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人类疱疹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2
疱疹病毒 (Herpesvirus) 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DNA病毒。与人类有关的疱疹病毒称为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HHV)。
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分为: α疱疹病毒:宿主范围广,复制周期短,引起细胞病变迅速,可 在感觉神经节内建立潜伏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β疱疹病毒:宿主范围较窄,增殖周期较长,引起感染细胞形成 巨细胞,可在淋巴-网状内皮细胞、分泌腺细胞、 肾脏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如巨细胞病 毒、人疱疹病毒6型、人疱疹病毒7型; γ疱疹病毒:病毒宿主范围最窄,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B细胞, 病毒可在细胞内长期潜伏。如EB病毒、人疱疹病毒 8型。
3
HHV共同特性 1.病毒颗粒呈球形,核心为双股线形DNA组成,蛋白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粒组成。核心与衣壳构成核衣壳。核衣壳外有一层脂蛋白膜。有包膜病毒体直径为150~200nm,无包膜核衣壳直径约为100~110nm。 2.除EBV及HHV-6和HHV-7型外,均能在人2倍体细胞内复制,产生明显的CPE,并有核内嗜酸包涵体。病毒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导致病变的发展。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引起多种感染类型:
4
①显性感染病毒大量增殖,并使细胞破坏,出现临床症状; ②潜伏感染病毒不增殖,也不破坏细胞,病毒与宿主细胞处于暂时平衡状态,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受到抑制。一旦病毒被激活,可转为显性感染; ③整合感染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可整合于宿主细胞的DNA中,导致细胞转化。这种作用与某些疱疹病毒的致癌机理有密切关系; ④先天性感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可引起先天畸形。
5
疱疹病毒的重要特性 病毒体 球形,直径为150-200nm(二十面体对称) 基因组 dsDNA,线性,124-235kb,有重复序列 蛋白
超过35种 包膜 含有gp,Fc受体 复制 核内;从核膜出芽释放 突出特点 引起潜伏感染 在感染宿主内病毒持续存在 在免疫抑制的宿主体内可频繁被激活 某些有致癌性,某些可致畸
6
人类疱疹病毒(HHV)的种类及其所致的主要疾病
所致主要疾病 HSV-1(HHV-1) HSV-2(HHV-2 VZV (HHV-3 EBV (HHV-4 CMV (HHV-5 HHV-6 HHV-7 HHV-8 龈口炎、咽炎、唇疱疹、角膜结膜炎、疱疹性脑炎、甲沟炎 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肺炎、脑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克隆B淋巴细胞淋巴瘤、X染色体相关性淋巴细胞综合征、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 巨细胞包涵体病、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畸形、肝炎、间质性肺炎 幼儿急疹 未确定 Kaposi肉瘤(?)
7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是疱疹病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在感染急性期发生水疱性皮疹即所谓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而得名。
8
生物学性状 HSV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科病毒的形态特征。
9
生物学性状 病毒体多肽 gpG:型特异性抗原,为HSV-1所特有。据此可将两型HSV加以区别。
HSV的胞膜糖蛋白有11种,分别是分别是gB、gC、gD、gE、gG、gH、gI、gJ、gL、gN和gM。其中: gpG:型特异性抗原,为HSV-1所特有。据此可将两型HSV加以区别。 gpD:引发中和抗体的能力最强,因此是研制亚单位疫苗的最佳选择。 gB和gD:与特异性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病毒配体分子,与病毒的吸附有关。 gE是Fc受体,能与IgG的Fc段结合。 gH和gL形成复合物,与病毒入侵细胞有关。
10
生物学性状 HSV血清型 HSV有HSV-1和HSV-2两种血清型,两型病毒的DNA有50%同源性,HSV既有型间共同抗原,又有型特异性抗原。 HSV-1:龈口炎、咽炎、唇疱疹、角膜结膜炎、疱疹性 脑炎、甲沟炎 HSV-2: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
11
生物学性状 HSV培养特性 HSV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常用原代新生兔肾、人胚肺、人胚肾、人羊膜 等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细胞后,CPE发展迅速,表现为细胞肿胀、变圆和产生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HSV对动物的感染范围较广。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家兔、豚鼠、小鼠等。由于接种途径不同,感染类型也不一样。如脑内接种引起疱疹性脑炎;角膜接种引起疱疹性角膜炎。
12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人群中HSV感染较为普遍。 传染源:病人及健康病毒携带者(病毒常存在于疱 疹病灶或健康人唾液中)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两性接触传播。 病毒经呼吸道、生殖器粘膜及破损皮肤、 眼结膜侵入体内。
13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人感染HSV后大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粘膜或皮肤局部的疱疹(herpes),偶尔可产生严重甚至致死的全身性感染。 HSV的感染可表现为: 1、原发感染 2、潜伏与再发感染 3、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 4、HSV-2与子宫颈癌的关系
14
致病性与免疫性 原发感染 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易发生HSV-1的原发感染。HSV-1最常引起腰部以上的疱疹。
HSV-2的原发感染多发生于性生活后,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原发性生殖器疱疹约80%由HSV-2引起,少数由HSV-1所致。
15
致病性与免疫性 潜伏与再发感染 HSV再次复发往往是在同一部位。
潜伏的病毒被激活重新增殖 借助于神经轴突 通过轴浆 下行到感觉神经末梢支配的上皮细胞内继续增殖 复发性局部 疱疹。 HSV再次复发往往是在同一部位。
16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 妊娠期妇女因HSV-1原发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毒被激活,HSV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影响胚胎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引起胎儿畸形、智力低下、流产等。分娩时胎儿通过有疱疹病毒的产道也可受到HSV感染,而发生新生儿疱疹。
17
致病性与免疫性 HSV-2与子宫颈癌的关系 HSV-2感染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根据是: ①患过生殖器疱疹的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高; ②宫颈癌患者抗HSV-2抗体阳性率高,效价也高; ③用免疫荧光检查子宫颈癌脱落细胞涂片可在细胞中查到HSV-2抗原; ④HSV-2作用于地鼠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可引起细胞转化,将转化细胞注射地鼠可诱生肿瘤; ⑤宫颈疱疹与宫颈癌好发部位相似,都在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 ⑥分子杂交试验证明宫颈癌细胞中有HSV-2的基因片断并有特异性mRNA存在。
18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分离HSV较易成功。
采取水疱液、唾液、角膜试子或刮取物、阴道棉拭子等接种于兔肾、人胚肾等易感细胞进行培养。一般2~3d即出现CPE,特点是细胞肿胀、变圆、相互融合等,据此可初步判定。 再用NT试验、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以及DNA酶切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或分析。
19
微生物学检查 快速诊断 用电镜直接检查水疱液中的病毒颗粒; 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染色等观察细胞内特异性抗原。
在标本接种细胞后,在出现细胞病变之前,做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色进行快速诊断; 用核酸杂交或PCR方法检测标本中HSV病毒核酸进行诊断。
20
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诊断 可用于HSV血清学诊断的试验有CF试验、IFA、NT试验及ELISA等。
CF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长,不宜作为临床诊断,而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HS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 IFA的优点在于可测出IgM、IgG或IgA型抗体。 ELISA测HSV抗体敏感性可达95%。
21
防治原则 尚无特殊方法。 因HSV与癌症的发生可能有关,故一般不主张使用活疫苗或含有疱疹病毒DNA的疫苗。用gpD制备亚单位疫苗正在研究中。
预防 尚无特殊方法。 因HSV与癌症的发生可能有关,故一般不主张使用活疫苗或含有疱疹病毒DNA的疫苗。用gpD制备亚单位疫苗正在研究中。 如孕妇围产期产道有HSV-2感染,可进行剖腹产或对新生儿注射丙种球蛋白做应急预防。
22
防治原则 治疗 用5-碘脱氧尿嘧啶核苷(疱疹净)、阿糖胞苷(Ara-A)等治疗疱疹性角结膜炎有较好疗效。 此外,近年发现无环鸟苷 (acyclovir,ACV) 及其衍生物脱氧鸟苷(VACV)可选择地抑制HSV的复制,能缩短病程、减轻病状,且毒性较低,临床已用于治疗口唇疱疹、疱疹性脑炎、生殖器疱疹等。但不能防止潜伏感染再发。 单独使用IFN对树枝状疱疹性角膜炎也有治疗效果,如与上述药物合用则效果更为显著。
23
第二节 EB病毒 EB病毒是1964年Epstein和Barr最先从中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 (Burkitt lymphoma) 体外培养的淋巴瘤细胞系中,用电镜发现的一种新的疱疹病毒,并命名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又因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的发病有关,故受到重视。
24
生物学性状 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用含EBV基因组的类淋巴母细胞培养EBV。 EBV基因组可产生多种抗原。其中:
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EBV核抗原(EBNA)和潜伏感染膜蛋白(LMP)。 病毒增殖时表达EBV早期抗原 (EA)、EBV衣壳抗原(VCA)和EBV膜抗原(MA)。
25
生物学性状 EBV是一种嗜B细胞的人疱疹病毒。过去认为只有B细胞表面有EBV受体。但最近发现在腮腺管、咽部以及宫颈外的某些上皮细胞亦有EBV受体。因此,EBV也可感染上皮细胞。 EBV在B细胞中少数引起显性感染,多数引起潜伏感染,极个别受EBV感染的B细胞可发生恶性转化。
26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唾液感染(例如接吻等)。输血也偶可传播,但未发现有垂直感染。
传染源:EBV抗体阳性而仍排毒的健康人、隐性感染者和病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唾液感染(例如接吻等)。输血也偶可传播,但未发现有垂直感染。 EBV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成人抗体的阳性率达90%以上。 病毒原发感染后感染者血清中出现NT抗体,能阻止外源性病毒再感染。但不能清除体内的EBV。病毒可以非增殖形式长期潜伏于人体少数B淋巴细胞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在体内的EBV活化,形成再发。
27
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一种急性的全身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在青春期初次感染较大剂量的EBV者可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颈淋巴腺炎、脾肿大、肝功能紊乱和以异形淋巴细胞为特征的单核细胞显著增多。由唾液排出病毒可持续6个月之久,预后一般良好。 2.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Burkitt′s lymphoma)某些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多见于6岁左右儿童,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在肿瘤组织中发现有EBV基因组。故多数学者认为EBV与Burkitt淋巴瘤有很密切的关系。 3.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我国广东省发病率最高。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EBV与NPC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主要根据是:①从NPC活检组织中找到了EBV的标志 (病毒核酸及病毒抗原);②NPC患者血清中EBV相关抗原 (EA、VCA、MA、EBNA) 的抗体效价高于正常人。
28
微生物学检查法 由于EBV难以分离培养,故一般用血清学方法作辅助诊断: 1、免疫酶染色法及免疫荧光法
用于检测EBV的VCA-IgA抗体或EA-IgA抗体。如果抗体滴度≥1:5~1:10或持续上升,对鼻咽癌有辅助诊断意义。 2、异嗜性抗体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在发病早期,血清中出现一种能非特异地与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异嗜性抗体。此抗体滴度在发病3~4周内达高峰,于恢复期迅速下降,不久消失。抗体滴度超过1:80时有诊断意义。 在有条件的实验室,亦可用原位核酸杂交法检查标本中淋巴细胞或上皮细胞中的EBV DNA;或用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查细胞中的EBV核抗原,以证明标本细胞中存在的病毒感染。
29
防治原则 国内试验研制的EBV疫苗,用以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考虑用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免疫预防。
从有EBV增殖性感染的淋巴母细胞中提取EBV膜抗原的gp340成分能诱生NT抗体,并能保护动物抵御由接种EBV所诱生的淋巴瘤。因此,gp340是一种有希望的EBV的亚单位疫苗。 最近国内应用痘苗病毒做载体,构建能表达EBV膜抗原的基因工程疫苗。此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正在观察中。
30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CMV是巨细胞包涵体病的病原体。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1956年Smith等首先用组织培养方法从患者分离出病毒。由于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具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故而命名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 。 CMV是巨细胞包涵体病的病原体。 CMV多为潜伏感染,常可由怀孕、多次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因素被激活,也可发生显性感染;本病毒还可发生垂直传播,对胎儿危害较大,是引起先天性畸形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器官移植、肿瘤、AIDS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31
生物学性状 CMV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的形态结构。
复制周期长,增殖缓慢,初次分离有时需1个月才能出现局灶病变。其特点是细胞变圆、膨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出现周围绕有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
32
致病性与免疫性 CMV在人群中的感染极为普遍,初次感染大多在2岁以下,通常呈隐性感染,少数人有临床症状 。60%~90%成人有CMV抗体,多数都可长期带病毒。 潜伏部位:唾液腺、乳腺、肾脏、白细胞及其他腺体,长期或间歇地从尿、唾液、泪液、乳汁、精液、宫颈及阴道分泌物排出病毒。 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基本传染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通过口-口或手-口传播。此外还可通过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多种途径传播。
33
致病性与免疫性 1、先天性感染:孕妇发生原发性或复发性感染时,CMV可通过胎盘侵袭胎儿,引起先天畸形甚至流产或死产。CMV是TORCH 综合征的重要成员 ,由CMV引起的先天性畸形远多于风疹病毒。 2、新生儿感染:指经产道感染或出生后数周由母体的病毒(尿或乳汁中的病毒)或护理人员排出的病毒所引起的感染。多数临床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无神经损伤。 3、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器官移植、AIDS、白血病、淋巴瘤等病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致使体内潜伏的CMV被激活,易发生肺炎、视网膜炎、食管炎、结肠炎和脑膜脑炎。 4、输血感染:输入大量含有CMV的新鲜血液,可发生输血后的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等病症。血清中无异嗜性抗体及EBV的EA抗体。 5、细胞转化与致癌潜能:CMV的DNA片段在体外可以转化地鼠胚及人胚成纤维细胞。用其接种裸鼠可形成肿瘤。在某些癌组织中也检出了CMV的DNA序列,提示CMV具有致癌潜能。
34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将患者尿、唾液、阴道分泌物、肝活检组织、白细胞等标本按常规处理 后接种于人胚成纤维细胞,培养4~8w。出现典型CPE时,用姬姆萨染色镜检观察巨大细胞中有无包涵体。用离心法使病毒吸附于单层细胞,结合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MV的早期抗原,可于培养后第2天得到阳性结果。 (二) 血清学诊断:应用ELISA检测CMV的IgM抗体,可帮助诊断CMV的近期感染。由于IgM不能从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若从新生儿血清中检测出CMV的IgM抗体,表示胎儿在子宫内即有CMV感染。 (三) 检测病毒DNA:用标记的DNA探针做核酸杂交法,以及用CMV特异的寡核苷酸引物做PCR检测CMV的DNA,有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
35
防治原则 婴儿室发现CMV感染时患儿应予隔离以防交叉感染。孕妇要避免接触CMV感染者。
目前已有减毒活疫苗 (Towwne疫苗) 问世,该疫苗能使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与自然感染相似,但不引起全身症状。但因CMV活疫苗有潜伏-再活化的特点及疑有致癌隐患,在推广使用方面受到限制。目前倾向于研制具有抗原性的亚单位疫苗。 最近应用丙氧鸟苷治疗周边性视网膜炎,可防止感染向视网膜中心扩展。丙氧鸟苷并用高滴度的抗CMV免疫球蛋白,治疗骨髓移植引起的CMV肺炎有效。
36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少数人在青春期或成年后复发则表现为带状疱疹,故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7
生物学性状 VZV的基本生物学性状与HSV相似,只有一个血清型。
实验动物及鸡胚对本病毒均不敏感,只在人或猴成纤维细胞中增殖,缓慢地引起局灶性CPE。受感染的细胞可产生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形成多核巨细胞。
38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皮肤是VZV的主要靶细胞。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水痘患者急性期水疱内容物及上呼吸道
分泌物、或带状疱疹患者水疱内容物都含有病毒。 传播途径:病毒借飞沫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 入侵病毒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后,进入血流到达网状内皮 系统组织大量增殖,病毒再次入血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随血流 散布到全身。
39
致病性与免疫性 水痘 小儿患水痘:好发年龄为3~9岁,多在冬春季流行。约经两周潜伏期全身皮肤出现丘疹、水疱,并可发展为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躯干比面部和四肢多。水痘一般病情较轻。但在细胞免疫缺陷、白血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可表现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成人患水痘:20%~30%并发肺炎。一般病情重,病死率亦高。 孕妇患水痘:表现亦较严重,并可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或死产。
40
致病性与免疫性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仅发生于过去有水痘病史的人,儿童期患水痘康复后,体内存在的病毒不能全部被清除,少量病毒可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以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在冷、热、药物等因素刺激下,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神经轴突到达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发生疱疹,排列呈带状,故称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以躯干中线为界,好发部位为胸、腹和面部。如侵犯三叉神经眼侧枝,可波及角膜引起角膜溃疡甚至失明。偶尔也有发生脑炎者。在肿瘤晚期或免疫抑制病人,有时可见到播散性带状疱疹。由于感觉神经受刺激,发病1~4 w内局部痛觉非常敏感。本病多见于成年人,特别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散发,不引起流行。
42
致病性与免疫性 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极少再患水痘。
但体内所产生的病毒中和抗体,不能有效地清除神经节中的病毒,故不能阻止带状疱疹的发生。
43
微生物学检查法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都较典型,一般不依赖实验室诊断。
必要时可从疱疹基底部细胞取材涂片染色,检查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亦可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查VZV抗原,有助于快速诊断。
44
防治原则 目前研究对免疫低下儿童接种VZV的减毒活疫苗,认为有防止或限制水痘感染的作用。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VZIg)可用于预防高危病人水痘的感染。于接触72h内注射VZIg可降低水痘的显性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感染的严重性 (无前驱症状、发热低、疱疹少)。 临床试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及干扰素可缓解水痘和带状疱疹的局部症状。
45
第五节 新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 一、人疱疹病毒6型
第五节 新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 一、人疱疹病毒6型 HHV-6在人群中的感染十分普遍。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60%~90%的儿童及成人血清中查到HHV-6抗体。 健康带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可能的传播途径有子宫内感染、母乳和分娩时来自母体分泌的病毒感染,出生后的唾液飞沫传播。
46
原发感染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感染后大多无临床症状,少数可引起幼儿急疹。幼儿急疹是幼儿常见的热性发疹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患儿突然发热,体温最高达40℃,可持续3~5d,退热后于颈部及躯干出现淡红色斑丘疹。HHV-6感染也可引起幼儿急性发热而无皮疹的疾病,偶而亦引起脑炎、重症肝炎、惊厥等合并症。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体内潜伏感染的HHV-6常可被激活而发展为持续的急性感染。如骨髓移植病人发生的间质性肺炎。 HHV-6感染还可能与慢性疲劳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 此外,在组织培养中HHV-6与HIV共同感染TH,可以加速HIV表达和细胞死亡。但HHV-6与HIV在人体内共同感染能否加剧HIV疾病的发展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47
二、人类疱疹病毒7型 人疱疹病毒7型(HHV-7)是由Frenkel 等于1990年从一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经促有丝分裂剂活化的CD4+T细胞分离到的一种新型疱疹病毒。 有学者认为,HHV-7是幼儿急疹的又一病原体。但从发病年龄看,HHV-7感染发生晚于HHV-6感染。在美国主要感染4~6岁少儿,发疹稀薄,或只发热或类似感冒而不发疹。目前,HHV-7感染与疾病的关系尚不清楚。
48
三、人类疱疹病毒8型 人类疱疹病毒8型 (HHV-8) 是一种新型疱疹病毒,于1994年由Chang等首先报告。 目前尚未分离鉴定出该病毒,也无形态学证据。因从90%以上的Kaposi肉瘤,AIDS患者的多种体腔淋巴瘤组织中检出,故又称为卡波济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 (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KSHV具有淋巴细胞亲嗜性。HHV-8可能经性传播。 HHV-8参与某些肿瘤和增生性疾病的致病过程,与Kaposi肉瘤的发生、血管淋巴母细胞增生性疾病及某些增生性皮肤疾病的发病有关。
49
教学大纲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常见致人类感染的疱疹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 2.熟悉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3.掌握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巨细胞病毒与先天性感染;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