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教育 孟庆春 (二○一四年六月)
2
开展健康教育 应先搞清楚的几个概念
3
换脑子 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找位置 把健康教育放首位是品牌战略措施 定调子 健康教育是高水准保健服务的体现 迈步子(五步骤模式) 需求、目标、计划、实施、评价
4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一、基本知识和理论 (25条)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4条) 三、基本技能 ( 7条)
一、基本知识和理论 (25条)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4条) 三、基本技能 ( 7条) 1、科学健康观素养 、 传染病防治素养 3、慢性病防治素养 、 安全与急救素养 5、基本医疗素养 、健康信息素养 925条
5
关于“素养与健康素养”的界定 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 素养是素质的形成基础; 素养体现在意念、身体、语言之中; 素养是能力;
健康素养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 健康素养是衡量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 健康素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健康素养的推行骨干是广大医务人员。
6
健康的定义 1948年WHO: 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
7
1986年WHO: 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8
影响健康的因素 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1)行为因素:吸烟、酗酒、吸毒、婚外性行为 (2)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社会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预防习惯
9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阳光、空气、水、气候、地理(磁场) (2)社会环境: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
10
3、生物学因素 (1)遗传:出生缺陷(13.7%)、高血压、糖尿病、肿瘤 (2)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 (3)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形态、健康状况
11
4、健康服务因素 健康服务又称卫生保健服务。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1977,WHO。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群众为基础。 以健康为中心——公平、平等、人人享有。
12
《渥太华宪章》指出:健康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是和平、住房、教育、食品、经济收入、稳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会的公平与平等。——健康的决定因素必须具有坚实的基础。
13
管理的概念 管是管事,理是理人。 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达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目标是能在最合适的时间里把最合适的东西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发挥最合适的作用。
14
健康管理 1、定义: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价、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15
2、宗旨:调动个人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16
3、具体做法: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17
——中医养生、中医治疗、中医保健 ——信息网络——街道、乡镇、村和社区 ——健康指导、咨询评估、预约诊疗、远程会诊、就医陪同
18
健康管理企业:客户、个人、家庭、寿险客户、单位
健康的基本条件:和平、住房、教育、食品、经济收入、稳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会的公平与平等。
19
科学基础 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预防医学的干预管理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
20
因为在被诊断为疾病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有可能成功地阻断、延续,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21
基本步骤 一般来讲,健康管理分三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是了解你的健康; 2、第二步是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 3、第三步是进行健康干预
22
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计划和干预措施。
23
基本策略 (一)生活方式 1、概念:生活方式管理是指以个人或自我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 2、特点:以个体为中心,以预防为主,与其他健康管理策略联合进行。
24
(二)技术方式: 包括教育、激励、训练、营销等。 健康行为改变的技术可以是单种应用或联合应用。
25
(三)需求管理 1、概念:需求管理包括自我保健服务和人群就诊分流服务,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医疗服务和管理自己的小病。
26
2、主要因素:包括四种因素,即:患病率、感知到的需求、病人偏好、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
27
(四)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和与病人沟通的系统,其强调的是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其主要特点为:
28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29
(五)灾难性病伤管理(含疾病和伤病) 灾难性病伤管理具有及时性、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艰难性等特征,管理工作应做到:
30
1、转诊及时 2、综合计划 3、服务队伍 4、自我管理 5、患者满意
31
(六)残疾管理 残疾管理的目的是减少工作地点发生残疾事故的频率和费用代价。
32
1、医学因素:诊断、治疗、程度、疗效、康复、并发症;
2、非医学因素:社会、职业、政策、管理、心理、信息;
33
3、具体目标:防止恶化、恢复功能、康复状态、心理影响、有效沟通、复职情况、循环管理。
34
(七)综合的群体健康管理 1、需求管理(企业—员工) 2、疾病管理(保险机构、医疗机构) 3、残疾管理(企业—员工) 4、灾难性病伤管理(保险公司、企业、社会福利机构)
35
通过上述不同的健康教育措施与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和群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
36
以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 引导健康教育的具体应用
37
1、“治未病”的由来与内涵 1.1 “治未病”的由来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形成,与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成和完善是一致的。
38
可以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9
《黄帝内经·素问》之《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就清楚地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40
《黄帝内经·灵枢》之《逆顺》篇中,也明确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41
从中医理论中有关病因与发病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个由表及里,从轻到重,从简至繁,以及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
1.2 “治未病”的内涵 从中医理论中有关病因与发病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个由表及里,从轻到重,从简至繁,以及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
42
同时,任何疾病的形成都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而规律性是可以被认识的。
基于对疾病变化规律性和对疾病防治体系的认识,形成了“治未病”思想方法的主要内涵。
43
治,有预防、治疗、管理、控制、治理、节制之意。
未,此为否定词:不,不曾,没有,还没,尚未;“未”也含有未来、以后、此后、相继等意思。
44
病,“治未病”中的“病”其含义十分广泛,包括有发病、病机、疾病、病证、症状、重病、变病、并病、兼病,以及防治、失治、误治、过治和毒副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等。
45
未病,其含义主要包括有: * 身体健康,无异常指征; * 易感人群,有患病机会; * 检查正常,有不适症状; * 检查异常,无明显症状;
46
* 病症虽轻、有进展趋势; * 病症缓解,有反复因素; * 病已痊愈,需预防复发; * 治疗措施,有不良反应。
47
从以上有关“治未病”的内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主要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
48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就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和干预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形成和发生。
49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发生后或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实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推断和分析其预后,以防止疾病的迁延、加重和恶变,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50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经治疗和调护而获得改善、稳定或痊愈后,应当注意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自身的体质情况进行恢复和调摄,以防止疾病的复发和次生病症的形成与发生。
51
2、“治未病”的理论基础 2.1 阴阳五行学说
52
阴阳学说是反映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哲学思想,其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形成了传统医药学的重要核心理念和理论基础。
53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转化和相互消长的变化规律,是形成“治未病”思维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
54
五行学说是反映物质不同属性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调节和相互依存运动关系的思维模式,对构成“治未病”具体措施的框架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55
天人合一思想是祖国医药学整体观念特点的重要内容。
2.2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祖国医药学整体观念特点的重要内容。
56
人,是指人体的基本体质、精气神状况和个体患病的特殊性。
天,是指自然界及自然界客观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 人,是指人体的基本体质、精气神状况和个体患病的特殊性。
57
做到人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相一致,相协调,即所谓“遵其规律,顺其自然”。这是“治未病”理论最精华和具前瞻性的概念。
58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实施过程和必须遵循的诊治法则,也是传统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2.3 辨证论治法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实施过程和必须遵循的诊治法则,也是传统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59
正因为有了证的概念,才为“治未病”理论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证据、目标和方向。
60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由物质变化到功能影响,由量变到质变的细微的变化过程的。
2.4 微观理化检查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由物质变化到功能影响,由量变到质变的细微的变化过程的。
61
有机地选择现代医学理化检查,找出疾病发生的客观证据和相关因素,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达到防治“未病”的效果。
62
“治未病”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和防治理念,而且在实施诊治中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具体的诊治方法。
3、“治未病”的诊治方法 “治未病”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和防治理念,而且在实施诊治中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具体的诊治方法。
63
3.1 应于自然,择时而治 因时而治、未病先防的实质在于提高机体自我防御致病因素的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有效地回避重大疾病因素的影响,主动而科学地适应自然界时令、环境变化的规律性,从而使人与自然界相协调,达到天人合一。
64
3.2 法于阴阳,中庸平秘 中医诊疗方法和防治目的是以识别阴阳、调整阴阳,平衡阴阳,阴阳平秘为核心的。使人体改变阴阳不平衡的状态,维护机体持续的、稳定的、动态的及平衡的健康状态。
65
如“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兼治”;“善治阴者必以阳中求阴,善治阳者必以阴中求阳”。
66
3.3 循于五行,生克制化 基于五行学说而形成的脏象理论体系,确定了人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五脏六腑与五官、五体、五志、五气、五化、五味等的相互关系和属性特征。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治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指导。
67
充分地、有机地、准确地、灵活地运用五行生克制化体系,可以起到控制疾病传变、维护脏腑功能、促进机体康复、有效确定治则,从而达到“治未病”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68
如“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泻南补北、金水相生、培土制水”;“治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子病及母,母病及子”等。
69
3.4 客观诊断,不容忽视 在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中,应当更多、更好地掌握和利用好现代医学的现代诊断技术和有效的防治方法。同时,将其有机地与中医自身规律相结合,以补充传统诊疗技术的不足。
70
尤其在对疾病筛查、大面积易感人群防控、儿童预防免疫接种、特异性免疫制剂应用等方面应有效地利用,包括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71
如血、尿、便、白带常规、肝功能、女性激素水平测定、病原微生物、免疫学检测、超声波诊断、X光、CT、MRI;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72
鉴于“治未病”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并涉及人体健康、疾病防治的各个环节,所以应当谨慎地把握相关的实施关键,抓住要点,有的放矢。
3.5 慎于关键,把握要点 鉴于“治未病”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并涉及人体健康、疾病防治的各个环节,所以应当谨慎地把握相关的实施关键,抓住要点,有的放矢。
73
* 对常见病病证的发病规律和转归的把握,以及有效的治疗手段的应用;
实施“治未病”中需掌握的几个要点: * 对庞大人群常见病发病规律的了解,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 * 对常见病病证的发病规律和转归的把握,以及有效的治疗手段的应用;
74
* 对常见病证不良后果的预测和有效的掌握,以及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 对因治疗病证的药物和方法产生毒副作用和负面影响的控制,以及有效的改善。
75
* 正确处理好中医与西医、四诊与理化、预防保健和实施治疗的关系,以获取最佳诊疗效果。
* 建立和完善有关“治未病”措施的实施方案和防治路径,并有相应的疗效判断标准。
76
* 从中医脏腑功能的角度,“治未病”的疗效标准应注重:
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形体健全、 适应环境,血脉充匀,肝气调达、 脾胃健运,吐纳舒降,二便通畅。
77
* 从人体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方面,“治未病”的疗效标准应包含:
口齿灵利,鼻窍通畅,视物清晰,位听正常, 皮毛固密,不痛不痒,寐醒有时,二便通畅, 乳房丰柔,经带正常,性欲有度,胎孕健康。
78
结语 1、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意义、作用和方法,认真履行健康管理的骨干职责。
2、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引导,把握天、地、人等自然变化规律和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服务水平。
79
谢 谢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