四、道教与中国文化
2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渊源 1.巫术 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
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道家思想 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3
(二)产生 1.五斗米道 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四川青城山老君阁中,雄伟的道祖铜像。
4
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2.太平道 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5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6
(三)、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葛洪炼丹图
(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 葛洪炼丹图
7
葛洪丹灶 古代丹炉
8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道教,共二十卷。《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十卷。《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9
葛洪继承和发扬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要求信徒严格遵守道教的戒律。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主张文章应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於教化。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对其後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
10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可助己长生成仙,亦可 济世人。他所撰《肘後备急方》《肘後救卒方》《金匮药方》《玉函方》等医学著作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高载,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性及治病作用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 对我国後世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1
(2)寇谦之(365-448年) 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于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 寇谦之飞升图 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伪法」,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 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义。辅佐太平真君实现天下太平。 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革除期道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济措施。 其四,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持戒修行。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经寇谦之改革後的天师道,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12
(3)陆修静(406-477年) 南朝道士,把天师道与金丹道教结合。广集道经,整理成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后世道教经典《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在道教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封建统治者结合。 陆修静的生平: 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迁人,字元德,号简寂,三国东吴丞相陆凯的後裔。自少修习儒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後,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 虎溪三笑(陆修静、陶渊明、慧远)
13
(4)陶弘景 陶弘景,炼丹家、医药家、文学家和学者,生於公元456 ,死於536年,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死後被谧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
隐居茅山 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晋以後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
14
山中宰相: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二十岁的时候,为诸王侍读。三十岁前後,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还开始游历名山,收集医书。三十六岁时,陶弘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隐居到句容的句曲山(即茅山),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接位後,屡请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书信来往,史称他是「山中宰相」。 养生著作:陶弘景精於医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他的《养性延命录》至今仍是重要的养生经典。他的《本草集注》首创药物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得到梁武帝的支持,陶弘景在茅山还对外丹术作过许多研究。著作:《道藏》现收有陶弘景的著述,《真诰》、《华阳陶隐居集 》、《养性延命录》等多种。
15
2、隋唐是道教全面发展、繁荣时期 1.一是皇帝的提倡。唐初,一位道士宣扬太上老君显灵,称老子是唐天子李氏的祖先,唐太宗利用这一说法,宣扬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极力提高道教的地位,高宗时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亲自为《道德经》注疏。 2.唐武宗推行兴道灭佛的政策。 3.对道教书籍的整理。唐道士张万福等对道教的礼仪、经戒、传授等举行了系统的整理或增删,使道教的仪法更趋复杂和完备; 4.由外丹到内丹的转变。唐朝诸皇帝迷信金丹可以长生延年。因而金丹术特别兴旺,但又有多人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炼丹术日趋没落,内丹术开始兴盛,唐末吕洞宾、钟离权即成为内丹派的祖师爷。
16
盛唐道教的道派融合:道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化发展之後,到隋唐呈现融合之势。由於融合,使原先个性特徵十分鲜明的各个道派,逐渐在教理教义和宗教仪式上,互相渗透,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况,难以区分。此时的道派融合以茅山宗为主进行。茅山宗是唐代道教主流派,善於吸取各家各派之长,它在教理上受重玄学派的影响,又吸取了灵宝斋法,正一法也融入茅山宗。到唐玄宗朝的司马承祯时,北方的嵩山、王屋山和南方的茅山、天台山等,均成为茅山宗传道的热点区域,茅山宗还传到了蜀中。这些都与司马承祯的努力分不开。
17
隋唐道教南北方不同派别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为道教教理教义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内在条件;隋唐道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如孙思邈、成玄英、 王玄览、李荣、司马承祯、吴筠、李筌、张万福等,他们对道教理论的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成为道教思想发展史上有影响的人物。 药王 孙思邈
18
安史之乱後,处於顶峰的道教跌入低谷,道教经典遭受战火的焚烧,道教宫观福地也受到破坏。但唐统治者崇道尊祖的既定政策变,中唐以後道教又逐步恢复发展,到唐武宗时,又掀起一个崇道的高潮。武宗崇奉道教多继承玄宗之遗风,主要表现为: 第一,崇奉玄元皇帝,以老子降生日二月十五日为降圣日, 休假一日,在全国推行。 第二,用大祠之礼祀九宫贵神,恢复玄宗时的旧制。 第三,重用道士赵归真等,亲受道教法箓,并拜归真为师。第四,於朝内修筑望仙观,炼丹药,追求服食成仙。由於崇 信道教,加之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度扩张,武宗於会昌 四年(公元844)下令废除佛教,僧尼还俗。
19
3、宋金时期,道教发展、革新时期 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於《无极图》中,由无极出发,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後复归於无极。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一次重要的理论总结。 北宋神宗时,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锺吕金丹的性命双修说,主先命後性,又将陈抟《无极图》的内丹思想加以阐发,自成一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被道教推为正宗,是内丹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对此後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形成金丹派南宗。内丹学的兴盛及其理论体系化,是道教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北宋以後,道教教理教义多从内丹学中体现出来。
23
道教法术同样获得统治者信赖.凡遇灾祸或节庆,都命道士做法事,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南宋道教:南宋,建立宫观,道士出家等皆有严格限制。但统治者对道教仍然信奉,并将崔府君、四圣真君作为皇室保护神而加以崇祀。 道教法术同样获得统治者信赖.凡遇灾祸或节庆,都命道士做法事,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南宋统治者对道教伦理思想大加提倡.比如宋理宗推荐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给社会。
24
南宋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等对张天师都十分崇奉,除了大修龙虎山上清宫,又优礼天师。尤其是理宗时期,加封张与材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 靖应显佑真君」,钦定龙虎山为江南符箓道派的统领,主管三山符箓,龙虎山张天师道取得了统领符箓诸派的显赫地位。
25
4、元时,道教形成 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 正一派亦称正一道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
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的,崇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1304年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总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正一派又称三山符箓派)。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 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於符箓派。该派自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於正一道。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26
左:镇宅符 右:赵帅求财符
28
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陕西咸阳刘蒋村人)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的,主张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29
丘处机,自号长春子1148-1227年,山东栖霞人,曾在1220-1223年应成吉思汉之召,率18弟子跋涉两万里,亲赴大雪山拜见,受命掌管天下道教,元世祖赐号“神仙”,拜他为大宗师,全真教进入全盛时期,丘处机遗骨葬在北京的白云观。 年十九出家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面) 师王重阳。後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 著有《大丹直指》书中述九种炼丹方法,主张人体中先後天气可以相交作用结成丹的原理.还有《鸣道集》、《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书。
30
5、明清 由于全真道与元宗室的关系,因而受到排斥,全真道士隐居山野,云游江湖,其中有名声较大的有何全道、王道渊、张三奉。全真教教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正一道教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降灾为业,称为在家道士。
31
明清两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个转换 ,明代正一道较活跃,比较受统治者器重,到了清代则是全真道较兴旺,较受统治者青睐。而总的说来,道教在官方的地位走下坡路,在民间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则仍在传衍,伴随著华人向海外的移民,台港及东南亚都能发现道教的踪迹。
32
6、 民国道教 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全真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央道教会」。与此同时,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未取得政府核准。在上海还成立过地方性的道教组织「中国道教总会」、「中华道教会」等。此外,道教学者陈撄宁(公元 )创办了「中华仙学院 」,主编《仙学月报》、《扬善半月刊》等道教学杂志。民国道教基本上停滞不前,对社会的影响及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弱,其斋醮仪式以及服食丹术在民间社会还有较多信奉者,道教具有更多的民间宗教色彩。
33
7、现代道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的存在和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道教革除了一些陈规陋习,焕发出新的活力。195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道教界成立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中国道教协会。它的成立,结束了道教长期以来的涣散局面,促进了道教界的团结和自身建设。
34
道教教务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大陆地区共有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的宫观1600余处,县以上地方道协组织133个,全真、正一乾坤道士25000余人。为了搞好道教界的自身建设,中国道教协会制定了《道教宫观管理办法》,促进了宫观事务的有序运行。针对散居於民间的正一派道士,道教协会制定了《道教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办法》,对其加以引导、联络和管理。为了恢复和健全道教仪轨,中国道教协会於1989年、1995年分别在北京白云观、四川青城山举行了全真派传戒仪典,又於 1991年、1995年在江西龙虎山举行了正一派授传度仪典。
35
道教人才培养 中国道教协会早在1962年便举办了第一期道教徒进修班。1980年国道教协会恢复工作後,又把培养道教人才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从1982年到1990年,共举办道教知识专修班5期,道教知识进修班1期,共培养乾坤道士206名。1990年,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了中国道教学院。道教学院分为专修班和进修班,学制均为2年。专修班主要是培养宫观管理人才,进修班主要培养教学、研究人才。
36
道教文化研究 1960年代,中国道教协会即成立了道教研究室,并创办了《道协会刊》,以刊载道教研究成果。1987年,《道协会刊》改版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中国道教》。 中国道协研究室先後撰写和编辑出版各种道教书籍近40种,其中主要的有:《道教与养生》、《道教概说》、《道教常识》、《道教史资料》,《道教手册》、《道教大辞典》、《道教丛书》(10种)、《道教神仙画集》、《洞天胜境》(画册)、《中国道教风貌》(大型画册)等,现正在编纂《中华道藏》。
37
劳动自养与服务社会 各地宫观积极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事业,发展宫观经济,努力实现自养。许多宫观都开办了茶馆、餐厅、旅舍、书屋、工艺品商店等设施,为香客游人提供方便。道教界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修桥铺路、植树造林、支援灾区、资助办学。 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道教界共派出访问团30余个,先後出访了8个国家和地区,接待来访团组360余个,并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团体、道教信徒、道教学者建立了友好联系。
38
台湾的道教 今日的台湾居民,只有少数属於土著的中国高山族同胞,大多数由祖国大陆的福建、广东等省移民而来。台湾群众信仰道教非常普遍,大的城镇建有众多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道教小庙。据1994年12月9日台湾《中华日报》报导,台湾道教庙宇共有八千余座。台湾的宫观中供奉的神仙主要是天上圣母(妈祖)、玄天上帝(真武大帝) 和关圣帝君(关羽) 。现今台湾有三分之一的同胞都信仰妈祖,全岛共有妈祖庙500余座。供奉玄天上帝的 庙宇有400余座,供奉关圣帝君的庙宇有300余座。
39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论 (一)教义的核心——道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但与老子的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继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神化。由道演绎出“三元”,“三元”生“三宝”,“三宝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即道教的三清尊神。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三清尊神创造的。三清尊神是创世主,这是道教基本信仰的核心。
40
1、教义的核心——道 2、众生皆能成道 道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规律,又是意志。要从世界的总体上去把握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二章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常清净经》 2、众生皆能成道 万物皆有道性,《庄子.知北游》中说:道“无所不在。”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壁,在尿溺。只是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自己悟了道,又能使他人悟道的叫做“圆通”
41
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道之在我谓之德”
“玄”是对道状态的描述,玄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修道境界。根本上超越违顺、荣辱、毁誉、物我、亲疏、利弊、贵贱、祸福等差别。 4、“道之在我谓之德” 学道而得道,这就是德。德是道的体现和作用。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 又为阳德和阴德,前者是为人所知的德行,后者是人们不知的德行。
42
5、无为非不为 6、清净为正 道家是反对对外部世界进行不适当的干预和控制的,一切顺其自然。
《老子想尔注》:“道常无欲乐清净,故令天地常正。”就是说,只有无欲而清净,才能符合道的规律。“浊动”就会受到三毒之害,即阴神之毒害性,阳精之毒害命,阴气之毒害肺脏。
43
7、坐忘遗形 《南华真经.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是到家修行中排除世事烦扰,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具体阶次有七步:一敬信:相信坐忘必能得道。二是断缘:断绝尘缘。三是收心离境。四是简事:舍去种种俗务之念。五是真观:乐天知命。六是泰定,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七是得道。 8、得道守九 守和。守神(守内)。守气。守仁。守简(简朴)。守易(不为富贵失去性命)。守清(静)。守盈(不自满)。守弱。
44
9、超脱生死 庄子妻死,席地而坐,敲盆讴歌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省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10、太平社会 这是道家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太平经》说:“天地赐以无病而营,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贤者得以自达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为非而喜;四时五行得顺行﹍﹍。”这就是国安民丰的人间天堂。
45
(二)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 1、三清尊神,这是道教的最高神灵 道教修炼丹药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死成为为神仙。道教崇拜的神仙主要有:
即玉清元始天尊,是为开天辟地的盘古,手持混元宝珠,主持天界;上清灵宝尊神,手持如意,有72变化;太清,太上老君,是为道德天尊,即老子,汉代被尊为神。
46
2、四御即四位天帝 3、真武大帝 玉皇大帝,总管天道; 中央紫薇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掌管天地日月星辰、四时节气;
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女像)掌管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 后土皇地祗,掌执阴阳,生育万物。 一说紫薇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西方太极天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 3、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真君,其形象是披发、黑衣,脚踏鬼蛇。玄武本身是指北方七宿即斗、女、虚、危、室、壁,具体的形象即是鬼蛇
47
4、地狱之主 即酆都大帝。天下鬼神之宗。酆都在今天的重庆,有鬼城之说。他能决断罪人。此外,还有阎罗王,本位佛教的地狱之王,被道教吸收作为神祗。 5、财神 赵朗,字公明,后羿射九日,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独赵公明化为人,骑黑虎,执银鞭,隐居在蜀中。后被张道陵收为守护,故又名赵玄坛。《封神演义》中封为招财使者,正月初五是其生日,故放鞭炮,迎财神。
48
6、八仙 是从元代开始流行的道教中度化众生的仙人。即汉钟离,道教北派五祖之一;吕洞宾,全真派祖师,唐武则天时人,三举进士不第,有黄粱梦之说,为汉钟离所度。张果老,唐代方士,隐居于中条山,传说因食何首乌而成仙,能叠纸成驴,腾云而行。韩湘子,传说中唐代人,韩愈的侄孙,由吕洞宾度化,登桃树堕死而尸解。铁拐李,传说中以魂魄去华山会太上老君而失去肉身,依于饿殍之尸而又懒又跛。曹国舅,宋仁宗曹皇后之弟,因耻其弟仗势杀人伏罪而隐居山中,为汉钟离和吕洞宾所度。蓝采和,唐代的隐士《续仙传》称常穿破蓝衫,赤一只脚,冬卧雪,夏被紫,手持三尺大拍板,在市里醉酒行歌乞讨,后得钟离权度引,乘云而去。何仙姑,十三岁时,得吕祖度化,食半个仙桃而得飞升。
49
三、道教的戒律、名山与宫观 1.戒律 道教的正式戒律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都托言是元始天尊或太上老君下传的,有十二戒,不一一列举,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恪守社会公德,二是修身养性。 道教除了戒律外,还有清规,戒律是道士的行为规范,清规则是对违反戒律的道士的惩罚条例,一般由各道观自己订立。如丘处机主持白云观时,订有《执事榜》,有二十三条之多。如轻者罚跪香,即罚跪烧一柱香的时间,如贪睡,不随功课等,再重者是驱逐出去,包括无故生端,挑拨是非,赌博偷盗等,再重要的处死,如违反国法、奸盗,邪淫、破坏教规等。
50
2、名山与宫观 道教有许多名山首先是五岳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另外还有龙虎山、茅山、青城山、终南山、罗浮山、武当山等。 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神。对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故天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其中五岳之长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称为岱宗。汉魏以後,道教沿袭古制,奉祀东岳大帝。泰山地处东方,阴阳交泰,万物之始,有生必有死,故泰山之神知人生命长短。东岳大帝的神诞之日为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或者供奉东岳大帝的宫观都 要举行祝寿庆典,以大型斋醮仪礼为道教徒祈寿延命。亲属亡故以後,也要到东岳大帝前行黄箓超度功德,祈祷亡魂早日升天。
51
宫观(道士修行、供奉神灵等宗教活动的场所),道教刚创立时,不提倡出家修行,所以早期的宫观不多,道教建筑物大规模的修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建筑式样,格局定型化,(基本上仿照皇宫布置,以中轴线为中心,中轴线上的建筑是供奉神灵的殿堂,这些殿堂高大华贵,宽敞,充满肃穆气氛,而东西两边的建筑较普通,跟民间的四合院很相似,如北京的白云观,其西路殿堂多供奉的是民间传说中的各路仙人如八仙等。东路主要是生活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北京的白云观、山西的永乐宫、陕西的重阳宫、四川青城山的天师洞、湖北武当山的真武宫、山东崂山的太清宫、江西万寿宫等,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也是收藏道教典籍的地方。
52
道教典籍总辑称为“道藏”,由唐及明代修成而通行全国。其内容十分庞杂,有大批道经和关于神仙史迹的记载,以及斋戒仪式的文献,也有历代不同教派的教义,另外还收集了诸子百家之说,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
53
3、主要道教活动简介 每天五更“开清”(开静),洒扫庭院殿堂,整齐冠服后,道众便齐集七真殿拈香行礼,念诵早坛功课经。
早课后,道众列队入斋堂用膳,念化斋咒。 早餐后便各司殿堂,执事各行其事。 晚上道众也要上殿坛做晚课。每月的初一、十五为斋日,早晚功课上要诵念《玉皇经》、《三官经》、《真武经》等。
54
道教主要节日 纪念道教神仙的诞辰 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圣诞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另有中元、下元节) 农历正月十九为邱长春真人圣诞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太上老君圣诞;俗称“蟠桃会” 农历三月初三为王母娘娘圣诞 农历三月二八为东岳大帝诞辰,东岳庙会 每逢节日,宫观内要举行隆重斋醮,大的节日举行庙会活动。
55
中国的根袛在于道教 ——鲁迅 四、道教与中国文化
56
1.在政治领域,道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组织形式,历代农民起义有的就与道教有关,黄巾起义不必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的李特、李雄起义也与道教有关,道教也往往成为社会改良思潮的旗帜或士大夫洁身自好者的归宿,另外道教领袖辅佐王政,在道教显贵时,常能对国家大事施加巨大的影响,如陶洪景有山中宰相之称,虽隐居茅山,梁武帝却向其请教军国大事,再如元丘处机等。 2.在思想领域里,道教吸收了先秦诸子许多的思想内容,使得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在遭到儒家排斥后仍然得以流传下来,这是道教在思想文化传承方面的一大功劳。
57
3.在文学领域里 道教的神仙实有、修仙可成的信仰历来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大题材。神仙故事、仙境传说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典故。 道教的创神思想和创造神仙的系统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汉代的司马相如、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等作品都表达了他们向往自由自在,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质。中国许多古典小说,即使如《西游记》这样处处渗透佛教影响的作品,其艺术想象也是以道教的思想为主导的。
58
4.在美术上,较多的也是神仙绘画,古代画的仙人都长有翅膀,表示神仙能飞,有羽化升天之意。唐吴道之、张素卿都是有名的道教画家;在壁画方面,现在的道教壁画如泰山的岱庙天贶殿宋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回銮图》描绘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场面规模宏大,气派雄伟,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山西永乐宫的元代壁画,三清殿以三清为中心的《朝元图》画道教神仙系列,层次井然,云烟缭绕,气势磅礴,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等。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是杰作。再如,白云观代表了道教建筑的较高的艺术水平。 禄神 妈祖娘娘 福神 寿神
59
关公 姜子牙 麻姑献寿 老子 赵公明 天官赐福 月下老人 鲁班
60
5.在民俗领域里,中国民间信仰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复杂。菩萨、玉皇、财神、灶神、海神、门神、关帝、土地神、城隍庙、钟馗、福禄寿三仙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道教的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间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且道教的修炼方法深入民间。 文财神 玉皇大帝 张三丰 王母娘娘
61
6.在科技领域里,道教的炼丹术、修炼养生术,对中国古代的化学、药物学、人体科学等做出了贡献。炼丹有内丹外丹,其目的是企图成仙,长生不老,本身是荒谬的,但从化学上讲,炼丹是一种科学实验,通过实验认识到物质变化的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的发明和传统食品中酒、豆腐等的酿造和制作技术的提高。 为了修炼成仙,既要去病,又要养生,因而道教徒非常重视医药养生的研究,许多道教徒,如葛洪、陶洪景、孙思藐等都是著名的医学家。道教的养生术有服食辟谷、导引行气等。这些养生方法的确有其作用。这些事实说明,道教作为宗教,本质上是反科学的,但比起其他宗教来,因为它追求现实的利益,也就具备了较多科学精神。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