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2 《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气也。”
[篇 解] 生气:人的生生不息之气,生命活力。 通:有相通、相应之意。 天:指自然界。 本篇主要阐发了人身之气与自然界相通、相应的道理,故以“生气通天论”名篇。 《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气也。”

3 1.掌握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及其临床意义,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二气协调统一的重要性及阳气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 1.掌握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及其临床意义,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二气协调统一的重要性及阳气的重要性。 3.掌握煎厥、薄厥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熟悉风、寒、暑、湿外感邪气致病特征。 4.了解“生气通天”的意义。 5.熟悉饮食五味对人的双重作用以及五味偏嗜致病的机理。

4 一、人与自然界相通应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1]、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2],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1.九州、九窍:九窍亦为九州之义,九州可视为衍文。 2.其生五,其气三:五,指五行;三,指三阴三阳。意为自然界的阴阳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衍生寒暑燥湿风火三阴三阳之气。

5 “生气通天”之理 1.“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由天地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化生。
【理论阐释】 “生气通天”之理 1.“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由天地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化生。 2.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与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相通。人之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之理相通,深受寒暑燥湿风火三阴三阳之气的影响。 3.意义:养生要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做到“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则健康长寿。违背这一规律,则疾病丛生而短折寿命。

6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2],卫外者也。
二、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2],卫外者也。 1.若天与日:《吕氏春秋·贵直》高诱注:“与,犹用也。”若天与日,谓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犹如太阳在天空中的重要性一样。 2.阳因而上:因,顺应,依顺。言阳气顺应其上升外越之性,而具有温煦机体、推动生命活动、防御外邪的作用。

7 [理论阐释] 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本节把人之阳气比作天体中的太阳,据此可见,人之阳气具有天阳之气的诸多特点和功用。人通体之温暖,五脏功能之运转,津液之气化,对外界虚邪贼风之抵御,均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可见,人体的阴阳二气共同作用之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

8 三、阳气失常为病 (一)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1],为肿。四维相代[2],阳气乃竭。 1.气:此指风。 2.四维相代:四,指四时不正之气;维,维系;代,更代。意为寒、暑、湿、风(气)四时邪气维系不离,更替伤人。

9 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理论 阐释 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卫阳主司肌表,有如户枢一般开阖运转自如,若人之作息毫无规律,则易受寒邪侵袭,寒邪侵袭则卫阳之气上浮而与邪气抗争。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邪伤人(阳暑):邪热内盛,迫津外泄则多汗,伤及气机则喝喝而喘,扰及神明则神昏谵语。 暑月感寒(阴暑):寒气外束,阳热内郁,故高热;汗出则阳气得以舒展,故热退身凉。

10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湿邪重浊,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故头部昏沉如裹;
湿邪郁而化热,留连筋脉,筋脉失养,故或为挛急,或为痿弱。 因于风,为肿 风客肌腠,阳气受损,营卫郁滞,则发肿胀。风性轻扬而疾速,故肿多猝然始于头面,次及四肢、全身。皮肤虽肿而无水病之鲜泽,往往兼有瘙痒症状。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11 (二)煎厥、薄厥、偏枯、痤疿、疔疮等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1]。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2]。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3]。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1.煎厥:古病名,指因过劳加以暑热,致阳气亢极,煎熬津液而气脱昏厥之病。 2.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迫使气血上逆所致的突然昏厥之证。薄,迫也。 3.偏枯:古病名。以半身不遂,患侧渐致枯瘦为主证。

12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意识丧失)。苏醒 之后可见肢体不用(半身不遂一类) 薄厥
[理论阐释] 阳亢精绝: 病因:烦劳 暑热 病机:阳亢阴伤,精绝(重者)气脱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仆之前有一 过性目盲、耳聋 煎厥 阳气逆乱: 病因:大怒 病机:气迫血升,郁于上部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意识丧失)。苏醒 之后可见肢体不用(半身不遂一类) 薄厥

13 皶:生于面部的粉刺,若生于鼻部则为酒齄鼻
阳气偏阻: 偏沮:半身无汗或少汗 偏枯:半身不遂,患侧渐致枯瘦 阳气郁遏: 痤:皮肤小疖。 痱:汗疹。 皶:生于面部的粉刺,若生于鼻部则为酒齄鼻 阳热蓄积: 大丁:膏粱厚味,生湿助热,热毒逆于血脉肉理,腐蚀血肉,发为疔疮。

14 1.大偻:偻,曲背之义。大偻,指阳气不能温养筋脉导致的形态伛偻、不能直立的病证。
(三)大偻、疮瘘、痈肿、风疟 [原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1];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2]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1.大偻:偻,曲背之义。大偻,指阳气不能温养筋脉导致的形态伛偻、不能直立的病证。 2.魄汗:“魄”通“白”,魄汗即白汗。白汗,指不因暑热蒸迫而大汗淋漓。

15 阳虚邪恋诸病比较 [理论阐释] 病 因 病 位 病 证 病 机 寒邪 风邪 背部筋脉 大偻 寒邪伤阳,筋脉不柔。 经脉 瘘
病 位 病 证 病 机 寒邪 风邪 背部筋脉 大偻 寒邪伤阳,筋脉不柔。 经脉 寒邪深陷脉中,经脉败漏。 肉理 痈肿 寒伤卫阳,营卫失调,营气逆于肉理,郁而化热,腐肉成脓。 五脏 善畏、惊骇 寒邪从俞穴内迫五脏,阳气被伤,不能养神。 邪留于里 风疟 表卫不固,外感风邪,俞穴闭合,邪留于内,入阴则寒,出阳则热

16 2.气门:此处指汗孔。王冰注:“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四)阳气的消长规律 [原文]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1]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2]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1.人气:即阳气。 2.气门:此处指汗孔。王冰注:“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17 阳气昼夜消长规律 人身阳气随自然界昼夜的更迭而发生消长变化: 平旦-------------阳气生长 日中-------------阳气隆盛
[理论阐释] 阳气昼夜消长规律 人身阳气随自然界昼夜的更迭而发生消长变化: 平旦 阳气生长 日中 阳气隆盛 日西 阳气衰减 夜半 人气入脏 如违反这个阳气消长规律,形体就会失养而衰薄。

18 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身阳气的功能特点 [理论阐释] 1.温煦、升发、推动与卫外功能:温煦机体,推动、促进人的生命活力,防御外邪。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2.养护功能:使人精神充沛,反应敏捷,使筋柔和舒展,屈伸自如。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3.随昼夜阳气的消长而变化:阳气一昼夜中有生发、隆盛、衰减、潜藏的变化规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息息相应。

19 四、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一)阴阳互根与阴阳偏胜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1]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2],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3],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4]。 1.起亟:亟(qì),屡次。起亟即亟起,不断地起而应之。 2.五脏气争:争,不和之意。五脏气争,指五脏功能失调,气机失和。 3.陈阴阳:陈,陈布。陈阴阳即铺陈阴阳,使阴阳协调有序。 4.气立如故:立,可训为行。即气运行如故。又,吴崑云:“气立者,人受天地之气以立命,故有生谓之气立。”

20 风客淫气,精乃亡[1],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2]。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3]乃坏。
(二)阴精、阳气之变 [原文] 风客淫气,精乃亡[1],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2]。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3]乃坏。 1.精乃亡:李今庸谓此即临床常见“失精”病证,可参。 2.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筋脉,此指肠胃之脉络;横,充满,纵横交错;解,解裂,破裂;为,与也。全句是说因长期饱食,气血壅滞,肠胃之脉络或横满交错,或破解开裂,横满者形成痔疾,解裂者则成肠澼。 3.高骨:即腰间脊骨。

21 1.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阳气亢盛。阳气若致密于外,则阴气能固守于内。今阳气亢盛,而失于致密之用,则阴气无以内守而外泄,以至耗竭。
(三)阴平阳秘与阴阳离决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2];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 1.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阳气亢盛。阳气若致密于外,则阴气能固守于内。今阳气亢盛,而失于致密之用,则阴气无以内守而外泄,以至耗竭。 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气平静而精藏,阳气固密而神全,阴阳协调,精神安和。 3.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离,分离;决,决裂。阴阳分离决裂,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精气无以滋生而竭绝。

22 [理论阐释] 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1.互根互用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是内藏的精气,能不断供给阳气之用;阳气能卫护体表,抵御外邪,从而保护体内阴精的正常化生。 2.互相制约 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之生命活动。若二者失其相互制约之常,“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3.平衡协调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协调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4.阴阳和谐,阳为主导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若“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23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洞者(《甲乙经》作“洞泄者”,可从),食不化,下嗌还出。”
五、伏气为病 [原文]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1];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2];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1.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洞者(《甲乙经》作“洞泄者”,可从),食不化,下嗌还出。” 2.痿厥:即痿病,主症为四肢不用,或见四末不温。

24 王履的精辟论述 夫洞泄也,疟也,咳与痿厥也,温病也,皆是因其发动之时,形诊昭著,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为伤风、伤暑、伤湿、伤寒耳。非是初受伤之时,能预定其今日必为此病也。 (《医经溯洄集》)

25 六、五味与阴精及五味伤脏为病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1],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2],脾气不濡[3],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4]。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5],长有天命。 1.味过于甘:《太素》作“味过于苦”。可据改。 2.味过于苦:《太素》作“味过于甘”。可据改。 3.脾气不濡:《太素》无“不”字,文通义顺。另,不,可视为“丕”之借,亦通。 4.精神乃央:央,通“殃”。 5.谨道如法:道,行也;如,按照之意。

26 五味伤脏为病的机理 味过于酸 伤肝 肝气亢盛 (肝气以津) 克伐脾土,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 反侮脾土,肌肉萎缩 伤肾 (大骨气劳)
[理论阐释] 五味伤脏为病的机理 味过于酸 酸入肝 伤肝 (肝气以津) 肝气亢盛 克伐脾土,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 反侮脾土,肌肉萎缩 咸入肾 伤肾 (大骨气劳) 水气凌心,心气抑郁

27 味过于苦 鼓动无力,心气喘闷 伤心 (心气不足) 心火不足,肾水乘之 味过于甘 伤脾 (脾气濡) 脾失健运,胃气壅滞 味过于辛 辛入肺
苦入心 鼓动无力,心气喘闷 伤心 (心气不足) 心火不足,肾水乘之 味过于甘 甘入脾 伤脾 (脾气濡) 脾失健运,胃气壅滞 味过于辛 辛入肺 金乘肝木,筋脉败坏 伤肺 (肺气不和) 肺气耗散,神气大伤

28 练习题 1.结合篇中内容,试述阳气的重要性及生理功能。 2.结合篇中内容,试述阳气失常,邪气侵袭的病理变化。
3.结合篇中内容,试述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Download ppt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