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中歷史 第四冊 4-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中歷史 第四冊 4-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中歷史 第四冊 4-1

2 第1 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的形成及東亞世界
第1 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的形成及東亞世界 課前引導 1.一九三○年代,軸心國的侵略及英、美等國的作為,如何導致大戰爆發?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為何? 3.何謂「冷戰」?美、蘇對峙之外,「第三世界」如何形成? 4.冷戰時期,東亞局勢如何演變?

3 4-1.1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局勢 p.148 日本的擴張 義、德的擴張

4 日本的擴張 p.148 1.背景:受經濟大恐慌衝擊 A.左派思想高漲 B.右派軍人主張對外擴張來解決國內的 經濟問題 C.1932年少壯派軍人發動「五一五事件」 暗殺首相犬養毅(5月15日海軍)

5 2. 侵略行動 p. 148 A.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 →成立「滿洲國」 B
2.侵略行動 p.148 A.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 →成立「滿洲國」 B.1932年-發動「一二八事變」→侵犯上海 →簽《淞滬停戰協定》 C.1933年-退出國際聯盟 D.1937年-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

6 義、德的擴張 p.149 義大利的擴張 1.1935年-進占東非的衣索匹亞 2.1937年-退出國際聯盟
德國的擴張( 希特勒)發展經濟,重整軍備 1.推行反猶太人政策 2.1936年-進占萊因河非武裝區(萊因河東岸50 公里內不設防) 3.1937年-與義、日結成「軸心國」 4.1938年-占領奧國 5.1933年—退出國聯

7 義大利走向法西斯獨裁與擴張之路

8 1930年代德國勢力擴張示意圖

9 1930年代反猶太主義的繪畫 此圖呈現德國兒童見猶太人師生被趕出校園而手舞足蹈的情景。
施特賴歇爾(Julius Streicher, )繪 9

10 4-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世界秩序的重整 大戰結束 影響 聯合國成立 大戰的導因 德國入侵捷克 大戰爆發 大戰經過

11 大戰的導因 p.149 背景:1930年代世界局勢形成三大集團→相互 對峙 A.自由主義國家:以英、法、美為主 B.共產主義國家:以蘇聯為主 C.軍國主義國家:以德、義、日為主

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國關係示意圖

13 德國入侵捷克 p.149 1.藉口:要併捷克的蘇臺德區(捷克德國邊界) 2.英、法姑息退讓:與德簽訂《慕尼黑協定》
3.1939年進占捷克- 英改採強硬政策,與 法、蘇成立聯合陣線 張伯倫與德簽訂《慕尼黑協定》

14 慕尼黑協定 補充 時間:1938年9月29日~30日。 地點:德國慕尼黑。
慕尼黑協定 補充 時間:1938年9月29日~30日。 地點:德國慕尼黑。 與會代表: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元首希特勒與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 目的:達成關於允許德國兼併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蘇臺德區的解決辦法。 主要內容: 德軍須於10月10日以前完成對蘇臺德區的占領,至於其他爭議地區的前途將由國際委員會決定。 由英國和法國通知捷克斯洛伐克,若該國不屈服於此一占領決議,則必須單獨抵禦德國。

15 英國首相張伯倫 簽署「慕尼黑協定」 後,張伯倫宣稱: 「我們贏得了這一 代的和平。」 15

16 大戰爆發 p.150 1.《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A.1939年8月 B.目的:德欲入侵波蘭,為避免東西兩面作戰

17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補充 時間:1939年8月23日。 地點:莫斯科。 與會代表:希特勒與史達林。 目的: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補充 時間:1939年8月23日。 地點:莫斯科。 與會代表:希特勒與史達林。 目的: 史達林希望能與德國維持和平,以爭取時間進行軍事建設。 希特勒希望在進軍波蘭時,能避免東、西兩面作戰的情況。 結果:《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達成共同瓜分波蘭的祕密協議,同時也引起英、法兩國的恐慌。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之後,英、法兩國對德宣戰,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18 大戰經過 p.150~151 1.德國採閃電戰術 A.先攻占波蘭→取得丹麥、挪威 B.再迫使荷蘭、比利時、法國投降 C.以空軍轟炸英國( 因海峽與歐相隔) 2.美國態度 A.初期採中立政策(見英法處境) B.後來公開譴責德國侵略行為→1941並以軍火援助英國

19 B.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12.7) →美國向德、義、日軸心國宣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
3.大戰中期:1941年戰局p.151 A.德國入侵蘇聯 →逼近莫斯科 B.日本偷襲珍珠港( ) →美國向德、義、日軸心國宣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 美國募兵海報

20 B. 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 補充 a. 起因:日本突襲美國 太平洋海軍基地 珍珠港 b
B.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 補充 a.起因:日本突襲美國 太平洋海軍基地 珍珠港 b.結果:(a)美國對日、義、德宣戰 (b)中國也向德、義、日宣戰 c.意義:(a)亞洲與歐洲戰場合而為一 (b)中、美、英、蘇結盟 (c)同盟國開始反敗為勝 20

21 閃電戰術 補充 所謂的「閃電戰術」意指集中大量的飛機、坦克與機械化部隊,發動閃電突擊的作戰方式,其目的是要迅速擊垮敵方的戰鬥力,在最短的時間內贏得勝利。 波蘭戰役被視為閃電戰的開山之作,其後德國入侵挪威和比利時、荷蘭、法國都採用類似的戰術,即大規模集中運用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與航空兵和傘兵高度協同、實施突然攻擊、快速突破、縱深迂迴包抄。從而在精神上瓦解對方的戰鬥意志,這種作戰形式被稱為「閃電戰」。這也迫使英國與法國的軍隊退至英吉利海峽岸邊的敦克爾克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時也採用這種戰術。閃電戰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取得很大戰果。

22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

23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

24 大戰結束 (1942起) p.152 1.同盟國開始反攻 A.自1942年底 B.分別於緬甸、北非、蘇聯 2.義大利投降:1943年9月
4.德國投降:1945年5月 5.日本投降: A.美於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 B.1945年8月14日宣布投降

25 艾森豪向101空降師宣布諾曼第登陸計畫 在傘兵執行任務前,艾森豪將軍 對他們發表簡短的演說。一名士 兵對他說:「將軍,請不要擔心
,我們會替你完成任務。」 25

26 影響 p.153 1.損失遠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2.戰後陷入冷戰僵局 A.美、蘇兩強的對峙 B.核子武器的威嚇 3.亞洲、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
4.歐洲對世界影響大為衰退 5.歐洲開始提倡統合運動 A.因應美、蘇兩強的挑戰 B.加速歐洲的復興與發展

27 有關戰後處理所舉行的會議

28 聯合國成立 p.153 1.戰爭後期最具影響力的會議:雅爾達會議 (※小百科) 2.聯合國正式成立:1945年10月24日 3.宗旨:
1.戰爭後期最具影響力的會議:雅爾達會議 (※小百科) 2.聯合國正式成立:1945年10月24日 3.宗旨: A.制止侵略行為,維護世界和平 B.根據權利平等與民族自決原則,發展國際友好關係 4.主要機構:A.大會 B.安全理事會 C.國際法庭 D.託管理事會 E.經濟社會理事會 F.祕書處

29 聯合國成立經過示意圖

30 聯合國六大主要機構

31 聯合國重要機構 31

32 聯合國組成的軍隊 聯合國成立之意旨在於維護世界和平,必要時 可調動成員國之軍隊來解決國際紛爭。 32

33 4-1.3 冷戰初期的國際情勢 p.154 冷戰的分期 美蘇對峙 「第三世界」成立 後殖民的處境

34 冷戰的分期 p.154 1.冷戰:指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大集團的對峙
2.分期: A.初期-1945~1960年,最緊繃時期 B.後期-1960~1990年(蘇聯解體),較舒緩

35 美蘇對峙(由盟友變敵對) p.154 1.在歐洲 A.美提出「馬歇爾計畫」-1947年 a.防止共產黨滲透(占東歐、東南歐、東德且在歐洲發展) b.協助歐洲國家重建 B.西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 a.簡稱NATO b.蘇聯聯合東歐七國成立華沙公約組織與之對抗-1955年

36 東西方冷戰體制架構圖

37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員國與蘇聯勢力範圍

38 馬歇爾計畫 補充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所發表的演說中,提出由美國出錢籌劃一個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想法。
馬歇爾計畫 補充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所發表的演說中,提出由美國出錢籌劃一個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想法。 如果沒有大量的額外援助,歐洲將會面臨非常嚴重的經濟、社會與政治危機。 而美國國會則根據16個國家代表所提出的重建西歐經濟聯合綱領,批准歐洲復興計畫。 1947年7~9月,英、法、義、奧、荷、比、盧、瑞士、丹麥、挪威、瑞典、葡萄牙、希臘、土耳其、愛爾蘭與冰島16國的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決定接受馬歇爾計畫,並成立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向美國提出4年內提供援助和貸款兩百二十四億美元的要求。 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對外援助法案》,正式啟動馬歇爾計畫。

39 馬歇爾計畫宣傳海報 在「高蹺」(指馬歇爾 計劃)的協助下,婦女 ( 指歐洲 ) 得以摘到甜 美的葡萄(指較好的生 活水準)。 39

40 馬歇爾計畫使西歐經濟逐漸穩定 歐洲眾多宣傳馬歇爾計畫海報之一 40

41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補充 成立時間:1949年3月18日,美國與西歐國家公開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4月4日,成員國代表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後正式成立。 成立目的:建立起一種針對蘇聯戰後在東歐軍事擴張的抗衡力量,並設立軍事統帥,形成軍事防禦體系。 總部:設立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最高決策機構:北約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長與國防部長共同組成。

42 華沙公約組織 補充 成立時間:1955年5月14日。 成立目的:建立統一的軍事指揮機構,允許在其他締約國領土上保留蘇聯軍隊,以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成員國:蘇聯、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東德(於1990年退出)、波蘭、羅馬尼亞與阿爾巴尼亞(於1968年退出)。 解體:1989年,東歐發生民主革命後,《華沙公約》變得名存實亡,1991年7月1日,在華沙公約組織領導人於捷克布拉格舉行的最後一次高峰會議上,正式宣布華沙公約不復存在

43 2.在亞洲       p.155 A.中國共產黨占據中國大陸-1949年 B.蘇聯扶植韓共→導致南北韓分裂 C.韓戰爆發-1950年 a.美軍以聯合國部隊援助南韓 b.中共以「抗美援朝」參戰,美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 D.美國的圍堵政策 a.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 b.中部公約組織(CTO)

44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與亞非局勢

45 中國抗美援朝宣傳畫 此宣傳畫以麥克阿瑟手持匕首、美軍轟炸中國等負面形象激勵人民參與愛國行動。 45

46 東南亞公約組織 補充 成立時間:1954年9月8日,由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英國及美國的代表在馬尼拉簽訂《東南亞集體防衛條約》;隔年2月19日,此約生效後,東南亞公約組織隨之產生。 成立目的:主要為因應東南亞地區防範共產黨擴張主義之需要。雖其目的以防衛為主,但並無常備軍隊,端賴其成員國的機動打擊力量,因此成員國需進行聯合軍事演習。

47 中部公約組織 補充 成立時間:1955年。 成員國: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及伊拉克。 總部:設於安卡拉。
中部公約組織 補充 成立時間:1955年。 成員國: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及伊拉克。 總部:設於安卡拉。 發展:1955年2月~1959年3月,名為中東條約組織,總部設於巴格達,伊拉克是其成員國之一。1959年3月,伊拉克退出,美國受其接納為觀察成員國;8月,中東條約組織改名中部公約組織,總部遷往安卡拉。1979年巴基斯坦、土耳其相繼退出,此組織已名存實亡。

48 「第三世界」成立 p.156 1.主要成員: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新興獨立國家
2.以「第三世界」自居(1955萬隆會議) A.滿懷反殖民主義的心態 B.在蘇聯的極力拉攏下 C.形成一股新勢力

49 第三世界的成立 補充 「第三世界」此一名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用來指稱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等經濟低度開發的國家
第三世界的成立 補充 「第三世界」此一名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用來指稱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等經濟低度開發的國家 有別於美國所帶頭的「西方」及資本主義工業化民主國家所組成的「第一世界」,與蘇聯所控制的共產工業國家集團的「第二世界」。 在特徵上,第三世界的共同特徵是貧窮與落後,這些國家主要依靠農業生產,平均國民所得低,文盲的比例高,而人口的成長率也很高。 在冷戰時期,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與其他各種場合會聯合起來互相支持,他們要求重新規劃國際經濟以讓他們較能為公平的分享世界資源與財富。

50 1960年代的「第三世界」與共產國家

51 後殖民的處境 p.157 1.萬隆會議的召開-1955年 A.主導: a.印度總理-尼赫魯 b.印尼總統-蘇卡諾
C.大會內容: a.譴責西方國家 b.呼籲停止製造與試驗核子武器 c.聲明各國應享有自主權(經濟、政治) 萬隆宮

52 2.形成「非亞集團」 p.157 A.具影響力:於聯合國大會席上或國際輿論上 B.處境: a.如何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完全擺脫西方勢力 b.有些國家政變頻傳、內戰不已

53 東南亞獨立過程示意圖

54 阿拉伯國家聯盟 補充 p.157 成立時間:1945年3月22日。(埃及倡導)(二次大戰末期) 成立地點:埃及開羅。
成員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外約旦(今約旦)、沙烏地阿拉伯與葉門。後來加入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摩洛哥、科威特、阿爾及利亞、巴林、阿曼、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茅利塔尼亞、索馬利亞、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 1976)、吉布地。(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 成立目的:為加強與協調成員國之政治、文化、經濟與社會規劃,及調解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第三方之間的糾紛。 總部:開羅(1945)→突尼斯(1979)→開羅(1990)。 歷史意義: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成立,對捍衛阿拉伯的民族權益、反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中扮演重要且有力的角色。

55 非洲團結組織 補充 p.157 成立時間:1963年5月。(衣索比亞倡導) 成立地點: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
總部:阿迪斯阿貝巴。 歷史意義:非洲團結組織成立後,對促進非洲地區的獨立運動頗有貢獻。成立之初,非洲獨立國家約有三十多個;1980年代,非洲獨立國家已超過50個。此外,此一組織對於非洲經濟與文化的合作貢獻良多。

56 非洲各國的獨立

57 區域統合 補充 1.統合背景: A.位在統一地理區域的國家 B.或因具有共同的文化傳統 C.或有共同的利害關係 2.歐洲的區域統合:
區域統合 補充 1.統合背景: A.位在統一地理區域的國家 B.或因具有共同的文化傳統 C.或有共同的利害關係 2.歐洲的區域統合: A.歐洲共同市場:1958--整合西歐經濟 B.歐洲共同體:1967--擴大組成 C.歐洲聯盟:1993--簡稱EU a.2002年-已啟用歐元 b.2007年-已有27個會員國 57

58 4-1.4 中國大陸及東亞世界的蛻變 日本的轉變 東京審判的結果 民主及反共的定位 戰後中國情勢的變遷 戰後韓國情勢的變遷 韓戰
韓戰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重回國際社會 韓戰對臺灣的影響

59 日本的轉變 p.158 1.成為民主國家 A.主權、領土受同盟國保障
B.美國的改造: a.解除武裝(非武裝) b.指導制定和平憲法,尊重人權 2.昭和天皇(裕仁天皇1901~1989) A.未被追究戰爭責任 B.根據新憲法,成為重建日本民主的象徵

60 東京審判的結果 p.158 1.為時兩年半:1946年5月~1948年 2.結果:判7人死刑,16人終身監禁
3.引發日後衝突與爭議 A.未將日本在臺灣、朝鮮殖民地的罪行及慰安婦等問題納入 B.日本對亞洲各國的戰爭責任也未釐清

61 1.背景:A.美、蘇對峙 B.中國內戰情勢逆轉 C.朝鮮南北分裂 D.國際間冷戰的局勢嚴峻 2.主導:美國主導下日本作為反共基地定位十分鮮明
民主及反共的定位 p.158 1.背景:A.美、蘇對峙 B.中國內戰情勢逆轉 C.朝鮮南北分裂 D.國際間冷戰的局勢嚴峻 2.主導:美國主導下日本作為反共基地定位十分鮮明

62 戰後中國情勢的變遷 p.158~159 1.國共內戰爆發→國民政府戰敗遷臺
2.共產黨建立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A.引進蘇聯的制度與技術,實行計劃經濟 B.進行清算鬥爭→資產階級死於非命的有數百萬人 C.一黨專政推動,社會主義

63 國共內戰至兩岸對立示意圖

64 戰後韓國情勢的變遷 P.159 1.南北韓分裂 A.起因:1.美國以聯合國名義在南朝鮮辦理選舉,蘇聯和北朝鮮杯葛
2.美、蘇對朝鮮未來發展見解不同 B.分裂:1949年 a.南-大韓民國(李承晚) b.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今日成) 2.韓戰爆發:1950~1953年 A.美軍撤出 B.北韓領導人金日成大舉南侵

65 韓戰 P.159~160 1.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軍事制裁 A.蘇聯缺席:抗議中國政府代表權問題 B.十三比一票通過 C.聯合國部隊-以麥克阿瑟為統帥 2.中共出兵參戰1950 A.以「抗美援朝」為名 B.投入230萬兵力

66 從日韓合併到韓戰示意圖

67 韓戰示意圖

68 韓戰過程概略圖

69 韓戰對日本的影響 P.160 1.促進日本經濟復甦: 美軍在日本大量採購物資 2.為日後的再武裝化留下伏筆: 麥克阿瑟指示日本組織警察預備隊
3.使日本重回國際社會

70 日本重回國際社會 P.160~161 1.舊金山會議的召開:1951年(48國)
A.目的:a.商討第二次大戰後的賠償問題 b.重建盟國和日本的正常化關係 B.簽訂《對日和平條約》(又稱舊金山和約) 2.《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的簽訂:1951年 -象徵日本已正式加入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防禦體系

71 韓戰對臺灣的影響   P.161~162 1.凸顯了在冷戰時期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A.美國將臺灣納入防禦體系 B.美國大力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臺灣 2.確立了兩岸長期分立對峙的情勢 -1950年代起,美國致力臺灣海峽的中立化 A.阻止中共渡海攻臺 B.也防範國民黨反攻大陸

72


Download ppt "高中歷史 第四冊 4-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