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高中歷史 第四冊 3-1
2
課前引導 第1 節 西方世界的迷失、改革、激進和大戰 1.何謂「世紀末」?當時西方社會存在哪些問題? 「費邊社」如何思考與改革社會問題?
1.何謂「世紀末」?當時西方社會存在哪些問題? 「費邊社」如何思考與改革社會問題? 2.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所以會爆發,主要原因為何? 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主要國家的情勢 各有何發展?(戰間期) 4.為何會出現「反傳統運動」?有何特色?佛洛 伊德的理論對文藝創作有何影響?
3
3-1.1 世紀末的心態 p.106~108 世紀末的來臨 世紀末的感觸 改造社會的志向
4
世紀末的來臨 p.106 1.起自:1880年-西方國家面臨經濟衰退週期
3.影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2.現象: A.各階層人士生活條件不如十九世紀中期 B.勞工、農民受多層剝削,生活困苦 C.有意改造的左派思潮與政團相繼成立(社會主義) D.不再迷戀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 -批評理性 與科學 F.開始質疑進步史觀,從樂觀到悲觀
5
實證主義 補充 緣起:「實證主義」一詞最初在19 世紀初,由法國烏托邦社會主義 者聖西門所使用。1830年代,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 1789〜1857)用其稱呼自己的思想 體系。 西方一種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的哲學派別。 實證主義者認為,透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他們強調經驗上的證實對於科學理論的重要性。
6
世紀末的感觸 P.106 1.特質:精緻又頹廢-刻意否定既有的道德觀念
2.代表人物: A.王爾德(愛)-提倡「為藝術而藝術」 唯美主義 P B.克林特(奧)- a.採用情色的象徵手法與厭世的情調 b.被稱為繪畫上頹廢美學的代言人
7
克林特的作品充滿「世紀末」精緻頹廢的特質。
8
3.意義: p.107 A.「世紀末」代表西方文化的一種風格
-由盛轉衰的「墮落」心態 B.代表一個時代-充滿頹廢和魅惑的精神 4.「世紀末」感觸(非一世紀最後10年) A到處充滿機械文明弊病,窒礙生命情感自由, 批判以理性和科學為主的市民道德 B.帝國主義高漲增加人們緊張和焦慮
9
國際局勢:形成兩大敵對陣營 A.三國同盟-德、奧、義 B.三國協約-英、法、俄
10
A.三國同盟-德、奧、義 B.三國協約-法、英、俄
3.「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A.三國同盟-德、奧、義 B.三國協約-法、英、俄 10
11
由左至右分別為義大利、德國和 奧匈帝國。 三國同盟的皇帝
12
改造社會的志向 p.108 原因:工業資 本主義已遇瓶頸,開始由盛轉衰
1.亨利‧喬治(美) -撰寫《進步與貧困》 A.鼓吹土地改革,改善貧富不均現象 B.被譯成多種語言,影響深遠 2.蕭伯納(英) A.受亨利‧喬治啟發,寫劇本諷刺當代社會 B.加入費邊社,參與社會改革運動 3.碧翠絲‧衛布(英) A.與夫婿參與成立費邊社 B.創辦倫敦政經學院-培養社會改革人才
13
亨利‧喬治(美) 補充 他認為世界愈文明,人類則愈貧窮 原因:出在經濟的分配不當。
亨利‧喬治(美) 補充 他認為世界愈文明,人類則愈貧窮 原因:出在經濟的分配不當。 同時,他也提出土地價格的上漲,是因社會進步、交通發達或經濟繁榮等大眾因素所致,而非土地所有者投入勞力與資本的貢獻,故若歸土地所有者個人所有,則屬「不勞而獲」有欠公平的主張。
14
碧翠絲‧衛布 碧翠絲‧衛布名言: 「改革不能光憑咆哮,而是需要精明實在的思考力。」
15
費邊社 補充 1883~1884年成立於倫敦,是一著名的社會主義團體,該社成員以古羅馬共和時代的將軍費比烏斯.馬克西姆斯(Quintus Fabius Maximus Cunctator)之名作為社名 主張:以漸進、合理且具安撫的方式,將英國改造為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前期的主要領導人有蕭伯納和韋伯夫婦等人
16
大戰爆發的原因與時間 殖民利益衝突 美國參戰-美國態度 p.112 巴黎和會 p.113 影響 p.113~114
17
大戰爆發的時間與意義 p.109 1.時間:1914年7月~1918年11月 2.堪稱史上「第一次」: A.動員人數之多 B.參戰國家之多 C.火力的消耗與新型武器的 應用-坦克車、潛水艇、毒氣、飛機…
18
大戰爆發的原因與時間 p.109 3.遠因:自西元1000年以來,西方國家逐漸興起,欺凌非西 方世界,彼此衝突
3.遠因:自西元1000年以來,西方國家逐漸興起,欺凌非西 方世界,彼此衝突 4.近因:新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引起衝突 A.波斯地區 a.英、俄競爭波斯:1858英享有在波斯修鐵路開採石油開 設銀行權利 b.英併吞印度-1877維多利亞女王成「印度女皇」以 印度 為基地 ,併緬甸、兼併馬來西亞,入侵阿富汗、西藏 B.東南亞地區:法侵越南 a.始自:1856年- 以保護教士為藉口 b. 1885年,越南成法國保護國
19
坦克車是用來突破壕溝戰的新發明
20
殖民利益衝突 p.110 1.非洲的瓜分 A.大獵非洲-1882年起 B.糾紛協調-俾斯麥召開柏林會議(1884~1885年) C.發生衝突-南非 布耳戰爭(1899~1902年) ※ (小百科) 2.巴爾幹半島 A.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年) (第二章小百科) B.俄土戰爭(1877~1878年年) a.俄煽動斯拉夫民族反叛土耳其 (鄂圖曼土耳其) b.1878訂聖斯泰法諾條約,引起英、奧緊張與干涉 c.俾斯麥召開柏林會議(1878年)分贓→促使 巴爾幹半島成為「歐洲火藥庫」
21
1878年的巴爾幹半島 21
22
3.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p. 111 A. 導火線:1914年塞拉耶佛城事件 a. 奧國皇儲在波士尼亞被塞爾維亞人暗殺(泛斯拉夫) b
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p A.導火線:1914年塞拉耶佛城事件 a.奧國皇儲在波士尼亞被塞爾維亞人暗殺(泛斯拉夫) b.奧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B.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成員紛紛加入- 除義大利以外 C.戰火蔓延到非洲和亞洲-日本以英日(1902)同盟為 理由出兵占領中國山東 D.義大利受到英、美等國的利誘,一九一五年 五月,與協約國合作,對抗德國與奧國。
23
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Gavril Princip)
塞拉耶佛事件的兇手 位於照片中央的即為刺殺奧匈帝國王儲夫婦 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Gavril Princip) 23
24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勢力 p.111
25
大戰經過 補充 1.初期:雙方都難以有效突破對方防線 A.總體作戰-工業化和科技實力 B.戰鬥方式-壕溝、鐵絲網與機關槍
大戰經過 補充 1.初期:雙方都難以有效突破對方防線 A.總體作戰-工業化和科技實力 B.戰鬥方式-壕溝、鐵絲網與機關槍 2.1917年重大轉折 A.俄國-國內發生革命退出戰局 B.美國-參戰,使協約國反敗為勝 25
26
誇大同盟國力量強大的海報 p.111 中間站立者代表初期保持中立的義大利
27
大戰經過(一) p.112 西線:德→法、英 1.大戰一個月德經比利時至巴黎東北,才被 英、法阻擋雙方形成以壕溝、鐵絲網攻勢 的持久消號戰 2.英以海軍封鎖德國打擊德經濟,德報復自 實施無限制使用潛艇政策 3.義大利一九一五年五月,與協約國合作, 對抗德國與奧國。
28
大戰經過(二) p.112 東線:德→俄 1.俄雖利用德布防西線猛攻但仍被東線德軍 打敗 2.德、奧進軍巴爾幹半島 3.俄:1.作戰屢敗致社會政治秩序混亂 俄發生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俄 作戰幾停頓終與德、奧議合和東線戰事 結束 德、奧將兵力西調對法、英形成壓力
29
在戰壕內休息的英國士兵 一次大戰時,在西線上的敵對 雙方均以壕溝做為防禦陣線。 29
30
美國參戰-美國態度 p.112 1.戰爭初期:嚴守中立 A.民間較同情英、法 B.1915年美、德關係陷入緊張-德國潛水艇 擊沉一艘美國郵輪
31
巴黎和會 p.113 1.巴黎和會的召開( ~ ) A.主導:三巨頭-a.美國總統威爾遜 b.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c.法國總理克里蒙梭 B.簽訂:〈凡爾賽和約〉、〈國際聯盟公約〉 2.「國際聯盟」成立 A.倡導:美國總統威爾遜-於第一次大戰末期 提出「十四點計畫」 B.宗旨:維持世界秩序 C.成立:1920年-日內瓦
32
巴黎和會的主導者 由左至右分別為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義大利總理 奧蘭多、法國總理克里蒙梭以及美國總統威爾遜。 32
33
凡爾賽和約 -對德和約 補充 A. 內容苛刻 a. 割讓領土 b. 削減軍備 c. 須承擔發動戰禍的責任 d. 負擔天文數字的賠款 B
33
34
影響 p.113~114 1.戰勝國對戰敗國嚴懲→促使戰敗國人民 心生仇恨,形成狂熱的民族主義 2.歐洲各國民生凋敝,失業問題嚴重
1.戰勝國對戰敗國嚴懲→促使戰敗國人民 心生仇恨,形成狂熱的民族主義 2.歐洲各國民生凋敝,失業問題嚴重 3.經濟困境→促使人們反資本主義和民主 體制→期待強人引領度過危機→造成獨 裁政權的崛起
35
第一次大戰 影響 補充 1.傳統帝國的瓦解: 德意志、奧匈、俄羅斯與鄂圖曼土耳其等四大古 老帝國
第一次大戰 影響 補充 1.傳統帝國的瓦解: 德意志、奧匈、俄羅斯與鄂圖曼土耳其等四大古 老帝國 2.新興民族國家的獨立:東歐與中東許多新興國家紛紛成立。 3.德國民族主義的興起 4.世界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 5.國際聯盟的誕生 6.女性地位的提升
36
第一次大戰經過 補充
37
1.成立:1920年 A.永久會址-瑞士 日內瓦 B.會員國-最多達六十餘國 C.依據-十四點和平原則
國際聯盟-國聯(LN) 補充 1.成立:1920年 A.永久會址-瑞士 日內瓦 B.會員國-最多達六十餘國 C.依據-十四點和平原則 2.主要目標:制裁侵略、仲裁糾紛、 維繫世界和平 3.機構:A.主要-大會、理事會、秘書處 B.附屬-國際法庭、國際勞工組織 37
38
4.目標無法達成之因 補充 A.美國未能加入國聯 B.國聯本身沒有武力
5.國聯在非政治性工作方面的成果 A.各國文化教育的合作 B.麻醉藥品的運銷 C.勞工生活的改善 D.國際勞工組織的努力 38
39
6. 1930年以後,國聯威信日趨低落 補充 A. 原因:無法有效制裁破壞盟約的侵略國家 B. 侵略國的行動 a
6.1930年以後,國聯威信日趨低落 補充 A.原因:無法有效制裁破壞盟約的侵略國家 B.侵略國的行動 a.日本-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 b.義大利-1935年侵占衣索比亞 c.德國-( ) (a)占領萊因非武裝區 (b)吞併奧國 (c)進占捷克 (d)進攻波蘭 39
40
3-1.3 戰間期的西方世界 戰間期-不平靜、不祥和 英、法的情勢-政局不安穩 美國的政治、經濟變遷 德、義的情勢-淪為軍國主義國家
西班牙的情勢
41
戰間期-不平靜、不祥和 p.114 1.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爆發 2.文學家思索人類應該何去何從
-以海明威為時代的代言人 A.1926年出版《太陽依舊升起》 -描繪戰後所謂「失落的一代」 的迷惘 海明威
42
英、法的情勢-政局不安穩 p.114 1.英國 A.自由黨失勢瓦解 B.工黨首次組閣,又匆匆下台 a.首次組閣:1924年 b.匆匆下台之因:(a)缺乏執政經驗 (b)遇上經濟低迷 C.愛爾蘭獨立運動已如火如荼展開(種族、宗教) ※p.115小百科 2.法國 A.第三共和(1870~1940):黨派林立,內閣變動 B.勞工階級怨憤(資本主義表象)→促法國共產黨成立, 衝突日漸增加
43
美國的政治、經濟變遷 p.115 1.第一次大戰後,美國成世上最大債權國 A.工商業最發達 B.紐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2.政治上-孤立主義抬頭 A.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1920年 B.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C.通過避免對外戰爭的〈中立法案〉(1935~37年)
44
〈中立法案〉(1935~37年) 補充 1930年代,美國國會為防止美國捲入西半球以外的戰爭所立的法案。
禁止美國公民向國際戰爭的交戰國售賣軍火 禁止美國船隻運載軍用品至交戰國 禁止向交戰國提供貸款 不禁止除軍火外的其他物資(包括戰略物資)出口
45
4.羅斯福總統帶領美國度過經濟危機 A.重建國人信心( 修正自由放任的理想,採強勢作風推
3.經濟上-提高關稅 p.115~ A.1922年通過新的關稅法,提高關稅 B.各國紛紛報復→引發全球性經濟大恐慌 a.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許多公司倒閉, 失業人數遽增 b.波及其他國家 4.羅斯福總統帶領美國度過經濟危機 A.重建國人信心( 修正自由放任的理想,採強勢作風推 行救助工商業與復興農業),發表「爐邊閒話」 B.改革計畫:通稱「新政」 a.救濟方式:以工代賑,僱用大量勞工,等解決失業 問題 b.最著名:田納西流域發展局
46
羅斯福新政(1933) 補充 1.對內: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局部改變生產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生產與銷售的困境,
羅斯福新政(1933) 補充 1.對內: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局部改變生產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生產與銷售的困境, 2.對外:美國與蘇聯建交。對拉丁美洲各國實行睦鄰政策,避免公開的武裝干涉。面對德國、日本與義大利的對外侵略,積極維護美國資本的國外利益。 「爐邊閒話」
47
德、義的情勢-淪為軍國主義國家 p.117 1.義大利-(戰後經濟面臨破產)墨索里尼與法西斯黨 的崛起 A.原為左派社會黨人,大戰後轉向右派 B.組成「戰鬥法西斯黨」以暴力對付 社會黨人 C.利用媒體贏得資本家與地主支持 D.1921年改稱「國家法西斯黨」 E.1922年被國王( 伊曼紐三世)電請出任首相組閣 F.1926年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自命為「領袖」
48
「國家法西斯黨」補充 成立於1921年11月,1943年解散的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政黨。 「法西斯」一詞是拉丁文Fasces的音譯,意指「權柄」,原指插有斧頭的一捆棍棒,中間插著一把斧頭,是古羅馬時代官吏執掌權力的象徵。 法西斯黨的黨旗是黑色的,他們以黑衫為其黨服,故又被稱為黑衫黨。 國家法西斯黨以墨索里尼為領導人,綱領是法西斯國家至上,認為國家是絕對的,而個人和集團則是相對的。每個人的天職是執行國家的決策,進而成為所有人必須服從法西斯黨「領袖」的理論根據。在此一綱領與墨索里尼的領導下,對內實行法西斯恐怖統治,血腥鎮壓人民的反抗;對外則宣傳種族主義,鼓吹侵略與戰爭。
49
法西斯的宣傳海報 墨索里尼以「恢復 古羅馬的光榮」為 號召,鼓勵人們從 事國家建設。 49
50
2. 德國-希特勒與納粹黨的崛起 p. 117 A. 崛起背景: a. 德國戰敗,幣值跌落、物價上漲、失業人口 上升、共產黨騷擾… b
2.德國-希特勒與納粹黨的崛起 p.117 A.崛起背景: a.德國戰敗,幣值跌落、物價上漲、失業人口 上升、共產黨騷擾… b.全球經濟大恐慌波及 B.1919年加入「德國工人黨」→改名為 「國家社會黨」,中文譯為「納粹黨」 C.1923年發動「啤酒廳叛變」(建立民族主義獨裁統 治,所發動的政變)被捕入獄1年 D.1932年納粹黨成全國最大政黨-希特勒出任 內閣總理 E.1934年興登堡總統去世,再兼總統,被尊 為「元首」
51
納粹的標誌 「」是上古時代許多部落的一種符咒。在古印度、波斯、希臘、埃及等地的歷史中均有出現,後來也被古代的某些宗教沿用。最初人們將它看成是太陽或火的象徵,之後普遍作為吉祥標誌。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說:「『』字象徵爭取亞利安人勝利戰鬥的使命。」另一說法認為,「」是根據「國家社會黨」(納粹黨)所設計的,因為「國家」、「社會」在德語中字頭都是「s」,兩個字交錯重疊在一起就形成這個形狀。
52
墨索里尼與希特勒 p.117
53
西班牙的情勢( 一) p.118 1.19世紀以來因工業發達,中產階級興起, 人民要求自由和人權,
1.19世紀以來因工業發達,中產階級興起, 人民要求自由和人權, 1898美西戰爭戰敗將菲律賓、古巴等地 讓美國 一次戰後經濟衰退,勞工罷工,主張推翻王政
54
西班牙的情勢(二) p.118 ◆1931年-推翻王政 A.成立共和政府 B.政黨林立,動盪不安 ◆1936年-佛朗哥發動政變,內戰爆發 A.德、義支持佛朗哥 B.蘇聯以飛機、坦克車援助政府軍 C.英、美、法等國知識分子群集西班牙 -成立國際義勇軍 D.佛朗哥勝利,西班牙成法西斯獨裁國家
55
西班牙內戰時的政府海報,呼籲平民撤出馬德里。
佛朗哥 西班牙內戰時的政府海報,呼籲平民撤出馬德里。
56
人在巴黎的畢卡索,從報紙得知古城遭佛朗哥轟炸,居民死傷數千人,於是以此為題材完成《格爾卡》,以表達個人的立場與內心的痛苦。
畢卡索的巨作《格爾尼卡》 人在巴黎的畢卡索,從報紙得知古城遭佛朗哥轟炸,居民死傷數千人,於是以此為題材完成《格爾卡》,以表達個人的立場與內心的痛苦。
57
畢卡索的巨作《格爾尼卡》補充 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轟炸,殺害無辜居民的事件。
於是憤怒不已的他以此次空襲為題材,創作《格爾尼卡》。《格爾尼卡》採用半寫實的象徵性手法,與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組成的低沉色調,渲染出悲劇性的氣氛,畫面裡的人物呈現掙扎與痛苦的狀態 其中有4名婦女或尖叫、或哀嚎、或從起火的樓房奔下、或抱著死去的嬰兒對天哭喊,或絕望地伸展雙手。 此外,在畫面的左上方有一頭牛頂立著犄角,象徵著殘暴與黑暗;而那匹被長矛刺穿背部的馬,則象徵著無辜的百姓。整幅作品充分表現出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
58
反傳統運動的發展 藝術新流派的突破 心理分析的運用 現代主義文學 現代藝術
3-1.4 反傳統運動和現代主義 反傳統運動的發展 藝術新流派的突破 心理分析的運用 現代主義文學 現代藝術
59
反傳統運動的發展 p.119 1.現象:A.反實證主義、反科學主義思潮興起 B.質疑理性主義、科學方法、進步觀 以及各種傳統思想
2.代表思想家 A.尼采(德):a.宣稱「上帝已死」 b.強調意志力可以戰勝一切 B.克羅齊(義) :a.強調情感與主觀意識 b.認為「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60
藝術新流派的突破 p.120 1.文學 A.唯美主義-為藝術而藝術 B.象徵主義-採隱喻手法
2.美術 A.後印象派-塞尚、梵谷、高更 B.立體派-畢卡索 C.野獸派-馬諦斯
61
象徵主義 補充 象徵主義起源於部分法國詩人反對在傳統法國詩歌中,既限定技巧又支配主題之嚴格的陳規舊套。
象徵主義 補充 19世紀末葉在法國興起的文藝流派,並對20世紀的歐美文藝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象徵主義起源於部分法國詩人反對在傳統法國詩歌中,既限定技巧又支配主題之嚴格的陳規舊套。 象徵主義強調主觀、直接抒發內心喜怒哀樂的情緒。 不同於浪漫主義的是,浪漫主義用清楚明白的文字抒發情感,而象徵主義則比較含蓄且捉摸不定地表達不能表現的感覺,而不是去分析情緒。 象徵主義反對寫實主義,提倡理想主義;反對理性,強調情感。他們藉由巧妙且富暗示性的手法,及運用高度象徵化的語言或圖像來表達個人的感情與經驗,而運用神話進行創作也是他們共同的特點。
62
後印象派 1880~1890年,繼印象主義後的藝術流派與運動。
主張:後印象主義反對印象主義片面追求客觀描繪自然中轉瞬即逝的光與色的效果,他們主張重新重視繪畫中形成的觀念,與強調作者主觀感情和情緒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塞尚、梵谷、高更
63
《沉思的尼采》 梵谷自畫像
64
塞尚的《靜物》
65
法國畫家高更深惡十九世紀的資本社會,他曾到大溪地描繪當地居民未受商業文明汙染的樸實生活。
66
馬諦斯 馬諦斯綜合同時代畫家的特點,並且受到波斯繪畫與東方民間藝術的影響,創造出新穎且生氣勃勃的「綜合的單純化」風格,並影響其他年輕的野獸派畫家。馬諦斯繪畫的特點在於線條流暢、色彩稀薄而明亮、省略陰影與對透視法的反抗,同時也反映出其對色彩平衡、線條單純的追求
67
馬諦斯的《餐桌上》
68
心理分析的運用 p.121 1.佛洛伊德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的夢境 -發現潛意識世界 2.著作:《夢的解析》
1.佛洛伊德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的夢境 -發現潛意識世界 2.著作:《夢的解析》 3.影響: A.文學:意識流小說-如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 《追憶似水年華》 B.藝術:超現實主義 普魯斯特
69
意識流小說 補充 20世紀初,有一批作家和文學評論家逐漸轉向創作心理小說
意識流小說 補充 20世紀初,有一批作家和文學評論家逐漸轉向創作心理小說 他們採用心理分析的方式來表達人物內心意識的各種活動,並常用「內心獨白」的敘事技巧,來記敘此種內心的視覺、聽覺、觸覺和下意識的體驗,發展出意識流文學,而意識流也成為象徵主義在小說領域的體現。 普魯斯特、吳爾芙和喬伊斯都是著名的意識流文學作家
70
現代主義文學 p.121 1.特色 A.有意突破傳統文字敘述的形式 B.呈現世界大戰以來傳統秩序的瓦解 C.表達眾人失落、孤寂和迷惘的心聲
71
現代主義文學 補充 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十年中興起的新藝術與新文學風格。19世紀末,西方文學家與藝術家為了反抗舊有的敘事成規,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起初的現代主義可說是一種對於傳統的放棄與摒絕,進而嘗試用一種基於現代的觀念與技術,及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其特徵有「反理性」、「內向性」、「表現性」、「大眾化」、「反傳統」與「技術上的創新」等 到了20世紀初,一系列的作家、思想家與藝術家開始摒棄傳統的方法來進行文學、繪畫與音樂的創作,試圖表達他們對20世紀嶄新現狀所抱持的嚮往,與呈現世界大戰所帶來傳統的瓦解,以及傳達世人失落、孤寂和迷惘的心聲。
72
1.派別 A.超現實主義 B.抽象表現主義 2.共同點:不再以透視法為圭臬 3.反映:文藝復興時代以來的藝術 顯然已經轉向
現代藝術 p.122 1.派別 A.超現實主義 B.抽象表現主義 2.共同點:不再以透視法為圭臬 3.反映:文藝復興時代以來的藝術 顯然已經轉向
73
超現實主義 補充 超現實主義運動興起於戰間期並於1920~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
超現實主義 補充 超現實主義運動興起於戰間期並於1920~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 超現實主義反對近代以來的理性主義與科學主義,重申人類具有非理性的特質、情慾、本能與其他各種意識,而這些才是藝術創作最真實的本質。 超現實主義的主要成就在於繪畫藝術領域,畫家往往以象徵性、暗喻性和荒謬駭俗的手法,搭配奇異的色調與非現實的造型,來表達無意識的衝動與真實世界的扭曲,進而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與衝突。 超現實主義流派眾多,著名的畫家有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馬松(A. Masson, 1896~1987)、達利(S. Dali, 1904~1989)
74
透視法 線透視是一種把立體三維空間的形象表現在二維平面上的繪畫方法,使觀看的人對平面的畫有立體感,如同透過一個透明玻璃平面看立體的景物
文藝復興時期 代表最後晚餐
75
孟克的《吶喊》是表現主義作品
76
達利的《時間》是超現實主義作品
77
第一節 世紀末心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 「世紀末」心態及代表思想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戰間期西方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思想 77
78
「世紀末」心態及代表思想 (一) 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思潮
1. 進步史觀 A.1850~1880年代之間 B.盛行背景: a.自十七世紀以來科學不斷進步 b.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欣欣向榮 C.助長:達爾文的「進化論」 達爾文 78
79
達爾文「進化論」 1859年出版:《物種原始》 生物進化論:A.生物為生存而奮鬥 B.自然法則-適者生存
「社會達爾文主義」產生:史賓賽將 生物進化的原則應用到社會生活上 影響: A.被當作資本主義和新帝國主義的藉口 B.被用來證實「進步史觀」 79
80
達爾文 史賓賽 將進化論應用在社會學上, 有「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 之稱。
提出的生物演化理論不僅是生命科學的通論,對於人類學、心理學等也相當具有影響力。 將進化論應用在社會學上, 有「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 之稱。 80
81
2. 現實主義 A. 特色:a. 以冷靜客觀的科學精神 b. 自然忠實描繪現實社會 B. 題材:貧富問題與現實人生的殘酷 C
2. 現實主義 A.特色:a.以冷靜客觀的科學精神 b.自然忠實描繪現實社會 B.題材:貧富問題與現實人生的殘酷 C.文學代表: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的《包法利夫人》 D.繪畫:a.以現實生活為主要創作題材 b.描繪勞工階級的悲慘處境 81
82
拾穗 現實主義畫家常經由繪畫反映底層社會的生活百態與勞動者的悲苦,如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所描繪的「拾穗」,呈現農婦在田裡辛勤撿拾收割後之餘穗的景象 82
83
3. 自然主義 A. 特色 a. 呈現純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b. 從生理學和遺傳學的角度去理解 人類行為的創作理念 c
3. 自然主義 A.特色 a.呈現純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b.從生理學和遺傳學的角度去理解 人類行為的創作理念 c.鉅細靡遺地描繪現實社會 B.代表人物:左拉(法) C.影響: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 83
84
(二) 「世紀末」心態與非理性主義 1.「世紀末」心態-從樂觀到悲觀 A.時間:1880~1930年代之間 B.時代背景: a.西方各國普遍經濟不景氣 b.各種社會主義思潮與政團紛紛出現 C.現象: a.開始質疑進步史觀 b.不再迷戀科學主義與實證主義 D.影響:甚久-到整個二十世紀 E.代表人物:尼采(德)、佛洛依德(奧) 84
85
尼采-「超人哲學」 反理性 A.強調本能、意志→戰勝外在環境 B.「超人」產生-以道德、勇氣及意志力 超越普通人類
85
86
佛洛依德-「潛意識」理論 分析人性:A.本我-本能 B.自我-理性、思維 C.超我-外來約束、權威 本能受超我壓抑-潛藏在「潛意識」
著作:《夢的解析》-視夢為潛意識的反映 影響:第一次大戰後受重視-對日後的 社會學、文學與藝術的發展有巨 大的影響 86
87
佛洛依德與他的孫女 佛洛依德是心理分析學派的創立者,其說影響層面 不僅限於心理學,社會科學與文藝發展也受其影響。 87
88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 從結盟走向戰爭 1.國際局勢-帝國主義國家 A.繼續拓展海外勢力 B.以結盟方式尋求國家安全與外交優勢
2.俄 土戰爭→柏林會議 A.1877年俄 土戰爭:使英、奧大感威脅 B.1878年俾斯麥出面調停-柏林會議 a.德、俄關係惡化 b.奧欲聯德自保,與德訂立同盟 88
89
A.三國同盟-德、奧、義 B.三國協約-法、英、俄
3.「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A.三國同盟-德、奧、義 B.三國協約-法、英、俄 89
90
4.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A. 導火線:1914年6月「塞拉耶佛事件」 a. 奧匈帝國王儲遭塞爾維亞人暗殺 b
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A.導火線:1914年6月「塞拉耶佛事件」 a.奧匈帝國王儲遭塞爾維亞人暗殺 b.奧匈要求塞國負責,並提出最後通牒 B.戰爭爆發-1914年7月 a.奧匈向塞國宣戰 b.俄國以同是斯拉夫民族支持塞國, 下令全國總動員 c.雙方盟國紛紛參戰 d.義大利原為同盟國,後倒向協約國 史料連結 90
91
1878年的巴爾幹半島 91
92
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Gavril Princip)
塞拉耶佛事件的兇手 位於照片中央的即為刺殺奧匈帝國王儲夫婦 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Gavril Princip) 92
93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 93
94
1.初期:雙方都難以有效突破對方防線 A.總體作戰-工業化和科技實力 B.戰鬥方式-壕溝、鐵絲網與機關槍
(二) 大戰經過 1.初期:雙方都難以有效突破對方防線 A.總體作戰-工業化和科技實力 B.戰鬥方式-壕溝、鐵絲網與機關槍 2.1917年重大轉折 A.俄國-國內發生革命退出戰局 B.美國-參戰,使協約國反敗為勝 94
95
在戰壕內休息的英國士兵 一次大戰時,在西線上的敵對 雙方均以壕溝做為防禦陣線。 95
96
美國的參戰 參戰原因 A.德國採取「無限制潛艇政策」 B.德國煽動墨西哥反美 結果:使協約國反敗為勝
意義:證實美國自南北戰爭以來工業化 與政治、社會改革的成功 96
97
協約國的生力軍 美國的參戰為協約國陣營注入新的活力和熱情 97
98
(三) 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 1.巴黎和會 (1919) A.主導:三巨頭-a.美國總統威爾遜 b.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c.法國總理克里蒙梭 B.議和基礎:「十四點和平計畫」 a.美國總統威爾遜於1918年初提出 b.未能實踐之因:法國為報復普 法戰爭 夙仇,堅持痛懲德國 98
99
巴黎和會的主導者 由左至右分別為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義大利總理 奧蘭多、法國總理克里蒙梭以及美國總統威爾遜。 99
100
2. 凡爾賽和約 -對德和約 A. 內容苛刻 a. 割讓領土 b. 削減軍備 c. 須承擔發動戰禍的責任 d. 負擔天文數字的賠款 B
100
101
1919年協約國處決德國的漫畫 圖左是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拿著斷頭機繩索的是法國總理 克里蒙梭,圖右則為美國總統威爾遜 101
102
3.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 A. 四大帝國瓦解:a. 德意志帝國 b. 奧匈帝國 c. 俄羅斯帝國 d. 土耳其帝國 B
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 A.四大帝國瓦解:a.德意志帝國 b.奧匈帝國 c.俄羅斯帝國 d.土耳其帝國 B.新興國家:波蘭、芬蘭、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 、匈牙利、南斯拉夫 C.遺憾:巴黎和會並未完全依照民族自決 原則→造成日後國際秩序的隱憂 史料連結 102
103
第一次大戰後的歐洲 103
104
1.成立:1920年 A.永久會址-瑞士 日內瓦 B.會員國-最多達六十餘國 C.依據-十四點和平原則
(四) 國際聯盟-國聯(LN) 1.成立:1920年 A.永久會址-瑞士 日內瓦 B.會員國-最多達六十餘國 C.依據-十四點和平原則 2.主要目標:制裁侵略、仲裁糾紛、 維繫世界和平 3.機構:A.主要-大會、理事會、秘書處 B.附屬-國際法庭、國際勞工組織 104
105
4.目標無法達成之因 A.美國未能加入國聯 B.國聯本身沒有武力
5.國聯在非政治性工作方面的成果 A.各國文化教育的合作 B.麻醉藥品的運銷 C.勞工生活的改善 D.國際勞工組織的努力 105
106
6. 1930年以後,國聯威信日趨低落 A. 原因:無法有效制裁破壞盟約的侵略國家 B. 侵略國的行動 a
6.1930年以後,國聯威信日趨低落 A.原因:無法有效制裁破壞盟約的侵略國家 B.侵略國的行動 a.日本-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 b.義大利-1935年侵占衣索比亞 c.德國-( ) (a)占領萊因非武裝區 (b)吞併奧國 (c)進占捷克 (d)進攻波蘭 106
107
戰間期西方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思潮 (一) 戰後政治與社會
1.美國 A.經濟突飛猛進 B.政治:重返「孤立主義」-人民厭戰 C.社會: a.藝文活動蓬勃發展-滾動二十、 爵士時代、金色二十 b.保守勢力抬頭- (a)共和黨主政 (b)外交保守孤立 107
108
愉悅的民眾 1920年代為戰後經濟恢復期,經歷過戰爭痛苦的人們在此時恢 復蓬勃的生氣。人們熱衷於跳舞、電影及看棒球等新休閒娛樂。 108
109
2. 德國 A. 無力償付鉅額賠款 B. 美伸出援手-「道茲計畫」:重組 德國銀行,讓德國有計畫的償還賠款 C
2.德國 A.無力償付鉅額賠款 B.美伸出援手-「道茲計畫」:重組 德國銀行,讓德國有計畫的償還賠款 C.威瑪共和無法挽救金融與財政危機 D.《凡爾賽和約》傷害德人自尊心→ 造成日後右派保守主義的崛起 109
110
3. 英國、法國 -國力式微 A. 法國-經濟無法復原 B. 英國-盛世不再 a. 工業喪失國際競爭優勢 b. 海外殖民地的紛紛瓦解 c
110
111
1.文明興衰循環觀念大為流行 A.大戰的破壞,使世人質疑西方文明 進步的意義 B.史賓格勒出版《西方的沒落》- 打破「西方中心論」
(二) 戰間期的文化思想 1.文明興衰循環觀念大為流行 A.大戰的破壞,使世人質疑西方文明 進步的意義 B.史賓格勒出版《西方的沒落》- 打破「西方中心論」 2.反傳統思潮:A.達達主義 B.超現實主義 C.現實主義文學 111
112
達達主義 出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風格:虛無主義 A.否定一切的現存價值 B.顛覆傳統和美學的形式 代表:杜象-〈泉〉 112
113
超現實主義 特色:創作上用幻想、幻覺、錯覺與 夢境來引導 代表:達利(西) 113
114
西班牙內戰的預感 此作完成於1936年西班牙內戰(1936-1939)爆發的前幾個月 ,達利以掙扎、分裂的形象來表現一個整體的內在衝突。
114
115
記憶的永恆 115
116
現代主義文學 特色: A.探索隱藏於人類心靈深處的情感 B.鼓吹非理性主義,強調主觀意識 C.宣揚個人主義、悲觀主義、虛無主義 D.注重描寫個人的內心生活 產生:意識流小說 代表:A.卡夫卡-小說《變形記》 B.喬埃斯-小說《尤利西斯》 C.艾略特-長詩《荒原》 116
117
卡夫卡 卡夫卡(Franz Kafka) 在著作中力圖表現出 人類的疏離、孤獨等 主觀感受。 117
118
★ 英國駐奧地利大使預言大戰 ~~巴森著,鄭明萱譯,從黎明到衰頹
有那麼一天,塞爾維亞會令歐洲起紛爭,為歐陸帶來全面戰爭。我簡直沒法告訴你我們這裡的人是多麼惱火,那小小國家竟然受俄羅斯鼓動,令奧地利頭痛個不停。照現在這種危機下去,歐洲若能避開一場大戰,那真得靠老天保佑了。—英國駐奧地利大使卡特萊爾爵士致外交部。 ~~巴森著,鄭明萱譯,從黎明到衰頹 118
119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人數 一次大戰顯示了現代戰爭破壞力的可怕,但確切的傷亡人數則說法不一,其中一項說法如下:各國為戰爭共動員了七千四百萬人,其中有一千萬人左右死於戰場,每日平均六千人。被俘者亦達一千萬人左右,其中又有約十分之一的人(一百萬人)死於監禁。受傷之人更多,可能是死亡人數的三倍。……總之,第一次大戰死亡的人數為西方自1790年至1913年間所有主要戰爭的兩倍,在陣亡的每一百個軍人中有六十三人係屬協約國方面。 ~~王曾才著,西洋現代史 119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