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心理理論與應用 分組報告- 兒童期之社會情感 老師: 楊慧珍 老師 組員:工管四A A 趙偉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心理理論與應用 分組報告- 兒童期之社會情感 老師: 楊慧珍 老師 組員:工管四A A 趙偉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理理論與應用 分組報告- 兒童期之社會情感 老師: 楊慧珍 老師 組員:工管四A 9320049A 趙偉強
老師: 楊慧珍 老師 組員:工管四A A 趙偉強 工管四A A 黃秀蓉 工管四A A 趙梓詠 資管三B A 許珮琦 資管三B A 吳東陽 醫工三A A 洪仲威 醫工三A A 李韋環 化工一 A 蘇昭勳 化工一 A 施育文

2 目錄 兒童期早期之社會性探討 兒童期早期之情感探討 兒童期中期之社會性探討 兒童期中期之情感探討 工作分配

3 兒童期早期之社會性探討(洪仲威 李韋環) 兒童早期(2~4歲)
兒童期早期之社會性探討(洪仲威 李韋環) 兒童早期(2~4歲) 又稱為學步期(toddlerhood) ,此生命階段的特徵是活動,不停說話、運動、幻想及思考。 此生命階段的另一特徵,就是學會限制和調節自身行動,在過程中學會考慮自己與別人的需要。

4 發展的任務 運動的精細化 從不穩定、費力、搖擺的步伐,轉變為優雅、連續、有效率的大步行走,並且學會奔跑與跳躍。 幻想遊戲
兒童在這一階段發展出符號思維的能力,能夠理解一個東西可以代表另一個東西。兒童學會辨認及使用符號與信號。

5 心理方面 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6 兒童期早期之情感探討(黃秀蓉) 恐懼 孩子怕些什麼,為什麼? ˙兩歲到四歲間常有暫時性的恐懼,許多人怕動物,尤其是狗。
˙六歲左右得孩子更可能害怕黑暗。 ˙隨著年齡漸長和無力感的消失,大部分恐懼將不復存在。

7 ˙原因可能來自於他們強烈的幻想世界─無法清楚分辨「假裝」和「現實」 。
孩子在這個年紀變得如此容易害怕? ˙原因可能來自於他們強烈的幻想世界─無法清楚分辨「假裝」和「現實」 。 一項研究中,發現百分七十五的幼稚園兒童和百分之五十的二年級生,會對鬼和怪物產生恐懼,相對之下,六年級生只有百分之五有此恐懼。 較大的兒童害怕不同的事情。十到十二歲的孩子,因瞭解因果關係,較害怕身體的傷害和危險,而四至六歲的孩子則會害怕「看起來很難看」的人。 有些恐懼常是來自於真實的危險─如被狗咬過,或來自真實事件,例如曾被車子撞到的孩子可能變得害怕過街。此年紀的兒童比起以前懂得更多、經驗也更多,們所知道的就是-有許多值得害怕的事。

8 恐懼的預防和解決 有些恐懼會消失,有些則會持續。 ˙父母接受恐懼為正常,要給予孩子信心,並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而不加以嘲笑或處罰。
˙不要讓孩子逃避,因為逃避並不會移走恐懼的原因。 ˙在恐懼成為個人障礙之前,便要加以處理。可透過制約、仿效、和漸次曝露於所恐懼的物體前,也是對付恐懼的方式。(C. M. Murphy & Bootzin,1973)。

9 攻擊 有些孩子會以攻擊來掩飾心中的恐懼。嬰兒並不會表現出真正─意圖傷害他人─的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
而兩歲半到三歲以後的孩子,則常出現打、踢、咬、扔沙子等行為,顯示攻擊的年紀已經來到。接下來的三年中,孩子常以言語表現攻擊(Maxccby,1980)

10 攻擊階段:上升與下降 工具式的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 以攻擊作為達到某種目標的工具。
例如:一個學步幼兒由另一個孩子手中粗魯地搶過玩具,他所想要的只是玩具,而非想傷害或支配他人。 在攻擊的早期階段,兒童常集中在他們想要的東西,對持有者做出威脅的姿態。 兩歲半到五歲之間,兒童的攻擊以爭奪玩物和空間的佔有為主,尤其是常在社會遊戲(social play)中出現。

11 隨著孩子經過兒童期早期、更能以字語表達時,攻擊的頻數、引發和持續的時間都會減少(Cummings, Iannotti, & Zahn-Waxler,1989)。
然而兩歲時出現的個別差異卻有穩定持續下去的傾向,尤其是男孩。兩歲愛打人、愛搶玩具的男孩,五歲時的動作仍富攻擊性。 大多數孩子在六、七歲之後變得較少攻擊行為,因為此時同理心取代了自我中心觀。較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瞭解別人行為的原因,並能發展出與人相處的正面方式。 並不是所有小孩都能學會控制攻擊。有些會變得愈來愈具破壞性。有時更可能引起重大問題─因為攻擊使得大人和小孩都不喜歡他。

12 攻擊的導火線 雖然男性賀爾蒙被視為攻擊行為傾向下的一個潛在因素,而且起也解釋了男性比女性較多攻擊行為的原因,但社會學習理論家則提出其他因素,其中部份因素出現於缺乏有效親職的家庭中(Patterson, DeBaryshe, & Pamsey,1989)。 出現在這類兒童早期生活中的攻擊導火線,包括對攻擊行為的酬賞、挫折、在現實生活或電視中模仿楷模。

13 增強 因攻擊而得到的酬賞,最明顯的一項便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責罵和打屁股有時也會增強攻擊行為,因為孩子寧願得到負面的注意,也不願無人理會。 學前教師曾透過漠視攻擊行為以及籌賞合作行為,成功減少了三歲和四歲兒童所表現的攻擊行為(P. Brown & Elliott, 1965)。 但忽略攻擊並非萬全之策,准許攻擊的發生而不加以干涉,可能會傳遞一種贊同的意味。

14 挫折與模仿 挫折(frustration) ─通常來自懲罰、侮辱和恐懼─不一定會導致攻擊,但是一個受挫折的孩子會比一個滿足的孩子更可能做出攻擊的行為(Bandura, & Ross, & Ross,1961)。 社會理論學家班督拉(Bandura)和其同事所做的一個古典研究中,孩子曝露於兩類楷模之一,或毫無楷模(Bandura et al.,1961)。

15 電視上的暴力 就算父母沒有攻擊的舉動,大多數的孩子還是會由電視中看到暴力楷模。
具攻擊性的小孩的確比不具攻擊性的小孩電視看得較多,對攻擊楷模的認同較強烈,而且較相信電視中的攻擊行為是現實生活的反映(Eron, 1982)。 攻擊的行為所造成的印象遠比「壞人」所得到的任何懲罰來的顯明(Liebert & Poulos,1976, in Lickona,1976)。

16 減少攻擊 透過及早改變孩子的作為,父母可去除孩子的攻擊傾向。
攻擊行為最少的孩子,其父母對待錯誤行為的方式是講道理、讓孩子覺得內疚,同時不給予贊同和關愛。這技巧讓孩子較可能產生強烈的良知。 另一方面,父母管教方式為責打、威脅或不給尊嚴時,孩子較可能變得好攻擊(當然,父母可能也較會責打攻擊性強的小孩)。 懲罰─尤其是打─可能有副作用,因為打小孩提供了暴戾的雙重動機,孩子不僅感受到挫折、疼痛和羞辱,也看到自己所認同的成人表現出來的攻擊行為。

17 兒童期中期之社會性探討(吳東陽跟許珮綺 )
Piaget的段四個認知發展階 (一) 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 0-2歲 (二)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三)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歲 (四)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2歲 以後

18 而其中具體運思期即為兒童中期,其社會發展為
若青春期的兒童遇到一個與真實世界看法相反的觀念性問題時,思考常與現實相連結的具體運思者,會對於這種假設命題表現出猶疑不決的態度。 他會反映出無法對不存在的物體或不曾發生過的事件加以思考。相對的,形式運思者則非常熱衷這種思考,且能產生一些不平常且具創意的反應來。

19 艾瑞克森(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
*發展階段與任務 信任與不信任:0-2歲 活潑自主與羞愧懷疑:2-3歲 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3-6歲 勤奮進取與自卑自貶:6-12(青春期)(相當於國小時期) 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青年期(相當於國中時期) 親和團結與孤立隔離:成年期 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中年期 完美無缺與悲觀絕望:老年期 註:自我統合,有些書翻成「自我認同」,兩者相同。

20 期次年齡心理危機(發展關鍵) 發展順利發展障礙國小6~12歲勤奮進取←→自貶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國中青年期自我統合←→角色混亂(identity vs. confusion)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21 艾瑞克森認為與大人的世界分離只是青少年想要做到的目標之一而已,他們真正的目的,要尋找發現自己是誰,即認同危機。
期次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關鍵)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國小 6~12歲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國中 青年期 自我統合←→角色混亂 (identity vs. confusion)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艾瑞克森認為與大人的世界分離只是青少年想要做到的目標之一而已,他們真正的目的,要尋找發現自己是誰,即認同危機。

22 人的一生中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危機。
自我統合:個體嘗試把自己有關的多個層面統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覺得協調一致的自我整體。 6歲至青春期 勤勉對自卑兒童必須學習她們文化的技能,並面對無力勝任感美德:技能 補充:自我概念變的比較複雜,影響自尊。共律反映出空漸漸從父母轉向兒童。同儕扮演重要角色。

23 從自尊說起 在發展心理學上,有關自尊的議題其實十分重要,影響著人的一生。孩子在4, 5歲時,根據他們的依附經驗產生自尊感 (Shaffer, 2003)。從社會的鏡子 ── 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與同儕對他們的瞭解與反應來建立自我認同與自尊。 成長中的孩童在父母或重要他人的照顧下,被對待的方式深深地影響著他們對自己的看法與期許 (Friedman, 2001; Shaffer) 。

24 只是,在我們的文化中,孩子從小就被教導要做一個乖孩子,父母長輩灌輸我們服順的價值,甚至犧牲自己的感覺,也在所不惜。我們常聽說:「小孩子有耳沒嘴。」「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於是,有一種叫做「忍耐」的美德出現了。人們喜歡柔順與謙恭,忍讓是好的,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何謂「適度」,甚至成年人也不知如何拿捏。 有時候就連反抗不合理的動作也被看作是不理性、沒禮貌、壞脾氣……跟同學打架了,家長說:「一定是你不對!不是教你要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嗎?」

25 我們好像沒有教育孩子有關尊重的事情,又如何能夠協助他們發展健全的自尊感?
「小孩子有耳沒嘴」,可以換成是尊重別人把話講完,再讓小孩子也有發言權。「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可以說是一種對團體的尊重 ── 在不犧牲自己的尊嚴之下。 口號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我們沒有對孩子說明白背後的意義,因為,可能很多成人自己也不知道有關尊重的事情。

26 但是另一方面,現今媒體所提供的社會教育卻在在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暴力與不講理的存在,政客之間的叫囂打罵、媒體人為炒作新聞而發表的偏頗評論、演藝人員沒有分寸的玩笑話與挖苦……,這些事件的本質卻只是在教育我們不尊重!於是,我們的年輕人在標準模糊的環境中成長,在混淆的價值觀裡學習。

27 在某一方面,他們學會了順服,甚至不合理的忍讓;而另一方面卻也吸收了不懂得尊重別人,看不見別人的痛苦的內涵特質。
討好與麻木的代價 我們學會用忍讓討好別人,學會麻木好讓社會現象合理化,不但自己要討好與麻木,也要求別人應做到討好與麻木;不但要求別人要討好與麻木,還要求別人對於被欺壓的情境與對象應討好與麻木。然後還說,這樣才是有風度。如果討好已經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服順卻無法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時,我們還要那風度幹什麼? 無法拿捏的討好,使自己失去尊嚴;麻木使我們看不見別人的尊嚴。 孩子的成長用社會的鏡子來看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Shaffer);同樣的,他們的成長也成為這個社會的一面鏡子。在這兩面鏡子裡,照來照去,尊重與尊嚴的影子卻是非常的隱晦。

28 兒童期中期之情感探討(蘇昭勳和施育文) 4歲
合作性遊戲,對性好奇(會玩自己的生 殖器官),較獨立,語言攻擊。語言方面~>多話,愛問問題,記得歌曲,運用很多字但不了解意思。 5歲 遊戲開始複雜,對規則遊戲有興趣,可以幫助家是,可自我照顧。語言方面~>追根究底問問題,句子更複雜,不斷的說話。

29 這階段的兒童 保留概念,一種是空間保留;一種是數字保留。 空間保留→藉由遊戲學會遠近距離的判斷。 數字保留→3-4歲可背誦卻不知其意,5歲能數到100,6-7歲只要數目不曾有實際的加減,無論如何改變位子;都還是保留原狀 。 這階段的兒童開始對時間和空間有概念, 3-6歲兒童是性蕾期,會學習父母的言行模式,7歲前的幼童對事情的對或錯是以結果來判斷的。 Ex:幫媽媽擦桌子,摔破6個杯子→不好的結果,便會認為幫媽媽擦桌子是錯的。

30 情緒發展: 1.害怕。4-5歲的小朋友會害怕受傷、死亡,聽到巫婆要吃掉自己就 會很怕。這時父母要讓小朋友說出害怕原因,幫助小朋友度過此階段。 2.忌妒→當小朋友發現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他人身上時,會產生忌妒;企圖用各種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力,也會欺負弟妹。 3.攻擊行為→以身體的攻擊為主,父母由責罵、體罰的方式轉為口語;則小朋友的攻擊行為也會改變。

31 工作分配 1.兒童期早期之社會性探討:洪仲威 李韋寰 2.兒童期早期之情感探討: 黃秀蓉 3.兒童期中期之社會性探討:許珮琦 吳東陽 4.兒童期中期之情感探討: 蘇昭勳 施育文 5.書面統整: 趙梓詠 6.投影片製作: 趙偉強

32 Q&A


Download ppt "心理理論與應用 分組報告- 兒童期之社會情感 老師: 楊慧珍 老師 組員:工管四A A 趙偉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