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2305065/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230506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

2

3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为什么会有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因素 亲社会行为的情境决定因素

4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Aronson, 2007 Myers, 2006
亲社会行为(prosoical behavior):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利他主义(altruism):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 。 Myers, 2006 帮助他人 利他主义: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关心和帮助他人。

5 Prosocial behavior is caring about the welfare and rights of others, feeling concern and empathy for them, and acting in ways that benefit others(Sanstock, 2007). Prosocial behavior is defined as actions that benefit other people or society as a whole (Twenge, Ciarocco, Baumeister, & Bartels, 2007). Prosocial behavior can be defined as voluntary actions intended to help or benefit another individual or group of individuals (Knickerbocker 2003).

6 时蓉华,2008 亲社会行为:所有与攻击、欺骗、残害等人类的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分享、协助、慈善、扣款、自我牺牲等(威斯伯,1972)。 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处的反应组成(美国版《心理学百科辞典》,1984)。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未来酬赏,出自于自觉主动的助人行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利他主义行为,不期待外来酬赏,帮助别人是唯一目的;二是助人行为,虽然也以利他为目的,但动机不同于利他行为,而是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巴塔尔,1976)。 客观上有利于他人或整个社会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亲社会行为。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反社会行为,即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Franker, 1988)。

7 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朱智贤,1989 心理学大辞典)

8 二、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 (一)进化心理学 为了使自己的基因更好地延续下去。
(E.O. Wilson, 1975; R. Dawkins, 1976) 为了使自己的基因更好地延续下去。 近亲选择:自然地选择近亲进行帮助 互惠规范:互惠的种群更易生存 学习社会规范:学习好社会规范,将具有生存优势。  据英国《每日邮报》2009年12月1日报道,新西兰近日发生一起落水车祸,霍顿先生不得不在解救妻子和儿子之间作出痛苦的选择,最终他只救出妻子,儿子不幸遇难。  2004年12月 南亚海啸中,一名澳洲母亲与5岁和1岁的儿子在泰国布吉岛被大浪卷走,母亲危急下只能抱着小儿子逃生,于是松开大儿子,他被大水冲走。令人欣慰的是,一度被母亲“遗弃”的大儿子,竟幸免于难。   2004年12月 英国一对14岁兄弟,同因肾病需要换肾,他们35岁的母亲曾是唯一合适的捐赠者,但她不知应捐肾救谁。2005年,终于有两名捐赠者死后捐出肾脏,令两兄弟都能够活下去。   2004年9月 北奥塞梯中学大规模人质挟持事件中,一名27岁的两子之母在武装分子强迫下,只能选择带着2岁儿子逃走,留下惊恐的6岁女儿,事后女儿虽毫发无伤,但母亲为此感到无限歉疚。

9 (二)社会交换(Homans, 1961) 追求报酬对代价的最大化 获得预期回报—他人日后对自己的帮助 获得现时回报—自我价值、自尊
缓解消极情绪—沮丧、内疚、压力的缓解 利他本质上是利己

10

11 (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 (C. Daniel Batson, 1991)
移情(empathy 同理心):把我们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empathy altruism hypothesis):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移情,会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

12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

13 三、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因素 个性差异:是否存在利他人格? 性别差异: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多助人? 文化差异:东西方文化差异
心境差异:心情好坏的影响 预测力不大 男性:英雄主义 女性:长期助人 东:内群体 西:外群体 心情好,做好事 心情糟,做好事 消极状态减轻假设:认为人们助人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悲伤和苦恼。

14 一个一条腿有支架,并且掉了一堆杂志的人;
没留神掉了一支钢笔的人; 一个过繁忙十字路口的盲人。 23个国家和地区助人百分比(Levine, et al. 2001)

15 四、亲社会行为的情境决定因素 (一)环境 乡村>城市 (Amato,1983)
城市过载假设:住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S.Milgram, 1970) 人口密度比人口规模对助人行为有更大的预测力。 摔倒,受伤,看多少人会提供帮助。乡村50%的人提供帮助,大城市里有15%。 11月27日,谁是肇事者(第24m)

16 (二)旁观者数目 1964,曼哈顿,凯蒂.吉诺维斯,被刺杀 持续35分钟,38人目睹 1人报警 约翰.达利(John Darley)
比勃.拉特那(Bibb Latané)

17 旁观者效应 (bystander effect):  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

18 是否紧急:人众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
是否注意到事件:时间,匆忙 是否紧急:人众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 承担责任: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 知道如何帮助: 决定实施帮助。 旁观者干预决策树( Latané & Darley, 1970)

19 (三)对助人行为及事件的认知    偏见 助人经历 (四)与求助者的相似性 (五)观察学习 (六)对助人行为理论的学习: 如何增加助人行为

20 第二节 攻击行为 什么是攻击行为? 为什么会有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 攻击行为的情境决定因素

21 一、攻击行为的概述 (一)定义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三个特点:
以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的故意行为(Aronson,2007)。 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Myers, 2006)。 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语言行为(时蓉华,2008)。 三个特点: 是有意图的行为 是外显的行为 是有可能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22 (二)分类 违反社会规范 vs 不违反社会规范 手段性 vs 目的性 言语攻击 vs 身体攻击

23 二、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 攻击是动物的基本本能 (一)本能论 进化心理学理论
  人们为了使得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续,对他人及族群以外个体发起攻击,以保证基因延续。 弗洛伊德本能论   求生的本能:爱、创造、寻求快乐的本能    求死的本能:恨、破坏的本能 洛仑兹习性说   攻击是动物的基本本能

24 (二)神经和化学对攻击的影响 杏仁核 5-羟色胺 睾丸激素 (三)社会认知理论 以消极的方式解释社会信息
据路透社报道,5-羟色胺是一种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莫莉·克罗克特女士说,它似乎还能控制人的攻击性行为。她说:“我们直接操控了实验对象的5-羟色胺水平,然后观察这对人的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认定5-羟色胺与攻击性反应存在大致的联系。”   报道说,他们的研究还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饥饿时会比较好斗,因为人体制造5-羟色胺所需的关键性氨基酸只能通过饮食获得。   研究小组利用这一知识来操控20名健康志愿者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志愿者按照要求参与一项情景游戏,以测试他们在别人出于公平或不公平的理由给予金钱时作出的反应。   研究人员说,结果证明,5-羟色胺水平低的人更可能抢走别人的钱。克罗克特说:“这是一种在愤怒驱使下作出的反应。”

25 三、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 个性差异:是否存在攻击人格? 性别差异: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少攻击 文化差异:非常明显! 心境差异:痛苦、不适和攻击
反社会型人格 男性:身体攻击 女性:言语攻击 原始部落 心情不好爱攻击

26

27 四、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一)环境因素 高温、拥挤…… 本质是痛苦

28 挫折: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的达成上受到阻碍时,做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会提高。
(二)社会因素 挫折: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的达成上受到阻碍时,做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会提高。     影响因素:目标接近程度;期望高低 被激怒:产生报复欲望 攻击性物体的提示作用:增加攻击行为 模仿:社会学习理论--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社会行为

29 观察学习实验 29

30 儿童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攻击反应的平均数 30

31 (三)媒体对于攻击行为的影响 影视作品 网络信息 电子游戏

32 他们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 哦,我应该这样做啊 哼,你惹怒了我 世界是危险的,我不能被攻击,我应该先攻击别人 满世界都是打打杀杀,这很正常 人是打不死的,没什么大不了

33 四、减少反社会性攻击行为 惩罚(在一定条件下有效) 宣泄(?) 挫折训练 教育

34 闲着棒子,教坏孩子? 1994,Buntaub-Ricklefs等,对449位父母进行调查,93%的父母小时候挨过打,87%的父母赞成它作为惩罚的一种形式。 1994,Strassberg等,273名儿童接受调查,6%的孩子母亲不用体罚;68%的儿童被母亲打过屁股;26%的儿童受到过母亲严重的体罚。 1994,Straus & Kantor,6002个家庭接受调查,58%的男孩和44%女孩在青少年时期受过体罚。他们更可能出现的问题: 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和(男人)殴打妻子

35 如何处理愤怒? 理性的宣泄与自我察觉 通过道歉消除愤怒 示范非攻击行为 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培养同情心、同理心 简单明白的言词
我有点愤怒(我不高兴……) 准确、公平地说出对方什么行为导致了愤怒 通过道歉消除愤怒 示范非攻击行为 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培养同情心、同理心

36 何谓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 empathy 倾听与同理心,能去除自我中心的无知,洞察说话者的心理,并能增进沟通的活络,是有效沟通的基石。

37 同理心六原则 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变自己。 5.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Download ppt "第七章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2305065/"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