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第三章 戰間期的國際局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第三章 戰間期的國際局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第三章 戰間期的國際局勢

2 第三章 戰間期的國際局勢 學習重點 巴黎和會與國際政經情勢的演變 法西斯主義的發展

3 (一)戰後的國際情勢 1.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 A.巴黎和會的召開 a.1919年於巴黎凡爾賽宮 召開 b.主導國:英、美、法、日、義
第一節 巴黎和會與國際政經情勢的演變 (一)戰後的國際情勢 1.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 A.巴黎和會的召開 a.1919年於巴黎凡爾賽宮 召開 b.主導國:英、美、法、日、義 c.和會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 法國總理克里蒙梭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巴黎和會會場 巴黎和會主導者(三巨頭)

4 B. 和平理念的提出與失敗 a. 威爾遜於1918年發表「十四點和平計畫」作為議和 基礎 b. 克里蒙梭堅持嚴懲德國 c
B.和平理念的提出與失敗 a.威爾遜於1918年發表「十四點和平計畫」作為議和 基礎 b.克里蒙梭堅持嚴懲德國 c.各國為維護利益,威爾遜的主張未能真正實踐 C.凡爾賽和約的內容與問題 a.要求德國承擔發動戰爭的罪責:割地、削減軍備、 賠款 b.德國人深感屈辱→促成日後納粹黨的號召(Nazi, 全名「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也是希特勒 撕毀凡爾賽合約) c.賠款過多→戰敗國不堪負荷→阻礙歐洲戰後重建

5 「十四點和平計畫」與「凡爾賽和約」文件

6 十四點和平計畫要點 1.無祕密外交 2.航海自由 3.消除國際貿易障礙 4.限制軍備 5.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 6.德軍撤出俄國領土
7.恢復比利時之獨立性 8.德國歸還亞爾薩斯及洛林予法國 9.根據民族性原則,重塑義大利邊境 10.奧匈帝國的民族自決 11.同盟國撤出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12.鄂圖曼帝國的民族自決 13.恢復波蘭之獨立性 14.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7 凡爾賽和約(部分) ◎軍事限制 1.萊因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占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2.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砲,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 3.海軍員額限制在15,000員以下,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並不准擁有潛水艇 4.不得組織空軍 5.不得進出口武器 6.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 7.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徵兵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且軍官員額不得超過4,000人

8 1.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 2.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審判為戰爭罪首犯 3.部分德軍被審判犯有戰爭罪,其中一些被判處死刑
◎戰爭責任 1.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 2.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審判為戰爭罪首犯 3.部分德軍被審判犯有戰爭罪,其中一些被判處死刑 ◎戰爭賠償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 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 帝國馬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9 D. 帝國瓦解後的民族問題: a. 一次大戰後,德、奧匈、俄、土四帝國瓦解 b
D.帝國瓦解後的民族問題: a.一次大戰後,德、奧匈、俄、土四帝國瓦解 b.巴黎和會承認若干新興國家,如波蘭、芬蘭、 波羅的海三小國、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 c.未徹底以民族自決處理民族運動,民族問題 成為隱憂

10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局勢圖

11 2. 國際聯盟的成立及主要活動 A. 成立:1920年於瑞士日內瓦 B. 宗旨: a. 依據威爾遜「十四點和平計畫」 b
2.國際聯盟的成立及主要活動 A.成立:1920年於瑞士日內瓦 B.宗旨: a.依據威爾遜「十四點和平計畫」 b.制裁侵略、仲裁糾紛、維繫世界和平 C.主要機構與活動: a.主要機構:大會、理事會、祕書處 b.重要附屬機構 國際法庭:設於荷蘭海牙,依國際法審判國際間 的各種爭端 國際勞工組織:設於日內瓦,促進勞工福利 國聯瑞士總部

12 D. 國際聯盟威信低落原因 a. 缺乏武力:沒有武裝部隊 b. 美國未加入:美國外交採孤立政策 c. 重要成員國維護自身利益 d
D.國際聯盟威信低落原因 a.缺乏武力:沒有武裝部隊 b.美國未加入:美國外交採孤立政策 c.重要成員國維護自身利益 d.英法綏靖政策 E.國際聯盟的成敗 a.成果主要為非政治性工作, 如文化教育、醫藥衛生、勞工福利。 其中國際勞工組織在改進工人 的工作環境、工作報酬和社會保險方面頗為努力 b.1930年代後,對日、義、德的侵略行為未能制 裁,威信不存

13 a.一次大戰結束時其經濟成長率、國民生產毛額和 出口貿易突飛猛進 b.1920年代其出口額不斷增加,特別是汽車、農業 機械、新興電氣產品
3.戰後政經發展 A.美國成為世界強國: a.一次大戰結束時其經濟成長率、國民生產毛額和 出口貿易突飛猛進 b.1920年代其出口額不斷增加,特別是汽車、農業 機械、新興電氣產品 c.製造業國民生產毛額超越英、德近兩倍→歐洲領 先時代不再,美成為世界強國 B.英、法的式微: a.一次大戰的耗損至鉅,國力大損 b.英國內外交迫:海外殖民地瓦解、愛爾蘭獨立問 題、工業競爭優勢不再 ①十九世紀中葉,愛爾蘭因為馬鈴薯欠收問題造成大饑荒, 受英國政府漠視,在原有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上的差 異上,深化愛爾蘭人對英國的仇恨 ②1922 年愛爾蘭自由邦終於成立,但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六分 之一面積仍屬於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即英國),稱北愛爾

14 C. 德國威瑪共和時期 a. 政治:雖帶來短暫的民主制度,但人民對戰敗和凡 爾賽和約感到憤怒 b
C.德國威瑪共和時期 a.政治:雖帶來短暫的民主制度,但人民對戰敗和凡 爾賽和約感到憤怒 b.經濟:無法挽救戰後財政危機、鉅額賠款的負擔 →日後納粹黨的崛起 D.戰債與賠款 a.戰債:各協約國在大戰時向美國借款 b.德國賠款:戰後重建及戰債償付有賴於此 c.美國道茲計畫:1923年美國副總統道茲主持,透過 美國援助援助,讓德國重組國家銀行,分年償付賠 款及處理戰債。執行初期使德國經濟短暫復甦,但 不久後又難以為繼 威瑪共和國 的通貨膨脹

15 (二)美國經濟大恐慌與羅斯福新政 1. 走回孤立主義 A
(二)美國經濟大恐慌與羅斯福新政 1.走回孤立主義 A.「金色二十」、「滾動的二十」、「爵士時代」 1920 年代美國社會繁榮物質生活進步,藝文活動 蓬勃 B.整體傾向保守:一次大戰後美國人民厭惡捲入歐戰, 渴望回到戰前的「常態」生活 →拒絕捲入世界各種外交和軍事的糾紛 →共和黨主政,採孤立主義政策 2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

16 2. 經濟大恐慌: A. 美國在一次大戰後經濟繁榮、為 歐洲戰債國→對世界經濟影響甚鉅 B
2.經濟大恐慌: A.美國在一次大戰後經濟繁榮、為 歐洲戰債國→對世界經濟影響甚鉅 B.1929年,美國股市驟跌,銀行倒閉 、商業蕭條、工廠停工、失業者 劇增 C.美國抽回海外資金→歐洲國家面臨 資本短缺、出口銳減和國內消費 低迷→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D.1933年美國失業人口達勞動力的1/4 E.在任的總統胡佛,因就職典禮許諾人民美好富 裕未來,經濟大恐慌時背負罵名 年華爾街股市崩盤日之景象 1929 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

17 加拿大失業遊行 1929 年大蕭條下美國一家銀行出現擠提

18 3. 羅斯福新政 A. 1933年總統羅斯福上臺後推動「新政」 B
3.羅斯福新政 A.1933年總統羅斯福上臺後推動「新政」 B.「三R新政」:救濟(Relief) 、改革(Reform)、 復興(Recovery) C.國家介入: a.加強管理和控制銀行,如改造「聯邦儲備銀行」 b.調節農業和恢復工業生產政策、介入勞資關係,如制定 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 c.建造大型公共工程,如田納西河谷管理局 D.經濟大恐慌的影響: a.各國採取緊急措施→政府權力的擴大 b.社會主義的抬頭:德、法、東歐 c.法西斯主義的崛起與對外擴張:德、義 羅斯福新政

19 羅斯福總統於1935年8月14日簽署《社會保障法案》 宣傳社會福利保障海報

20 第二節 法西斯主義的發展 (一)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崛起 1.背景: A.一次大戰後經濟瀕臨破產 B.罷工、暴動,社會治安大亂 2.墨索里尼組織法西斯黨 A.以恢復古羅馬光榮為號召 B.攻擊共產黨與異己分子 C.1922年向羅馬進軍→國王任命 墨索里尼為首相,組織新政府 「法西斯」圖 墨索里尼像

21 戰間期的義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右二) 向羅馬進軍

22 3. 法西斯黨極權統治 A. 1925年墨索里尼宣布法西斯黨為唯一合法政黨 B
3.法西斯黨極權統治 A.1925年墨索里尼宣布法西斯黨為唯一合法政黨 B.建立獨裁政權:廢除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 國會立法權與人民選舉權→大權集於一人一黨之手 C.經濟仰賴私人企業:幫助墨索里尼得權的企業,仍 與政府關係密切,未發展如蘇聯共產政權的鬥爭 D.奉行計劃經濟,生產、資源分配以及消費由政府事 先進行全盤計畫,穩定了經濟狀況與社會秩序 E.以奪取海外殖民地緩解經濟大恐慌影響→入侵衣索 比亞 德義法西斯主義

23 (二)希特勒與德國極權政府的興起 1. 背景: A. 戰敗國的處境:經濟凋敝、 國際地位低落、對凡爾賽和約不滿 B
(二)希特勒與德國極權政府的興起 1.背景: A.戰敗國的處境:經濟凋敝、 國際地位低落、對凡爾賽和約不滿 B.經濟大恐慌:經濟癱瘓、嚴重的 失業問題→納粹黨與共產黨不斷 發動武裝暴動 2.納粹黨的興起 A.主張:撲滅共產黨、 恢復秩序、 撕毀凡爾賽和約 1923 年德國一個麵包的 價格變化:一次大戰後,德國因無法償付戰債而大量發行紙幣,導致嚴重通貨膨脹,人民因一日數變的物價波動而陷入窘境

24 a.政治: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設祕密警察(蓋世 太保)監視軍民 b.經濟:重組私營企業並嚴加管制、派失業工人 組「志願勞動隊」從事墾荒、建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邁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道路(BBC授權影片) B.希特勒得權: a.1933年,希特勒透過選舉取得政權 b.身兼總理和納粹黨黨魁 c.次年擔任元首,自稱為「第三帝國」 ①「第三帝國」一詞,意指繼承中世紀的神聖羅馬 帝國(第一帝國, )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 ( ,「第二帝國」)的德國 C.希特勒統治: a.政治: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設祕密警察(蓋世 太保)監視軍民 b.經濟:重組私營企業並嚴加管制、派失業工人 組「志願勞動隊」從事墾荒、建設 c.對外擴張:1935年宣布廢除凡爾賽和約、提出 「大砲重於奶油」,整建軍隊發展國防工業 d.煽動群眾、塑造個人崇拜、宣揚種族優越 希特勒像

25 希特勒在蘭茲堡監獄的時間以口述而其副手魯道夫‧赫斯手寫完成了《我的奮鬥》
希特勒競選期間發表演說 納粹黨黨旗 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的首日在窗邊向支持者致意

26 (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1. 明治維新後的大陸擴張政策 A. 1894年甲午戰爭、1910年併吞朝鮮 B
(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1.明治維新後的大陸擴張政策 A.1894年甲午戰爭、1910年併吞朝鮮 B.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影響 →以中國東北為第一個目標 2.對中國的侵略與擴張 A.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 B.1932年扶植溥儀建立「滿洲國」 C.對華北的擴張與經濟壟斷 D.1937年「盧溝橋事變」→對日抗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 滿洲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溥儀在東京國際法庭陳述滿洲國的建立

27 十九、二十世紀 日本東亞勢力擴張圖

28 (四)英法的姑息政策與政局發展 1. 德義日的對外擴張: A
(四)英法的姑息政策與政局發展 1.德義日的對外擴張: A.德:1933年退出國聯,1936年進占萊因地 區,1938年兼併奧地利,接著計畫進兵捷克 B.義:1936年吞併衣索比亞,次年退出國聯 C.日:1930年代對中國的侵略 D.1940年德、義、日在柏林簽署三國同盟條約 ,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為軸心的軍事集 團,稱「軸心國」 2.姑息政策 A.背景:美國採孤立主義,國會於1935 年後 定「中立法案」,禁止政府及人民供應軍火及戰備給交戰國 1938年3月14日,希特勒進佔奧地利,完成軍事併吞(BBC授權影片)

29 B. 英首相張伯倫採姑息政策 a. 1938年慕尼黑會議允許德國吞併捷克蘇臺德地區, 以換取和平 b
1939年9月1日,德意志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BBC授權影片) 張伯倫宣示和平到來 1938年,促成慕尼黑協議後返國的英國首相張伯倫,稱慕尼黑協議將帶來整個世代的和平

30 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元首希特勒與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

31 一位商人自述:家中原本頗有積蓄,曾經擁有一家運輸 公司。後因為投資股票,一夜之間,家財全部化為烏有。
他為了養家活口,只得到碼頭當搬運工,但工作並不固 定,收入有限。許多朋友則因無法繳付房貸,住家遭銀 行查封,只得跟許多人一起在公園搭帳棚,領失業救濟 金,不相信政府能解決他們的困境。這種情形最可能是: (A)1800年拿破崙戰爭後的巴黎   (B)1918年第一次大戰後的倫敦 (C)1932年經濟蕭條時期的紐約   (D)1950年第二次大戰後的上海 【101.學測】

32 (C)  試題解析: 一次大戰後,美國以提高關稅的方式因應歐洲經濟復甦 後的競爭,其他國家紛紛仿效,國際市場因此陷入停滯。 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股市的崩盤反映了前述的隱藏危 機,嚴重的工商蕭條造成全球性的「經濟大恐慌」。這 波經濟衰退至30年代初期最嚴重,失業者暴增,等待著 政府救濟,一般民眾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信心危機。題幹 中的「投資股票……化為烏有」、「領失業救濟金」是 主要的解題線索。

33 某位史家比較近代史上兩種政治經濟制度,指出『乙主 義』可算是因著『甲主義』而產生的一種變態。『甲主
義』提倡各種經濟因素公平而自由的交換,是以個人的 私利觀作主宰。『乙主義』則從專制體制出發,以政治 力量強迫將民間經濟組成集團,干預所有權與雇傭的關 係。」在上文中,「甲主義」、「乙主義」分別是指: (A)封建主義、資本主義    (B)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 (C)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   (D)共產主義、新保守主義 【102.指考】

34 (B)  試題解析: 甲主義的重點是「公平而自由的交換」、「個人的私利 觀」,四個選項裡只有資本主義符合這樣的條件。題幹 強調乙主義是甲主義的「變態」衍生,並謂「變態」指 「從專制體制出發」,以政治力干預民間經濟,配合甲 主義為資本主義,選項裡只有法西斯主義適合。 法西斯主義原是一種政治運動,源於一戰後的義大利, 德國的納粹主義與之類似,其特色包括集體主義、獨裁 主義、反自由放任、反共產主義、反個人主義等。義大 利本來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戰後歷經蕭條與動亂,這種 思想被認為是挽救國家的方法。

35 有位外交官參加一次國際和會,原本期望大會能對戰 費、領土等議題作出公正明智的處置,但會中的決議
卻令他失望。他表示:許多代表運用詭辯來掩飾他們 的報復行為;強索巨額賠款;又屈從於強權,不能公 正處理領土問題。這位外交官批評的是: (A)維也納會議中,戰勝國對拿破崙的安排 (B)凡爾賽和約中,協約國對同盟國的處置 (C)慕尼黑會議期間,希特勒對捷克的脅迫 (D)九一八事變後,國際聯盟對事件的處理 【100.指考】

36 (B)  試題解析: 一次大戰後的巴黎和會中,德國因為被視為禍首而被要 求領土割讓與鉅額賠款,其中又以法國的要求最激烈, 和約充滿報復主義色彩。 (A)維也納會議以正統及補償原則處理歐洲秩序,並未 對法國提出賠償;(C)慕尼黑會議無戰費、賠償問題, 德國要求的是捷克的領土割讓,不能算是報復行為;(D) 九一八事變無賠款問題,國聯有派員調查,只是無制裁 能力。

37 「這一個共和生存下來了,但在議會政治的外表下,真 正的主宰是專制、自主的軍官團,大的企業組合,與專
業的文官系統。」「這些集團對政治自由並無執著精神, 如果議會政權在外交或經濟方面失敗,他們會將其推到 一邊,而喜歡比較有效率的體制。」這些評論是在說明 下列哪一個政治現象? (A)1850年代,路易拿破崙獲得支持的原因 (B)1916年時,袁世凱膽敢進行帝制的緣由 (C)1920年代,納粹運動在德國興起的背景 (D)1930年代,日本少壯派軍人奪權的基礎 【95.指考】

38 (C)  試題解析: 從題幹可知,該國外表為共和體制,但實際仍由專制 思維來主導,其次,這個國家重視效率更甚於自由的 理念,符合此兩項前提的是德國威瑪共和時期,因為威 瑪共和,是因德國戰敗而由外力介入所組成的政府,並 不得民心,故其共和基礎薄弱,在這樣的背景下,給予 剛崛起的納粹政權有可趁之機。 (A)路易拿破崙結束共和體制乃因法人對拿破崙的崇拜; (B)袁世凱也並未讓共和體制生存下來,其帝制的結束, 即是因為國內民主思想已成主流;(D)日本少壯派軍人 奪權的背景是受到經濟大恐慌的影響。


Download ppt "第二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第三章 戰間期的國際局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